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韓國電影都以尺度大聞名於世。
從《恐怖直播》直面政府的高傲和醜陋,到《辯護人》對自由和民主的謳歌,以及《計程車司機》不退讓、不妥協的態度,韓國電影人用他們的勇氣和執著不斷震撼著銀幕前的觀眾。其政治層面涉及的深度和廣度,更是讓好萊塢同行們都倍感汗顏。
作為最新一部以政治題材為背景的影片,這次《南山的部長們》又把鏡頭對準韓國的情報部門。電影用冷峻的風格,將四十年前一段快被遺忘的歷史,赤裸裸的展現在公眾面前。
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
1961年5月16日,樸正熙發動軍事政變推翻民選政權,自己出任國家領導人,實施獨裁統治。18年後,韓國經濟得到飛速發展,但在高壓強權統治之下,國內的矛盾卻愈積愈深,來到爆發的邊緣。
就在這個微妙時刻,流亡在外的前情報部部長樸龍閣突然現身美國法庭,出面檢舉樸總統的獨裁行為,引起輿論譁然。
於是,一場場涉及綁架、叛變、爭權奪利的陰謀陸續上演,在政客們的血腥廝殺中,隱藏在光鮮亮麗下的骯髒和苟且,也猶如毒舌一樣從陰暗的角落中爬出。正義,忠誠,國家,人民,像一道道枷鎖,拷問著劇中人的靈魂。
關于震驚韓國的樸正熙被刺殺事件,當中內幕和兇手動機都頗多爭議,而官方的解釋又很難讓民眾信服,於是各種坊間流言就不脛而走。本片牢牢抓住事件的關注點,通過層層遞進的衝突和角色心路轉變,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去探討、分析事件的原委。這樣的另類解讀,雖不一定就是真相,但其中對人性深刻的洞察力,讓人相信事實大概不外就是如此。
表面看,情報部長金圭平刺殺樸總統,是因為不被信任,警衛長郭相天得寵後,更覺自己地位不保,所以鋌而走險,其實背後隱藏著更加深層次的原因。
歸根結底,金圭平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跟隨樸總統鬧革命,繼而對這個國家實施治理,不是簡單為了權利或者個人私慾,相反,他有著遠大的理想,希望以自己的能力去改變這個國家,實現心中的抱負。以今天的思維來看,這個想法實在是太過縹緲和高大上,可是,在1961年的韓國,它卻代表著當時最優秀那批年輕人的態度,正是靠著這種堅定的信念,他們才能夠突破重重險阻,最終成功奪取政權。
而他們的領導者,後來站在權利制高點的樸總統,也是在這個時候成為這些年輕人的戰友和導師。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人卻似乎忘記了自己革命的初衷,金圭平不斷強調一句話,我們為什麼革命?不僅是警醒自己,更是在提醒當年和他有著同樣理想的其他人。
因為,樸總統自從當上韓國最高領導人之後,他所關心的就不再是如何治理好這個國家,兌現當年諾言,而是想方設法維持自己的統治,保住權利和位置。所以,他可以無視釜山的群體性事件,甚至叫囂「我們用坦克碾死個一、兩百萬算什麼?」平民百姓在他眼中,甚至連螻蟻都不如。
於是,金圭平開始動搖,儘管曾經的他忠誠無比,為了總統可以毫不猶豫的剷除所有對手,甚至不惜出賣自己的朋友。但當理想和現實發生衝突後,他卻毅然選擇堅守理想,如果不能讓總統回頭,那就乾脆讓自己去做一個維護秩序的衛道士。
李秉憲用精湛的演技將金圭平這個角色塑造的立體而有深度。他的忠誠、機智、冷血、固執,處變不驚卻又常常深陷兩難泥潭,均被李秉憲拿捏的恰當好處。金圭平就像一個矛盾綜合體,永遠在理想和現實的左右為難中苦苦掙扎,同時用不斷的否定自己去完成心靈的淬鍊和成長。
為營造緊張氣氛,影片大量採用人物近景特寫,用角色的眼神和微表情來襯託內心思想的變化。劇中幾場重頭戲,例如偷聽樸總統和警衛長的談話,被樸總統反覆暗示:「你身邊不是有我嗎?按你想的做」,李秉憲都在不動聲色中,悄然完成角色的情感轉換,並且傳遞出極為豐富的內容。
電影最具戲劇張力的地方,無疑是結尾長達十多分鐘的刺殺還原,從開始的波瀾不驚,到雙方矛盾的升級,一直到金圭平情緒失控後突然發難,文戲和武戲分配合理,情緒渲染、氣氛營造均一氣呵成,讓人久久回味其中,不能忘懷。
這就是韓國電影的可貴之處,在技術層面沒有什麼亮點的情況下,卻通過精巧的布局、緊湊的節奏、情感的傳遞、主題的升華來牢牢抓住觀眾的眼球,並且獲得最大程度的共鳴。《南山的部長們》深究細節,其實有許多不合理的地方,有些邏輯漏洞甚至非常低級,但不妨礙電影的品質和它散發出來的勇氣和態度,因為對過去和歷史的尊重,才是一個國家成熟和自信的表現。
可惜,在這場政治博弈中,沒有誰是真正的勝利者,所有人都像過河的卒子,被命運車輪綁住,不能後退只能前進,直至跌下懸崖粉身碎骨。當金圭平用一腔熱血完成心靈的救贖,換來的卻不是國家的重生,他以一己之力推翻軍事獨裁統治,不過是為另外一個野心家上臺鋪平道路,這,讓影片無形中又蒙上一層古典悲劇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