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電光影裡說流年,一起聊聊電影裡的故事
近來國內疫情已經開始好轉,但是韓國的疫情卻逐漸走向失控。面對失控的局面,韓國民眾卻依舊無視政府禁令,大肆遊行抗爭,據新聞報導所知,韓國民眾遊行人數竟高達50萬之多,讓人著實震驚。而電影《南山的部長們》似乎揭開了韓國人民對政府的不信任與大力抗爭的原因。
自1948年李承晚建立大韓民國以來,韓國就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軍事獨裁執政。而《南山的部長們》自1月22日上映後,連續數周霸佔了韓國電影票房第一名。其深刻的內容引發了無數韓國人精神上的共鳴,可見曾經昏暗的政府統治歷史對韓國人民留下的傷痕多麼深刻。
這部電影一切設定,都讓人感到沉思。
《南山的部長們》是以韓國總統遇刺身亡案及前中央情報部長金炯旭(影片中改名樸龍閣)失蹤案的真實事件為背景所改編的,1979年時任韓國總統樸正熙遭到了當時的韓國「中央情報部」部長金載圭(影片中改名金圭泙)的槍殺,結束了自己長達18年的軍事獨裁統治。這場極具「戲劇化」的刺殺案,最終以金載圭被捕而結束,但軍事獨裁的局面卻沒有因此終結,反而達到了頂峰
電影講述的故事是從前中央情報部部長樸龍閣逃亡美國,並意圖揭露韓國黑暗政治內幕的時候開始的。當時在軍事獨裁統治下的韓國,中央情報部是總統專門成立的特殊部門,凌駕於所有部門及憲法之上,而中央情報部的部長,是當之無愧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掌權者,因情報部坐落在南山,被人們稱為「南山的部長們」。電影中的主角「金圭泙」這位南山的部長,為了自己的革命信仰和國家的和平,最終選擇了殺掉總統。
影片整體並沒有走大製作的商業片風格,甚至連場景都不多,還大部分都是室內戲。整體以一種清冷而平靜的風格為我們展開了這件韓國歷史上有名的政治秘辛。內容沒有將真實的故事大幅度改動,只是為了劇情需要,增加了一些建立人物聯繫的情節,故事更偏向於真實平淡化。在這樣沒有大起大落的情節裡,冷清的色調和荒涼的外景地運用,一下子將那個
黑暗政治統治下的國家氛圍表現得淋漓盡致。
李秉憲飾演的「金圭泙」這個角色無疑是電影中最出彩的,作為樸正熙忠心的親信,他從來不曾質疑這位樸總統的任何決策,但是他同時是一個有責任感,自尊心強且帶有理想主義的革命者。樸正熙統治後期的軍人獨裁政治越發黑暗,為了維護權利致人民於不顧不擇手段,同時由於對金圭泙政敵的寵信使金圭泙屢遭斥責和懷疑,這也促使金圭泙最終實施了刺殺總統的行為。
電影中對金圭泙的刻畫是細膩的,每個鏡頭都表現著一個表面上看上去大權在握,實則內心惶恐不安的領導形象。李秉憲對於這個角色內心的焦慮與糾結表現得非常到位,毫不誇張地說韓國青龍獎在開年之初就被李秉憲預定了,
同時影片中的燈光設計的很有細節,金圭泙與警衛室長的對峙中,略顯幽暗冷清的燈光在對稱的平衡式構圖中,展現著權力的對峙,此時的韓國已民不聊生,官場卻依舊為權力勾心鬥角,更體現了韓國政壇的混亂不堪。金圭泙這個角色在電影中的形象,比在後人流傳的歷史之中更加的豐滿,在亂世之中,官僚勾結,還能有誰記得自己曾經的信仰?但金圭泙記得,他的一生都為自己的信仰而活著,在電影中他是一個充滿著悲情的理想主義革命者,是一個無畏的鬥士,即便是殺死總統,也都是為了國家的安定和人民的自由所作出的決定。可是混亂的時局讓他無暇顧及,影片結尾時有一個細節的鏡頭,在他槍殺總統後,他的鞋子丟了,襪子上沾滿了血,與總統暗示他殺死的前任中情部部長樸龍閣死時一樣,這個鏡頭暗示了金圭泙的最終結局,在亂世之中,一個擁有信仰的革命者改變不了這個世界,他最終只能和樸龍閣一樣,成為這政治鬥爭中的犧牲品。
從全鬥煥司令在總統遇刺後去搜刮總統黃金的片段就可以看出,影片對韓國混亂的政壇的諷刺力度之深,一個愚鈍且貪財的軍方司令,誰能想到竟在樸正熙之後開創了韓國歷史上最為黑暗的軍人專制的統治,且長達七年之久。金圭泙刺殺總統的行為失去了意義,不但沒能終結軍人專制反而促使其達到了頂峰,影片最終金圭泙還是堅持了自己的信仰,刺殺總統後他本可自立為總統,可他沒有那樣做,當總統不是他的目的,他只是一個有著自由民主信仰的革命者,他維護住了自己的信仰。影片最後一個鏡頭,開往金圭泙的車子行駛在荒涼冷清的公路上準備開往南山,可最終他選擇了掉頭去軍隊,並非是他改變了主意,更多的可能是他選擇了自己的結局,因為無論如何,黑暗的政壇不會因他而改變,他僅剩的也不過是一文不值的信仰而已。
《南山的部長們》並沒有向我們提供一個所謂的真相,它以戲劇化的方式為影片營造出一種政治殘酷特有的質感,那種緊張、黑暗、權力鬥爭如黑洞吞噬般一樣,將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推入深淵,在政治的絞肉機中,每個人都是政治的犧牲品。在這樣的時代,我們還剩下多少信仰呢?
編輯/迎風
圖片素材/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