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國民政府遷往臺北

2020-12-08 薩沙

薩沙歷史上的今天。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第二次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從成都遷往臺北。

蔣介石曾經對孫子說:我們終究要回大陸去的。就算爺爺回不去,你也要回去的。

自從敗退臺灣以後,蔣介石就一直籌劃反攻大陸。

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國光計劃了。該計劃從1961年到1972年積極籌劃,最後並沒有實行。

其實,稍微有常識的人,都不會認為反攻大陸會成功。

李彌曾經說過:依靠臺灣那麼點大的地方,想要反攻大陸是絕對不可能成功的。我為什麼不贊成從金三角撤軍?就是因為臺灣太小。用1個省去對付大陸30多個省,想要打贏是無稽之談。

自然,蔣介石也明白這個道理,仍然制定了反攻的計劃,希望未來出現有利時機。

1950年韓戰爆發,由於金日成自不量力的軍事冒險,導致朝鮮人民軍在仁川登陸以後崩潰。中國志願軍大舉進入朝鮮,同聯合國軍激戰。

似乎這是臺灣的好機會,然而島內的局勢不穩定、經濟陷入困境,連自保都沒有把握。

蔣介石認為解放軍在3年內如果強行攻臺,他是無力對抗的,臺灣肯定完蛋。

聽到韓戰爆發的消息,正在吃飯的蔣介石激動的雙手顫抖,雞湯撒了一地。

韓戰等於救了臺灣,美國也開始增強對臺灣的援助。

不過,戰爭結束以後,解放軍得到大量的蘇聯軍事援助,又建立了現代軍工體系,軍事力量今非昔比。

臺軍的空軍優勢基本喪失,海軍方面略有領先。

而美國只是希望扶持臺灣來牽制大陸,並不希望臺軍發動反攻。所以,美國限定的共同防禦區只包括臺灣本島。

這種情況下,從1955年開始,首先是一江山島戰役被解放軍攻佔,上校指揮官王生明不願意撤退,引爆手榴彈自殺。

隨後的大陳島也肯定守不住,被迫帶著1萬多居民一同撤退到臺灣本島。解放軍登陸大陳島時,聲稱只找到一位老人和一條狗。

美國強行要求臺灣,不得進行任何形式的反攻,不然就會取消經濟援助和軍事保護。

這種情況下,蔣介石仍然秘密制訂反攻計劃,1956年著名的陸軍副總司令胡璉上將,擔任凱旋計劃的負責人,這就是反攻計劃。

1957年,臺灣又建立「中興計劃室」。

1958年,金門炮戰爆發,美國認為大陸存在主動進攻的可能,態度開始有所轉變。

這種情況下,1961年,臺灣國防部開始在臺北縣三峽鎮(今新北市三峽區)成立「國光作業室」。

這個計劃仍然對美國進行隱瞞!

為什麼突然將規模擴大?

主要是大陸出現三年饑荒,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甚至連中南海食堂的供應標準都急劇降低。蔣介石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希望趁機進行反攻。

但是,國光計劃並沒有執行。

原因也不複雜。

饑荒並沒有波及解放軍,仍然保持四五百萬規模。

而當時臺軍只有幾十萬人,就算全部出動,面對數量絕對優勢的解放軍,也是兇多吉少的。

不過,國光計劃還是花費了很大力氣,包括「敵前登陸」、「敵後特戰」、「敵前襲擊」、「乘勢反攻」、「應援抗暴」等五類二十六項作戰計劃。

主動方向為福建,採用軍艦運輸大量部隊進行登陸作戰。

由金門、澎湖都是重要的中轉基地,首先將主力部隊運到這裡,隨後進行攻擊。

有意思的是,所有計劃的第一個攻擊目標,都是廈門。

蔣介石的計劃中,廈門是重要的前進基地。

在1963年,蔣介石曾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希望從金門零星炮擊廈門,引起解放軍大面積炮戰,以此為藉口敷衍美國方面,再開始全面登陸作戰。

然而,參謀總長彭孟緝上將認為,目前攻擊廈門必須以金門支點。

解放軍對於金門國軍動向非常警惕,一旦有大部隊上島,難以隱藏行蹤,必然遭到密集炮擊。對照著金門炮戰的強度,小小的金門容不下這麼多部隊,島上幾個師會有很大傷亡。

無奈之下,蔣介石放棄了這次反攻計劃,轉而考慮在汕頭登陸。

不過,臺軍高層認為在汕頭登陸的難度更大。缺少中轉基地,還需要航行10多個小時,很容易被解放軍軍艦和飛機發現。

於是,只得又退回考慮佔領廈門。

即便能夠佔領廈門,解放軍也不發動反攻,想要維持在廈門的幾十萬大軍,都很難辦到。畢竟廈門和臺灣相距一百多公裡,時有大風大浪,海上運輸困難。

況且,60年代臺灣經濟並不好,軍費不多。

行政院長陳誠坦誠向蔣介石匯報,臺灣目前經濟實力只能堅持3個月到6個月。

解放軍甚至不用進攻,只需要拖住國軍,熬上幾個月就可以獲勝。

而三五個月,想要佔領中國這麼大的地區,基本是不可能的。

正面攻擊計劃,基本都不可能成功,蔣介石又開始希望特種作戰。

1961年,國防部情報局局長葉翔之開始策劃「海威」行動,即將特種作戰、情報人員空投到中國大陸秘密行動。蔣介石認為:「如果空投3000-5000人的突擊隊,斷然可以在大陸點燃推翻暴政的革命運動。」

到了1962年,廣東出現大逃港,幾天內有10多萬人試圖逃港。蔣介石認為時機已經到了,希望立即執行空投計劃。

臺軍缺少足夠的飛機和登陸艇。於是,蔣介石希望美國提供5架C-123運輸機、16架B-57轟炸機、25艘坦克登陸艇。美國方面沒有公開拒絕,卻反覆拖延到半年後。

這一時期,大陸方面再次收到情報,在福建集中了60萬大軍。

顯然,計劃沒開始就失敗了。

蔣介石不死心,從12月起還是執行了預定計劃,先後有9支小股部隊空降到廣東,後來又有2支遊擊隊在附近沿海登陸。

這些部隊就像將雪投入火爐一樣,大部分人從此沒有了音訊。

大陸的資料顯示:從1962年10月至1965年1月,「共殲滅國民黨武裝特務40股,594人」。

到1965年,參與「海威」行動的1800名國軍,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生還。

1964年大陸的原子彈實驗成功,美國認為臺灣已經不可能反攻大陸成功。

中情局的官員甚至當面告訴蔣介石:解放軍已經準備了30枚原子彈對付臺灣,但美國方面認為最多15枚就夠了。此時觸怒解放軍,是很愚蠢的事情。

蔣介石內心認可這種觀點,仍然不願意放棄國光計劃。

時任陸軍總司令羅列上將跟蔣介石坦承,陸軍戰力根本還沒準備好,結果下場是被調到中國磷業公司當董事長。

1965年,蔣介石決定再試一試。6月 27日,他前往黃埔軍校,召集高級軍官下達了反攻命令。

這些軍官表示無條件支持,全部留下了遺書。

8月6日,海軍劍門、章江軍艦執行攻擊前的準備工作,運輸偽裝成解放軍的特種部隊7人,準備登陸進行滲透。

沒想到,情報再次洩密。

解放軍魚雷艇在東山島海域進行伏擊,這就是著名的八六海戰。

結果劍門、章江兩艘軍艦都被擊沉,導致近200人死亡。其中7名特工僅有1人跳海後,僥倖被路過的外籍商船救起。

此戰打傷了解放軍2艘護衛艇和2艘魚雷艇,顯然臺軍大輸特輸了。此戰說明臺軍海軍已經沒有太多優勢,海軍總司令劉廣凱隨後引咎辭職。

幾個月後,崇武以東海戰爆發,海軍又損失一艘軍艦。

這兩次海戰失利,幾乎宣判了國光計劃的死刑。

連制海權都無法保證,臺軍絕對不可能獲勝。

同時,蔣介石懷疑身邊高層親信中,有大陸的臥底。

蔣介石日記1965年7月16日寫到:「近日回憶大陸失敗情形,最令我愧悔無涯者,以當時參謀部長不負責任並信任劉斐為作戰次長,被『共匪』滲透利用以致軍事崩潰之慘狀者。……其次為徐蚌會戰前,杜聿明當時在檢討計劃後,對我單獨談話似有有言說不出之苦……」

這種情況下,反攻機密無法保證,還怎麼開戰?送死嗎?

同年10月1日,蔣介石在日記中寫到:「只要有復興中華民國之基地,強固不墜,則『共匪』之恣睢滅裂,自取滅亡荒謬行徑,未有不被我消滅也。如果今日無此基地屹立存在,則海內外之人心與亞洲之局勢,又誰能控制『共匪』之侵略與暴行如今日乎。」

可見,蔣介石認為反攻已經很難成功,開始考慮只是保住臺灣。

1972年7月20日,國光作業室被裁撤。

蔣介石迫於現實放棄了反攻大陸計劃,內心深處卻並不是這樣。

蔣介石在1972年以後,身體老邁,患上了心臟病。

在第一次心臟病發垂危,彌留中的蔣介石,喃喃自語念著什麼。

揣測他是留給蔣經國或者其他親友什麼私人的遺囑,跟隨他幾十年的副官翁元,耳朵貼上去傾聽。

讓翁元震驚的是,蔣介石說的卻是這麼一句話:反攻大陸,救中國!反攻大陸,救同胞!

聲明: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絡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相關焦點

  • 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國民政府遷往臺北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第二次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從成都遷往臺北。
  • 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國民政府遷往臺北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第二次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從成都遷往臺北。蔣介石曾經對孫子說:我們終究要回大陸去的。就算爺爺回不去,你也要回去的。
  • 【薩沙講史堂第一千三百八十八期】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國民政府遷往臺北(軍事系列第434講)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第二次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從成都遷往臺北。該計劃從1961年到1972年積極籌劃,最後並沒有實行。其實,稍微有常識的人,都不會認為反攻大陸會成功。李彌曾經說過:依靠臺灣那麼點大的地方,想要反攻大陸是絕對不可能成功的。我為什麼不贊成從金三角撤軍?就是因為臺灣太小。用1個省去對付大陸30多個省,想要打贏是無稽之談。自然,蔣介石也明白這個道理,仍然制定了反攻的計劃,希望未來出現有利時機。
  • 1949年一位歷史地理學家的建議讓蔣介石痛下決心
    1049年1月10日,蔣介石讓蔣經國赴上海會見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命其將庫存共值3.7億多美元的黃金、白銀與外匯秘密運往臺灣。接著又將抗戰時期從北平、南京轉移的文物5000多箱,分三批運往臺灣。1949年3月12日,《中央日報》遷至臺北出版。1949年4月下旬解放軍渡過長江後,蔣介石於5月遷往臺灣。
  • 1949年一位歷史地理學家的建議讓蔣介石痛下決心
    1049年1月10日,蔣介石讓蔣經國赴上海會見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命其將庫存共值3.7億多美元的黃金、白銀與外匯秘密運往臺灣。接著又將抗戰時期從北平、南京轉移的文物5000多箱,分三批運往臺灣。1949年3月12日,《中央日報》遷至臺北出版。1949年4月下旬解放軍渡過長江後,蔣介石於5月遷往臺灣。
  • 中國軍史:1949年 南京解放 國民政府覆亡
    1935年12月,南京國民政府屈服於日本對華北「特殊化」的要求,在北平設立冀察政務委員會,名義上隸屬於國民政府,實質上是半獨立性的政權機構。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南京國民政府開始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進攻。8月14日,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激勵中國軍民奮起抗戰。11月,國民政府決定遷都重慶,政府機構先後移往武漢、重慶。
  • 蔣介石「反攻大陸」始末
    >「國光」作戰計劃     1961年4月1日,蔣介石下手令,成立一個名為「國光作業室」的新單位,指派「國防部作戰次長室執行官」朱元琮擔任主任,並調派三十餘名來自陸海空軍各個兵種的將校級軍官,即刻進駐位於臺北郊區三峽鎮大埔,一處原定作為「行政院戰時疏散辦公室」的營區裡。
  • 美國拒絕蔣介石趁韓戰反攻大陸
    但蔣介石本身不敢反攻大陸,也沒能力反攻大陸,在敗退臺灣前國民黨大部分軍隊起義投誠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隊和武器都歸了解放軍,敗退到臺灣的國民黨軍隊也沒能將在大陸的武器運到臺灣 ,退到臺灣的蔣介石軍事實力是不夠的。要反攻大陸,蔣介石必須藉助美國。
  • 蔣介石1949年遷往臺灣, 是誰的提議? 一大學教授!
    1948年年底,遼瀋戰役結束,平津、淮海戰役接著打響。但是,國民黨軍有生力量很快陷入重重險境,即將被解放軍殲滅。蔣介石在大陸的統治也走到了徹底垮臺的地步,下一步何去何從?成為蔣介石必須要解決的緊急問題。
  • 1949年,蔣介石敗走臺灣,臨走前做了三件大事
    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24日凌晨攻佔總統府,南京解放,蔣介石費盡心機想要促成的劃江而治也失敗告終。面對國軍的節節敗退,蔣介石不得不選擇退守臺灣,保存實力。>國民黨特務劇照蔣介石退守臺灣前,曾命令國民黨各大特務機關在全國部署潛伏特務,為未來實現反攻大陸,做長期準備。
  • 1949年以後,蔣介石一心想反攻大陸,為什麼沒有付出行動?
    自古以來,成王敗寇,1949年12月10日,蔣介石與兒子蔣經國在解放軍包圍成都後,退守於臺灣,距今為止,已將近半個世紀。最開始的時候,蔣介石倆父子在臺灣進行統治時,儘管因實力不足而與大陸處於割裂的狀態,但他並沒有什麼臺獨的心,依然堅持一個中國,在這一方面,最多是看誰統治。
  • 1949年,國民黨撤離大陸時的江南.
    蔣介石周圍的世界碎裂了,他即使坐在總統府的子超樓裡,也能清晰地聽得見「破冰」的聲音……1949年11月14日,蔣介石自臺北飛抵重慶,開始他在大陸的最後一次行程。民國最後幾天,為何胡適和蔣介石都曾大哭1948年11月6日,在劉伯承、陳毅、粟裕等人的指揮下,以徐州為中心發動淮海戰役打響。
  • 揭秘蔣介石反攻大陸的「四大作戰部署」!
    1949年12月7日,對蔣介石來說是個銘心刻骨的日子。
  • 這些屠殺過中國人的日本軍人,為什麼成了蔣介石「反攻大陸」的救命稻草?
    1949年富田直亮秘密赴臺時,他只有12歲,母親騙他說,父親是前往日本九州工作。直到富田直亮去世二十多年後,以他為團長的「白團」,才有一些蛛絲馬跡逐漸曝光。富田重亮也開始了解父親在臺灣從事的秘密工作——日本陸軍少將富田直亮和白團曾是臺灣等級最高的軍事機密之一。他們輔佐蔣介石二十年,核心工作是謀劃「反攻大陸」。
  • 烏坵海戰,蔣介石反攻大陸的夢醒時分
    臺灣距離大陸最近的金門島上,蔣介石親筆題寫的「勿忘在莒」,至今仍在金門最高峰太武山上。國大代表雷震甚至因《自由中國》半月刊上倡言「反攻勿忘論」,惹怒蔣介石,被判處入獄10年,雜誌封禁。1975年蔣介石去世後,美國《紐約時報》在社論中稱蔣是個「至死不渝其志的人」,反攻大陸是其晚年唯一的志業。
  • 歷史時刻:國民政府在大陸壽終正寢
    71年前的今天,1949年12月27日,農曆冬月初八。國民黨徹底的從中國大陸的歷史舞臺退出。1949年12月27日,國民黨政府西南軍政副長官胡宗南,下轄的6個兵團,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主力和第一、第四野戰軍各一部的軍事圍困,以及強大的政治攻勢下,其中5個兵團宣布起義。
  • 1962年中印戰爭,美國積極慫恿蔣趁機反攻大陸,蔣介石只說一句話...
    蔣介石自從1949年敗退大陸後,「反攻大陸」這個口號便成了國民黨政府從1949年遷臺至1980年代常見的政治口號。1961年,在蔣介石的統籌下,國民黨政府推出了所謂的「國光計劃」,7月11日,蔣介石在日月潭召見「參謀總長」彭孟緝及「副參謀總長」馬紀壯時表示:「建設臺灣為的是反攻大陸,否則我可以不幹。當前革命形勢對我有利,過去在臺12年,雖有機會,但沒有現在的形勢有利,再不奮鬥打回去,則決回不去了。」
  • 蔣介石「反攻大陸」最後一勝,我軍1300名戰士犧牲,800女幹部被俘
    1949年在中國大陸之上解放軍如秋風掃落葉般消滅了國民黨殘敵,蔣介石只能退守臺灣負隅頑抗,但作為一個民族主義者的蔣介石一直堅持一個中國,他要以臺灣為跳板「反攻大陸」,妄圖重新掌控全國政權,為此他把這個重任交給了國軍第一悍將,「金門衛戍司令」胡璉。
  • 蔣介石從大陸帶走了大批文物藝術品
    國民黨軍隊大舉敗退臺灣之前,根據蔣介石密令,以中央銀行為首,把儲備黃金、白銀等財寶全部秘密運往臺灣。國民黨還將故宮文物分三批由南京遷往臺灣,國民黨從大陸運往臺灣的文物總計五千四百九十六箱,並且這些文物都是自古以來最貴重、最有特色的精品,更加觸目驚心。最讓人痛心疾首的是帶走了大批的人才,人才是一個社會的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 「空軍總司令」周至柔,1949年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結局如何?
    其實,當時蔣介石的海陸空部隊配置齊全,不僅有「海軍總司令」與「陸軍總司令」,而且還有「空軍總司令」。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蔣介石的「空軍總司令」。蔣介石的「空軍總司令」名叫周至柔。周至柔出生於1899年,是浙江臨海人。周至柔幼年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雖然成長於這樣的家庭,但周至柔的母親並沒有放鬆對他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