(本文來自影視生活第一站 時光網)
時光網特稿 儘管中國搶過日本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的頭銜已有多年,並且正在向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的目標狂奔,這個被我們甩在身後的鄰國仍然值得關注,亦能從中獲得不少啟發。
根據日本電影製作者聯盟發布的官方數據,2017年日本觀影人次約為1.74億,市場規模約2286億日元,約21.43億美元,約為美國的五分之一,中國的四分之一。(日本人口1.27億、美國人口3.23億、中國人口13.79億)
2017年日本屏幕數3525塊,上映影片1187部,其中本土影片(邦畫)594部,進口影片(洋畫)593部,數量基本對半分。中國內地銀幕數5萬塊,2017年上映影片474部,包括國產片376部,進口片98部。相比之下,日本電影市場競爭異常激烈,觀眾選擇非常多。
(上映影片數量走勢)
從上圖可以看出,在2010年到2014年這幾年,本土片和引進片數量都有明顯增加。2014年之後,增速減緩,每年上映作品穩定在一千部出頭。
據業內人士介紹,2010年開始洋畫之所以會出現快速增長,一大原因是隨著日本網絡的發展、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信息交流更加便利,情報獲取的面也擴大,特別是文藝片的引進量越來越大。而在網絡不發達的時候,大多只能依靠海外紙媒提供的情報選片。這也是日本全球化程度加深的一個反映。
邦畫方面,由於市場的穩定發展,越來越多的公司參與到製作企劃發行上;另外,洋畫引進數量的增加,也令邦畫感受到壓力,促使自己製作出數量更多、內容更投觀眾所好的作品來。這也證明,開放市場下挑戰和機遇是並存的,所謂遇強則強,好萊「虎」的壓力對於本土片來說不一定是壞事。
(邦畫、洋畫市場份額對比)
2017年邦畫市場份額54.9%,洋畫佔45.1%,邦畫連續十年擊敗洋畫。由於今年邦畫缺乏「爆款」,年度票房前十名中只有2部邦畫,之前不少人預測,2017年日本電影有可能在連贏9年後再次抵不過好萊塢的衝擊。不過最終數據還是證明了邦畫的穩固地位,儘管較去年差距縮小了不少。(去年邦:洋=63:37%)
好萊塢電影曾經也牢牢吃透日本觀眾的心,在本世紀初最「囂張」的時候,邦畫被擠到只剩不到3成的市場份額。2006年情況發生逆轉,邦畫在新世紀首次贏了洋畫。經歷2007年的挫敗之後,從2008年到2017年,邦畫實現了華麗的十連勝。
2017年日本電影市場票房前20名
洋畫頭部佔優 邦畫中層穩固
(註:歸入此年度影片以下映時間為準;紅色為洋畫,綠色部分為邦畫。)
在2017年日本票房前20名中,洋畫佔據11部,邦畫佔9部。在前10名中,洋畫佔到8席,邦畫只有2部,好萊塢影片在頭部的優勢十分明顯。
位居年度票房榜首位的是迪士尼歌舞片
《美女與野獸》,該片累計票房124億日元,連續七周登頂周末票房榜。2014年大爆的
《冰雪奇緣》席捲起一陣迪士尼旋風,這陣風至今仍未消散,2015年的灰姑娘,以及
《美女與野獸》,迪士尼的王子公主唯美童話讓日本觀眾欲罷不能。
獲得年度票房亞軍的是J.K羅琳編劇作品
《神奇動物在哪裡》,奇幻題材以及《哈利波特》系列在日本的超高人氣,是該片能獲得青睞的重要原因。日本影史票房前十位中,《哈利波特》就佔據了兩部,沒有第二個系列電影擁有這樣的成就。
然而在十到二十名,以及上榜單沒有顯示的部分,則充斥著眾多本土片。從近幾年的情況可以看出,面對好萊塢大片的逼人之勢,日本電影已經摸索出了一條自己的生存之道——將重點放在中小型製作上,牢牢佔據中段優勢。這也是邦畫能保持十年不敗的根本原因。
在今年洋畫佔據了票房前十中八席的情況下,邦畫之所以還能總體佔優,就是歸功於中段影片數量。2017年票房10-20億的影片,邦畫有25部,洋畫只有12部。
「爆款」在中國仍是從業者們競相追逐的東西,而
現階段的日本已經擺脫了對「爆款」的依賴。2016年即使沒有
《你的名字》(213億)
《新哥斯拉》(81億)這兩部「爆款」邦畫,邦畫的佔有率仍然能超過洋畫。
「爆款」的出現與否決定了差距的大小;在沒有爆款的年份,佔據票房榜中段的眾多邦畫,仍能夠維持邦畫總體不敗的地位。簡單來看2017年邦畫,每年都有新作的三大國民系列動畫《名偵探柯南》《哆啦A夢》《精靈寶可夢》都有上榜。近年勢頭兇猛的柯南更以69億票房成為邦畫年度冠軍,另兩部分列邦畫第2、4位。這三大動畫已經成為穩定的票房印鈔機。
暑期檔上映的
《銀魂》成為邦畫真人電影冠軍,也成為2017年眾多真人漫改中最大的贏家。根據小說改編的真人電影
《我想吃掉你的胰臟》拿下邦畫真人電影亞軍,這部電影同樣有小慄旬出演。
小慄旬無疑成為2017年最具票房號召力的日本明星。
洋畫現象
1. 後「冰雪奇緣」時代,迪士尼吃透日本
2014年3月,迪士尼動畫
《冰雪奇緣》登陸日本,票房一路高歌,連續13周奪下周末票房榜冠軍,以255億日元的成績躋身日本影視票房第三。《冰雪奇緣》的票房讓業內者都驚呆了,甚至有媒體以此為分界線,宣稱「後冰雪奇緣」時代的到來。
迪士尼2015年
《灰姑娘》,以及2017年的
《美女與野獸》,都可看做
《冰雪奇緣》風潮的延續。王子與公主般的唯美愛情故事,以及迪士尼堅持走的本土化策略,成為這些影片獲得成功的共同原因。
據專業人士介紹,這些影片在日本的票房主要來自於配音版本,因此日本配音演員十分重要。
《冰雪奇緣》由松隆子演唱的主題曲紅透日本,
《美女與野獸》請來了新生代甜美系歌手昆夏美,和歌舞劇演員出身的山崎育三郎搭檔唱主題曲,(兩人也為影片角色配音)成為一大看點。
2. 好萊塢超英大片遇冷,男性觀眾非主力
在日本,男性觀眾並不是進影院的主力軍,他們更願意通過租碟和網絡的形式看電影。當女性觀眾尤其是家庭主婦,她們捧熱了夢幻唯美的迪士尼電影,充滿荷爾蒙氣息的超級英雄大片遲遲難以在日本立足。
在去年上映的漫威、DC超英大片中,票房最靠前的是索尼和漫威合作的
《蜘蛛俠:英雄歸來》。在漫威的超級英雄中, 平民英雄「蜘蛛俠」因為接地氣,有親和力,會賣萌,一直具有較高人氣,當然影片都是日本的索尼出品啦。
2002年-07年之間曾在日本公映
《蜘蛛俠》電影三部曲,分別取得75億日元、67億日元與71.2億日元的票房,可以說是輝煌一時。2012年和2014年上映的兩部
《超凡蜘蛛俠》退步不少,票房都在31億日元左右。
作為蜘蛛俠回歸漫威宇宙後的首部作品,儘管可愛的小蜘蛛湯姆·赫蘭德在映前宣傳中親赴日本,又是打太鼓又是寫大字,但仍無法阻擋下滑的趨勢,最終以28億日元收官,可謂一部不如一部。
另一邊,DC電影更要慘得多。《神奇女俠》比世界其他地區足足晚了兩個月上映,發行方的意圖可能是要趕暑期檔的好日子,再加上盜版在日本被隔絕得很好,因此沒有這方面的擔心。在超長的宣傳期後,日本人的耐心反而被耗盡,
《神奇女俠》最終獲得13.4億票房,
《正義聯盟》只拿下慘澹的11億票房。
邦畫現象
3. 真人漫改電影戰績,《銀魂》一枝獨秀
近些年,隨著電視劇場版的紛紛終結,以及以
《死亡筆記》《浪客劍心》為代表的超人氣國民漫畫真人化的成功嘗試,漫改成為本土真人電影中的重要部分。在過去的一年中,那些備受矚目的IP,最終結果如何呢?
由「漫改專業戶」日本華納出品,以39億日元的票房,躋身日影票房第三名,同時也是真人本土電影的第一名。這一成績超越了2012年《浪客劍心》第一部30億日元的成績。今年,《銀魂2》即將推出,它能否挑戰
《浪客劍心:京都大火篇》52億的成績?
4. 劇場版動畫系列,柯南登頂風頭勁
(三大國民系列動畫票房走勢)
近幾年,劇場版《名偵探柯南》系列在企劃上別具匠心,票房獲得飛躍式的進步。自2013年《名偵探柯南:遠海的偵探》開始,至去年上映的《唐紅的戀歌》,已經連續5年更新系列票房紀錄。這部以大阪/京都為舞臺、融合日本傳統文化的《唐紅的戀歌》最終以68.9億日元,成為本土電影票房冠軍。
《哆啦A夢》系列雖然不及柯南的持續強勢,也不像《精靈寶可夢》忽上忽下,自2010年以後,每年都穩定在年度票房榜6至10名之間。去年《哆啦A夢:南極冰冰涼大冒險》以44.3億的成績,僅次於柯南,成為邦畫票房亞軍。
而《精靈寶可夢》系列在經歷了連續數年的下跌後,終於在2017年打了個翻身仗,成為邦畫票房第四名。
星戰系列在日本
規律:三部曲首部火爆,次兩部較弱
(註:加星號數字為推算票房;《最後的絕地武士》上映中)
相比「星戰」正傳,外傳在日本的反響要弱許多,僅獲得46萬日元的票房,不過仍然躋身年度票房榜前十位。從上表可以看出來,每一個三部曲的第一部都會票房大賣,接下來的兩部會相對弱一點,這已經成為規律。
不過總體來說,「星戰」在日本的票房十分優秀,日本也是亞洲稍有的具有星戰文化的國家。
日本「星戰」文化的形成,大體有兩個原因。一是日本接受西方文化比較早,「星戰」系列所有影片都曾在日本公映;二是「星戰」的設定本身就與日本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正傳第一部「新希望」1977年在美國上映後,次年7月1日就登陸了日本。日本發行公司拿到43.8億日元的票房分成,按照總票房55%的分成比例推算,該作品在日本的票房約為80億日元。另外,「新希望」1997年的重映版本也曾在日本上映,該作還有碟片版、電視版(共三版,由不同配音演員配音)、網絡版,日本觀眾受「星戰」文化的浸淫可謂是相當充分。
1999年的重啟之作在日本掀起「星戰」系列高潮,127億日元的票房成為迄今為止系列在日票房冠軍,同時也躋身日本影史票房第17名。2015年新三部的開篇之作
《星球大戰:原力覺醒》以116億日元票房,位列影史第21位。
另外,「星戰」在創作上與日本文化的淵源更是千絲萬縷。喬治·盧克斯曾坦言「新希望」的人物和故事借鑑了黑澤明1958年電影
《戰國英豪》。「絕地」一詞據說來自日語時代劇的「時代」(JI-DAI);時代劇與「現代劇」相對應,多展現武士和日本刀劍。
盧克所穿服裝與柔道服非常相似,這也可看做受日本武士道文化影響的一部分。而達斯·維達穿的是日本戰國時代風格鎧甲,三船敏郎曾透露曾有機會出演這個角色,不過由於忙著演黑澤明的電影,沒空抽身就拒絕了。
最後,絕地武士也部分繼承了日本武士道精神,他們用光劍作戰,就像刀劍是日本武士的象徵一樣,他們操作光劍的方式,也與日本武士十分相像。
(更專業的影視媒體,更全面的票務周邊服務,盡在時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