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的部長們
(韓)開畫時間:2020.01.22
文|藍建豐
對於韓國本土正在熱映的政治題材電影,《南山的部長們》非常容易被打上民主精神的標籤,但它其實不是。比之《辯護人》和《計程車司機》,這部由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更多是一部政治驚悚劇,具有濃烈的舞臺氣息,而以表演為至上,李秉憲的亮相最為驚豔。這也從電影的範疇上,可以看出《南山的部長們》給觀眾打開了一個新的視野,的確能夠滿足觀眾的獵奇心理。
至於電影背後的歷史,涉及觀眾極為陌生的政治秘辛,顯然不可等同視之。就影片而言,它有政治語感卻非政治,它有民主視角卻也非民主,它就是一種電影舞臺的存在。
韓國電影今年迎來百年,首次憑藉《寄生蟲》衝奧斯卡就意外創造了歷史,成就了絕無僅有的四料小金人戰績。導演奉俊昊的名字載入了奧斯卡,在其本土影迷心目中閃耀著亞洲電影的光芒。
南山,是韓國景福宮之南,鄰近總統府青瓦臺的中央情報局所在地。片名所指,南山的部長們自然就是講述韓國中央情報局的故事。這本是非常敏感的地帶,但該事件背景在韓國可謂家喻戶曉,屬於歷史的一部分。
看完了整部影片,我相信沒有觀眾因此覺得如此接近南山,甚至也不會相信眼前青瓦臺頭幾號人物開會決策的畫面,更加驚疑他們不時推杯換盞、交流情感的工作場面。但影片中多處出現這樣尋常的場景,就是這裡說的影片並不真實的原因,無論如何只是一間建構在政治影像之上的紙牌屋,於是也可以推倒。
李秉憲所飾演的金規泙部長,一出場就是最兇險的秘密行動,隨後進入沉浸在歌聲中的房間,槍聲響起。這就是韓國觀眾熟悉的歷史槍聲,時間發生在1979年10月26日。韓國一個舊時代的政權因此告終,而它開啟的並非新時代,事實證明更迭的是愈加黑暗的動蕩歲月,網上一搜就有很多全鬥煥兵變青瓦臺的信息,在這一事件發生的47天後。
影片的結尾安排了一個戲劇性的選擇,金規泙在同僚接應的車上陷入了兩難的選擇,到底是回南山還是去軍部?俯視鏡頭下汽車最後一刻的掉頭意味著回到了歷史,墜入了深淵。影片最後沒有留下太多的意味,直接展示了那一聲槍聲響起的全過程,這恰好就是電影虛構的地方,如果隱晦地表達反而是一種無形的影射,一旦模糊了立場,便會引發更大的想像力空間。一如影片中展示金規泙的親民形象,也僅僅是從高空直升機上看到街頭的混亂,心中深憂無辜的百姓。
這似乎只是一種政治理念,金部長之前一再向樸正熙表達,但影片始終未深入展示他親民的一面。正是缺少了與百姓水乳交融的交流,沒有具體的平民生活鏡頭,也沒有與之互動的苦難人們,看得出影片對於金規泙的態度是有保留的,至少不會是完全正面的。他就在幾百米的高空上俯視民眾,明顯保持著歷史的距離,這就是模糊的。儘管在一些細節上,影片著意找到了一些表達的願望,但也僅僅提供了一個俯視的角度。因此從民眾的角度去看,對這段歷史始終是仰視的。沒想到的是,展示青瓦臺的頭幾號人物,故事的視角卻是平視的。
金規泙陪同總統閣下才有了全片難得一見的親民之舉,有了看似和諧的一刻。但金部長此時卻如坐針氈,狀如驚弓之鳥,他明顯已經作出了最大的決斷,也承受著巨大的內心衝擊。這裡看到了李秉憲的精彩表演,在他那張稜角分明的臉蛋上寫滿了不安,也預示著一個錯誤的決定。
影片直擊了四個王一樣的男人如何相處和撕裂的故事,旁邊有美國棋外觀局,姿態極高,大攪渾水。這麼一看,倒有些青瓦臺F4的感覺,總統閣下與一同在軍隊成長起來的幕僚親信互撩,自然有一些私會的場面,依舊如軍中戰友一樣。影片這麼拍的格局看似小了,畢竟彼此知根知底。只是親信之間執政風格不同,有人驕縱豪橫,有人懷柔克剛,因而互生敵意。這竟然就是韓國的中央最高層人物,耍起性子來也會關門互毆。夾在四個男人之間的政治手腕,充滿著友誼破裂的味道,情報也就成為最有效的工具和最致命的武器。所以影片叫做南山的部長們,還真是意味深長!甚至最後一幕的出現,也不是誰有王炸的角力,而正是來自信任的激殺,他們的組合本就是四張2、四張A,或者兩個王。
10月26日,那天說巧不巧,也許是累了,王約了鬥地主。哪知王和A是兩個王,王和2也是兩個王,這就是最大的危機。金規泙親自竊聽到這一關鍵情報,自知死期將至,於是入局反殺。這時影片才接回開頭的刺殺行動,金部長就在王宴席間一激得手,開篇接頭的亮遞槍就是為了這歷史一響……
以歷史的槍聲開頭是吸引韓國觀眾的,但對於其他國家的觀眾感受並不深刻。於是影片又安排了第二個有力的開頭,前任部長樸龍閣跑到美國眾議院炮轟韓國政治,宣稱要公布回憶錄,矛頭直指韓國總統。此時看出金部長另有主張和行動,尚且希望前輩回國求饒。但在美韓政治博弈之下,這個任務最終失敗,金部長終於在樸總統的暗示下,派出特工清除前輩,是以也最緊張。然而一模一樣的暗示,他的死對頭也得到了,金部長在雨夜竊聽到這一情報,滿頭流下的不知是雨是汗?
南山的部長們就是這樣走著走著都丟了鞋子,迷失了方向,改變了未來。可在那一天,歷史還是走了回頭路,開始了全鬥煥政權的時期,也就是另外一部知名韓國影片《計程車司機》的歷史背景,取材自1980年發生的光州事件。而後發生的《辯護人》故事來自1981的釜林事件,距離本片的政治事件尚不到兩年,辯護人的原型人物更是後來的盧武鉉總統。
這都是這一歷史槍聲引發的韓國歷史變革效應,也是本片人物口中一再提及的革命反思。韓國社會此後處於變革大潮,民眾生活動蕩不安,接連付出了血的代價。針對這一時期的歷史記憶,先後拍出了《辯護人》、《計程車司機》、《南山的部長們》,它們的取材時序恰好是反過來的。但論影片的藝術價值,我認為就該是這個順序。其中《辯護人》和《計程車司機》毫無疑問是優秀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但若將《南山的部長們》也歸類為其一,我就說不靠譜。這片子到底哪兒現實了?是因為青瓦臺的日子跟我們一樣現實嗎?是因為鬥地主掐成血架嗎?
《南山的部長們》就像一臺政治舞會,畫面是精緻的,結構的安排也緊湊合理。它最大的不合理就在於四個政治人物本身,這種虛構是電影化的,是舞臺化的。但表演都是好看的,電影的特徵是突出的,李秉憲的演出盡如海報一樣,看片中任何人物都是虛構,看李秉憲的表演卻是真實的。片中唯一的女性黛博拉演得也真好,金素貞成為四個男人以外的一抹亮色,她既高知又美麗,雖遭脅迫也不算冤,畢竟是那麼有見解和立場。
歷史的取材給了電影特殊的節奏,特殊的環境,特殊的人物關係,特殊的懸念殺機,再也不用太多包裝,觀眾自會相信這種假定性的虛構故事。而要把這種虛構變得有真實感,幾位演員的表演居功至高,李秉憲成功塑造了這樣一個銀幕形象,也算是對觀眾報以眼福。小人物非常感染人,大人物就要求精緻,李秉憲做到了。
由於本片沒有民眾角色的參與,甚至沒有政治鬥爭的派系,《南山的部長們》的局限性也很明確,我敢擔保它不可能像《辯護人》和《計程車司機》一樣出色。因為觀眾相應地也沒有太多可置入其中的情感,產生的共鳴是比較有限的。之所以還能夠觀賞到這樣一部電影,在於其舞臺性,同時找到了韓國觀眾的心理空間,與歷史記憶糅合在一起。而作為一名中國觀眾,把它當作是政治驚悚劇來看是很合適的,就像看四個親密的戰友一路走來相愛相殺,有時候選擇絕對的忠誠,有時候發現羞辱的出賣,最後進行絕地的背叛。
與所有的刺殺電影不一樣,也許青瓦臺F4就是如此特殊,才會在歷史上寫下那驚天的一筆。如今這只是一部優秀的電影而已,最後哥們四個全死了,但是女性一個都沒死,真實歷史竟連那兩名歌女目擊者也活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