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錫山的最後十年:苦撐危局,流落海島

2020-12-24 騰訊網

對於閻錫山來說,1949年是人生的轉折點,也是噩夢般的年份。這一年,他先被解放軍趕出了山西,又被解放軍趕出了中國大陸。從一手遮天、炙手可熱的晉王、山西王,到有職無權、老邁幽居的閒散人員,跨度實在是太大了。回首過往,中原大戰的時候,他輸過;抗日戰爭的時候,他輸過,但都沒有像解放戰爭中輸的那麼徹底。三萬六千平方公裡的臺灣島,見證了閻錫山晚年的失落與無奈。

永別山西

1949年3月28日,總統李宗仁給閻錫山發了一封電報,內容是:"和平使節定於月末抵平,黨國大事,待諸我公前來商決,敬請迅速命駕,如需飛機,請即電示,以便迎迓。"表面上看,國共兩黨即將開展談判,李宗仁邀請閻錫山前往南京共商國是。可實際上,這是為了給閻錫山離開太原提供理由。次日中午,太原城內召開緊急會議,高級幹部悉數參加,閻錫山看起來很平靜,一點都不慌張,秘書長首先宣讀代總統的電文,對於是否前往南京,他徵求在座意見。大家思來想去,斷斷續續地表示同意,就這樣定了!由梁化之等五人組成小組,負責山西的政務、軍事,閻錫山前往南京面見代總統,至於什麼時候回來,他說:"也許三天五天,也許十天八天,一俟和談有了結果,我就回來。"沒想到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幾個月前,他還信誓旦旦地對美聯社記者說:自己準備了五百瓶自殺藥水,必要時,會和高級幹部一起自殺,絕不做俘虜,要效仿田橫五百壯士,成仁取義。從結果看,這些話都是說給炮灰聽的,鼓勵下面的人犧牲,自己反倒安安穩穩。

告別了文武官員,閻錫山匆匆前往臨時機場,永遠地離開了山西。城外的解放軍將太原圍的像鐵桶一般。守軍的後勤供應主要依靠空投,武宿機場被毀後,他們又修建了好幾座臨時機場。形勢危急,如果閻錫山還不逃命,再過一段時間,恐怕連臨時機場都要被解放軍佔領了。抵達南京後,閻錫山通過電報遙控太原,拒絕接受類似北平那樣的和平解放,4月24日,解放軍對太原城發動總攻,僅用四個半小時就結束了戰鬥。5月1日,孤立無援的大同城也宣布投誠,至此,閻錫山苦心經營幾十年的基業算是徹底結束了。

太原城破之後,梁化之與閻錫山堂妹閻慧卿一起服毒自殺。自抗戰以來,閻慧卿負責照顧閻錫山的起居,可此番逃跑,卻並沒有帶上堂妹。有觀點認為,閻錫山故意這樣做的,他把堂妹留在太原,是為了迷惑守軍,保存士氣,讓人們誤以為他沒有打算逃跑,只是暫時離開,否則怎麼沒有把堂妹帶走呢?還有觀點認為,閻錫山的確相信自己會回來,可形勢發展的太快,沒有實現。如果前面那個觀點是真的,那真是太殘酷了。

苦撐危局

軍閥之所以是軍閥,是因為他有軍隊、有地盤,實力越強,說話越有份量。閻錫山部隊沒了,山西也丟了,一無所有,等待他的將是什麼呢?萬萬沒想到,竟然是升官發財。6月13日,閻錫山在廣州勵志社行政院禮堂正式上任,他的職務非常高:行政院院長兼國防部長。怎麼就把如此顯赫的官職交給閻錫山呢?因為當時的中國並非只有國共兩軍在戰鬥,國民黨內的各派系也在戰鬥,要提拔一個人,必須獲得主要派系的認可,只有一個派系同意,那是不行的。李宗仁最初想讓居正做行政院長,可是在立法院表決時,沒有得到通過,因為這只是李宗仁的一廂情願。失敗後,居正感覺臉面無光,憤怒之下去了香港。國防部長原本想讓白崇禧當,小諸葛是桂系的,蔣介石怎麼可能允許。在平衡、妥協之下,最後同意由閻錫山出任這兩個關鍵職務,因為他是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對象。

自太原失守以來,閻錫山多次扮演"中間人"的角色,跟個"和事佬"一樣,來往於蔣介石、李宗仁的公館,調和雙方矛盾。南京解放後,解放軍繼續南下,勢如破竹,接連擊敗國民黨軍,李宗仁深感局勢不妙,加上蔣介石在背後處處掣肘,工作極難開展。一氣之下,宣布急流勇退、以謝國人,飛到桂林,撂挑子不幹了。閻錫山在蔣介石的要求下,兩次前往桂林,傳達蔣願意讓步的意願。說蔣介石同意把權力交出來,五年之內不過問政事。得到承諾後,李宗仁才和閻錫山一起前往廣州辦公。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閻錫山得到蔣介石與李宗仁的認可,出任行政院長、國防部長。廣州有一座海珠橋,閻錫山經過後,有感而發,題詩一首:"鋼骨水泥兮,合則兼牢;勞燕分飛兮,孤鳴瞅瞅;大川利涉兮,賴此宏橋。"鋼筋、水泥,聯合在一起,才能成為堅固的橋梁,供行人、車輛通過,強調了黨內團結的重要性。閻錫山認為自已有助於國民黨的團結,彌補各方的矛盾,共同抵禦人民解放軍的進攻。

當上了領導,閻老西的工作開展的順利嗎?想想都不可能。經濟已經崩潰了,金銀財寶被蔣介石運往臺灣了,部隊也大多不聽從調遣,就算有力挽狂瀾的能力,也沒有相應的資源。閻錫山的前任是何應欽,蔣介石曾向他許諾:李宗仁政府如果有要求,他一定積極配合。後來何應欽深感財政困難,想從臺灣運一批黃金、白銀救急,被蔣介石以若干理由拒絕了。夾在蔣、李之間,一籌莫展,何應欽遞交了辭呈,由閻錫山出任行政院長。

對於自己的處境,以及高升的原因,閻錫山再清楚不過了,正因為他丟掉了山西,手上沒有一兵一卒,李宗仁、蔣介石才放心地讓他做行政院長,如果有權有勢,肯定不會讓閻老西組閣的,那不是增加一個競爭對手嗎?閻錫山還說自己就像個醫生,給病入膏肓的國民政府開藥,至於病人願不願意服藥,那是病人自己的事。儘自己的能力,開對藥、開好藥就是他的職責。開了什麼藥呢?主要有《扭轉時局方案》、《臺灣保衛案》、《海南島保衛案》、《保衛華南西北案》,可國民政府大勢已去,這些方案沒有幾個能實現的;為了穩定物價,他又搞幣制改革,發行銀元劵,最終曇花一現,與金圓券一樣走向失敗;後來他又發現西北的青海兵團、寧夏兵團、胡宗南部指揮上不統一,想設立一個國防部長西北邊區指揮所,這樣不就把問題解決了嗎?結果指揮所剛成立沒多久,西北各省就被解放了。

10月15日,閻錫山從臺灣起飛,準備回廣州工作,沒想到廣州已經被解放軍佔領了,他不得不改變行程,向重慶飛去,這是國民政府第二個臨時首都了。10月18日,重慶舉辦了"陪都各界歡迎政府遷渝大會",你別說,心態真是好!行政院長閻錫山發表了重要講話,號召大家相信"人定勝天"、挽救危亡,他還願意在七日之內,聽取各界意見,作為施政的依據。11月,李宗仁再度撂挑子不幹,先去了廣西,又去了香港,最後前往美國。閻錫山一邊請求蔣介石復出;一邊主持工作,勉強維持國民政府這塊牌子不倒。重慶很快也被解放軍拿下,國民政府又遷到了成都,閻錫山下令縮減人員編制,組建戰鬥內閣,隨軍行動,做好長期流亡的打算。12月8日,大勢已去的閻錫山搭乘飛機,永遠離開了祖國大陸。

落寞晚年

剛剛到臺灣沒多久,就是1950年的元旦,閻錫山忙的不亦樂乎,又是搞團拜,又是發獻詞,還要求手下研究中國怎樣參加第三次世界大戰;勝利之後,應該怎樣長久地保持和平。這還沒打呢,就開始考慮勝利之後的事情了,真是有意思。1月底,政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國民黨中央非常會議作出決定:閻錫山不再擔任國防部長,由參謀長顧祝同兼任;閻錫山手下的交通部長、中央銀行總裁都被免去了職務;不滿閻錫山施政的人也多了起來,用各種理由質疑他。種種跡象表明,有人想要搞垮閻錫山,想讓他從行政院長的寶座上下來,這個人會是誰呢?毫無疑問,只有蔣介石。臺灣這麼小,完全處於老蔣的掌控之中,李宗仁去美國做了寓公,蔣介石應該復出了。閻錫山之所以能上臺,是因為他可以調和李蔣雙方的矛盾,現在李宗仁和閻錫山一樣,軍隊、地盤都沒了,已經沒有和蔣介石較量的實力。所以閻錫山沒有必要再擔任這個職務,應該交給蔣介石最信任的人來幹。

明白自身的處境,閻錫山主動提出辭職,爭取獲得優待。3月,蔣介石宣布復職,同意閻錫山內閣總辭,提名陳誠擔任行政院長。下臺後,閻錫山怎麼安排呢?蔣介石給了他兩個職務:總統府資政、中央委員會評議委員,都是些有名無權的虛職,比較符合閻錫山此時的身份與地位。退居二線後,閻錫山過著怎樣的生活呢?他決定隱居起來,把住所從臺北的繁華地段搬到了陽明山上的菁山草廬,那裡原本是日本人建造的一處農場,沒有完工,像電燈、電話、自來水等現代文明的東西,通通沒有,距離最近的公路都要步行30分鐘,說難聽點,是與世隔絕了;說好聽點,搬進了世外桃源。山西有許多人住在窯洞裡,閻錫山把窯洞"搬"到了臺灣,取名為"種能洞",他還向礦務局租地,在周邊搞起了農場。像極了古代歸園田居的讀書人。

賦閒之後,閻錫山的生活十分規律,每天七點起床,午飯過後,休息兩個小時,晚上再外出散步十分鐘,每天十點睡覺,入睡前,還會看看床頭木板上寫的《易經》。他主要幹些什麼呢?第一是參加國民黨的各種會議,畢竟還是總統府資政、評議委員,不能什麼政治活動都不參加;第二是發表各類演講,許多單位、學校會邀請閻錫山去他們那演講,聽聽陸軍一級上將的人生感悟,最忙的時候,一天要講五六回甚至更多,簡直是大腕;第三是著書立說,五十年代,閻錫山筆耕不輟,至少撰寫了幾十本書籍,比如《世界大同》、《三百年的中國》、《孔子是個什麼家》等等,有時一天要寫十二小時,強度非常高,加劇了他的衰老。

1960年,閻錫山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七歲。臺灣當局在褒揚令中寫道:"(民國)三十八年出任行政院院長兼國防部部長,受命於危難之際,馳驅蜀粵,載徙臺員,遺大投艱,勳勤被著",肯定了他在1949年"開藥方"時的努力。閻錫山的長眠之地就在菁山草廬右側,而非心心念念的山西,這也是一種人生的遺憾。

END

圖片來自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作者高成,一個熱愛歷史的孤寡「老人」,喜歡創新,擅長搞怪。今日頭條ID:麥園居士

本文系網易新聞 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時拾史事】原創內容,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明朝小公務員猝死之謎:家人說是病故,神秘人指控妻子偷情謀殺,真相到底如何?

張學良的後半生(大結局)難回大陸,客死異國他鄉

為了保命,王戎把身體和名聲一併搞臭

相關焦點

  • 閻錫山在臺灣的最後日子,在山上隱居十年,一日三餐吃饅頭白菜
    閻錫山,這個名字相信大家都熟悉,新中國成立前,他乘飛機離開大陸來到臺灣,在1960年5月病逝,只在臺灣生活了十年。到臺灣的第二年蔣,策劃成立了「國民黨改造案研究小組」,結果閻錫山排除在外。至此,這位民國以來中國北方最重要的人物徹底告別了軍政舞臺。
  • 2018年春節尋訪臺北閻錫山故居及墓園
    1949年3月29日,閻錫山飛離他統治了三十八年的山西,從此再也沒有回來,最終在臺灣陽明山度過了人生的最後十年。
  • 歷史秘聞:閻錫山日記揭開"國民政府遷臺"內幕
    中新網9月22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日前刊文,從閻錫山的日記揭開了當年「國民政府遷臺」的內幕。  文章摘錄如下:  1949年,對國民黨而言,面臨了土崩瓦解的危機;對共產黨來說,它卻迎來了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機遇。在這場攸關後來六十年兩岸歷史演變的風暴過程,閻錫山無疑是以最近距離見證歷史變局的「核心觀察者」。
  • 閻錫山的西匯別墅
    後來在1931年閻錫山從大連返回後,進一步修建,最後完成了全部工程。西匯別墅,著名的有七座建築物。這些建築物有廟堂式的,有庭院式的,有近代洋式的,也有鄉村茅屋式的,並有大小、長短、寬窄各異的花畦、菜園、魚池、土坡路、石階路。分別叫:「古式樓」、「秀卿樓」、「紫金樓」、「小杭州」、「地下室」、「年齡樹」、「夜明珠」。另還有「鴿樓」、「工程處」、「衛兵處」等。
  • 山西督軍府系列報導之三:東花園裡看閻錫山的舊居
    那麼,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院內最值得關注的閻錫山舊居啦。1900年,閻書堂的錢鋪倒閉,閻錫山隨父躲債流落太原。當天上午,作為起義主要首領的閻錫山在一片混亂之中被推舉為都督,從此開始了他對山西長達38年統治,而這一天,恰好是閻錫山二十八歲生日。
  • 閻錫山在臺灣的最後10年時光:每天讀書寫作,空閒時下地種菜
    閻錫山於1949年12月8日從成都逃到臺灣,這一年,他67歲。剛到臺灣時,他還有小車代步,但被蔣介石排擠,他不得不辭去所有職位,搬了幾次家後,最終一直居住在臺北市郊陽明山上永公路245巷34弄277號寓所,並將居住房屋起名「種能洞」,以懷念山西的窯洞。
  • 大孝子閻錫山為父親辦喪事,有人送來輓聯:教子無方,禍國殃民
    閻錫山字百川,小名叫萬喜,人稱「萬喜子」,他是民國時期的著名軍閥,陸軍一級上將。從辛亥革命起,閻錫山長期盤踞晉省,有著非常雄厚的根基,其統治時間長達三十八年之久,被稱為「土皇帝」。閻錫山是晉省五臺縣河邊村人。河邊村的鄰村是永安村,兩個村莊隔河相望。開國元帥徐向前的老家就是永安村。
  • 閻錫山的部下中,這個人性格最烈,連閻錫山也不敢惹他
    張培梅很早就追隨閻錫山,參加了同盟會,跟著閻錫山在太原起義,攻佔清朝太原督府,後來,又跟著閻錫山參加直奉大戰,參加抗日戰爭,是閻錫山離不開的戰將。但是,與閻錫山的小氣相比,張培梅卻是一身正氣,其志向在強大國家,而非一己之私利。
  • 探訪閻錫山臺灣故居 陽明山上試著蓋窯洞組圖
    臺北市郊陽明山上永公路二四五巷三十四弄二百七十七號是閻錫山故居所在。從一九五0年遷居於此,到一九六0 年病逝,閻錫山就在這座他自建的「窯洞」中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後十年。圖為故居室外,圖中的張日明老人與閻錫山是山西同鄉,從十五歲就跟隨閻錫山,到臺灣後任侍從警衛,今年已七十七歲,仍忠實地看守在故居。 中新社發 耿軍 攝
  • 閻錫山是岡村寧次學生,日軍投降後,閻錫山竟收買日軍圍剿解放軍
    蔣介石權衡利弊最後拒絕了這個提議。但岡村寧次的另一個學生閻錫山,知道消息後大喜過望。閻錫山也曾留學日本,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閻錫山認為晉系的軍隊實力尚弱,希望能藉助日軍的力量圍剿中共。而駐山西的日軍也希望藉助山西省的資源實現戰敗後日本復興的願望。
  • 閻錫山晚年在臺灣生活:身邊沒有兒女,死前留下七句話,令人感慨
    [譯文]1949年12月8日,閻錫山笑容滿面,帶著幾個貼身侍衛乘飛機逃往臺灣,直至死亡,沒有返回大陸。自一九四九年十二月起至一九五九年逝世,閻錫山在臺灣度過了他生命的最後十年。來到臺灣後不久,閻錫山很有見地就辭掉了「行政院長」的職務,帶著隨從人員搬到臺北市郊陽明山附近的菁山居住。原為日據時代未建的農場,極其偏僻,離最近的公路要走半個小時。到臺灣時,閻錫山隨身攜帶兩箱金子,自己也可以盡情享用,侍衛們都勸閻錫山改行,閻錫山拒絕了。
  • 從宜川秋林鎮到吉縣克難城 山西一代梟雄閻錫山的迷信人生
    而在這些集體記憶之中,閻錫山的名字,以及他曾領導的第二戰區司令部,一定有一席之地。後來查詢資料才得知,那就是當年閻錫山第二戰區司令部官民居所的所在地。作為山西軍政最高長官的閻錫山,在困難時局下,且戰且退。無奈之下,只能率領他的第二戰區司令部西渡黃河,進入陝西。 最開始,閻錫山領導的第二戰區司令部,一口氣開到了陝晉邊界150公裡外的洛川,但閻錫山遺傳了他父親迷信的基因。
  • 19歲時追隨閻錫山去臺灣,自願為他守墓59年至今,原因令人很感慨
    大家都知道,民國期間閻錫山執掌山西38年,成為「山西王」、「土皇帝」。閻錫山霸佔一省,可謂實現了民國地方軍閥的最高形態,或者說閻錫山創造了「山西模式」。從1911年10月擔任山西都督開始,閻錫山對內加強政治整合、發展經濟以及重視教育。
  • 「山西王」閻錫山:文人軍閥,留下數百萬字遺著,給自己寫輓聯
    即便從小的生活環境算得上優渥,閻錫山在生活上仍舊是個節儉之人。有流傳下來的歷史資料顯示,閻錫山回鄉時輕車簡從,穿的是祖母給做的衣裳,一路上靠雙腳一步步走回家中並且一路上與村民們攀談的景象一派和平。抗戰八年始終是灰布軍衣,在陽明山山居生活也是長袍馬褂一襲,十年不曾更易過。
  • 閻錫山到臺灣後,給蔣介石一份秘密計劃,老蔣嗤之以鼻
    閻錫山為了坐穩這個位置,可是沒少費心思,行政院從廣州搬到重慶,又從重慶搬到成都,閻錫山一直都跟著,發誓效忠蔣介石。當然蔣介石心裡也明白,這都是閻錫山做樣子給他看的。閻錫山知道蔣介石對他心存芥蒂,因此在去臺灣之前,他便開始為下一步籌劃了。
  • 蔣介石為何說:別再提學德國日本,要學就學閻錫山
    二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閻錫山被舉為山西都督,年僅28歲。袁世凱就任民國大總統後,特別是「二次革命」後,對緊鄰京畿卻非嫡系的山西頗為警覺。1915年2月,袁世凱命閻錫山進京述職。閻錫山在接到電報後頗為緊張,不知進京是何下場,但又不得不去。見面時,閻錫山趨步向前,口稱「大總統」,一連行了三個90度深躬。
  • 探訪山西閻錫山故居:「民國第一豪宅」
    據閻錫山故居工作人員介紹,這座深宅是閻錫山本人在政治仕途升降沉浮的歷史遺蹟。18歲的閻錫山隨父躲債到太原,在太原一個商鋪裡做學徒。 1901年,商鋪學徒閻錫山考入了山西武備學堂。1904年他又被選送到日本去留學。站在去日本的船頭上,這些年輕人們憤慨激昂,後來閻錫山在他的回憶錄裡講述了他當時的心理。
  • 揭秘人物閻錫山的老婆是誰 徐向前與閻錫山的家只隔了一條小河
    本來想著閻錫山的老婆可以就這樣與閻錫山過完幸福的一生了,可是最終因為後代的問題打破了他們這種穩定的婚姻。因為她嫁給閻錫山很久都沒有懷孕,閻錫山家裡邊開始著急了,沒辦法,閻錫山就又找了一個老婆,這個老婆在嫁到閻錫山家中後,便被改了名字,跟著閻錫山的老婆俆竹青姓,於是閻錫山的第二個老婆名字變成了俆蘭森,這個老婆很給力,結婚沒多久,俆蘭森就懷孕了,然後一共為閻錫山養了五個兒子。即便閻錫山娶了二老婆,可他與徐竹青的感情依舊很好,他還專門寫了一副對聯貼在徐竹青的房門前。
  • 閻錫山去世之前,變為一個「夢想家」,他的希望難以實現
    1960年5月23日,閻錫山終於結束他「十年隱居,十年著作」的晚年生活,山西王的時代,終於黯然落幕了。78歲的「山西王」亡於感冒引發的肺炎和心臟病。閻錫山去世後,他的幾百名老部下,同鄉,還有一些要人,都到醫院去哀悼。
  • 日本侵略軍進攻山西,欲拉攏閻錫山,結果被閻錫山狠狠坑了一筆
    在中國近代史上山西的統治者是「山西王」閻錫山,他曾經在黃土高原上統治了半個多世紀之久,而在閻錫山統治期間,山西遭受到了日本侵略者的進犯,雖然山西淪陷為日戰區,但是作為「山西王」和國民政府第二戰區司令長官的閻錫山從來沒有與日本人妥協,堅持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