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蔣介石不直接去臺北是出於什麼考慮

2020-12-15 騰訊網

資料圖:陳誠

作者系歷史學者,華南師範大學教授

1949年5月初國民黨軍即將撤離上海前夕,蔣介石於6日上船,7日乘蔣經國讓招商局準備的輪船「江靜輪」離開上海,由蔣經國陪同,一路向南。9日到舟山群島定海、普陀一帶,巡遊數日,盤桓至17日午餐後,由江靜輪登岸,下午1時半自定海機場出發,4時50分飛抵(澎湖)馬公降落,駐於馬公賓館。21日,陳誠、俞鴻鈞、蔣鼎文到馬公見蔣。26日,自馬公飛臺南岡山,轉高雄壽山。6月14日,又專程到離高雄100多公裡的四重溪察看。蔣介石在臺灣南部走走停停前後近一月,於6月21日下午離開高雄,自岡山飛至桃園,轉至大溪鎮。「大溪鎮有山有溪,風景與氣氛很像家鄉溪口」。24日上午,離開大溪,到臺北參加東南區軍事會議,並於當日遷居臺北草山。(此段據蔣經國《危急存亡之秋》日記,1949年5月5日至6月24日。)這時距從上海出發,已近50餘日了。

這裡面有一個問題,蔣為何不直接去臺北?主要是出於一種什麼考慮?

吳國楨說法及其漏洞

照吳國楨的說法,是因為時任臺灣「省主席」的陳誠未及時表示歡迎態度,引起了蔣的疑心。吳國楨說:「上海失守後,蔣乘一艘炮艇離開大陸,他給當時的副總統兼行政院長和臺灣省主席陳誠將軍打電報說,他正向(臺灣)島駛來,蔣預料陳會馬上回電歡迎,但等了24小時,陳仍未回電。外界對此事並不知道,蔣不得不讓他的炮艇,繞舟山群島轉了24小時。我想蔣不會因此而原諒陳,以前他總是很信任陳的,我懷疑他這時是否還信任他。」「24小時以後陳誠的回電來了。蔣決定不在離陳誠的省會臺北僅20英裡的北方海港基隆上陸,而改在臺灣的南港高雄。」理由是陳誠的部隊在北部,南部主要是孫立人的部隊,吳國楨稱,「當蔣在高雄上岸時」,蔣還問孫,「你對我在此上岸有何想法?」(《吳國楨口述回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2-83頁。)

吳的回憶有多處不確之處,1、不是乘的一艘炮艇,而是「江靜輪」;(5月8日蔣經國致宋美齡電所用「總統府文電稿」的信箋左下角就加蓋了註明發電位置的「江靜輪船」章。)2、陳誠的職務還只是「省主席」;3、蔣在舟山群島一帶不是轉了24小時,而是前後活動了八九天;4、蔣到臺灣是乘飛機,而不是乘船「上岸」,也不是先到高雄,而是先到馬公。

上述這些漏洞還只是技術上的,在實質內容上,在此之前,陳誠已為蔣去臺做了許多前期準備,還發了好幾封電報歡迎蔣去臺。

陳誠回憶,他接任不久,1月21日到杭州見蔣介石,25日返臺。「我自京返臺後,即在臺灣準備八個地方,以供總統選用為臨時駐用之所,計澎湖二處,臺北、陽明山、大溪、日月潭、高雄、四重溪各一處。於修葺布置完妥後,即迭電請總統蒞臺。」

在當時國民黨大批軍政高層官員退臺,臺灣住所極為緊張的情況下,陳誠的這些準備,雖有過事鋪張之嫌,但就蔣陳關係言,不正是反映了陳對蔣的忠誠不二嗎?蔣離開大陸到臺後,這8處地方,蔣至少實地考察了6處,其中就蔣經國對四重溪、大溪兩地的評價看,陳誠可謂是用心良苦。

3月15日,陳奉「代總統」李宗仁召到南京述職,李再提釋放張學良問題,及提取存臺黃金,陳均未置答。17日,陳誠再飛溪口見蔣。和談決裂,解放軍渡江後,4月25日,蔣離開溪口到上海。

這時,上海之失守也只是時間問題,故4月29日,陳誠即電請蔣介石直接退駐臺北:「總裁蔣鈞鑑:和談決裂後,大局已告明朗化。今後剿共戰事,勢必長期奮鬥到底。為號召國內外愛國志士,及聯合國際上反共勢力,鈞座為自由中國之旌旗,駐節所在地點,亟宜早日確定。關於馬公島情勢,職業已實施勘查,深覺該地交通通訊,頗為不便。職認為臺灣,既為吾人革命復興最後根據地,殊無其他顧慮之必要。擬懇早日駕臨臺北,長期駐蹕,則指揮各方,皆多便利。或於穗滬渝等處,設置行轅,必要時,巡行指揮。除積極布置此間官邸外,謹祈早日命駕,無任企禱之至。職陳誠。卯豔叩。」

蔣離開上海乘輪南下後,5月11日,陳誠再有一電致蔣:「探呈總裁蔣鈞鑑:卯豔(即4月29日電———引者)一電計達。職意鈞座應即飛臺。又鈞座行動,似不必秘密,以示自由。且因我國一切組織鬆懈,與限於法令,亦無法秘密也。」11日正是蔣介石到舟山的第三天,吳國楨指的應該就是這份電報,但因為有十幾天前的那份電報存在,吳的說法恐怕就不易成立。

15日,陳誠再電蔣介石表示對李宗仁的不滿,請蔣逕飛臺北,一切不必顧慮:「總裁蔣:辰寒(14)電奉悉。讀李之談話,深感領袖受辱,幹部之恥也。彼輩只知利害與力量,決不能以理喻與情動。乞鈞座逕飛臺北,一切不必顧慮。又職決銑日飛穗,最遲巧日回臺,謹聞。」陳誠回憶錄選登這幾封電報,是否也有辯誣之意?

蔣介石的非常心態

應當說,從整個蔣陳關係來看,一方面,應當不存在陳故意不回電、使蔣難堪的情況;但另一方面,在當時離心離德的部屬數不勝數、整個局勢分崩離析那種非常特定的情況下,即使是對陳誠這種過去極為信任的部下,蔣是否也存有戒心,要觀察、觀望一段時間呢?這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從陳誠任職頭幾個月蔣經國、宋美齡的往來電報中,似乎能窺見些許端倪:

到1948年底,隨著國民黨內戰形勢越來越惡化,若大陸不保後退居臺灣,可說漸漸成為蔣家的共識。1948年12月27日蔣經國電告在美國的宋美齡,蔣介石打算下野返溪口暫住,宋美齡在12月27、28日連發兩份電報,認為不妥,建議選擇廣東或臺灣,電稱:「奉化絕非安全居住之所,免得受人暗算,廣東、臺灣似較相宜。」「汝父在京如不能維持,則須 赴 臺 灣 或 廣 州 ,決 不 能 回鄉。……如下野回鄉,對內不能行使政權,對外不能代表國家,無法繼續革命,……故此舉餘絕對反對。」在此前的12月7日,陳誠也上書蔣介石,稱「惟默察大局,演變至此,決非枝節所能挽救,必須從戰略政略上,作通盤之計劃。……目前戰略,應以廣州為中心,以海南、臺灣為後方基地,爭取時間,積極部署」。

因此,12月28日,蔣介石突然致電在臺養病的陳誠,告以「決任弟為臺省主席,望速準備為要。」29日即將命令發表,並於1949年1月1日、2日連電催促:「為何不速就職?若再延滯,則必夜長夢多,全盤計劃,完全破敗也。何日就職立復。」與此同時,任命蔣經國為臺灣「省黨部」主任委員。可以說,蔣家以臺灣為最後庇護所之「全盤計劃」主意打定後,對於具體負責實施者,陳誠成為其首屈一指的人選。

到1949年1月初,宋美齡甚至提議蔣介石為健康與安全起見,可以先到加拿大,22日,她致電蔣經國,讓他「即日赴鄉婉勸父親務必同來加拿大暫住,餘當與汝等在加晤面,會商一切」(不是美國———引者)。2月7日,宋又發一電:「父安全問題確須顧慮,餘亦曾屢電提及倘能出國一行,親自考察軍事科學以備將來改進軍隊之張本最好,……否則亦以遷往臺灣為宜,總之,家鄉實非安全之地」。

對蔣而言,1月底蔣下野之後,局勢進一步惡化,蔣氏父子處于越來越強烈的焦慮之中,這在蔣經國致宋美齡的電函中體現得十分清楚:2月3日:「時局正在惡變中,內心憂慮萬分」;2月10日:「對於父親之安全問題自應嚴加注意。人心之壞,出人意料,萬分寒心。薛(嶽)之態度暫無特殊之表示」;2月18日:「陳儀曾聯絡共匪謀和,幸早得發現,未成事實。時局不安,人心大變,前途殊堪憂也」;3月8日:「某方(指桂系———引者)正在計劃作投降式之和平,」「內部不久恐難免分裂,」「某方積極發動李之正位運動,並要求父親出國,」「江南軍紀不好士氣不振,難作堅強之抵抗。」

到3月13日,蔣家終於對陳誠都有點失去信心了:「(一)李已正式提何(應欽)為行政院長,其目的似在利用何作為工具,而進行奪取全部政權之陰謀;(二)高級官吏多已脫離中央立場,而投向對方,吾人似益孤立;(三)粵薛(嶽)之態度近來甚壞;(四)陳在臺灣恐亦不能持久」。

此處講陳誠不能持久,是講困難太大陳誠會頂不住,還是指對蔣的忠誠方面?從上文意思來看,我覺得指的是後者。從這個意義上說,吳國楨的說法也不是空穴來風。但其起因可能不是陳誠不歡迎,而是因為蔣介石擔心陳誠不歡迎。

其實,這個時期蔣氏父子的心態應該說是非常時期的非常心態,很難以常情度之。在這種情況下,上演出一幕幕最後的瘋狂,例如像離開重慶時對楊虎城一家、楊虎城秘書一家、對許多在押的政治犯所做的一切,都是完全有可能的,那種魚死網破的末日心態,那種吾與汝偕亡的絕望心理,一度支配了他們的行為。

還有一種說法稱,「在1949年5月蔣介石到臺灣前,美國曾阻止蔣去臺灣,但沒有成功。」據說,1949年3至5月,美國國務院兩位著名高級幕僚提出的關於臺灣問題「秘密意見說帖」,均有棄蔣考慮,美國國務院政策計劃處主持人肯楠提出,「邀請孫立人將軍參加(美國)佔領軍的新政權。……通知蔣委員長,如伊願留臺灣,當以政治避難者之身份相待」。

美國國務院參事莫成德奉艾奇遜之命赴臺考察後,主張以孫立人替代陳誠為省主席,密電中說:「孫氏經驗或有未足,但其他條件,卻甚相合。」與之相對應的說法,是蔣此時暫不去臺,是顧忌美國:「1949年1月蔣介石下野後,對美國多有顧忌,擔心在國共內戰失利且美國放棄援助的情勢下,去臺灣會對其不利,故多次對蒞臺躊躇裹足。」因此,究竟是陳電中「殊無其他顧慮之必要」的話打動了蔣,還是陳未及時復電使蔣猶豫呢?

(南方都市報)

相關焦點

  • 1949年蔣介石退往臺灣,為什麼不敢直飛臺北,而是降落在高雄
    臺北在日據時代就一直是臺灣的中心城市,1945年,臺灣光復後,臺北成為臺灣省轄市,依然是省內中心。1948年,隨著戰爭形勢的不斷變化,蔣介石有意準備後路,便將自己的心腹陳誠任命為臺灣省主席兼任臺灣警備總司令,駐紮在臺北,主管臺灣所有的民政、軍政、整編大陸來臺軍隊事宜。
  • 圖:臺北中山樓內當年蔣介石會客廳
    圖:臺北中山樓內當年蔣介石會客廳 2008年01月26日 16:49 來源:中國新聞網   臺北中山樓內當年蔣介石的會客廳,一派古色古香。位於臺北陽明山的中山樓是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百年誕辰所建,以明清建築及裝飾風格為基調,依山而起、依勢而建,佔地逾十三萬平方米,耗時十三個月建成。
  • 蔣介石敗退臺灣後沒有回臺北而是去了這個地方,原因太荒唐
    大家都知道1949年,蔣介石因無力反抗共產黨軍隊而不得不敗退臺灣。按理來說,蔣介石應該直接去往臺北,但是他的專機先是停在了距離臺灣不遠的澎湖,到臺灣後也是直接去了高雄,這是為什麼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 蔣介石在臺灣建「政治副中心」:官員們曾不願去上班
    這是蔣介石反攻復國「國策」最直接的一個結果。嚴家淦當著省主席,大權在握,為什麼居然要辭職?這與臺灣省政府搬遷到臺中地區南投縣大有關係。6月29日,臺灣省政府自臺北遷往南投縣中興新村辦公。參與疏遷的臺灣省議會秘書長薛人仰回憶了此事的起因和經過:自民國四十三年起,大陸方面時常放出攻打臺灣的消息,我們政府不得不作預先防範。
  • 孫中山唯一的兒子孫科,49年為何沒跟蔣介石去臺灣?晚年生活如何
    為了不讓自己的行為影響到兒子,孫中山在孫科四歲時就將他送到美國讀書。在美國接受了近20年西方教育的孫科,長大後加入了同盟會,並且在辛亥革命爆發後回到了中國。民國政府建立時,便是由他擔任大帥府的秘書。過了幾年後,廖仲愷提議讓孫科擔任廣州市的第一任市長,並且得到了一致認可。
  • 49年,一老漢來到二野司令部,劉伯承為何直接下令逮捕?
    49年,一老漢來到二野司令部,劉伯承為何直接下令逮捕? 49年,一老漢來到二野司令部,劉伯承為何直接下令逮捕? 1949年,蔣介石眼瞅著大勢已去,就準備去臺灣,在臨走之前,蔣介石讓毛人鳳立下了一個暗殺名單,將要秘密處決這些人。然而在這張名單中,也有徐夢秋的名字。徐夢秋與劉伯承是「老戰友」,知道自己死期將至,於是就找到劉伯承求救,然而劉伯承一見到他就立即將他逮捕這是為何呢?
  • 西去抑或東撤?1949年一位歷史地理學家的建議讓蔣介石痛下決心
    蔣介石1949年對於蔣介石來說是不堪回首的一年。新年伊始,在內外交困的情勢下,他不得不於1月21日發布了第三次下野的文告:中正畢生從事國民革命,服膺三民主義,自民國十五年,由廣東北伐,以至完成統一,無時不以保全民族,實現民主,康濟民生為職志……現戰爭仍然未止,和平之目的不能達到……身先引退,以冀彌戰消兵,解人民倒懸於萬一。
  • 49年前,孫中山的兒子孫科,為什麼沒有跟蔣介石遠赴臺灣?
    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49年前,孫中山的兒子孫科,為什麼沒有跟蔣介石遠赴臺灣?孫中山在大家眼裡他是一個革命者,但是在孫科眼裡他是一個盡職盡責的父親。孫中山即便很忙,他都不會落下對孫科的言傳身教,為了不讓自己的革命事業以及一些革命行為影響到自己的家人,於是孫中山就把年僅4歲的孫科送往美國讀書,在美國,生活了將近20年也收到了,將近20年西方教育的深刻,長大之後。跟隨他的父親加入的同盟會,在辛亥革命爆發之後,孫科來到了中國。民國政府建立的時候,他是大帥府的秘書,廖仲愷讓孫科擔任廣州市的第一任市長,並且得到了認可。
  • 臺灣女生陪美國大兵洗澡,露臉照片惹怒蔣介石,她是誰?
    1967年12月,一名臺灣侍應生陪美國大兵洗澡的照片,惹怒蔣介石。照片上,這名側面露臉的女生叫美玲,一名普通女侍應生。她正和另外一名女生與美國大兵洗鴛鴦浴。美國人閉眼享受的表情,讓人感覺爽將升仙。讓蔣介石發怒的不是因為她名字也叫美玲,而是刊登這張照片的媒體和媒體報導的內容。
  • 國共各自出於什麼考慮都放棄對日戰爭索賠
    回顧這段歷史,不能不引起世人的深刻思考和感嘆。 1945年由中、美、英三國發布的《波茨坦公告》中,第一次明確了日本賠償的原則,日本可以保留維持其經濟運轉所必須的工業設備和實物,其餘的可以用來賠償。戰後初期,美國對於日本賠償的態度還相當積極,後來稍有動搖,但還是於1947年4月4日採取單獨行動,發動了「先期拆遷」。
  • 臺灣省主席不打招呼直接免職?蔣介石一聲令下陳誠就地上任
    國民黨一路潰敗,眼看大勢已去。就像秋後的螞蚱,已經蹦躂不了幾下。這些天,蔣介石一直睡不好覺,眼看即將潰敗,想想今後的日子,不禁愁容滿面。下一站,去哪兒啊?他要為國民黨想後路了,解放軍已經解放了海南島和舟山群島,下一步就是臺灣島嶼。臺灣島嶼是他最後一根稻草,抓住了可以再掙扎一番,抓不住就是徹底潰敗。
  • 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國民政府遷往臺北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第二次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從成都遷往臺北。
  • 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國民政府遷往臺北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第二次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從成都遷往臺北。蔣介石曾經對孫子說:我們終究要回大陸去的。就算爺爺回不去,你也要回去的。
  • 臺北中正堂「精神堡壘」圍蔣介石像 民眾批不好看
    「精神堡壘」圍著蔣介石銅像,來源:臺灣TVBS  中國臺灣網4月3日消息 據臺灣「中廣新聞」報導,今天上午9點,「臺灣民主紀念館」(原臺北市中正紀念堂)大廳開門迎客,蔣介石銅像周圍的風箏拆除後,228基金會又規劃了新的裝置藝術,將原先的輸出圖片再重新堆砌成堡壘狀,置於銅像前方兩側。
  • 蔣介石與1961年聯合國「外蒙入會案」
    9月7日,蔣介石接見法國駐臺「代辦」,囑其向戴高樂總統轉達臺灣對「外蒙入會案」必須否決之原則,希望非洲法語國家能理解,茅利塔尼亞若不能入會,「乃咎在俄共」[40]。12日,蔣介石直接致函戴高樂,解釋臺灣堅持阻蒙入會立場的理由:「倘敝國對外蒙入會,不加阻止,則不啻承認侵略成果,喪失國家基本立場,違背聯合國憲章之宗旨與原則,因而無法維繫民心士氣,其後果之嚴重,不可勝言」,請法國諒解並支持臺灣立場。
  • 蔣介石已去世45年,至今仍然「棺不落土」,這是為什麼?
    內戰爆發後,蔣介石在剛開始時靠著美國人給他的幫助,企圖徹底擊潰我方革命先輩。但是老蔣此時也犯了幾個巨大的錯誤,一個是他低估了我們革命組織的戰鬥力量,還有一點就是他不顧及平民百姓的感受。老百姓不想要戰爭,他們想要的僅僅是自己能夠安安穩穩地生活。
  • 蔣家決定明年為蔣介石蔣經國移靈臺北五指山公墓
    蔣家決定明年為蔣介石蔣經國移靈臺北五指山公墓
  • 1949年,蔣介石是如何從成都離開大陸去臺灣的?
    1949年12月12日凌晨,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的起義通電傳入黃埔樓。通電如雷貫頂,驚得蔣介石從床上跳了起來。晨曦中,已聞遠處傳來隆隆解放炮聲,蔣介石癱倒在床上。蔣介石及其侍從人員不得不作出了馬上離蓉的決定,著手在選定具體時間等技術細節上絞盡腦汁。
  • 臺灣臺北士林官邸,蔣介石和宋美齡的舊居,看看蔣介石有多浪漫!
    來到臺灣旅行,士林官邸是一個必去的景區。士林官邸位於臺北市,是蔣介石和宋美齡到臺灣後的居住地。士林官邸環境優美,種植了很多花草。心形的通道,滿滿的愛意。宋美齡特別喜歡玫瑰花,所以蔣介石就從各地引進珍稀品種的玫瑰,建了一個玫瑰園。
  • 蔣介石長孫蔣孝文,幹啥啥不行,惹是生非第一名
    然而,天生頑劣的個性,加上祖父蔣介石的嬌慣,蔣孝文非但未成才,反而變為一個紈絝子弟。1949年,國民黨兵敗大陸,蔣孝文跟隨祖父、父親逃亡到臺灣,在臺北成功中學讀書。長此以往,蔣孝文學習成績自然好不了哪兒去,但蔣經國望子成龍。蔣孝文就讀的臺北成功中學校長潘振球是蔣經國在贛南時的舊屬,十分嚴厲,根據蔣經國交代,要對孝文嚴加管束。因此,潘振球出於對蔣經國的「忠心」,不管孝文的身份,只要「不爭氣」,該打就打,該罵就罵,孝文很是怕他。成功中學有條校規,定期將學生的在校成績和表現以書信方式通知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