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所有文字和照片皆為攝影師陶羽原創,請尊重創作者的付出,未經允許請勿盜用。
梵蒂岡是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國家,偏居義大利羅馬市內西北一隅。
梵蒂岡為天主教會聖座及羅馬教廷所在地,由天主教聖座直接統治。其面積雖小,卻是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與一百八十個國家有正式外交關係。梵蒂岡沒有軍隊,防務由義大利軍隊負責,教宗本人的安全由瑞士近衛隊士兵負責。
天主教教宗雖是狹義上的梵蒂岡元首,但他宗教領袖的身份卻遠遠超越這個小國的影響力。作為一個超越國界的領袖,「神的使者」,其影響力甚至凌駕於美國政客之上,曾有報導眾議院議長在得到教宗接見後也會泣不成聲。
梵蒂岡的主要建築有聖彼得大教堂、聖彼得廣場、梵蒂岡博物館。
聖彼得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之一,與天主教歷史上很多事件都有直接關係。整個建築氣勢恢弘,由眾多建築師藝術家共同打造,內部保存有米開朗基羅等雕塑大師的壁畫與雕刻,歷史上眾多教皇的陵墓位於教堂下方。
與一般教堂不同,進入聖彼得大教堂的遊客會受到衣著、交談音量上的限制,以維護好其神聖莊嚴的參觀氛圍。大教堂正對著聖彼得廣場,在教堂的穹頂觀景臺上可以俯瞰整個廣場及義大利羅馬市區。
聖彼得廣場於十七世紀由貝尼尼設計,周圍由圓柱走廊圍成巨大的鑰匙形狀。每天從上午開始,排隊進入大教堂的遊客,便要在廣場上圍成兩三排的大圈。廣場中央是梵蒂岡方尖碑,高二十五米,於公元四十年由埃及運至梵蒂岡,每年冬天還會有一顆巨大的聖誕樹在旁邊與其相伴。
除了大教堂,梵蒂岡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博物館之一,於十六世紀創辦,藏品是羅馬教廷多個世紀累積的成果。博物館每年有近千萬人次的參觀量。著名的館內建築有西斯廷禮拜堂、拉斐爾畫室、梵蒂岡畫廊等,這裡不做詳細介紹了。
梵蒂岡雖然地處義大利羅馬城內,居民、遊客互通,在治安管制上感覺還是有一些區別的。
比如幾乎在羅馬所有景點都有很多強行販賣手串等小商品的黑人。他們先跟遊客搭話,通常以「你來自哪裡」開頭,然後賣給你一個手串,或者先假裝送給你然後由同夥過來收錢,一旦被鎖定目標,其實你接不接話他們都要過來強賣一番,煩不勝煩。
當時在羅馬遊覽最開心的一天是個雨天,強賣小商品的黑人都沒出來活動,看來他們還是「不夠勤勞」。有一天還注意到一個比較不會搭訕的小黑,跑過去找一個歐洲遊客「你來自非洲嗎」,遊客很無奈地回復「我倒希望是」,之後也依然是一番糾纏。
梵蒂岡內就不太一樣,按理說梵蒂岡算是羅馬的一個「大景點」,不過梵蒂岡警察會進行管理,有時能看到「不怕死」的過來賣,被警察強硬的押出去,對圍觀的遊客來說算是大快人心了。
最後摘抄我兩年前寫的一小段博客,在此聊聊宗教。
我高中時曾讀梁漱溟的《中國文化要義》,此後一直是高屋建瓴的認定宗教即統治方式。後來嘗試去理解和接受一些宗教理念說法,雖確信無法排除有心人對宗教的利用,但也感覺宗教不全是治世產物。夫人說神學如「盲人摸象」,有看不到多維空間的人類感悟到的大象的一隻腳,理解一二也能獲益匪淺。
當然中國文化要義本是梁以儒家思想觀世,不明儒學所重便強行理解則難免偏見。各大宗教都有其開導世人,思考人所未見的本質,秉持善念、尊重理解,天主教義上的敬畏、真誠、容忍,佛教上的戒貪嗔痴慢疑,稍做了解就能有所體悟。
有時我會反思孩子的教育,感覺中式傳統的家庭教育方式忽視了很重要的一些東西,便是對執迷、容忍、和明理缺乏引導。人類不能完全認識自然世界,或許也不認可一些宗教制定的規則,而我們所需要的其實是精神的指引,神而明之,存乎一心,善惡之間,唯己一念。
我是攝影師陶羽,每日更新一篇旅行攝影隨筆,喜歡就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