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國民政府遷往臺北

2020-12-13 騰訊網

薩沙歷史上的今天。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第二次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從成都遷往臺北。

蔣介石曾經對孫子說:我們終究要回大陸去的。就算爺爺回不去,你也要回去的。

自從敗退臺灣以後,蔣介石就一直籌劃反攻大陸。

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國光計劃了。該計劃從1961年到1972年積極籌劃,最後並沒有實行。

其實,稍微有常識的人,都不會認為反攻大陸會成功。

李彌曾經說過:依靠臺灣那麼點大的地方,想要反攻大陸是絕對不可能成功的。我為什麼不贊成從金三角撤軍?就是因為臺灣太小。用1個省去對付大陸30多個省,想要打贏是無稽之談。

自然,蔣介石也明白這個道理,仍然制定了反攻的計劃,希望未來出現有利時機。

1950年韓戰爆發,由於金日成自不量力的軍事冒險,導致朝鮮人民軍在仁川登陸以後崩潰。中國志願軍大舉進入朝鮮,同聯合國軍激戰。

似乎這是臺灣的好機會,然而島內的局勢不穩定、經濟陷入困境,連自保都沒有把握。

蔣介石認為解放軍在3年內如果強行攻臺,他是無力對抗的,臺灣肯定完蛋。

聽到韓戰爆發的消息,正在吃飯的蔣介石激動的雙手顫抖,雞湯撒了一地。

韓戰等於救了臺灣,美國也開始增強對臺灣的援助。

不過,戰爭結束以後,解放軍得到大量的蘇聯軍事援助,又建立了現代軍工體系,軍事力量今非昔比。

臺軍的空軍優勢基本喪失,海軍方面略有領先。

而美國只是希望扶持臺灣來牽制大陸,並不希望臺軍發動反攻。所以,美國限定的共同防禦區只包括臺灣本島。

這種情況下,從1955年開始,首先是一江山島戰役被解放軍攻佔,上校指揮官王生明不願意撤退,引爆手榴彈自殺。

隨後的大陳島也肯定守不住,被迫帶著1萬多居民一同撤退到臺灣本島。解放軍登陸大陳島時,聲稱只找到一位老人和一條狗。

美國強行要求臺灣,不得進行任何形式的反攻,不然就會取消經濟援助和軍事保護。

這種情況下,蔣介石仍然秘密制訂反攻計劃,1956年著名的陸軍副總司令胡璉上將,擔任凱旋計劃的負責人,這就是反攻計劃。

1957年,臺灣又建立「中興計劃室」。

1958年,金門炮戰爆發,美國認為大陸存在主動進攻的可能,態度開始有所轉變。

這種情況下,1961年,臺灣國防部開始在臺北縣三峽鎮(今新北市三峽區)成立「國光作業室」。

這個計劃仍然對美國進行隱瞞!

為什麼突然將規模擴大?

主要是大陸出現三年饑荒,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甚至連中南海食堂的供應標準都急劇降低。蔣介石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希望趁機進行反攻。

但是,國光計劃並沒有執行。

原因也不複雜。

饑荒並沒有波及解放軍,仍然保持四五百萬規模。

而當時臺軍只有幾十萬人,就算全部出動,面對數量絕對優勢的解放軍,也是兇多吉少的。

不過,國光計劃還是花費了很大力氣,包括「敵前登陸」、「敵後特戰」、「敵前襲擊」、「乘勢反攻」、「應援抗暴」等五類二十六項作戰計劃。

主動方向為福建,採用軍艦運輸大量部隊進行登陸作戰。

由金門、澎湖都是重要的中轉基地,首先將主力部隊運到這裡,隨後進行攻擊。

有意思的是,所有計劃的第一個攻擊目標,都是廈門。

蔣介石的計劃中,廈門是重要的前進基地。

在1963年,蔣介石曾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希望從金門零星炮擊廈門,引起解放軍大面積炮戰,以此為藉口敷衍美國方面,再開始全面登陸作戰。

然而,參謀總長彭孟緝上將認為,目前攻擊廈門必須以金門支點。

解放軍對於金門國軍動向非常警惕,一旦有大部隊上島,難以隱藏行蹤,必然遭到密集炮擊。對照著金門炮戰的強度,小小的金門容不下這麼多部隊,島上幾個師會有很大傷亡。

無奈之下,蔣介石放棄了這次反攻計劃,轉而考慮在汕頭登陸。

不過,臺軍高層認為在汕頭登陸的難度更大。缺少中轉基地,還需要航行10多個小時,很容易被解放軍軍艦和飛機發現。

於是,只得又退回考慮佔領廈門。

即便能夠佔領廈門,解放軍也不發動反攻,想要維持在廈門的幾十萬大軍,都很難辦到。畢竟廈門和臺灣相距一百多公裡,時有大風大浪,海上運輸困難。

況且,60年代臺灣經濟並不好,軍費不多。

行政院長陳誠坦誠向蔣介石匯報,臺灣目前經濟實力只能堅持3個月到6個月。

解放軍甚至不用進攻,只需要拖住國軍,熬上幾個月就可以獲勝。

而三五個月,想要佔領中國這麼大的地區,基本是不可能的。

正面攻擊計劃,基本都不可能成功,蔣介石又開始希望特種作戰。

1961年,國防部情報局局長葉翔之開始策劃「海威」行動,即將特種作戰、情報人員空投到中國大陸秘密行動。蔣介石認為:「如果空投3000-5000人的突擊隊,斷然可以在大陸點燃推翻暴政的革命運動。」

到了1962年,廣東出現大逃港,幾天內有10多萬人試圖逃港。蔣介石認為時機已經到了,希望立即執行空投計劃。

臺軍缺少足夠的飛機和登陸艇。於是,蔣介石希望美國提供5架C-123運輸機、16架B-57轟炸機、25艘坦克登陸艇。美國方面沒有公開拒絕,卻反覆拖延到半年後。

這一時期,大陸方面再次收到情報,在福建集中了60萬大軍。

顯然,計劃沒開始就失敗了。

蔣介石不死心,從12月起還是執行了預定計劃,先後有9支小股部隊空降到廣東,後來又有2支遊擊隊在附近沿海登陸。

這些部隊就像將雪投入火爐一樣,大部分人從此沒有了音訊。

大陸的資料顯示:從1962年10月至1965年1月,「共殲滅國民黨武裝特務40股,594人」。

到1965年,參與「海威」行動的1800名國軍,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生還。

1964年大陸的原子彈實驗成功,美國認為臺灣已經不可能反攻大陸成功。

中情局的官員甚至當面告訴蔣介石:解放軍已經準備了30枚原子彈對付臺灣,但美國方面認為最多15枚就夠了。此時觸怒解放軍,是很愚蠢的事情。

蔣介石內心認可這種觀點,仍然不願意放棄國光計劃。

時任陸軍總司令羅列上將跟蔣介石坦承,陸軍戰力根本還沒準備好,結果下場是被調到中國磷業公司當董事長。

1965年,蔣介石決定再試一試。6月 27日,他前往黃埔軍校,召集高級軍官下達了反攻命令。

這些軍官表示無條件支持,全部留下了遺書。

8月6日,海軍劍門、章江軍艦執行攻擊前的準備工作,運輸偽裝成解放軍的特種部隊7人,準備登陸進行滲透。

沒想到,情報再次洩密。

解放軍魚雷艇在東山島海域進行伏擊,這就是著名的八六海戰。

結果劍門、章江兩艘軍艦都被擊沉,導致近200人死亡。其中7名特工僅有1人跳海後,僥倖被路過的外籍商船救起。

此戰打傷了解放軍2艘護衛艇和2艘魚雷艇,顯然臺軍大輸特輸了。此戰說明臺軍海軍已經沒有太多優勢,海軍總司令劉廣凱隨後引咎辭職。

幾個月後,崇武以東海戰爆發,海軍又損失一艘軍艦。

這兩次海戰失利,幾乎宣判了國光計劃的死刑。

連制海權都無法保證,臺軍絕對不可能獲勝。

同時,蔣介石懷疑身邊高層親信中,有大陸的臥底。

蔣介石日記1965年7月16日寫到:「近日回憶大陸失敗情形,最令我愧悔無涯者,以當時參謀部長不負責任並信任劉斐為作戰次長,被『共匪』滲透利用以致軍事崩潰之慘狀者。……其次為徐蚌會戰前,杜聿明當時在檢討計劃後,對我單獨談話似有有言說不出之苦……」

這種情況下,反攻機密無法保證,還怎麼開戰?送死嗎?

同年10月1日,蔣介石在日記中寫到:「只要有復興中華民國之基地,強固不墜,則『共匪』之恣睢滅裂,自取滅亡荒謬行徑,未有不被我消滅也。如果今日無此基地屹立存在,則海內外之人心與亞洲之局勢,又誰能控制『共匪』之侵略與暴行如今日乎。」

可見,蔣介石認為反攻已經很難成功,開始考慮只是保住臺灣。

1972年7月20日,國光作業室被裁撤。

蔣介石迫於現實放棄了反攻大陸計劃,內心深處卻並不是這樣。

蔣介石在1972年以後,身體老邁,患上了心臟病。

在第一次心臟病發垂危,彌留中的蔣介石,喃喃自語念著什麼。

揣測他是留給蔣經國或者其他親友什麼私人的遺囑,跟隨他幾十年的副官翁元,耳朵貼上去傾聽。

讓翁元震驚的是,蔣介石說的卻是這麼一句話:反攻大陸,救中國!反攻大陸,救同胞!

聲明: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絡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相關焦點

  • 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國民政府遷往臺北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第二次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從成都遷往臺北。蔣介石曾經對孫子說:我們終究要回大陸去的。就算爺爺回不去,你也要回去的。
  • 1949年一位歷史地理學家的建議讓蔣介石痛下決心
    1049年1月10日,蔣介石讓蔣經國赴上海會見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命其將庫存共值3.7億多美元的黃金、白銀與外匯秘密運往臺灣。接著又將抗戰時期從北平、南京轉移的文物5000多箱,分三批運往臺灣。1949年3月12日,《中央日報》遷至臺北出版。1949年4月下旬解放軍渡過長江後,蔣介石於5月遷往臺灣。
  • 蔣介石「反攻大陸」始末
    >「國光」作戰計劃     1961年4月1日,蔣介石下手令,成立一個名為「國光作業室」的新單位,指派「國防部作戰次長室執行官」朱元琮擔任主任,並調派三十餘名來自陸海空軍各個兵種的將校級軍官,即刻進駐位於臺北郊區三峽鎮大埔,一處原定作為「行政院戰時疏散辦公室」的營區裡。
  • 蔣介石「反攻大陸」最後一勝,我軍1300名戰士犧牲,800女幹部被俘
    1949年在中國大陸之上解放軍如秋風掃落葉般消滅了國民黨殘敵,蔣介石只能退守臺灣負隅頑抗,但作為一個民族主義者的蔣介石一直堅持一個中國,他要以臺灣為跳板「反攻大陸」,妄圖重新掌控全國政權,為此他把這個重任交給了國軍第一悍將,「金門衛戍司令」胡璉。
  • 蔣介石從大陸帶走了大批文物藝術品
    國民黨軍隊大舉敗退臺灣之前,根據蔣介石密令,以中央銀行為首,把儲備黃金、白銀等財寶全部秘密運往臺灣。國民黨還將故宮文物分三批由南京遷往臺灣,國民黨從大陸運往臺灣的文物總計五千四百九十六箱,並且這些文物都是自古以來最貴重、最有特色的精品,更加觸目驚心。最讓人痛心疾首的是帶走了大批的人才,人才是一個社會的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 「空軍總司令」周至柔,1949年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結局如何?
    其實,當時蔣介石的海陸空部隊配置齊全,不僅有「海軍總司令」與「陸軍總司令」,而且還有「空軍總司令」。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蔣介石的「空軍總司令」。蔣介石的「空軍總司令」名叫周至柔。周至柔出生於1899年,是浙江臨海人。周至柔幼年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雖然成長於這樣的家庭,但周至柔的母親並沒有放鬆對他的教育。
  • 1949年,蕭毅肅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他的晚年結局怎麼樣?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正式投降,14年的抗日戰爭以中國人民取勝而告終。日本宣布投降後,侵華日軍副總參謀長今井武夫作為投降代表在湖南省芷江縣正式向中國投降,史稱「芷江受降」;中國方面,主持芷江受降典禮的受降官名叫蕭毅肅。
  • 越戰結束40周年︱蔣介石怎樣通過援助南越「反攻大陸」
    1960年代的臺灣政治口號     1960年代蔣介石面臨危機       1963年底到1964年初臺灣當局經歷了一系列外交挫折,使之再也無法安於現狀。1963年8月,日臺關係出現危機。1964年1月,中法建交,臺灣被迫與法國斷絕「外交關係」。然而與此同時,中共在國際舞臺上日趨活躍。
  • 最是倉皇辭廟日:蔣介石1949年日記(組圖)
    (李黎攝)  資料圖:遊客參觀臺北「中正紀念堂」蔣介石銅像。 中新社發 杜洋 攝  中新網9月23日電最新一期美國《世界周刊》刊發署名作家李黎的文章《最是倉皇辭廟日─—蔣介石1949年日記》,解密蔣介石在1949年前後一些關鍵時刻的所思所記。
  • 如果蔣介石移葬大陸,選擇哪個地方最合適!
    蔣介石從1949年離開中國大陸之後,就一直對大陸不死心。想要在重新反攻大陸,並且為此做了很多的努力,可惜最終都是以失敗告終。臨死之前還留言說:「日後光復大陸,中正生於斯長於斯,要將遺體移返南京,葬於中山先生之側。」可以看出蔣介石到臨終之前還想著反攻大陸呢?可惜自己一直沒有成功。
  • 解放軍的兩次海戰,擊碎了蔣介石的「反攻大陸」的美夢
    從1960年開始,蔣介石認為他的「反攻大陸」的機會來了。因為這時的大陸連續發生了嚴重的自然災害,當時大陸的經濟和人民生活受到嚴重的影響,再加上和蘇聯有了分歧,還有中印邊界也不穩定。老蔣知道「反攻大陸」的行動重大,必須要得到美國政府支持。1965年8月初,蔣介石秘密邀請美國中情局情報官克萊恩來到臺灣,想借美國在越南戰爭升級的關口,以幫助美國作戰為由,打算從廣東或福建登陸,實施多年的「反攻大陸」的夢想。
  • 為了「反攻大陸」,這群日本人秘密輔佐了蔣介石20年……
    ▌白團揭秘:「反攻大陸」幕後操盤手易萱 / 文每年4月,日本人富田重亮都要到臺北一趟
  • 蔣介石在大陸掌權期間,國民政府出了多少位行政院長?他們是誰?
    眾所周知,蔣介石從1928年掌權後,當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國民政府首腦,那麼在大陸的這段時期國民政府出了多少位行政院長呢?這個職務類似總理一職,在國軍中地位不凡,那麼,從蔣介石真正掌權開始,到底什麼人擔任過這個職務?
  • 1949年10月1日,蔣介石在幹什麼?
    1949年10月1日,是蔣介石最為難過的一天。   眼看著自己的對手站在象徵中華民族形象的天安門城樓之上,用湖南味十足的鄉土話向全世界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蔣介石心中當然不是滋味。   其實,當時已經下野的蔣介石就在廣州,住在廣州東山梅花村32號陳濟棠公館。
  • 1962年,美國讓蔣介石趁著中印戰爭之際進攻大陸,蔣介石果斷拒絕
    蔣介石在1949年就被我軍打的逃到臺灣,「反攻大陸」這四個打字幾乎成了國民黨政府每天都要提上一提的口頭禪了。到了1961年,在國民黨政府的討論中,國民黨指定了一個計劃——「國光計劃」,當年7月,蔣介石會見臺軍的「參謀總長」彭孟緝及「副參謀總長」馬紀壯時對二人說:「把臺灣建設好就是想要反攻大陸,你們一定要建設好軍隊。
  • 1949年,張發奎沒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的結局如何?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張發奎的結局。 那麼張發奎後來為什麼會反對蔣介石呢?這就得從蔣介石另立南京國民政府一事說起了。1927年,為了與汪精衛的武漢國民政府對立,蔣介石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並拉來胡漢民當國民政府主席。張發奎不同意蔣介石這一計劃,公然打出了要討伐蔣介石的旗幟。
  • 49年蔣介石不直接去臺北是出於什麼考慮
    資料圖:陳誠作者系歷史學者,華南師範大學教授1949年5月初國民黨軍即將撤離上海前夕,蔣介石於6日上船,7日乘蔣經國讓招商局準備的輪船24日上午,離開大溪,到臺北參加東南區軍事會議,並於當日遷居臺北草山。(此段據蔣經國《危急存亡之秋》日記,1949年5月5日至6月24日。)這時距從上海出發,已近50餘日了。 這裡面有一個問題,蔣為何不直接去臺北?主要是出於一種什麼考慮?
  • 1949年,蔣介石在大陸最後一次閱兵,一個徵兆預示國民黨氣數已盡
    蔣介石喜歡搞閱兵式,一則可以壯觀瞻,振軍威,鼓士氣,二則可以凸顯領袖地位,有利於搞個人崇拜,所以,從擔任黃埔軍校校長到病逝臺灣的漫長歲月裡,擔任閱兵式的大閱官一直是蔣介石生活的一部分
  • 30張照片,展現一個真實的蔣介石!張張經典!
    在1926年3月18日「中山艦事件」後,反共排汪(精衛)。6月4日,蔣介石出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7月1日,誓師北伐。 廣州國民政府決定遷都武漢,並請汪精衛回國復職。國民黨內部派系也想「借汪削蔣」。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4.12」政變後,於4月18日,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形成對峙。
  • 1962年臺海危機:蔣介石企圖乘大陸困難之際發動反攻
    然而,蔣介石集團從反共立場出發,頑固地堅持「反攻復國」的反動政治主張,拒不接受大陸方面的上述主張。在1960年9月召開的國民黨八屆三中全會上,蔣介石發表了《黨的基本工作和發展方向》的演講。會議通過《反共建國綱領》、《促進反共愛國人士團結合作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