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反攻大陸」始末

2020-12-26 南方周末
衝著陳誠這句「以三個月的戰備,打六個月的仗」,國民黨當局開始在臺灣島內徵收「國防特別捐」,據估算,這項專門為實現蔣介石反攻夢想而徵收的「國防特別捐」,總金額約為新臺幣二十億元。這二十億臺幣,就是蔣先生的「賭本」。

有三個重要因素促使蔣介石急於在1965年發動「反攻大陸」的戰爭: 一、中共研製成功原子彈;  二、越戰的持續擴大;三、蔣介石擔心自己年壽有限,他必須儘早發動反攻戰爭

「國光」作戰計劃  
  1961年4月1日,蔣介石下手令,成立一個名為「國光作業室」的新單位,指派「國防部作戰次長室執行官」朱元琮擔任主任,並調派三十餘名來自陸海空軍各個兵種的將校級軍官,即刻進駐位於臺北郊區三峽鎮大埔,一處原定作為「行政院戰時疏散辦公室」的營區裡。
  「國光作業室」才成立不過三個禮拜,1961年4月底的一個早上,蔣介石就召集「國光作業室」核心參謀將校,在三峽大埔營區的地下兵棋室開會。
  蔣急切地要參謀取來一張又一張的大型地圖,多半是福建、廣東沿海的軍事地圖,他不斷端詳那些地圖,不時陷入沉思。在朱元琮的記憶中,蔣介石當天急切之情溢於言表。
  頭一次開會,「副總統」陳誠在會議桌上說了關鍵性的一段話:「我們的力量只夠支持初期的登陸作戰,登陸成功以後,就要靠在大陸上以戰養戰。必須以三個月的戰備,包含軍需民用,打六個月的仗,以後的人力、物力只靠臺灣是不夠的,要從大陸就地補給。」
  衝著陳誠這句「以三個月的戰備,打六個月的仗」,國民黨當局開始在臺灣島內徵收「國防特別捐」,據估算,這項專門為實現蔣介石反攻夢想而徵收的「國防特別捐」,總金額約為新臺幣二十億元。這二十億臺幣,就是蔣先生的「賭本」。
  朱元琮回憶:「老先生認為,光是依靠臺灣的力量是不夠的,所以命令經國先生到美國去,希望能說服美國政府,支持我們『反攻大陸』的計劃。」
  「國光作業室」成立兩年後,1963年9月6日,蔣介石命令蔣經國(時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到華盛頓密見美國總統甘迺迪。但是,由於1961年4月豬玀灣事件突襲古巴失敗的教訓,以及考慮與北京進一步改善關係的可能性(斯時中美兩國早已密集展開於維也納、日內瓦的秘密會談),甘迺迪拒絕了蔣經國請求美國支持「反攻大陸」的構想,儘管蔣介石的意思僅止於「美國出槍炮,臺灣出軍隊」,也並未得到甘迺迪當局積極響應。
  根據蔣介石的一份秘密談話記錄,蔣介石曾經親口透露,1964年4月間,美國國務卿魯斯克(David Dean Rusk)訪問臺灣時,曾經與蔣介石討論越南問題,當時蔣介石曾經表示,要贏得越戰,必須切斷自中國大陸至北越之交通線。
  這份秘密談話記錄顯示,蔣介石當面向魯斯克建議,使用國民黨部隊佔領北越與雲南、廣西邊境的若干軍事據點,截斷大陸與北越的聯繫。但是,魯斯克並未採納蔣介石的這項提議,顯然,美國人清楚蔣介石的目的,是想借著「協助」越戰之名,行「反攻大陸」之實。
  蔣介石事後表示,1964年7月以前,共軍尚未在雲南及廣西地區加強兵力布署,他向美國建議,假使能以空降方式,將國民黨軍送入這一地區,將可有效控制這一帶地方。由於美國不接受他的建議,老先生曾向人抱怨,1964年8月以後,整個局面為之改觀,共軍大量增兵雲南、廣西。
  蔣介石在一次談話中,透露了曾經向美國提出的另外一次「反攻大陸」計劃:「有一時期,有些人主張攻取海南島,認為此舉可以牽制在華南共軍,並可以支持越戰,但是此一主張過去可能有利,目前已經失去意義。因為共0(蔣對大陸的蔑稱)亦已經在海南島增兵,並且進佔海南島。」
  為此,蔣介石亦屢屢向美國方面抱怨:「『中華民國政府』雖然始終願意協助越南及美國,解決越南問題,但始終無從獲得提供援助之途徑。」
  雖然接連遭美國方面拒絕,蔣介石並未就此放棄他的圓夢計劃。事實上,蔣介石早有心理準備,他心知不能完全將賭注放在美國身上。
  多年來,因惟恐美國強力阻撓他「反攻大陸」,蔣介石巧妙而慎重地布置著他的秘密計劃。為求萬無一失,並避免美國從中破壞,蔣介石採取兩手策略,一方面大量爭取美援,厚植軍事實力,另方面則是掩護他真正的反攻計劃。他的「明修棧道」,是由「國防部」的餘伯泉將軍,草擬一套蔣美聯合「反攻大陸」的「巨光計劃」。而其「暗度陳倉」,則是委由朱元琮及其麾下眾多將校參謀,日以繼夜秘密從事的「國光計劃」。

大陸造出原子彈的對臺影響
  以這套兩手策略的手法,從1961年4月,到1965年6月,蔣介石整整對美國人虛與委蛇了4年多時間。從1949年敗退臺灣以來,蔣介石醞釀「反攻」已經有16年時間,他判斷,1965年前後,大陸內部正忙於一連串的政治運動,對外防備鬆懈,是對大陸動武的大好時機。
  1965年6月16日,蔣介石在主持紀念黃埔軍校校慶時,在臺灣鳳山陸軍官校的大校場上,對著全體國民黨軍高級將校,和受校閱的官校學生,慷慨激昂地向將校們訓話:「大陸在我們手裡丟掉,就要在我們的手裡把它拿回來!」在這篇訓話的尾聲,老先生竟然出人意表地當眾宣布:「我們在大陸上再見!」
  證諸史實,蔣介石這句「我們在大陸上再見」其實決非造次之言,老先生已下定決心準備大幹一場。
  這番講話後的一個半月,亦即1965年8月1日,一位神秘的訪賓──克萊恩(Ray Steiner Cline),從美國悄悄來到臺灣。
  克萊恩比蔣經國小十歲,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二戰時期加入美國戰略情報處(Office of Strategic ervices),抗戰時期派駐中國工作。蔣介石敗退臺灣之後,克萊恩一度調回美國,復於1957年至1961年,調任美國中央情報局駐臺灣代表。這段期間,蔣美雙方相互依賴程度很深,克萊恩因工作關係,與蔣介石父子過從甚密。
  此次蔣介石邀請克萊恩到臺灣訪問時,克氏已於1962年被調回美國,在中央情報局局本部擔任掌理情報事務的代理主任。因此,克氏當時是以美國中央情報局高級官員的身份到訪,負有工作任務。
  蔣和克萊恩會談的地點,就選在臺北陽明山蔣的夏季官邸(按:原址即2007年遭民進黨人縱火燒毀的「草山行館」)。兩人表面上是就越戰和兩方合作事宜為主題,接連密談兩天,然而,蔣介石邀請克萊恩密談的真正目的,是想借著越戰升高的機會,假藉幫助美國打越戰的理由,從大陸廣東或福建實施其「反攻大陸」計劃。
  蔣介石希望假手克萊恩,將此一重要訊息傳達給美國當局。
  就在蔣介石和克萊恩在陽明山密談的同時,一支負責到大陸東南沿海偵察共軍防備實況的特遣部隊,已經一切就緒,隨時可以整裝待發。照「國光作業室」的安排,這批特遣人員如果任務順利,國民黨軍將多管齊下同時從金門、澎湖、臺灣各個兵力集結地點,朝預定登陸地點進發——這個預定的反攻登陸地點,首要目標是廣東沿海,其次是福建沿海。
  在蔣的構想中,國民黨軍應該像一把刀,從廣東插進越南的大後方,表面上為截斷越南補給線,實際上是遂行其「反攻」計劃,然後,他可以重演1925年的陳年劇目,循北伐戰爭的路線,一路直逼北京。
  再把場景拉到陽明山,那場原本極具歷史意義的蔣、克密會的實況。根據大溪檔案記載,當天與會的人,除了蔣介石、克萊恩兩人,在場者還有宋美齡、「國防部長」蔣經國、「外交部長」沈昌煥、美國大使館代辦高立夫、「新聞局長」沈劍虹(擔任會談翻譯)。
  談話末尾,兩人將重點從那時正打得如火如荼的越南戰爭,轉移到大陸核子試爆與製造原子彈對臺灣造成的嚴重威脅。蔣介石告訴克萊恩:「越戰將無法在越南內部來求解決,而必須在越南以外地區來求得解決,這是我對美國朋友的忠告,去秋共0作第一次核子試爆後,我曾對你說明了亞洲局勢之嚴重性,而今第二次試爆以後,更加上了一層陰影。第一次試爆後,共0說:不投降就要毀滅,現在第二次試爆以後,共0又說:不是統一就是滅亡。」
  在兩人的談話中,「自共0第二次核子試爆以後,我軍民心理上都有空前的恐懼和憂慮,這是不容忽視的心理趨向」,是最最關鍵性的一句話。蔣介石時時刻刻擔心大陸把原子彈「一顆用在臺北,一顆用在左高地區,一顆用在公館機場,就可以毀滅臺灣」。
  1964年10月16日,大陸第一枚原子彈試爆成功的消息,很快傳到蔣介石耳裡,震驚之餘,他一度希望以強烈的武裝反制行動,摧毀大陸的核彈相關設施。數日之後,蔣在臺北石牌對一群國民黨軍高級將領說:「我們只有戰,才有生路;不戰,只有死路一條,與其在共產黨原子彈轟炸下而死,不如戰死;與其死在臺灣,不如死在大陸;與其被美國人出賣而死,不如戰死在戰場。」
  1964年12月20日,蔣介石在金門對一群國民黨軍幹部說:「我明年就是八十歲的人,我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帶著你們打回大陸去。」
  可以這麼說,促使蔣介石急於在1965年發動一場具有決定性的「反攻大陸」戰爭的,有三個重要因素:一、中共研製成功原子彈;二、越戰的持續擴大;三、蔣介石擔心自己年壽有限,他必須儘早發動「反攻」。
  針對蔣介石的說法,克萊恩也作出了回應,克萊恩說:「美方態度,是以美軍在越南與共黨作戰,被消耗之程度為轉移。如果美國認為共0確實對美國實施消耗戰,且美軍在越南被消耗之程度逐漸增大,則可能促使美國改變其對『中華民國』『反攻』大陸行動之態度。」
  克萊恩這段答覆,已經間接且委婉告訴蔣,美國政府迄今仍反對國民黨當局對大陸動武。

失敗的「八六海戰」
  然而,克萊恩恐怕做夢都想不到,這次密會之後三天,就在蔣介石聲稱最適合「反攻大陸」地點的廣東、福建交界的一處海岸,發生了一場突如其來的海戰,國民黨海軍在那場海戰中吃了大敗仗,此即所謂的「八六海戰」。
這場突發的海戰,改變了蔣介石原定的「反攻大陸」大戰略,甚至使得該計劃走入歷史。
  據國民黨軍海軍中將徐學海說,這場突發的海戰,導因是陸軍總部要派十幾個特種作戰隊員,到汕頭外海的東山島,實施偵察與襲擾。參加護送作戰隊員的兩艘軍艦「劍門」和「章江」號,於1965年8月5日,從臺灣高雄左營軍港啟航。
  為了混淆對岸大陸雷達系統,這兩條軍艦故意繞行到香港外海,再往北航駛,試圖讓大陸軍方誤以為兩艦是前往香港的普通商船。兩艦原計劃航行到廣東、福建兩省交界處的東山島附近,將突擊隊人員放到海面,旋即駛離現場,在約定時間再衝進會合區的水域,把突擊隊人員接回艦上。
  但事實上,這兩條軍艦駛離高雄時,大陸的「偵察系統」早已辨識出這是軍艦,而不是商用船隻。大陸方面的南海艦隊根據情報判斷,國民黨軍這兩艘軍艦可能在東山島海域進行偷襲,或對大陸漁民進行心戰活動,於是預為布署,以逸待勞,組織了一支突擊船隊,駛往預定海域等待「劍門」、「章江」。
  8月6日凌晨兩軍接近時,因為兩艦的行蹤與目的早已被識破,共方先以高速炮艇數艘圍攻「章江」。根據大陸方面的說法,炮火熾烈之際,「劍門」一面還擊,一面卻往東撤離戰場,留下「章江」在接戰區,獨力作戰,以致被共方四艘護衛艇緊緊纏住,從五百米逼近到一百米以內。「章江」艦被擊中,艦身起火,企圖往後方逃脫,共方兩艘快艇加速堵擊。據徐學海將軍的回憶稱,「章江」艦的彈藥庫中彈,起火爆炸,艦身很快下沉。
  徐學海將軍指出,「劍門」艦發現「章江」艦遭共方艦艇包圍,馳援參戰,但「劍門」艦卻由於艦舷較高,共方炮艇迫近時,「劍門」艦火炮形成死角,打不到位於艦舷下方、迫近「劍門」艦的共軍艦艇。這時,共方艦艇趁勢以機關槍猛烈射擊「劍門」艦甲板上的國民黨軍官兵。緊接著,在「劍門」艦官兵幾乎已失去回擊能力時,共軍魚雷快艇接近「劍門」艦,施放三枚魚雷重創該艦。在「劍門」艦上的指揮官胡嘉恆少將,身負重傷,受震落海死亡,艦長王韞山上校頭部重傷受震落海後,被共方俘獲。
  8月6日凌晨5時20分,海戰結束,「章江」、「劍門」相繼葬身魚腹。據徐學海將軍回憶,清晨四五點鐘時,臺北通信站按既定時間呼叫負責戰術指揮的「劍門」艦,未獲響應,隨後不斷呼叫,斷斷續續收到「劍門」艦無線電微弱的回覆,徐學海懷疑這訊號是共軍冒用頻道呼出。到清晨時分,國民黨軍派出空軍戰鬥機飛臨汕頭上空,飛行員回報指出,海面上發現有大批漂流物,該處海域並無「章江」、「劍門」兩艦的蹤跡,而共軍的艦艇則編隊返回汕頭方向。
  徐學海回憶:「這時我們心想,狀況惡劣透了!」
  8月6日當天大清早,國民黨軍「參謀總長」黎玉璽,急電海軍「總司令」劉廣凱,稱蔣介石在陽明山等他們上山出席「總統會報」,兩人兼程趕赴陽明山官邸,見蔣介石、蔣經國兩人愁容滿面,等劉廣凱報告兩艦遇襲沉沒的經過。
  其間蔣介石臉色鐵青,不發一語。據當天在場的朱元琮將軍形容,蔣聽完劉廣凱的報告之後,氣得直跺腳。
  這場海戰的失敗,嚴重影響了蔣介石對國民黨軍「反攻」的信心和決心,1969年,蔣的座車又不幸在陽明山遭逢車禍,他因病所累,年事日高,無人能代替他作「反攻」決策,所謂「反攻」大陸的計劃,終於束諸高閣。

相關焦點

  • 臺灣將首度解密「反攻大陸」計劃
    臺灣將首度解密「反攻大陸」計劃 2009-04-22 07:29:59   來源: 成都商報   編輯: 吳希   評論: 條   臺「反攻大陸」計劃出臺始末
  • 解放軍的兩次海戰,擊碎了蔣介石的「反攻大陸」的美夢
    從1960年開始,蔣介石認為他的「反攻大陸」的機會來了。因為這時的大陸連續發生了嚴重的自然災害,當時大陸的經濟和人民生活受到嚴重的影響,再加上和蘇聯有了分歧,還有中印邊界也不穩定。老蔣知道「反攻大陸」的行動重大,必須要得到美國政府支持。1965年8月初,蔣介石秘密邀請美國中情局情報官克萊恩來到臺灣,想借美國在越南戰爭升級的關口,以幫助美國作戰為由,打算從廣東或福建登陸,實施多年的「反攻大陸」的夢想。
  • 越戰結束40周年︱蔣介石怎樣通過援助南越「反攻大陸」
    美國不支持蔣介石反攻大陸       1949年蔣介石敗走臺灣之後,一直想反攻大陸。但是由於臺灣的政治、軍事力量不足與國際局勢等原因,反攻大陸的計劃必須得到美國的支持。早在韓戰時期,蔣介石就竭力說服美國允許國民黨軍隊出兵朝鮮。
  • 蔣介石建兵棋推演室 每日演練反攻大陸
    ,他每天在這布防,跟他報告的情況,準備反攻大陸的情形。我們待會兒呢,會在中山樓的二樓為大家介紹有一個門推進去,那個地方是蔣介石的會客室,也是蔣介石接見外賓的地點,也是他的休息地點,但是最重要的,他有一個神秘之地,就是它的兵棋推演室,即使在這個中山樓裡頭,蔣介石時時刻刻想的都是反攻大陸,裡頭都是福州的地圖,放大的,或者是廈門的地圖,漳州的地圖,待會兒我們看這個兵棋推演室的時候,你甚至會覺得
  • 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國民政府遷往臺北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第二次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從成都遷往臺北。
  • 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國民政府遷往臺北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第二次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從成都遷往臺北。蔣介石曾經對孫子說:我們終究要回大陸去的。就算爺爺回不去,你也要回去的。
  • 蔣介石「反攻大陸」最後一勝,我軍1300名戰士犧牲,800女幹部被俘
    1949年在中國大陸之上解放軍如秋風掃落葉般消滅了國民黨殘敵,蔣介石只能退守臺灣負隅頑抗,但作為一個民族主義者的蔣介石一直堅持一個中國,他要以臺灣為跳板「反攻大陸」,妄圖重新掌控全國政權,為此他把這個重任交給了國軍第一悍將,「金門衛戍司令」胡璉。
  • 1962年臺海危機:蔣介石企圖乘大陸困難之際發動反攻
    然而,海峽兩岸之間的緊張局勢並未就此消失……1962年上半年,蔣介石集團企圖以軍事反攻大陸,引發了臺灣海峽的第三次危機。毛澤東以高超的鬥爭藝術,不僅化解了這次危機,而且粉碎了臺灣當局隨後對大陸進行的軍事襲擾活動。
  • 1962年,美國讓蔣介石趁著中印戰爭之際進攻大陸,蔣介石果斷拒絕
    蔣介石在1949年就被我軍打的逃到臺灣,「反攻大陸」這四個打字幾乎成了國民黨政府每天都要提上一提的口頭禪了。到了1961年,在國民黨政府的討論中,國民黨指定了一個計劃——「國光計劃」,當年7月,蔣介石會見臺軍的「參謀總長」彭孟緝及「副參謀總長」馬紀壯時對二人說:「把臺灣建設好就是想要反攻大陸,你們一定要建設好軍隊。
  • 為了「反攻大陸」,這群日本人秘密輔佐了蔣介石20年……
    ▌白團揭秘:「反攻大陸」幕後操盤手易萱 / 文每年4月,日本人富田重亮都要到臺北一趟
  • 「國光計劃」塵封50年後曝光 披露反攻大陸秘辛
    外界也首次得知,反攻大陸居然是透過挑釁大陸開戰揭開序幕。   1963年5月2日,敗退臺灣的蔣介石提出開戰指導,親自指示參謀研擬如何炮擊大陸3到4天後,誘發大陸進行炮戰,臺灣方面再向世界宣布大陸挑釁,作為臺灣行動藉口,接著是空軍反製作戰,數日後展開登陸戰。但蔣介石的指示在該年5月30日被「國防部」參謀推翻,經常被人評為乾綱獨斷的蔣介石,卻採納了參謀意見。
  • 每日粗茶淡飯,幻想「反攻大陸」
    胡宗南到臺灣之後立刻遭到彈劾,國民黨內部要求胡宗南對國民黨在大陸的失敗負責,甚至有「殺胡宗南洩憤」的呼聲。不過,胡宗南畢竟是蔣介石的得意門生,蔣介石是不可能看到自己的學生走投無路的。蔣介石出面,責令陳誠、顧祝同等人保下胡宗南,胡宗南就這樣躲過一劫。到臺灣後的胡宗南改名為秦東昌,駐守在大陳島,指揮遊擊部隊騷擾大陸沿海。
  • 臺「反攻大陸」計劃將解密 遊人可參觀(圖)
    後慈湖位於蔣介石陵寢背後,當初為其生前常到之處,碉堡與密道增添幾許歷史迷離色採。圖為「戰時指揮所」地下隧道入口之一。 中新社發 杜洋 攝中新網4月20日電 臺灣從未公開的反攻大陸「國光計劃」相關手稿和密件,在封存近半世紀後,將於五月一日在蔣介石設有戰略辦公室的桃園縣大溪後慈湖首度對外公開。
  • 「反攻大陸?」只有一聲長嘆「唉」——令臺灣老國民黨人感嘆的...
    現在的臺灣,連「日本統治時期」改為「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慰安婦增加了「被迫」兩個字都要引發抗議,「反攻大陸」的說法更多地用在綠營人士抹黑藍營身上。比如朱立倫去年12月說了一句:「大陸各省是臺灣自己的一份子」,馬上就被綠營諷刺說是他要「反攻大陸了」。也難怪如此「不合時宜」的「反攻大陸」口號在臺灣成為新聞。
  • 臺反攻大陸指揮所「五一」公開
    資料圖片本報訊 臺軍從未公開的反攻大陸「國光計劃」相關手稿和密件,在封存近半世紀後,將於5月1日在蔣介石設有戰略辦公室的大溪後慈湖首度對外公開。由於不限參觀身份,未來赴臺遊客都有機會一睹歷史,每日有400人申請參觀限制。設有蔣介石指揮「國光計劃」戰略指揮所的後慈湖,去年4月曾一度開放,不過隱藏在此的戰略指揮所和戰備坑道年久失修。
  • 臺灣啤酒也要"反攻大陸"?
    喝啤酒能喝出「反攻大陸」來,這也是二十一世紀臺灣的獨特現象之一。多少年來臺灣本土出產的啤酒只有一種:臺灣啤酒,簡稱臺啤。一直都由官方的臺灣菸酒公賣局銷售。臺啤採用德國配方,頗有名聲,味道不錯。不管上面的政治傾向為何,臺啤為了賺錢,自然不會忽略海峽對面的大陸市場,更何況臺灣菸酒公賣已經民營化,改名臺灣菸酒公司,今後盈虧自負。菸酒公司董事長黃營杉是位明白人,他在商言商,上任後即努力爭取臺啤銷往大陸。如今的大陸啤酒市場已經躍為世界第一,每年的啤酒消耗量舉世無匹。
  • 圓山飯店60年:蔣介石昔日「反攻」要地今迎陸客
    圓山飯店60年:蔣介石昔日「反攻」要地今迎陸客 2012年02月22日 09:3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蔣介石時代,圓山飯店不是一般意義上開門迎客的飯店,而是迎賓館,美國總統艾森豪、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等到訪臺灣的重要政治人物都下榻於此,很多影響臺灣的歷史事件在此上演,比如1978年美國和臺灣斷交、1986年民進黨成立大會、2000年親民黨成立大會、2008年海協會首次赴臺協商等都在此舉行。
  • 大陸原子彈試驗成功後,我國臺灣省的蔣介石是什麼反應?
    對於大陸成功試驗原子彈的消息,盤踞在中國臺灣省的國民黨反動派領導人蔣介石可以說是心情最不好的人了。那麼大陸原子彈試驗成功後,中國臺灣省的蔣介石又是什麼反應呢?實際上蔣介石早就收到了大陸可能正在研製原子彈的消息,研製成功則將意味著「反攻大陸」的徹底破產。所以蔣介石几乎是用自我催眠的方式讓自己相信:落後的大陸無法研製原子彈。
  • 如果蔣介石移葬大陸,選擇哪個地方最合適!
    蔣介石從1949年離開中國大陸之後,就一直對大陸不死心。想要在重新反攻大陸,並且為此做了很多的努力,可惜最終都是以失敗告終。臨死之前還留言說:「日後光復大陸,中正生於斯長於斯,要將遺體移返南京,葬於中山先生之側。」可以看出蔣介石到臨終之前還想著反攻大陸呢?可惜自己一直沒有成功。
  • 六十年代,對大陸突擊接連失利,讓蔣介石集團認清現實!
    在國民黨遷臺初期,蔣介石還是一心想著反攻大陸,不斷進行騷擾。畢竟,人都有不自量力的時候。1955年隨著韓戰結束,局部形勢緩和,中美蘇之間大規模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大幅降低,加上解放軍在近海作戰的機動性增加,國民黨軍在東山島戰役中損失慘重,國民黨軍事反攻大陸的計劃,無論在國際條件或登陸作戰的優勢上,都出現走下坡的趨勢。如何重新推動「反攻」的事業,成為蔣介石集團面臨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