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建立良好生態環境 謀求普惠民生福祉

2020-12-14 人民網福建頻道

環境就是民生,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泉州篤定踐行「兩山理論」,因地制宜,持續繪就生態文明試驗區的藍圖。推動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儘快形成,讓泉州在可持續發展之路上實現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

高質量描繪「新畫卷」

「頂層設計」總攬全局。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2016年,正式成立以黨政主要領導任組長的試驗區建設領導小組(以下簡稱「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工作,同時下設辦公室掛靠在市發改委。領導小組從具體市情出發,立足高站位,制定出臺《泉州市貫徹落實〈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實施方案〉的意見》,以高標準提出目標、重點任務以及42項改革成果清單,從重點任務深化,推進改革任務,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泉州樣板」。

立法填補空白。為保護內溝河生態環境和傳統風貌,2018年元月1日,《泉州市市區內溝河保護管理條例》正式施行,通過立法為加強泉州市區內溝河管理創造有利條件,真正發揮內溝河的防洪、排澇、景觀等綜合效益。晉江、洛陽江是泉州的重點流域,更是當地生產、生活、生態用水的主要來源,流域面積佔泉州地域面積的54%。其中,福建向金門地區供水水源就是來自晉江流域。為守護好民眾的「生命之源」,2019年11月,《泉州市晉江洛陽江流域水環境保護條例》應運而生,牢牢守住了水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底線,為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高水平答好「民生卷」

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目標,泉州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和經濟社會可持續性發展。經過五年來的不懈努力,泉州市不少「十三五」節能減排約束性目標超進度完成。

2019年全社會綜合能源消費總量達3533.13萬噸標準煤,比2015年增加276.27萬噸標準煤,優於「十三五」能耗增量控制目標序時進度19.95個百分點;2019年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54%,單位GDP能耗「十三五」累計降低21.09%,比「十三五」目標任務多下降了5.09個百分點。

2019年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為25立方米,2019年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為28立方米,雙項提前完成「十三五」控制目標。

建立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框架體系,讓循環經濟發展的「國字號」走在全省前列,這幾年,泉州市深耕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完善,出臺《泉州市關於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實施意見》,力爭到2020年,實現流域、森林、海洋、溼地、耕地等重點領域和禁止開發區域、重點生態功能區等重要區域生態保護補償全覆蓋。流域生態補償方面,持續提高上遊縣(市、區)處置補償資金的自主權,補償資金從最初的每年2000萬元增加到現在的每年3億元,累計下達流域資金17.55億元;森林生態補償方面,開展永春縣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試點,截至2019年,共完成贖買(租賃、補償)林地林木1.2萬畝,林農直接受益超過3146萬元,實現「生態得保護、林農得利益」的雙贏目標。此外,泉州市還積極推進綠色金融產品創新,加大對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的金融支持,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綠色貸款餘額171.3億元,預期綠色收益質押、林權抵押、光伏貸等綠色金融創新產品累計發放5.1億元。

高起點孕育「泉州藍」

描繪最美特色全景。從生態底色好,到綠色發展強,靠實業立市的泉州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勇於破題製造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規律,開展製造業轉型升級與生態文明建設正向互動,初步總結出泉州「三全六化」模式特色經驗(即通過實施全方位規劃統籌、全鏈條生態提質和全社會協同共建的「三全」路徑,形成集約化、創新化、低碳化、協同化、共享化和開放化的「六化」特色經驗),實現了製造業轉型升級與生態文明之間良性互促的目標。

建設最美生態空間。三大山脈「蔭」城、兩大水系和海灣「潤」民是泉州生態環境一大特色。2017年年底開始,泉州市提出了建設「生態連綿帶」的構想,先行先試,以生態連綿帶為抓手,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打造山水田園城市。目前,環泉州灣區域22個生態連綿帶示範項目已全部鋪開,讓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滿足群眾對城鎮生態空間的需求。

打造最宜治理模式。(一)2019年,全力打好「流域綜合治理、最美縣城創建、全城植綠」組合拳的永春全域生態綜合體模式,被選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第三批改革成果並複製推廣。興業、民富、水清、林綠、景美、韻醇,永春在不斷增強生態系統功能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為有效監管生產建設水土保持工作,泉州南安用上了一樣 「神器」——水土保持「天地一體化」監管系統。(二)力行水土流失治理與生態、經濟、社會發展互促共進,堅持水土保持監管新模式,2018年,泉州南安在全省率先建成了「天地一體化」監管系統,經過長效治理,水土流失率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48.41%下降到如今的15.72%。(三)以「截汙控汙、水質向好」為落腳點,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等系統治理,探索建設清新流域模式,圍繞「清新流域、生態兩岸、富美鄉村」的目標,精心打造樣板工程建設體系,已建成的德化蕉溪、永春霞陵溪和南星溪、安溪虎邱溪等示範工程受到了周邊群眾的一致好評。從「無人守」到「兩頭護」,如今,河長制已經成為泉州市河湖管護的重要抓手,成為改善提升生態環境的重要推手。實行一把手負責制,構建『三級五層雙河長』組織體系,從區域到流域、從大江到小溪、從湖庫到溝塘全覆蓋,層層落實責任,變『九龍治水』為『河長治水』,實現河湖管護日常化、制度化,打破水環境治理困局。2019年,泉州成立全省首個河長學院——泉州河長學院,河長們「充電加油」有了新的助力。(顏玉璇)

(責編:吳舟、張子劍)

相關焦點

  • 守護良好生態環境這個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黨始終秉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推動生態環境保護事業蓬勃發展。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著力守護良好生態環境這個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民群眾源自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闡述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揭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道理,指明了實現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就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後勁,使綠水青山持續發揮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
  • 守護良好生態環境這個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光輝的歷程 深刻的啟示...
    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黨始終秉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推動生態環境保護事業蓬勃發展。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著力守護良好生態環境這個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民群眾源自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 紀念「兩山」理念提出15周年系列評論 | 好生態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紀念「兩山」理念提出15周年系列評論 | 好生態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020-08-19 12: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習近平把生態環境列為民生的優先領域
    生態環境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廣大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重點放在哪兒?習近平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要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協同推進民生發展...
    然而,具體實施中,個別地方出現了一些「唯生態、輕民生」現象,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民生發展。因此,需要運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正確認識與處理生態與民生之間關係。 「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生態保護的民生意義與價值,升華了我們對生態重要性的認知與理解。
  • 推動綠色發展,是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民生福祉
    無論是在素有「江海門戶」之稱的南通,還是在中國古運河原點城市——揚州,無論是深入長江和運河岸線,還是觀看水利樞紐,習近平總書記一路走來,念茲在茲的一大主題就是生態環境,並就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很多重要指示。比如,生態環境投入不是無謂投入、無效投入,而是關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投入。
  • 藍天白雲空氣新 綠色生態環境美
    現在東麗的環境越來越好,我們住著也舒心。」  節假日,新立郊野公園愈加熱鬧起來。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在一座座小帳篷上。在帳篷前,孩子們追逐玩耍,大人們暢談聊天,到處是歡聲笑語。這裡的綠樹、青草、鮮花、湖水……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遊玩。在附近居住的白先生說:「這裡滿眼綠色,看著就舒服。我經常帶孩子來這裡玩,讓孩子跑一跑,呼吸著新鮮的空氣。」
  • 陳梓睿: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調之道
    既要保護生態環境,又要發展經濟,二者的關係如何處理?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經濟從根本上講是有機統一、相輔相成的。」堅持生態優先原則,確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建立生態經濟體系,是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調之道。
  • 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
    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 ——朝著實現「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奮力前行 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
  • 淮安生態環境傾心傾力助推高質量發展
    中國江蘇網訊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8年,江蘇全省PM2.5濃度下降2%,國考斷面優Ⅲ比例上升7.7個百分點、劣Ⅴ比例控制在1%,均優於國家約束性考核指標;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項主要汙染物減排均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減排任務,推動實現生態環境高質量,讓江蘇8000萬人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 如何理解生態環境既是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重大社會問題
    問:習主席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對此該如何理解?77608部隊排長 楊曉兵 答:生態環境關係人民福祉和民族未來。將生態環境定位為重大政治問題和重大社會問題,是由中國共產黨的使命宗旨和生態環境對民生的重要影響決定的,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堅定決心和戰略定力。從生態環境與政治的關係來看,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增進人民的生態權益是新時代的重大政治任務。
  • 生態環境部:中國生態環保成績有目共睹
    美國有政客近期發布言論,稱中國經濟「有太多是建立在對空氣、土地和水質的肆意漠視之上的,中國人民和世界應該得到更好的待遇」,以及「中國對全球近30%的塑料汙染負有責任,是最大的汞、海洋垃圾和溫室氣體排放國」。
  • 永康市各鎮街區將陸續設立生態環境所
    2019-05-16 18:12 |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徐燦燦 王靖寧近日,記者從生態環境局永康分局獲悉,西城街道生態環境所於15日正式掛牌成立,這意味著我市生態環保工作有了最貼近基層的力量,標誌著我市在健全基層生態環保機構這項工作中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 東津分局:堅持「兩山理念」 守護東津生態環境
    會上,市生態環境局東津分局局長胡勁松帶領全體幹部職工再次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市委十三屆十一次全會、東津新區管委會學習十九屆五中全會會議精神。張超指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上,召開的一次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要會議,全會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做出了重大決策部署,提出了新目標新任務,為新時代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動指南。
  • 習近平談生態文明10大金句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讓綠水青山充分發揮經濟社會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壞了,而是要把它保護得更好。 ——2014年3月7日,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貴州代表團審議時指出 在新的起點上,我們將堅定不移推動綠色發展,謀求更佳質量效益。我多次說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 泉州建立生態公益林三級政府補償機制
    新華網福州12月12日電(王雄 通訊員 吳明欽)記者從泉州市林業局獲悉,泉州建立生態公益林三級政府補償機制,大力實施生態公益林補償,已成為該市一項基礎民生工作。  在省級財政補償方面,根據國家和福建省財政預算安排,2017年省級以上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達到22元/畝,泉州市共有省級以上公益林397.73萬畝,獲得補償金8750萬元。  在市級財政補償方面,生態公益林資金補助標準按實際面積計算,實行定額補助。
  • 深刻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意義
    □ 孫克勤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環境問題也已成為改善民生、衡量小康社會乃至現代化的重要指標,生態問題已經成為邁進新時代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   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強調的核心概念。十九大報告提出,「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
  • 河源市東源縣順天鎮:生態大坪厚積薄發②搶抓窗口期解決生態環境...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河源市東源縣順天鎮大坪村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成為展現順天、東源、河源良好形象的發力點。
  • 習近平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金句
    今天,我們來這裡植樹既是履行法定義務,也是建設美麗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改善民生福祉的具體行動。——2018年4月2日,習近平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