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在大陸掌權期間,國民政府出了多少位行政院長?他們是誰?

2020-12-20 騰訊網

眾所周知,蔣介石從1928年掌權後,當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國民政府首腦,那麼在大陸的這段時期國民政府出了多少位行政院長呢?這個職務類似總理一職,在國軍中地位不凡,那麼,從蔣介石真正掌權開始,到底什麼人擔任過這個職務?

1927年,廣東國民政府遷到了武漢,汪精衛出任了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當時是國民黨軍事委員會主席,他帶著一部分人又在南京成立了中央政府,後來又經歷了寧漢合流,蔣介石、汪精衛雙雙下野,1928年,蔣介石又出來了,重新擔任了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並且在隨後的大會上被選為國民黨中常委主席和軍委主席。

中原大戰後,他又出任了國民政府主席兼海陸空三軍總司令。當時還沒有總統這個職位,蔣介石也相當於總統了。這樣一直到了1931年,因為918事變的爆發,在廣州成立國民政府的汪精衛和蔣介石議和,汪精衛開始在南京國民政府任職,從這一年開始,國民政府主席開始由林森擔任,蔣介石擔任國防委員會主席,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等職務,但仍然掌握著實際的權力。

1943年,蔣介石再次出任國民政府主席。1948年5月,國民政府開始實行立憲制,蔣介石成為國民政府總統,到1949年底,蔣介石離開了大陸,從此再也沒能回來。從1928年蔣介石掌權後到他離開大陸這段時間算起,這段時間出了多少位行政院長,分別是誰?

國民政府行政院是民國的最高行政機關,掌管著包括內政、外交、財政、軍政等多項國家事務,因此行政院長這個職位不但顯赫,也非常的重要,有些人不理解,其實這個行政院長相當於總理,從1928年也就是民國十七年開始,到實行立憲前。

擔任過行政院院長的有譚延闓、蔣介石、孫科、汪精衛、孔祥熙、宋子文、張群,蔣介石當總統後到敗退到臺灣前,擔任行政院長的有翁文灝、孫科、何應欽、閻錫山。而蔣介石自己曾經四次擔任行政院院長,時間長達九年。

譚延闓

1928年2月,蔣介石開始重掌大權,為了避免閒話,他找了一個資格老人緣又好的人來當政府主席,這個人就是譚延闓。譚延闓倒是不在意這個空頭主席。後來全國統一了,譚延闓就把主席之位讓了出來,開始擔任行政院院長。

1930年,譚延闓腦溢血去世,蔣介石兼任了行政院院長,由於各勢力都反對蔣介石獨裁,所以不得不重新選舉,後林森當了主席,孫科當了行政院院長。蔣介石雖然主動下野,卻仍然掌握著實權。

林森

林森和孫科擺不平內憂外患,只好把蔣介石又請了回來,這次蔣介石成了蔣委員長,汪精衛成了行政院長。可是汪精衛很快發現他不但管不了軍事,也掌握不到財權,後來還替蔣介石挨了一槍,所以就遞了辭呈。蔣介石很快順水推舟接了汪精衛的辭呈,1935年底,他又兼任了行政院長。

抗戰全面爆發後,國民政府也改組了,蔣介石當了總裁,把行政院長交給了自己的連襟孔祥熙,孔祥熙的主要任務是籌錢打仗。1939年,蔣介石又兼任了行政院長,這次當了六年。而林森,因為是空頭主席,所以當的時間更長,當了11年,後因為出車禍去世,蔣介石再次當了國民政府主席。

張群

因為蔣介石兼任的職務太多,到了1945年,蔣介石把行政院長讓給了自己的小舅子宋子文,後由於上海金融的混亂局面,宋子文被彈劾,辭去了職務。張群開始擔任行政院長,一直到蔣介石成為總統。

相關焦點

  • 國民政府行政院舊址:最高行政機構的抗戰風雲
    三峽博物館歷史學博士艾智科告訴記者,這棟小樓在抗戰期間,曾是國民政府西遷來渝後的最高行政機構——國民政府行政院的辦公地點。 蔣介石、孔祥熙、宋子文先後在此任職行政院院長,鄧小平、劉伯承、賀龍在解放後也曾在這棟樓辦公。如今,位於重慶市渝中區中山四路36號的國民政府行政院舊址,又在自己的「名片」上加了一條: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他創造了中國11個第一,是唯一一位回北京的前國民政府行政院長
    同年12月,中共中央宣布了一個40餘人的戰犯名單,因他才從國民政府行政院長的高位退下,仍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所以他的名字也赫然在列。他就是翁文灝。翁文灝早年表示不欲從政,先次兩次婉拒了國民政府的徵召,曾被委為國民政府教育部長,堅辭不受。1932年,翁文灝出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國防計劃委員會(即資源委員會的前身)秘書長,委員會內皆是學術界名人。1934年,翁文灝於考察石油途中遇上嚴重車禍以致昏迷。得到蔣介石極力關照,渡過危險。
  • 蔣介石在國民黨內有幾位「死對頭」?他們最終的命運如何?
    文/格瓦拉同志本文為作者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蔣介石在國民黨內主要有六大政敵,分別是胡漢民、汪精衛、孫科、馮玉祥、閻錫山與李宗仁,他們或在政壇上相互鬥法,或在戰場上兵戎相見,鬥爭了幾十年。那麼,蔣介石的這六位「死對頭」最終的命運又是如何呢?
  • 85年前的今天:改組南京國民政府,蔣介石出任行政院院長
    國民黨召開五屆一中全會,加強集權改組政治委員會,汪精衛蔣介石分任正副主席;改組南京國民政府,蔣介石任行政院院長。林森任國民政府主席。1935年12月2日,國民黨召開五屆一中全會,決定1936年5月5日公布憲法草案;11月12日召開國民大會,會議決定胡漢民等9人為中常會委員,胡漢民為主席,蔣介石為副主席;張人傑等25人為中政會委員,汪精衛為主席,蔣介石為副主席。
  • 戰犯翁文灝,沒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受邀返回大陸後結局如何?
    解放戰爭末期,新華社公布了國民黨四十三位戰犯,這四十三位戰犯幾乎囊括了國民黨所有的軍政要員,在四十三位戰犯裡面,排行12的是一位叫翁文灝的人。1948年6月,翁文灝應蔣介石邀請,擔任國民政府行憲後第一任行政院院長,是一位大權在握的官員。按照翁文灝當時的位置,他在戰犯中排12位實至名歸。那麼這位成為戰犯的民國科學家晚年的結局怎麼樣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翁文灝的晚年結局。翁文灝出生於1889年,他是浙江寧波人,與蔣介石是老鄉。
  • 說歷史:當年國民政府的12位一級上將
    總共在大陸期間現役活著升為一級上將的軍官就這12人。北伐後任國民政府委員、浙江省政府主席、陸海空軍總司令部參謀長、軍政部部長。抗日戰爭時期,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中國遠徵軍總司令、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1948年5月任國防部長,次年3月任行政院長,1987年10月在臺北病逝。
  • 國民黨中蔣介石的五虎上將、八大金剛和十三太保都是誰, 結局如何
    在中國近代史上,國民黨蔣介石手下不僅有五虎上將,還有八大金剛和十三太保,他們都是誰,最後的結局又是如何呢?八大金剛八大金剛八大金剛指的是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時期共有8位幹將是蔣介石最信任的,他們分別是:何應欽、顧祝同、錢大鈞、蔣鼎文、陳誠、劉峙、張治中、陳繼承。
  • 1949年蔣介石帶走了三位「國之重器」,他們都是誰?
    1949年,蔣介石當局敗退臺灣,國民黨不管是在軍事上還是政治上都已經徹底失敗。 當時蔣介石從內地帶走了大量的奇珍異寶,無數的國寶一箱箱地被搬上了前往臺灣的軍艦,如巧奪天工的翡翠白菜、顏真卿的《祭侄文貼》、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 本是國民政府民主化開端,卻搞成四不像,五院制度怎麼被毀掉的?
    1927年4月,國民政府在南京舉行了成立典禮,在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之後,蔣介石大權在握,成為實權派人物。 蔣介石能夠大權獨攬,實際上靠的還是手中的軍隊,他也屬於新軍閥的成員。而正因為是軍閥,南京國民政府在性質上是屬於軍閥集團,也就是說,誰的拳頭更硬,誰就能掌握權力。
  • 蔣介石的侍從室有三個處與侍衛長室、參事室,他們的首任長官是誰
    抗日戰爭時期,蔣介石身旁有一重要的幕僚組織,名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相當於清朝的「軍機處」,1940年代侍從室擴編為三個處與侍衛長室、參事室,其中侍一處負責軍事、情報業務;侍二處則處理黨務、政治業務為主;侍三處則是人事調查、考核業務;侍衛長室即蔣中正之警衛單位;參事室乃研究專門性內政外交問題
  • 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國民政府遷往臺北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第二次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從成都遷往臺北。
  • 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國民政府遷往臺北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第二次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從成都遷往臺北。蔣介石曾經對孫子說:我們終究要回大陸去的。就算爺爺回不去,你也要回去的。
  • 蔣介石的「八大金剛」,7人敗退臺灣,1人留大陸,他們結局如何?
    蔣介石敗退臺灣之前,身邊有很多忠心耿耿的追隨者,從黃埔軍校開始就和他共事的八位虎將稱為「八大金剛」,他們在蔣介石身邊出謀劃策,南徵北戰,可以說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才成就了蔣介石。「八大金剛」之首何應欽,1987年去世,終年97歲。
  • 蔣介石已去世45年,至今仍然「棺不落土」,這是為什麼?
    蔣介石是上世紀民國時期國民政府的最高長官,在抗日戰爭時期,蔣介石也是為國家和人民做出了很多貢獻。但是在抗戰結束之後,老蔣不顧中國無數百姓剛剛遭受過戰爭的苦難,悍然發動起了內戰。內戰爆發後,蔣介石在剛開始時靠著美國人給他的幫助,企圖徹底擊潰我方革命先輩。但是老蔣此時也犯了幾個巨大的錯誤,一個是他低估了我們革命組織的戰鬥力量,還有一點就是他不顧及平民百姓的感受。老百姓不想要戰爭,他們想要的僅僅是自己能夠安安穩穩地生活。
  • 他是蔣介石的繼任者、蔣經國的前任「總統」,卻異常低調鮮有人知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去世,眾所眾知的是他的兒子蔣經國接過了權力的接力棒成為臺灣掌權人,所以很自然地認為蔣經國是繼蔣介石之後的「總統」。然而,事實上蔣介石之後繼任總統的是嚴家淦,而非蔣經國。嚴家淦做了3年的「總統」,1978年才將「總統」之位交給蔣經國,由於蔣經國執政期對臺灣所作出的極大貢獻,嚴家淦在其光輝下也逐漸被人淡忘。嚴家淦,1905年10月23日出生於江蘇吳縣木瀆鎮西街,嚴家是吳縣東山望族。嚴家淦自幼聰慧,記憶力極強,4歲便能背誦多首古詩及崑曲,尤擅長心算。
  • 臺灣調查委員會與國民政府對臺灣的接收
    國民政府接收臺灣的混亂,使臺灣社會相當失望,並遷怒於臺灣調查委員會中的臺籍精英,痛恨他們只求自保而未能向國民政府傳達「臺人治臺」的訴求。將其貶稱為「半山仔」,暗示他們是「半個阿山」,連一個完整的人都算不上。
  • 此人為當蔣介石的幹女婿,休掉正妻,後成臺灣省主席,他是誰?
    在國民政府中,論誰是蔣介石最信任的人,很多朋友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戴笠。其實老蔣真正信任的還真不是戴笠,而是陳誠。身為國民政府陸軍一級上將的陳誠,在蔣介石眼中非常有分量,老蔣曾有一句口頭禪「中正不可一日無辭修」,這個辭修就是陳誠,足以證明此人的重要性。
  • 孫中山唯一的兒子孫科,49年為何沒跟蔣介石去臺灣?晚年生活如何
    他曾經另立政府,想要和蔣介石分庭抗議,卻又在晚年與蔣介石合作,成為東吳大學的董事長。他的一生,不曾波瀾壯闊,也沒有驚天動地,但他敏感的身份註定了他不會平凡。本期節目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這位「國父」之子不平凡的一生。大家都知道,孫中山一生曾有過三位妻子,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民國國母宋慶齡女士。但可惜的是孫中山與宋慶齡雖然恩愛多年,但是兩人卻並沒有生育子嗣。
  • 歷史秘聞:閻錫山日記揭開"國民政府遷臺"內幕
    閻錫山舊部近年整理編印了《閻伯川先生感想錄》(重要日記摘要),透過閻氏的權威記載與私人札記,寫實地描繪了這段軍政派系鬥爭的核心內幕,呈現出當年國民政府敗退的關鍵,更翔實地反映了兩岸「分裂分治」的環境背景。   蔣李軍權之爭白熱化  南京被解放軍攻佔後,國民政府輾轉遷移到廣州。
  • 揭秘蔣介石到底從大陸帶了多少黃金白銀到臺灣?
    1948年底至1949年上半年,由於軍事上的失敗,國民黨在大陸失敗已成定局,開始籌劃後路。除了搶專家、搶人才外,有計劃地將黃金白銀運往臺灣。1949年2月上旬的一天,曾任上海市市長、財政部部長、中央銀行總裁,時已去職在香港逗留的蔣介石的親信俞鴻鈞,突然接到蔣介石從溪口拍來的電報,要他想方設法將國庫中的黃金提出來秘密送到臺灣,並叮囑再三:「千萬要守秘密!」因為他們早已預料,李宗仁一定要以庫存黃金作為「和談」的條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