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後,毛主席揮毫寫下豪邁的詩句。
國民黨一路潰敗,眼看大勢已去。就像秋後的螞蚱,已經蹦躂不了幾下。這些天,蔣介石一直睡不好覺,眼看即將潰敗,想想今後的日子,不禁愁容滿面。下一站,去哪兒啊?
他要為國民黨想後路了,解放軍已經解放了海南島和舟山群島,下一步就是臺灣島嶼。臺灣島嶼是他最後一根稻草,抓住了可以再掙扎一番,抓不住就是徹底潰敗。
臺灣省主席魏明道,1947年臺灣省爆發"二二八"事件,臺灣行政長官陳儀被撤職,魏明道是陳儀的繼任者。他雄心勃勃,滿懷信心,在主持第一次臺灣省省政會議上宣稱"今後但以最大的努力來謀臺灣的幸福。"他確實是想幹點事情,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華與水平,但老蔣會給他機會嗎?
不料,突然有一天接到一個電話,部下打來的,說他的行政職務被免了,蔣介石任命陳誠為臺灣省主席,馬上上任。他居然完全不知情,也沒人告知他,就這樣一個堂堂臺灣省主席,莫名其妙就被免職了。臺灣省的主席誰幹不了,陳誠何德何能,他被選中,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刻。
魏明道心有不甘,他回到家就給老婆鄭毓秀抱怨,好好地就不讓幹了,也不知老蔣是咋想的。鄭毓秀一聽,就破口大罵:"我們做的這樣好,換人也不告一聲,真是個老混蛋!老混蛋"。魏明道想罵人,但沒罵出來,老婆居然替他出氣了。
這個鄭毓秀的確不是一般人,15歲加入同盟會,1910年刺殺載灃,1912年暗殺袁世凱,雖然都沒有成功,但勇氣可嘉。清朝重臣良弼就是她組織革命黨人彭家珍捨生炸死的,的確不是一般女子。
"巴黎和會"上,她阻止了陸正祥籤字,才有了中國政府收回山東,保留了中國對山東的權利。她還是第一位女博士(巴黎大學法學),第一位女律師,第一位女性政務官,參與起草了《中華民國民法草案》,她是女中翹楚,出色的社會活動家、革命家。
所以她敢罵蔣介石再也正常不過。但是面對蔣介石的突兀任命,也沒辦法,只好跟著魏明道去了巴西。
李宗仁在回憶錄裡這樣寫道:"此次新職突然任命,前主席魏明道竟毫無所知。陳誠得令後,立即自草山過入臺北。行動之敏捷,為國民黨執政以來所鮮見。由此可知蔣先生事先布置得周密。"
1949年年初,任命陳誠為臺灣省主席。
1949年1月18日,蔣介石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任命陳誠兼任臺灣省警備司令。
1949年3月,蔣介石以中國國民黨總裁任命陳誠為臺灣省黨部主任委員。
連下三道任命,至此臺灣省的黨政軍大權由陳誠牢牢掌握。國民黨人才濟濟,為什麼偏偏選中陳誠?陳誠,字辭修,號石叟,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曾任臺灣省政府主席,中國國民黨副總裁,臺灣地區"行政院長"等職,有"小委員長"之稱。
陳誠緣何得到蔣介石的如此信任?
絕對忠誠可靠是基礎。
蔣介石重用的人有三種,一是黃埔系,二是同鄉系,三是親戚系。不屬於這三個系,你就難以入蔣介石的法眼,即使你再優秀。而陳誠屬於三者兼而有之。
十年內戰,不管是"四一二"政變還是之後的幾次對紅軍的"圍剿",蔣介石一聲令下,陳誠絕對一馬當先,說一不二。
他成為蔣介石地地道道的心腹,陳誠的土木工程系(十一師、十八軍)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裝備上、人員配備上都是優先考慮。陳誠就是蔣介石的先鋒官,他指到哪他就打到哪,絕對服從讓蔣介石大為放心。
陳誠很快就成為國民黨官員中升遷最快的人。哪裡缺位哪裡補,一個職位還沒幹幾天,又迅速提拔到更重要的崗位上,他是任過的官職最多的官員。閻錫山曾經很看上了陳誠,想要過來幫忙,蔣介石給直接推了,並說了一句話"中正不可一日無辭修",由此可見陳誠之地位非同一般。
陳誠的兒子陳履安曾說"父親始終是蔣介石最關鍵時刻的重要選擇"。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陳誠對蔣介石做到了忠誠。陳履安還說"每次父親陳誠與蔣介石意見相左,只要蔣介石作了決定,陳誠總是默默執行。"
還有一層關係要說。1931年12月,蔣介石和宋美齡主婚,陳誠與譚祥在上海結婚。譚祥是誰?為什麼是蔣介石和宋美齡來證婚。譚祥是國民黨元老譚延闓的女兒,是蔣介石的乾女兒。1930年,譚延闓患腦溢血病故,生前曾囑託蔣介石和宋美齡,為女兒譚祥物色一個有才識、有前途的乘龍快婿。蔣介石在胡宗南和陳誠兩個優秀將領中作了一個選擇,最後選擇了陳誠。
陳誠有才幹,講信義,懂感恩,蔣介石信任,宋美齡喜歡,在二人的安排下,陳誠抱得美人歸,這樣陳誠和蔣介石的關係就更近了一步。陳誠被譚祥落落大方的儀態和知書達理的高雅素質所折服,譚祥對陳誠的翩翩風度和軍階戰功十分仰慕,兩人一見鍾情,從此緣定終身。之後二人恩愛有加,共生四男二女,陳履安,陳履慶,陳履碚,陳履潔,陳幸,陳平。
陳誠家教十分嚴格,被臺灣省媒體公認為是"權勢家庭家教最好的"。長子陳履安,麻省理工大學博士學位畢業,教授,曾任臺灣大專院校最年輕的校長、臺灣工業技術學院首任院長(今臺灣科技大學),臺灣教育部次長,與連戰、錢復、沈君山並稱國民黨"四大公子"。
次子陳履慶,美國紐約大學物理博士。教授,大學校長。
三子陳履碚,美國伯克利大學統計數學博士學位。
最小的兒子陳履潔,紐約獲得精算學博士學位。
四個兒子,四個博士,家庭教育的確不一般,父母絕對是用心培育才有了兒女的成才。
陳誠到了臺灣後,美國駐華使館參贊莫成德曾秘密接觸陳誠,提出了具體的建議。主要的意思是臺灣與國民黨政府分離,美國每年給其援助2500萬美元,希望陳誠"自立",成為臺灣真正的領導者。蔣介石如果願意來臺灣,也是以政治避難者身份出現。
陳誠對美國的經濟援助感興趣,對背叛蔣介石以"自立"沒有興趣,最終雙方會談不歡而散。從這一點看,蔣介石選人沒錯,陳誠的確是忠誠之將。魏道明當臺灣省主席時,美國人也曾秘密接觸過,說是給臺灣省政府1000萬美元貸款,以達到"自治"。蔣介石老謀深算,這一招還沒有實施,就讓他識破了,魏道明只能是早早下臺。
美國人有自己的如意算盤,從來做的都是不賠本的買賣。美國人反對蔣介石到臺灣,無非就是想扶植一個聽從自己安排的軍官去治理臺灣,進而達到自己託管臺灣。
而所有的中國人都不會讓美國這一想法得逞,因為我們是中國人。蔣介石曾讓外交部長王世傑在臺灣發表講話,表明自己態度"臺灣是收復的失地,不是軍事佔領區。中國對該島擁有絕對的主權。"
從蔣介石、李宗仁到陳誠,對美國這一點陰謀有著清醒的認識,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的堅決反對的態度,美國佬的伎倆最終破產。老蔣懷著不舍離開了大陸,來到了臺灣的草山。草山名字不好聽,蔣介石覺得像是落草為寇,因為他喜歡王陽明,就把草山改為了陽明山。從此在臺灣度過了他的餘生。
能幹擔當成事是關鍵。
陳誠到臺灣後,當然想大展宏圖,治理好臺灣,以感謝蔣介石的重用。他知道臺灣就是國民黨的最後一根稻草,這個再抓住不住,就徹底完蛋了。曾幾何時,陳誠是蔣介石紅得發紫的將軍。1946年10月17日,陳誠在北平向中外記者宣稱:"三個月至五個月內解決共產黨解放區問題"。在東北戰場本想有所作為,力挽狂瀾,結果是節節敗退,一敗塗地。口吐狂言成為最大的笑柄。
遼瀋戰役後,大勢已去。國民黨內部要求蔣介石"殺陳誠以謝國人",每當聽到這個聲音,陳誠心灰意冷。還好妻子譚祥在乾媽宋美齡跟前不停念叨,讓保護陳誠,陳誠終歸沒事。
他太想證明自己,可惜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一次次挫敗他,讓他無所適從。硬著頭皮打是輸,運籌帷幄好好打仗也是輸,得民心者得天下,國民黨必敗無疑。
但蔣介石就是偏偏欣賞陳誠,面對遼瀋戰役的失敗他自己主動擔責"遼瀋戰役,責任在我,與辭修無關"。 從感恩的角度講,陳誠一定會感恩到底。一段時間陳誠曾是國民黨的二號人物,陳誠也替蔣介石受過,替蔣介石背黑鍋,儘管有時錯誤不在他身上。
蔣介石賞識陳誠是真心的。在黃埔軍校時,有一天蔣介石巡視營房,發現陳誠天未亮就起床讀書,蔣介石過去一看,原來讀的是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蔣介石當時很高興,覺得這個年輕人有前途。
還有一次陳誠的第十一師得到蔣介石獎金二十萬元。陳誠將所得十萬元,發給每個官兵二元,約用去四萬元,其餘收作公積金,用作收容殘廢軍人和老弱士兵。他是真正的"不稱功,不貪財",不像國民黨一些官員將領貪財重利。蔣介石知道後頗為欣賞,覺得這個年輕人能成大事,之後就是不斷委以重任。戴笠說"陳誠是少數不要錢肯苦幹將領,應多親近。"說的是比較客觀。
陳誠到臺灣後,他公布實施了"三七五減租"的土地改革,主張"人民至上,民生第一",通過統一主導的方式,將大量地主的土地分配到佃戶手中,進而產生了大量的自耕農, "耕者有其田"的願望得以實現。可以說陳誠的這一招,穩定了局勢。地主和佃農之間的種種不平等現象得以根治,農民有了土地,有一定積極進步意義。
整編殘餘部隊、改革幣制、穩定金融系統、推行土地改革、規劃地方自治這一系列政策的執行,對臺灣地區社會與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民生、軍事、經濟各方面都取得了成績,在國民黨情勢逆轉的關鍵時刻,陳誠確實做的不錯,事實證明蔣介石選人沒錯。臺灣民眾稱呼其為"陳誠伯"。
蔣介石選陳誠任臺灣黨政軍一把手的確是有深意。臺灣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必須選擇合適的人選去經營。樹倒猢猻散,國民黨窮途暮路之時,蔣介石只能退居臺灣開始做困獸之鬥,儘管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但是還要苦苦掙扎。
"偉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絕不放棄向全國進軍的立場。中國人民解放軍鬥爭的任務,就是解放全中國,直到解放臺灣、海南島和屬於中國的最後一寸土地為止。"
廣播裡一遍又一遍地播放著,蔣介石惶惶不安,臺灣還能守住嗎?蔣介石不停地反問自己,他的情緒已經沉鬱到了極點,一個人站在海邊,靜靜地望著海對面,此時已是淚流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