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寄生蟲》拿奧斯卡餘溫未散之時,又一部韓影《南山的部長們》在中、韓兩國都再掀了一波觀影狂潮。
韓國方面,在受疫情影響上座率大幅縮水情況下,本片仍逆勢拿下475萬票房,連續兩周蟬聯院線冠軍。
國內方面,豆瓣近2萬人標記「看過」,拿下8.2的高分。
在多個維度上,《南山的部長們》是可以與《寄生蟲》放在一起比較的。
《寄生蟲》眼光是向外的,它提煉的是民族敘事之上的「世界故事」,片中的3個韓國家庭放置於世界任何地方都能找到參照系,所以它基於家庭情節劇的類型表達可以輕易在任何國家受眾那裡取得情感認同。
《南山的部長們》眼光是向內的,它專注於對本民族真實歷史的縱向深挖,它以不遮羞、敢露家醜的坦誠態度,敢講他人不敢講的本民族黑暗史、犯錯史、傷痛史,並同樣用類型片的通俗手法邀請全世界觀眾走進這「韓國故事」。
他們又絕不僅僅是停留在類型桎梏層面的韓影,內核上兩部片都在講宿命。
前者講的是資本社會下階級躍升的不可得,後者,講政治纏鬥漩渦中的無人可以逃離。
他們都採用「三幕劇」的工整劇作、冷硬的美術、克制的視聽語言,把片中人物框在宿命式的影像中,令觀者在電影結束後,無力抵抗地迎接內心重擊後的悵然若失。
只不過,《南山的部長們》帶來的宿命感遠比《寄生蟲》來得要具象,最終落歸在片中那一個個鮮活的韓國政客人物身上。
簡單來說,可以把《南山的部長們》視為在講「樸正熙總統為什麼在1979年被槍殺」的故事,時間就設定在樸被殺前的短短40天,敘事緊湊,張力十足!
40天內,「總統為何被殺」、「刺客為何殺總統」、「南山部長們的命運終歸何處」這些疑問一直盤旋在觀者腦中,製造了十足的懸疑感、緊張感、政治驚悚感。
我們都知道,韓國歷任總統向來不能善終,慘死、坐牢、自殺、被彈劾......沒有一個人有好結局。
也許真的是青瓦臺的風水不好,韓國總統一直被戲稱為「世界上最高危的職業」。
影片中的樸正熙總統正是前任總統樸槿惠的父親,不誇張地說,他是韓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位總統,沒有之一。
他當政的60、70年代承前啟後,治下的韓國經濟上迅速騰飛,是韓國為數不多強人總統裡政績最好的一位。
60年代的韓國與朝鮮經濟相差不大,而到1976年時,韓國的人均經濟升騰了18倍,高達1676美元,是朝鮮的2倍。
後來的韓國更一路狂飆猛進,遠遠甩開北朝鮮兄弟,成為發達國家。
經濟之外,政治上,他雖因發動民主革命上臺,執政後卻初心不再,採取獨裁統治,這為他最終的悲劇下場埋下伏筆。
電影中,樸正熙是以「反派」姿態出現的,將他刻畫成了一個擅於玩弄政治手腕來打壓下級的老謀深算形象,與歷史中的他其實出入還蠻大的。
影片裡他被稱呼為「閣下」,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一句出現過3次的臺詞。
每次下屬向他請求行動指令或殺人時,他就只有簡單的一句話:「你身邊不是有我嗎?按你想的做」。
他從不直接下令,而是等你表完忠心後,再說這句模稜兩可的話,等你事成完,他居然撇清一切的姿態,諷刺下屬:「這個人居然連自己的朋友都殺,怎麼取信於人?」
這樣的樸正熙,導演顯然不是以褒獎的姿態來看這位總統,主要的戲點也不在他身上,那名「刺客」才是導演最感興趣的。
絕對男一號「刺客」——金規泙,在歷史上,他叫金載圭,韓國歷史上最舉世震驚的「樸正熙總統被殺事件」的始作俑者。
1979年,金載圭時任韓國中央情報部部長,也就是片名「南山的部長們」的部長之一。
與宋朝皇城司、明朝錦衣衛、美國中情局一樣,中央情報部也是受韓國總統直接領導的最高諜報機構,南山是它的代稱。
這個機構有凌駕於憲法之上的強權,所以中央情報部部長實權上就是總統之下的「韓國二把手」,這些「二把手」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南山的部長們」。(此外,「三把手」是秘書室長,「四把手」是總統警衛室室長。)
除了金載圭,影片中另一個重要「南山部長」角色是樸龍閣,歷史原名金炯旭,影片第一幕正是圍繞「金炯旭失蹤事件」展開。
金炯旭在被撤職中央情報部部長後,去美國控訴樸正熙獨裁統治傷害韓國民主主義進程,這樣的高調姿態從第一秒就預示了他最終將淪為政治犧牲品的人生結局。
死前,他不僅在逃亡中丟失了那隻隱喻「革命必將付出代價」的一隻鞋,且最終被放入絞肉機,連個全屍都沒留下。
而最終動手殺他的,正是60年代民主運動中他曾經最好的兩個革命夥伴——樸正熙與金載圭。
這樣「大義滅親」的情節,加之冷峻構圖與攝影的風格,很容易讓人想到今年奧斯卡與《寄生蟲》同臺競技的那部《愛爾蘭人》。
同為改編自三流歷史小說,《愛爾蘭人》電影與真實歷史的差別一直飽受爭議,《南山的部長》也不例外。
歷史上對金載圭的評價一直是兩極化的。
進步派認為,他結束了樸正熙18年的獨裁專制統治,是韓國民主主義的功臣;保守派卻認為,他是因爭權奪利失敗後鋌而走險殺的總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弒君逆賊」。
他刺殺的真正動因也流傳著各種版本,有他自稱的民主抗爭說,有事先預謀說,也有美國境外勢力鼓動說,等等。
而電影在迎來最後一幕3分鐘長鏡頭的「殺總統」高潮前,對金載圭的人物狀態與心理做了「掏心掏肺」式的深度刻畫,人物擺脫了歷史評價中的臉譜化形象,為它弒君提供了合理且極具藝術化的處理。
金載圭的扮演者是憑《局內人》榮封韓國青龍獎(韓國最高電影獎)影帝的李秉憲,憑藉此片中他的炸裂表演,今年他再度封帝只是時間問題!
導演的鏡頭焦點在本片多數時間都放在李秉憲的臉上,他幾乎每一個微表情都帶著戲。
全片至少6次出現他捋頭髮的場景,每個「捋頭髮」都暗合了他心理被攪動的「波瀾」,這是屬於他這個人物的矛盾時刻。
他表面沉穩,但畢竟「伴君如伴虎」,每次在面對樸總統的搖擺態度時,他內心其實都是猶疑的、不自信的,一個動作把他的心理路徑揭示得淋漓盡致。
他潛入樸總統家,在隔壁衣櫃裡用儀器探聽總統對話的那場戲,雨後滴水的髮絲、水跡斑斑的眼鏡、每一寸身體的移動似乎都在幫著演戲。
整場戲的節奏,觀眾被他層次性豐富的情緒狀態所帶動,活生生心理驚悚片的觀感,看得人手心發汗。
相比《寄生蟲》導演帶動的群像戲,《南山的部長們》是真正的「演員帶動調度」、「演員成就導演」的典型!
從這個角度來看,《南山的部長們》是類《小丑》式的電影,即以深挖主角人物為核心輸出的表演大戲。
最後一場3分鐘長鏡頭的殺總統戲,金意外摔跤在血泊中,攝影師都要為他表演的步伐讓出動線,堪稱全片最神來之筆。
雖說這一跤應是導演的安排,揭示人物其後的命運,暗喻革命的多艱,但李秉憲這裡的表演狀態極為自然,全無刻意之感。
最終,金載圭以一個理想主義民主鬥士的姿態,以背叛民主革命之名義「處決」樸總統,動作乾淨俐落,姿態決絕,頗有壯士扼腕的氣概。
不過影片並未在勝利時刻戛然而止,導演在弒君戲後幾場落幕戲的處理才顯高明,幾乎將整個影片質量拉高了一個等級。
縱觀整個韓國現代史,11位總統的宿命結局背後,是韓國政權一直在民主化 VS 軍事獨裁間左右搖擺、鬥爭、更替的歷史。
刺殺後,擺在金部長面前也是兩個選擇。
一是軟禁參謀總長,駕車回南山的中央情報部,開啟屬於他的全新政權。
二是聽從參謀總長的意見,回到陸軍總部,宣布戒嚴。
在指揮手下駕車去中情部的這場戲中,金部長所有微表情的變化似乎都會影響他最終的選擇,他茫然,他遊弋,他無所適從......
觀眾內心希望他不要掉頭。
但他心裡清楚,一個信仰民主自由的政治家一旦通過軍事政變去做總統,這種手段本身就違背了政治合法性。
當鏡頭從近景切為上帝視角俯視時,車子最終在他的指使下掉頭,我們就像是跟隨「歷史的眼睛」靜靜觀看這一切。
原來,影片之所以從頭到尾拍外景道路戲都看不到一個行人,是在傳遞一個信號,歷史不是任何人能主觀掌控的。
遠處的釜山城,市民們在民主示威,軍隊並未等到總統「不就200萬人,用坦克碾壓過去」的指令;此刻的首爾城,夜幕掩映下,歷史的車輪卻已悄然轉向。
隨著金部長的下令掉轉車頭,韓國歷史,也從此轉頭。
金舉槍的那一刻,他以為終結了一個時代,其實卻意外開啟了另一個更黑暗的7年專制獨裁時代。
影片最後一鏡,代號「伊阿古」的神秘人終於浮出水面——保安司令官全鬥赫。(歷史原名:全鬥煥)
他潛入總統辦公室,拿走政治資金,用陰冷的眼神回頭瞄了一眼總統的位子。
誰都想不到,這個當初外貌不起眼的軍部少將,此刻已在運籌帷幄一個大計劃。
47日後,全鬥煥發動軍事政變奪取,李承晚、樸正熙之後,韓國建國以來第三位軍事獨裁的黑暗時代來臨。
在1988年韓國全面步入民主時代之前,這漫長黑夜整整黑了7年。
到此,如果說前面戲份只能證明韓國又拍了一部工整卻三流的商業政治片,這最後幾場戲則傳達出了此片異於同類政治驚悚片的歷史觀:
政治纏鬥下,沒有贏家,人人都是犧牲品,就如那11位韓國總統的宿命下場。
(圖片來源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