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弟阿康老是擔心自己沒有在老闆面前好好表現,眼看朋友圈同學們個個混的風生水起,自己卻還在基層徘徊,導致精神渙散,反而降低工作效率,好幾次差點犯下重大錯誤。
他越是想趁年輕比其他同學發展的好,卻越害怕犯錯不被老闆看好。加上公司裡年輕有活力的人才越來越多,總是有預感自己可能會被公司裁員。常年處於失眠,沒有食慾,精神疲乏的狀態。他說自己每天壓抑著自己的情緒,幾乎快要崩潰了。
表弟這種焦慮的心理,在職場及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而長期處於這種消極情緒下,往往會使人無法正常生活及開展工作,身心會疲憊不堪。
那麼,我們為什麼總是容易陷入焦慮之中呢?種種壓力的來源,看似是對物質財富的擔憂,但本質上是對一種更抽象的東西——身份的焦慮。
01. 什麼是身份的焦慮?
身份聽起來是個非常嚴肅的概念,實際上我們每天都在無數次的跟它打交道。比如:我們在朋友圈裡看到老家鄰居在擺攤賣玩具,以前的同事給自己的小孩拍照,背景裡拍進去一個名牌車鑰匙,去參加同學聚會,大家都要輪流說說自己最近混得怎麼樣,從工作、休閒說到配偶、孩子每個人都很成功,自己也不想示弱,凡事都撿好的說,這就是引發我們身份焦慮的源頭。
英倫才子阿蘭德波頓,2004年主持的紀錄片《身份的焦慮》在BBC四臺播出,IMDB評分有8分之高。德波頓認為,身份就是「個人在他人眼中的價值和重要性」。
其實比別人差並不會讓自己吃什麼虧,也不會直接影響到升職,卻是個讓很多人都不能接受的事,這其中就是身份在作怪。這裡的身份,指的其實是一個人的地位,跟他人比較時的相對位置。而且,我們自己內心也會對自己有所期待,可出於種種主客觀原因,我們很可能讓期待落空。
比方說,我們在職場上喜歡和同等崗位或同等工齡的同事比較工資待遇,比較之後發現能力遠遠不如自己的同事,居然工資高自己很多,還享受著老員工都沒有的高級待遇時,比較之後會非常的不甘心,還容易感受到巨大的壓力。因此,諸多因素影響下,一個人的身份,就成了人們焦慮的開關。
02. 身份的焦慮是哪些因素導致的?
這裡的「價值和重要性」是比較抽象的概念,但是在生活中,我們遇到的身份的焦慮都很具體,比如事業、成就、金錢。
那麼,為什麼會有身份的焦慮現象呢?
①在意物質,喜歡攀比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格外在意物質,是因為物質能帶來大量情感反饋,世人給我們的關愛取決於我們的社會地位。比如,每次開會時,我們希望唯獨自己發言的內容有很多人贊同及鼓掌,希望認識的人能羨慕嫉妒恨地提到你。
我們之所以愛比較,比較之後又容易感受到壓力,是因為我們所處的現代社會有一套判斷成功的標準,我們只要達標了,才能獲得身份,從而獲得他人的尊重。這就是攀帶給我們的身份的焦慮因素之一。
②身份越容易改變,焦慮越容易出現
從古到今,身份都是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但古代人對身份的追求,遠沒有我們現在這麼迫切,而我們現在對身份的焦慮更強烈,是因為當代人的身份,比古代人更容易改變。
如今的社會是提倡努力改變命運,讓有能力的人成為管理者,其主流價值觀認為,不努力,即使是富二代守著家產也要坐吃山空,努力了,窮得叮噹響也能白手起家。再也沒有制度攔著任何人出人頭地了。
比如,小時候沒有受過良好教育錯過知識改變命運的人,完全可以通過努力自考自己喜歡的專業,用愛好和專業知識改變命運,而什麼都不會的人,自然而然的被社會貼上好吃懶做的標籤。
所以一個人混的不好,一定是因為不夠努力,如果一直窮人生就徹底失敗,沒有了價值。這樣的觀念讓社會更崇尚富人,對窮人造成了輿論壓力。可以說,在一個社會裡,身份越容易改變,身份的焦慮就越容易產生。
③消費社會鼓勵有勢力的消費者
崇尚精英的社會對財富的追逐,還催生了一種提倡消費的文化。媒體在鼓吹消費,廣告更是在用你買的東西來給你貼標籤,把你分成各種群體。
當代社會的營銷理念就在大力推崇身份這個概念,營銷者希望高端消費者把自己的產品當成一種彰顯身份的工具,並希望誘惑其他消費者因為嚮往更高的身份。
比如某樓盤的賣點可能是,你可以和某些名人做鄰居。可以說,消費社會鼓勵了一批勢利的消費者,給當代人的身份焦慮火上澆油了。我們拼命追逐著身份,追逐著成功,成功卻是個特別脆弱的東西,除了需要努力,還受時機、環境和人為因素的影響。
03. 如何緩解身份的焦慮?
現代大眾傳媒的導向總是讓人們提高了對自己的期望值,媒體告訴我們「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大」,強調說只要我們願意努力,我們可以成為任何人。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都必須卯足勁向前衝,壓力和焦慮自然會越來越大。
那麼,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加強自我心理素質,擺脫身份的焦慮心理呢?
①哲學的力量,理性過濾他人的看法
在哲學家輩出的古希臘,就已經有一批哲學家學會了如何不在意別人的觀點。他們的武器就是理性。如何用理性來過濾他人的看法呢?
哲學家做了一個很簡單的模型。在一個高度注重身份的社會裡,一般人的自我認識完全取決於社會對他的接受度,但哲學家認為:我們可以用理性來把關,當有人對我們說「你沒有價值」時,我們會用理性做出判斷,如果判斷為真,那麼我改,如果判斷為假,那麼我不改。
可就算我們改了,社會還是不承認我們,還是認為我們的身份很低怎麼辦?
後來的哲學家又開發出了另一個武器:理性的遁世,也就是避免世俗交往。這一派認為公眾通常是盲目的,他們的觀點很容易受到感情、經歷、文化背景的限制,也就是說,他們批評我,是因為他們不理解我,那麼我也不必與他們多費口舌。
哲學遁世主義的一個代表人物就是德國哲學家叔本華,他建議年輕人學會享受孤獨。
這種觀點並不意味著完全斷絕與社會的聯繫,而是建議人們避開外界的侵擾,理性的遁世,避開外界侵擾,遵循內心的良知來行事。
②文藝創作抒發身份焦慮
德波頓也談到了文藝創作,這是作家和評論家們探討身份標準的一個重要的舞臺,對身份的焦慮,可以通過創作來抒發。
在文藝的世界裡,人們化被動為主動,不再僅止於調節自己的心態,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是向社會主流的身份標準提出了質疑,進行了批判。當你被一種標準困擾時,如果有很多人能站出來說,這個標準本身就不合理,那麼你當然會鬆一口氣。
文學一直與身份息息相關。一個時代最大的問題,總會反映在文學中,這也是文學的一種功能。不管是哪國作家的作品,來自什麼時代的小說,你經常在其中看到,有的角色身份高卻無惡不作,有的角色身份低卻品格高尚。
在文學界,還有一個向主流身份標準提出挑戰的利器,就是悲劇作品。悲劇之所以特別打動人心,是因為它抓住了人類情感上的軟肋。很多悲劇都涉及身份的喪失,比如莎士比亞的《奧賽羅》,你會看到一個人是如何親手毀掉自己的幸福生活的。
悲劇在詮釋身份時的作用,說白了就是殺雞給猴看,引起猴的共鳴。思考他為什麼會落得這樣的結局,然後回想自己的生活,感到警醒。
可見,文藝作品有著改變社會的巨大力量,無論處於什麼時代,身份是否容易改變,身份的焦慮都可以通過文學的手段來緩解。
③大自然的崇高,緩解身份的焦慮
李白的一生不以功名顯露,卻高自期許,以布衣之身來藐視權貴,肆無忌憚地嘲笑以政治權力為中心的等級秩序,批判腐敗的政治現象,以大膽反抗的姿態,推進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義精神。李白反權貴的思想意識,是隨著他的生活實踐的豐富而日益自覺和成熟起來的。
現代人在忙碌的日常工作壓力中暫時得到緩解的方式是旅遊。熱衷於和親朋好友結伴出去旅遊,因為旅遊可以看到不同的自然風光,不同的人文,人的注意力會被分散,享受當下的心情。然而,有些人在旅遊之後會想明白一些事情,那麼之前的焦慮會有所緩解。
遊歷名山大川的體驗,用一種更強大的存在震撼人們,讓人們不再執迷於世俗的成敗得失。
04.總結
不管是日常生活還是職場工作中,我們因受到各種個人及外界因素的影響,容易陷入焦慮之中,種種壓力的來源,看似是對物質和財富的擔憂,但本質上是對身份的焦慮。而長期處於這種焦慮情緒下,使人無法正常生活及工作,身心疲憊不堪。
當我們掌握好緩解身份焦慮的方法,對我們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感到輕鬆,高效,愉快。因此,本文具體分享了三個緩解身份焦慮的方法:
哲學的力量,理性過濾他人的看法文藝創作抒發身份焦慮大自然的崇高,環節身份的焦慮—END—
作者:小愛說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