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的部長們》,首先為大家解讀這個電影標題的含義。
南山是11979年韓國中央情報部的簡稱。而部長們,則是指歷任中央情報部部長金載圭和金炯旭。
顯而易見,《南山的部長們》就是講述金載圭和金炯旭面對當時大韓民國總統樸正熙發生的故事。也就是樸正熙總統遇刺前40天前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南山的部長們》片中未涉及任何一個歷史真名,全劇都用假名代替。用「閣下,樸大統領」代替樸正熙,「金桂泙」代替金載圭,「郭相天」代替車智澈,等等。方便起見,本文統一採用歷史真名進行敘述。
下面給大家普及一些相關背景。在1961年,樸正熙作為大韓民國第3任,第5屆至第9屆總統,在韓國全國範圍內實行獨裁統治,大力培植特務機構(中央情報部,也簡稱KCIA),在其執政期間,引領韓國實現工業化,並使得韓國經濟飛黃騰達。樸正熙也正是韓國第18任總統樸槿惠的父親。
而《南山的部長們》敘述的就是著名的「10.26事件」(也稱「暗殺樸正熙事件」)。
《南山的部長們》劇情如下。作為前任的中央情報部部長金炯旭為了逃避政治迫害,從而秘密逃往美國,在美國參議院上揭露樸正熙總統的種種黑暗行徑。樸正熙總統得知消息後勃然大怒,派遣新上任的中央情報部部長金載圭去處理這個事件。
但隨著情況的惡化,樸正熙總統身邊出現了新的寵臣。分別是警衛室室長車智澈和保安部部長全鬥煥。兩人作為心腹好友在總統樸正熙心中逐漸樹立起牢不可破的地位。而作為中央情報部部長的金載圭,則逐漸遭到排擠。
而被樸正熙總統寵溺的車智澈是一名極其好鬥的頑固分子。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用武力解決。恰逢韓國在1979年遇到了釜山,馬山兩地的大規模學生抗議活動。在車智澈的鼓動下,樸正熙下令用武力驅散集會的學生,導致國內輿論譁然。
而在本片中,中央情報部部長金載圭作為正派人物上場。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決定刺殺總統樸正熙以及其黨羽。
故事的高潮發生在刺殺樸正熙總統的鏡頭。當樸正熙同車智澈和幾名歌女在宮井洞宴會廳進餐時,金載圭與車智澈素來不睦,兩人吵了起來,突然金載圭掏出槍打中車智澈,然後又對準總統樸正熙扣動扳機,這位執政18年的獨裁者曾躲過了北朝鮮的數次刺殺,卻沒曾想死在了親信手上。
而刺殺者金載圭第二天被捕並實施死刑。在樸正熙總統死後,軍人政權迅速登臺,開啟一了一個更黑暗的獨裁時代。
如何評價《南山的部長們》
作為一部政治題材的影片,可能在未來三五十年內是不可能在咱們中國大陸上看到的了。沒關係,今天我們來欣賞一部來自隔壁鐵子-韓國,拍攝的政治題材歷史片。
關於《南山的部長們》的政治立場,是一個眾說紛紜的議題。《南山的部長們》中,將韓國總統樸正熙塑造成一個可惡的獨裁者,且絲毫不談他對於韓國的經濟貢獻,將他描繪成一個百姓反目的過街老鼠。而金載圭則是人民的代表,金載圭由於不滿樸正熙的獨裁統治,對人民無限的壓榨,最後無奈選擇的刺殺總統。而另一種說法,則是從完全相反的方面去報到的。報導中指出,金載圭由於樸正熙日益寵愛車智澈而惱羞成怒,最後選擇報復性的刺殺。
無論觀眾選擇相信哪一個版本,但是對於歷史而言,它是永遠定格在那裡的。歷史的魅力就在於它有著永恆不變的真相,後人的評論或許給它加上美麗的蓑衣,又或者澆上冰冷的泥水,但是它給了人們評論的權力,是人性綻放的空間,是思維發散的聚集地。
雖然說官方的報導中說明,是金載圭在權力的鬥爭中逐漸失勢導致的他惱羞成怒決定刺殺,但也不是說《南山的部長們》是一部翻案片,它更像是一面鏡子,反映出了當時的格局下的一些權貴勢力的暗波湧動,針鋒相對。
無論是在刺殺中身亡的樸正熙還是車智澈,他們都只不過是歷史朝代更替中一枚比較重要的棋子罷了。棋子的捨棄是必然的,但遭殃的終究只有百姓。《南山的部長們》全片鏡頭只聚焦在權貴們的一舉一動,並沒有一個鏡頭真正的對向人民,為什麼呢?其實很簡單,導演通過這樣的手法告訴觀眾,無論政權如何更替,無論金載圭做的是否是「義士」行為,這些統統不要緊。重點是,無論朝局如何更替,受苦的人民沒有減少,該消失的戰火沒有消失,悲慘還在繼續,這場看似偉大的權利鬥爭不過是一場鬧劇... ...
四個值得深思的細節
第一個細節就是南山本來準備要樹一個「安重根」的銅像,但因為發現銅像上有一個裂縫,就叫停了這個計劃。
這個銅像在這裡是別有深意的!首先要知道「安重根」何許人也?安重根是刺殺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的刺客。並在死後被朝鮮和韓國分別追勳「愛國烈士」和「義士」。
而影片中,在南山樹立這個銅像其實早就暗示著這場刺殺行動的發生。安重根被視為義士的行為剛好與本片不謀而合。於是導演用這種方式告訴觀眾這部電影的立場,目的就是為了樹立金載圭的「義士」形象。
第二個細節就是兩位南山的部長在臨死前都有著相同的穿鞋形式。第一位部長,金炯旭,在被追殺後,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望向自己的腳底,發現自己少了一隻鞋,後被刺身亡。第二任部長金載圭執行完刺殺任務後,望向腳底,也發現自己在混亂中少了一隻鞋。
這一個特殊的對比暗示到底表達了什麼呢?我個人是這樣認為的。鞋,作為我們走路必不可少的關鍵,如果丟失了就代表著接下來的路很難一帆風順的走下去。金炯旭,在得罪了樸正熙後,遭到暗殺,終結了自己的生命,丟失的鞋就代表這一路的結束,也代表著在追求權力的路上的徹底失敗。而金載圭,在刺殺了樸正熙後,同樣丟失了一隻鞋,代表著他也在追求權力和政治遊戲的博弈中,失去了繼續向前走的資格,迎接他的只有死亡的召喚。
第三個細節就是保安部部長全鬥煥在樸正熙被刺殺後匆匆忙忙的來到樸正熙的辦公室拿走了金條和瑞士銀行帳戶交易明細,然後意味深長的望向了空無一人的總統辦公桌,背後的牆上是鳳凰無窮花印章。
這裡導演給足了留白的時間。所謂留白,就是由觀眾天馬行空的想像來支配的空間。而這裡的留白,恰到好處。既突出了人生來對於權力的渴望,又突出了在生死面前選擇苟且偷生的懦弱情緒。全鬥煥對總統座位的那一眼回眸,包含的太多的情感。我們不必用有色眼鏡來看他,這,其實是人類的本性。
第四個細節就是樸正熙總統在全劇中說的兩次一模一樣的話,分別對車智澈和金炯旭說的,「你身邊,不是有我嗎?。」
這是獨裁者最喜歡說的句子,看客知道這是一個天大的謊言,獨裁者只是圖嘴上之快來使喚自己的棋子為自己賣命,至於結果如何,根本不在獨裁者掌控之中。影片更是通過這一類的細節表達了這部電影的主題,是為民主自由而發聲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