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春節檔觀影習慣形成後,原本每年12月的傳統賀歲檔遭到了不小的分流,尤其是12月前半程常常會出現票房的小低谷,到中期才會有熱門大片入市,其用意大多在搶佔聖誕節(包括平安夜)和元旦(包括小長假和跨年)的「雙蛋檔」觀影人群。不過近兩年,因為文化自信的概念被著重強調,聖誕這一西方節日的宣傳力度減小不少,平安夜和聖誕節對於電影市場的提振作用在收窄。
回顧2014年到2019年一共6年聖誕檔期內地電影市場的情況,可以清晰看出這一西方節日對於內地電影票房的提振作用呈現著下降的趨勢(本文使用的票房數據來源於貓眼專業版、燈塔專業版)。
2014-2015,為爭取聖誕紅利,多片選在工作日開畫
2014年,徐克根據紅色經典改編的《智取威虎山》在平安夜前一天晚上開畫,顧長衛轉型之作《微愛之漸入佳境》則選擇在平安夜當天上映,其搶佔聖誕檔期的用意不言而喻。那一年的平安夜(12月24日)在周三,並非周末,且前一周聲勢浩大的《一步之遙》剛剛上映,可見聖誕節在當時依然是業內認可的值得去爭取的一個大檔期。而那年聖誕檔的票房成績也格外亮眼,平安夜分帳票房(不含服務費)近1.29億,比前一天提升約130%,聖誕節當天票房約1.03億,比隨後一天(周五)的票房還要高。而《智取威虎山》也成功拿下當年賀歲檔票房總冠軍。
2015年,聖誕節前一周開畫的《尋龍訣》已提前預熱了檔期,12月24日(周四)當天上映的《老炮兒》和《惡棍天使》也極具票房爆發力,與餘威強勁的《尋龍訣》組成三駕馬車。平安夜當天全國報收超過2.9億的分帳票房,比前一天提升近200%,而12月25日由於恰逢周五,票房再次小幅上漲,這一年的聖誕檔成為了該檔期發揮極佳的一次。連帶著當周的周末票房依然居高不下,再創新高。
2016-2017,群雄割據,聖誕檔迎來最後狂歡
2016年,平安夜是周六,聖誕節是周日,得到雙休加成的聖誕檔成為了近幾年來票房最高的一次,兩天分別取得3.15億、2.62億票房。該檔期的主力影片《擺渡人》和《鐵道飛虎》都是在12月23日上映,與前一周上映的《長城》再次組成三駕馬車,與前一年的情況比較相似。
2017年,由於前幾年聖誕檔期的不俗成績,更多的強片開始衝擊這一檔期,陳凱歌的《妖貓傳》、成龍主演的《機器之血》、鄧超主演的《心理罪之城市之光》都選擇在臨近聖誕的周五12月22日上映,但是它們都未能成為真正笑傲聖誕檔的最大贏家,前一周上映的《芳華》很快憑藉更高的上座率得以回血,拿下了平安夜、聖誕節這兩天的票房冠軍。不過在4部強片的加持下,平安夜(周日)、聖誕節(周一)分別拿下了3.32億、1.73億的綜合票房(含服務費),然而這一年也成為了聖誕檔最後的狂歡。
2018-2019,文化自信被重視,聖誕檔回歸平靜
2018年,由於文化自信的概念被進一步強化,全國的聖誕氛圍開始衰減,加上這一年平安夜和聖誕節落在了周一、周二,該檔期對於票房的提振作用變得非常有限。實際上,衝擊該檔期的影片其實依然不少,在12月21日(周五)上映了《蜘蛛俠:平行宇宙》、《天氣預爆》、《武林怪獸》、《葉問外傳:張天志》四部主力新片,加上雖已上映半個月,但仍有餘威的《海王》,聖誕檔整體可供選擇的影片數量並未減少,但大都表現平平,聖誕之前的周末兩天票房數據也只有2.31億和1.92億,平安夜和聖誕節當天則分別拿下1.11億1.09億票房。其實相比周日不足50%的跌幅相對於冬季的常規周末來說還是要小許多,客觀上來看聖誕對市場的提振仍然存在,但威力明顯小了太多。
到了今年(2019年),平安夜和聖誕節在周二和周三,但除了25日當天上映的《利刃破冰》(當日票房不足百萬)之外,並未有影片如當年的《智取威虎山》和《微愛》一樣為了爭取聖誕檔流量而拿出魄力在工作日上映,聖誕檔撐場面的仍是前一周末的片子。
其實今年在12月20日上映的片子也不少,且各具特色。包括跨越十幾年的功夫IP終章《葉問4:完結篇》、馮小剛賀歲新片《只有芸知道》、《驢得水》原班人馬打造的開心麻花新片《半個喜劇》,還有好萊塢IP大片《星球大戰9》,然而除了《葉問4》以外的3部,票房表現都不盡人意,在周末兩天3部加起來的單日票房還不及提前一周開畫的口碑電影《誤殺》。馮小剛的柔情殺,未能成功戰勝《葉問4》。當然,平安夜和聖誕節當天取得的1.35億、1.29億票房,相對於12月23日(周一)的9644萬來說還是有明顯增長,只是和14年到17年的聖誕狂歡相比就遜色太多了。由於之前兩年跨年檔湧現過總票房近20億的《前任3》和跨年當天拿下2.63億票房的《地球最後的夜晚》,所以也有不少影片寧願去爭取跨年和元旦的檔期,儘管今年元旦只有1天假期,仍然有《寵愛》、《親愛的新年好》、《妙先生》等多部影片去角逐這一檔期,聖誕檔的地位明顯下降了。
其實無論何時,電影市場的好壞與觀影剛需的大小都註定捆綁在一起,平安夜和聖誕節組成的聖誕檔期如果沒有落在周末,則註定沒有法定假期去支撐這個檔期,這是其天然劣勢。逼近臨近年末,學生在準備複習迎考,上班族也在做著年末的業績衝刺,在「文化自信」越來越被強調,過聖誕節並不被鼓勵的前提下,這個檔期的式微是必然的。
更重要的一點則在於,無論電影從業人員還是觀眾都應該也正在慢慢回歸理性,電影創作者應該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對電影品質的提升上,而非全部押寶於檔期;而觀眾也不再盲目地依據節日來選擇觀影,影片的選擇越來越多元化和重口碑化,不再只關心題材是否應景。如果聖誕市場的冷卻能夠讓大家都回歸冷靜,那也未嘗不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