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攻打大沽炮臺真實照:圖2是聯軍登陸,圖4德國軍艦被擊中

2020-12-11 夏末講歷史

大沽口炮臺位於天津市境內,原置於海河南北兩岸,俗稱「津門之屏」。自明代開始,大沽口邊開始設防。到了清代後修炮臺,置大炮,設施不斷加強,逐漸形成以「威,鎮,海,門,高」為主體的完整防禦體系。近代,隨著外國列強對華侵略,大沽地區更成為北方的軍事要地。南有虎門,北有大沽,這是中國近代史上兩座重要的海防屏障。因此,1900年6月中旬,八國聯軍在大沽炮臺周邊集結重兵,必欲攻而取之。圖為大沽炮臺的一處遺址!

1900年,這一年對於中國來說,是災難深重的一年。在這一年裡,發生了一件大事情,就是八國聯軍侵華。這八國分別是英國、法國、美國、德國、俄國、日本、義大利和奧匈帝國。圖為八國聯軍在天津灣登陸。

六月十六日,聯軍對大沽守軍發出了措辭強硬的最後通牒,限清軍四十八小時內交出炮臺。當時守衛大沽炮臺的是已經67歲的老將羅榮光,他斷然拒絕了八國聯軍的無理要求。戰鬥打響後,他率領鎮守炮臺的3000多清軍和八國聯軍交戰。圖為一名德軍士兵,在守衛著一臺前裝炮和3.7釐米口徑的漢沙機槍。

戰鬥打響後,羅榮光奮起抵抗,打傷打廢敵艦多艘。這一張照片拍攝於德軍「伊爾提斯」號炮艦,當時這艘軍艦在交戰後不久便被清軍炮火擊中。

圖中是清軍15釐米口徑的前裝炮從炮位上跌落的場景。八國聯軍侵佔大沽炮臺後,使海上兵力能夠順利地沿海河運往天津,由此先後發動了天津之戰和北京之戰,並最終於8月15日佔領了北京。

八國聯軍佔領北京以後,繼續進攻了保定、易縣、永清、張家口、山海關、娘女關等地,沙皇俄國出動17萬軍隊侵佔了東北,八國聯軍在各地燒殺搶掠,把城市鄉村變成一片廢墟。這一張照片是遭受聯軍炮火攻擊後的大沽炮臺,從圖片中看去現場一片狼籍,可想當時的戰鬥是多麼的慘烈。

這一張照片是參與進攻北京的聯軍高級將領合影,清政府被迫籤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條約。條約籤訂後,清政府在列強的要求之下拆毀了大沽炮臺。

相關焦點

  • 老照片:歷史上的今天,八國聯軍攻陷天津的大沽炮臺
    1900年的今天,也就是1900年6月16日,八國聯軍向清廷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交出扼守天津的大沽炮臺。大沽炮臺號稱固若金湯,在洋務運動後大規模改建,配備的是德國克虜伯堡壘炮。而且,還配置了4門德國製造的魚雷艦。但在聯軍的攻擊下,6小時即告失守。
  • 大沽炮臺二百年祭
    1859年6月,英、法集結20餘艘軍艦再次來到大沽口水域。英、法公使以不滿對其進京換約路線安排為由,向炮臺清軍發動猛烈進攻。守軍奮起還擊,激戰一晝夜,擊沉英艦4艘,斃傷聯軍400餘人,迫使其倉皇敗退。此次戰鬥中,時任直隸提督的史榮椿在南岸中炮臺指揮作戰時,不幸中彈,壯烈殉國。而在北岸前炮臺指揮作戰中,大沽協副將龍汝元也英勇犧牲。為紀念兩人,鹹豐皇帝諭旨修建「雙忠祠」。
  • 清軍血戰大沽口:3千兵馬打八國聯軍2萬,67歲老將陣亡
    本文主角:67歲老將羅榮光,以3000兵馬血戰20000八國聯軍,誓死保衛大沽口,直至陣亡疆場,堪稱英雄。 大沽口,乃清朝傷心地,列強屢次從此處登陸,殺入天津、北京,威脅帝國核心要員之安全。大沽口之戰略價值,羅榮光自然知道。為強化防務,羅榮光在大沽口南北岸修築炮臺5座,將購買自德國的克虜伯大炮放置其中;炮臺周圍修築高牆,牆外深挖長壕,以確保炮臺安全。大沽口海外,則大量部署水雷,並以快艇巡邏防衛。如此,大沽防務非常堅固,光緒父親醇親王稱之為「天下第一海防」。當然,防務之堅固還在人心。
  • 歷史上的今天:6月17日——八國聯軍攻佔大沽炮臺
    1.八國聯軍攻佔大沽炮臺 1900年6月17日,八國聯軍攻陷天津大沽炮臺,天津失守,北京門戶洞開,清王朝的都城直接暴露於侵略者的槍炮之下。
  • 八國聯軍侵華時義和團對聯軍進行抵抗,對聯軍造成嚴重打擊
    後因「克林德事件」的爆發,西方列強不顧清政府阻攔,組建八國聯軍,在英國軍官西摩爾的率領下自天津向北京進發,就此拉開了義和團抵抗八國聯軍的序幕。 義和團取得「廊坊大捷」,八國聯軍被迫撤回天津 武清義和團得悉聯軍將經京津鐵路進犯北京的情報後,立即向各村的壇口發出通知,各村迅速按照指令向京津鐵路聚集。
  • 推薦來濱海新區:科技館、圖書館、大沽炮臺遺址
    大沽炮臺遊記下午3點,從圖書館出來,返回停車場,雨已停,準備去往大沽炮臺。只有十多公裡,開車半小時即到。以下是大沽炮臺遊記,本文作重點介紹。先進大沽炮臺博物館,博物館造型獨特,呈放射狀的鐵鏽色金屬建築,寓意為爆炸的炸彈,裡面有史料介紹,以及古炮、石碑等文物。
  • 推薦來濱海新區:科技館、圖書館、大沽炮臺遺址
    廢話少說,直接上圖。炮臺的陷落,就意味著打通了前往紫禁城的道路。於是,大沽炮臺就成為中國近代史屈辱的見證:1840年8月,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8艘軍艦北上,封鎖海河口,武力威脅大沽口。籤訂《南京條約》。
  • 中國近代史: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鬥爭和沙俄出兵中國東北地區!
    八國聯軍攻佔大沽炮臺後,大舉進犯天津,義和團即進行天津保衛戰。老龍頭車站是從大沽通往律京的必經之路,它隔海河與帝國主義的租界區紫竹林相對,地勢重要。當時有俄軍1700餘人盤守車站,1900年6月18日,有2000多名俄軍從大沽來增援,炮轟義和團。曹福田率領義和團與清軍配合,包圍車站,攻打俄軍,打死打傷敵人500多名。俄軍拼死頑抗,戰鬥異常激烈,車站幾經易手紫竹林是各國領事館和洋行的集中地區,是列強重點守衛的地方。
  • 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海防形同虛設,海軍去哪了?
    [摘要]八國聯軍入侵時,清政府雖然下令開戰,但一部分地方督撫就沒有響應,自己搞了一套所謂「東南互保」,海軍也採取了同樣的辦法,主力艦隊集中到了山東沿海,遠離了風暴中心。這些軍艦大都是19世紀80年代中葉造成,「開濟」等三艦屬於舊式巡洋艦,「福靖」參與豐島海戰的「廣乙」是同型。總體這些軍艦的技術等級並不高,但在當時全中國所有的軍艦中,已經是最精銳的軍艦了。1896到1898年間,中國海軍購買了一些新的戰艦。最著名的是「海字艦」,一共五艘,分別為從英國手裡買來的「海天」、「海圻」,從德國購買的「海榮」、「海籌」、「海琛」。
  • 八國聯軍侵華,最高指揮為什麼是德國人瓦德西,而不是老大英國人
    他告訴聯軍,北京政府已經將駐紮在京城的董福祥部隊調往(北倉),並命其負責阻擊由天津向北京進發的所有外國軍隊;清政府還準備組織南方的兵力北上,意圖奪回大沽炮臺。因此,聯軍在決定派兵救援使館的同時,對于堅守天津和大沽炮臺也不敢有絲毫的大意。
  • 八國聯軍攻打北京,有人引路進城,有人幫扶雲梯,有人推車運軍資...
    而八國聯軍部隊人數為18811人,幾乎沒有什麼重武器。就是這樣的人數差距和武器差距,清軍仍舊被聯軍打的潰不成軍。其實這也是有原因的,因為當時的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后」,她聽說八國聯軍要攻打京城的時候就開始籌備逃跑;剛開打沒多久,慈禧老佛爺就帶著還是個孩子的光緒皇帝逃出了北京城。這就直接造就了北京城快速淪陷的結局,慈禧老佛爺和皇帝都跑了,清軍又怎會傻乎乎的賣命?
  • 狂歡夜(聖誕節)和八國聯軍到底有沒有關係?
    狂歡夜(聖誕節)和八國聯軍到底有沒有關係?今天是陽曆12月24日,明天就是西方聖誕節了,我記得去年在朋友圈瘋狂轉發流傳狂歡夜和八國聯軍有關係的文章,鬧得國人民族情緒高漲,今年這樣的文章我估計還會再次出現。
  • 八國聯軍侵華,大清子民竟這樣對待聯軍,就知道大清只剩十年了
    畢竟皇恩浩蕩幾百年了,可結局卻是自己倉皇出逃,留下一座京城讓聯軍肆意妄為,連世界最繁華的圓明園都一把火讓人給燒了。官員卑躬屈膝不說,百姓更是競相幫助聯軍,運送物資彈藥,扶梯攻城。上演了一部讓國人深感屈辱的歷史,至今都讓我們羞愧不已!八旗兵的驍勇善戰到了晚清時已經成了扶不上牆的爛泥,百姓因為政府割地賠款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 戰史上的10月18日: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因此,他向兩廣總督葉名琛發出強硬照會,無理要求立即送回被扣的全部人犯,還要向英國道歉和賠償。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  10月23日,英國海軍上將西馬糜各裡率領英國軍艦突入省河,向廣州進攻,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大敵當前,兩廣總督葉名琛一味妥協,下令不許還擊。10月29日,英軍攻入廣州城,葉名琛慌忙逃命。
  • 大沽口炮臺戰鬥場景真實還原,英法聯軍無恥侵略,清軍慘遭陣亡
    大沽口炮臺戰鬥場景真實還原,英法聯軍無恥侵略,清軍慘遭陣亡清朝時期,大沽口炮臺戰鬥失利後,清軍著名將領奉旨重新修築炮臺,將地址選擇在了海河口南北兩岸,重新修築了五座炮臺,分別命名為「威、鎮、海、門、高」以此來寓意著大炮臺是建築在海門高處,炮臺建成初期正是規模最高
  • 八國聯軍佔領下的北京城:圖3侵略者輪流坐龍椅,圖5為清軍的武器
    1910年8月15日,八國聯軍以微小的代價攻破北京城,進而佔領北京。這是一組反映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城的場景。圖為八國聯軍將搶奪而來的財寶裝上火車,周圍都是圍觀的老百姓,他們表情麻木。圖為受到八國聯軍炮擊的北京老城牆,牆角下一片狼藉。圖為輪流坐在乾清宮龍椅上的侵略者,他們以此炫耀並拍照。曾經代表皇權至高無上的龍椅,被侵略者隨意坐著,清朝國力衰弱以及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圖為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城後,聯軍列隊進入紫禁城。
  • 1900年,為什麼慈禧要向八國聯軍宣戰?是愚蠢還是瘋狂?
    她在1900年對八國聯軍宣戰,確切的說是對十一國宣戰,完全是慈禧為了保住個人權勢的瘋狂舉動。慈禧在鹹豐還在世時,就已經表現出了極強的權力欲。鹹豐讓她代批奏章,慈禧則是「漸思盜柄」,想趁機幹預政事,掌控大權。鹹豐曾對皇后鈕祜祿氏說,懿貴妃,即慈禧,為人「機詐」,要當心。
  • 原本是11國,為何被稱作八國聯軍?其中最不該遺忘的是哪兩國
    那麼為什麼我們習慣稱之為「八國聯軍」呢? 2、清朝不準在東北駐軍,只設馬步巡捕,人數與俄方商定。 3、清朝官員與俄方發生衝突須革職。 4、中國北境水陸師,不用他國人訓練。 5、東三省和蒙古、新疆境內的鐵路,非經俄方允許,不得由他國建造,也不得由中方自行建造。
  • 鏡頭下八國聯軍侵華,耀武揚威在皇城閱兵,見證清末衰落下的恥辱
    歡迎來到不二書舊影時光,今天為各位讀者朋友們分享的這一篇組圖,是來自於八國聯軍侵華時的上色老照片。通過這一組老照片,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中留存下來的影像。1900年英、法、美、德、日、俄、意、奧匈組成聯合遠徵軍, 以保護駐華外交機構為藉口,強行入侵北京城。
  • 為什麼會有人說清朝亡於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而非亡於1912年?
    以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溥儀頒布的《退位詔書》為標誌,清朝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就此滅亡。那麼,為什麼會有人說清朝滅亡於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而非亡於1912年呢?其實,這種觀點也是有道理的。因為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之時,清朝已經病入膏肓,無可救藥,也就是說死亡只是遲早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