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秘聞:閻錫山日記揭開"國民政府遷臺"內幕

2020-12-18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9月22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日前刊文,從閻錫山的日記揭開了當年「國民政府遷臺」的內幕。

  文章摘錄如下:

  1949年,對國民黨而言,面臨了土崩瓦解的危機;對共產黨來說,它卻迎來了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機遇。在這場攸關後來六十年兩岸歷史演變的風暴過程,閻錫山無疑是以最近距離見證歷史變局的「核心觀察者」。

  閻錫山舊部近年整理編印了《閻伯川先生感想錄》(重要日記摘要),透過閻氏的權威記載與私人札記,寫實地描繪了這段軍政派系鬥爭的核心內幕,呈現出當年國民政府敗退的關鍵,更翔實地反映了兩岸「分裂分治」的環境背景。

  蔣李軍權之爭白熱化

  南京被解放軍攻佔後,國民政府輾轉遷移到廣州。6月13日,經由蔣介石首肯,李宗仁提名,立法院同意,閻錫山就任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閻雖力圖振作,但最大的挑戰不是來自共產黨,而是來自桂系將領的軍權之爭。

  9月4日,李宗仁當面告知閻錫山,希望閻辭兼國防部長,交出軍權,由其桂系將領白崇禧接替,閻當面加以拒絕。閻認為:「我兼或可不亡,換人亦或可不亡,我願辭。假如我兼亡得慢,換人亡得快,我就不辭。」

  10月2日,蔣李軍權之爭白熱化。閻說:「講亦悔,不講亦悔。此事關鍵非幹部所當主張,應由最高領袖自決之,因此事無論怎樣辦,均有咎戾,故主張怎樣辦,均難見諒於將來,故須由最高領袖決之。」

  對軍政派系鬥爭檯面化,蔣介石與李宗仁都各不相讓,閻感慨地說道:「不接受辭兼國防部長之要求,有破裂之可能。接受辭兼國防部長之要求,有毀滅之顧慮。接受而毀滅,為眾怨所歸;不接受而破裂,亦為眾怨所歸。」

  10月4日,立委梁棟問:「希望院長能做蔣李橋梁,使蔣李密切合作,現在有人說院長一面倒了,究竟如何?」閻透露,他在組閣前,曾對蔣李提出四句話:「中間赤誠匡濟,但不從井救人,亦不捲入漩渦,更不意氣憤事。」

  10月29日,閻67歲生日。幕僚稱許閻「知其不可為而為」,是「寧武子之愚」(衛國大夫,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閻回應道:「他是假愚,我是真愚,既入地獄,只好安於入地獄;理智如清水,感情若顏色,理感混成人,作人費周折。」

  「落跑」李宗仁堅決不歸

  在西南局勢陷入危急之際,中樞幾近潰散。李宗仁於11月3日已赴昆明,11日轉桂林,14日再飛南寧。閻16日急電李:「切盼鈞座速返,迅決大計,共挽危局。」但李宗仁未加理會,20日飛香港,入太和醫院治病。11月28日,國民政府從重慶遷移成都。

  鑑於李宗仁已變成「落跑代總統」,閻錫山與蔣介石於12月3日在成都討論總統的「復職問題」,閻曾力薦蔣應重用與李宗仁並稱「李白」的桂系將領白崇禧。閻曾對蔣說:「復職很需要,國家不可無元首,惟應注意爭同情,杜口實,杜法爭。」蔣問:「如何爭同情?」閻答:「重用健生(白崇禧)。給健生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用人權、指揮權及動用庫存金銀外匯權全給他。」 蔣問:「怕有何口實?」閻答:「德公(李宗仁,字德鄰)如不同意,他可認復職是搶奪,更進而惡言加復職以篡位。」蔣再問:「如何杜法爭?」閻答:「國大代表有法定人數,以合法手續請復職,即可杜法爭。」 但因蔣與幕僚顧慮太多,並未形成共識,議而未決,最後決定再派人赴港挽留李宗仁。

  面對「蔣李關係」無法化解,閻曾在日記寫道:「以大度量容人是德,以謙道處人是吉,人之一生當向容與謙上繼續不斷的做功夫。」

  當天,閻再次致電李:「在此危急存亡決於俄頃之際,何能一日無元首躬親主政。敬祈鈞座重加考慮,俯念時艱,即日立即歸國,挽救危局,以慰眾望。」

  閻的急電,仍無法喚回,李宗仁於5日即從香港飛往美國。中樞無主之際,雲南省主席盧漢、西康省主席劉文輝相繼投誠,西南情勢岌岌可危。

  12月7日,國民政府緊急決定將撤離成都。8日,閻率內閣要員飛往臺北;10日,蔣介石飛往臺北。自此,國民黨政權完全失去對大陸的統治權力;兩岸從而形成「分裂分治」的局面。

相關焦點

  • 說歷史:當年國民政府的12位一級上將
    閻錫山閻錫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畢業生,清朝陸軍步兵科舉人、協軍校,中國同盟會會員,組織與領導了太原辛亥起義民國時期,閻錫山歷任山西省都督、督軍、省長、北方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太原綏靖公署主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山西省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兼國防部長。閻錫山解放前夕去臺灣,1960年5月23日病逝臺北,終年77歲。
  • 蔣經國的日記揭露蔣介石遷臺直接原因:李宗仁再三逼他出國
    其一,抗戰期間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國共戰事緊急之際,有人再提遷都之事,蔣不予響應,認為沒必要因為戰事緊急就遷都。 1949年1月17日,寫信給宋美齡時,再度表示:「政府絕不遷臺,兄亦不即刻赴臺。」宋美齡此時在美國積極爭取美國的援助,蔣明白表示其不即刻赴臺應是其當時的考慮,即使在下野後,也還沒有打算將政府遷臺。
  • 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1949年遷臺始末
    中研院是國民政府「最高學術研究機關」,1928年6月9日在上海成立,首任院長蔡元培。總辦事處設在南京,研究所在南京有氣象所、天文所、自然歷史博物館、社科所、地質所、史語所,在上海有物理所、化學所、工程所,心理所在北平。有人曾這樣評價當時的中研院:「生物組接近世界最高水平,數理組與世界頂尖水平不相上下,人文組幾乎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 「遷台歷史記憶兩岸四城巡展」見證兩岸70年的歷史記憶
    由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與上海市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合辦的「我家的兩岸故事~遷台歷史記憶兩岸四城巡展」,溯源大時代縱深、守護遷台歷史,用實物、圖文、聲像珍藏一個個我家的兩岸故事,10月9日下午2點滿載動人的傳家篇章駛向上海,於閔行區寶龍藝術中心盛大開展。對許多遷臺長輩來說,上海是人生的關鍵口岸,當年他們在上海碼頭啟航,告別家鄉、跨越海峽,踏上新的土地開啟人生下半場。
  • 閻錫山的最後十年:苦撐危局,流落海島
    對於自己的處境,以及高升的原因,閻錫山再清楚不過了,正因為他丟掉了山西,手上沒有一兵一卒,李宗仁、蔣介石才放心地讓他做行政院長,如果有權有勢,肯定不會讓閻老西組閣的,那不是增加一個競爭對手嗎?閻錫山還說自己就像個醫生,給病入膏肓的國民政府開藥,至於病人願不願意服藥,那是病人自己的事。儘自己的能力,開對藥、開好藥就是他的職責。開了什麼藥呢?
  • 「遷台歷史記憶巡展」在高雄首展
    據新華社高雄7月11日電 (記者何自力、石龍洪)11日在高雄市大東文化藝術中心首展的「遷台歷史記憶兩岸四城巡展」,用實物、圖文、聲像向觀眾講述了一個個「我家的兩岸故事」。  1949年,百萬同胞自大陸各地渡海來臺,「一塊新的門牌叫作眷村,一個倉促生火的爐灶叫作他鄉……」在落地生根的同時,故鄉已成追念。展覽以「遷台歷史記憶庫」豐富的人物影音及典藏文物為主題,結合互動科技與新媒體藝術,設立「漂移時光」「遷臺映像」「落地成家」「我的傳家寶」四大展區,引領民眾穿越歷史雲煙。
  • 回顧歷史:閻錫山修窄軌鐵路難道僅僅為了隔斷外界交流?
    山西王閻錫山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個響噹噹的人物,年紀輕輕就統治了山西地區。讀過歷史的同學們都知道,當年閻錫山主政山西的時候修建了一條同蒲鐵路,但是比較特殊的是這條鐵路是窄軌鐵路。
  • 日本侵略軍進攻山西,欲拉攏閻錫山,結果被閻錫山狠狠坑了一筆
    在中國近代史上山西的統治者是「山西王」閻錫山,他曾經在黃土高原上統治了半個多世紀之久,而在閻錫山統治期間,山西遭受到了日本侵略者的進犯,雖然山西淪陷為日戰區,但是作為「山西王」和國民政府第二戰區司令長官的閻錫山從來沒有與日本人妥協,堅持抗日。
  • 「山西王」閻錫山故居:民國第一豪宅,圖9四個字揭開他成功秘訣
    【孫中山的題詞「博愛」】從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閻錫山統治山西長達38年,成為名副其實的「山西王」。閻錫山故居修建的建築有都督府、得一樓、二老太爺府、上將軍府、同武將軍府(已毀)、穿心院、新南院、東花園、西花園、慈幼院等大小共27個院落。【故居內部情況】有人評價閻錫山故居,「一座都督府,半部民國史 」、「民國第一豪宅」。
  • 蔣介石為何說:別再提學德國日本,要學就學閻錫山
    閻錫山笑著回答:沒那麼複雜,所謂政治,就是讓對手下來,咱們上去。閻又問:什麼是宣傳?趙又談古論今,洋洋灑灑。閻錫山更加不屑:沒那麼複雜!所謂宣傳,就是讓大家都認為咱們好,別人不好。閻錫山曾在日記中寫道:「蘇格拉底行於街,無故被棍擊,睹者不平欲為之報復。蘇曰:驢踢人一蹄,人豈可還驢一腳?此與孟子與禽獸有何難焉同,乃是不直之忍。」
  • 「遷台歷史記憶兩岸四城巡展」臺北開幕
    本報臺北10月10日電 (記者馮學知、任成琦)10日,「我家的兩岸故事——遷台歷史記憶兩岸四城巡展」在臺北著名眷村四四南村開幕。  巡展活動由高雄、上海、臺北、福州四城文化單位和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
  • 閻錫山如何混到行政院長職務,到了臺灣以後為何權力被削弱
    當年,閻錫山還沒有去臺灣之前,其實他非常看準形勢,利用了當時老蔣和李宗仁這兩人不和,並且從這層矛盾當中找到了機會,於是他積極為雙方調停,就這樣起到了功勞的作用。閻錫山竟然拿到了國防部長的職務,接著就是行政院長,從這個角度來看,他是賺翻了。
  •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前世今生
    但是在這個時期,中華民國的國民政府發生了多次轉移,每次都是一段活生生的歷史,下面小編就和大家講解一下其中的過程。一、廣州國民政府袁世凱死後,軍閥割據,南方各省逐漸脫離北洋政府。1918年的7月,雲南和兩廣進步人士脫離國會,成立了廣州軍政府,形成與北洋政府的「南北對峙」局勢。1925年孫中山肝炎復發病逝於北京。
  • 閻錫山麾下五虎將和十三太保
    1938年抗日戰爭中閻錫山就在日記中表示:德國和日本的戰術是侵略性的,中國作為弱國和日本強國作戰,採取強國的戰術是不可取的,但是中國的軍人都是學習的這種戰術,豈有不敗之理?從這裡也能看出閻錫山很具有戰略眼光,這也是能夠在混亂的民國時代有一席之地的原因。
  • 閻錫山和閻五妹子究竟有著什麼不為人知的關係?
    閻錫山坐鎮山西三十八年,是名副其實的山西王,在他的統治下,山西發展進入快車道,工礦企業、學校教育等都迅速成為民國的領頭羊,被讚譽為當時的兩個「模範省」之一。閻錫山在山西留下的傳說很多,他的「五妹子」就是最神秘的一個。
  • 「我家的兩岸故事——遷台歷史記憶巡展」走進桃園眷村
    &nbsp&nbsp&nbsp&nbsp新華社臺北9月29日電(記者傅雙琪、吳濟海)「我家的兩岸故事——遷台歷史記憶桃園巡展」29日在桃園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開幕。泛黃的信件、黑白老照片、地契、勳章和舊旗袍等展品帶領參觀者穿越海峽兩岸跌宕起伏的大時代。
  • 閻錫山到臺灣後,給蔣介石一份秘密計劃,老蔣嗤之以鼻
    閻錫山為了坐穩這個位置,可是沒少費心思,行政院從廣州搬到重慶,又從重慶搬到成都,閻錫山一直都跟著,發誓效忠蔣介石。當然蔣介石心裡也明白,這都是閻錫山做樣子給他看的。閻錫山知道蔣介石對他心存芥蒂,因此在去臺灣之前,他便開始為下一步籌劃了。
  • 蔣介石的日記可信嗎?閻錫山日記充滿名言警句,沒任何內心反省
    日記作為一種歷史材料,史學界對其一般的看法,多少有些謹慎。日記的個人性、主觀性、隨意性常常成為質疑日記可靠性的重要依據。自然,這樣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不過,從日記使用的實踐看,過多的擔心其實也大可不必,沒有任何歷史史料是不存在問題的,這裡面的關鍵還在於人,在於使用者如何去面對、鑑別和使用材料。而這一點,對於歷史研究者來說,只是一個基本功問題。
  • 臺教育部門公文稱目前「首都」在南京引爭議
    臺「教育部」國教署組長邱幹國稱,「中華民國首都在南京」的說法過於簡略,現在教科書沒有這樣用,造成紛擾他感到遺憾與抱歉,願負起行政責任。臺「教育部」說,若邱幹國自請處分,將交人事評審會議處理。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所教授李筱峰說,他有學生在中小學任教,收到公文氣炸了,當他告訴學生「中華民國首都在南京」,全班笑成一團。
  • 2018年春節尋訪臺北閻錫山故居及墓園
    導覽簡介中,對閻錫山「中」的思想做了如下介紹:「『中是理之極則,對是事之極則,在理謂之中,在事謂之對』,『適中求對』也是閻錫山治事的最高原則。所以他能在不同的環境下,做出不同的應變,這從其一生主政山西38年之久,到入主中央,遷臺後雖面對橫逆,卻始終處變不驚,莊敬自強,並適應出各個不同的生活面,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