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閻錫山來說,1949年是人生的轉折點,也是噩夢般的年份。這一年,他先被解放軍趕出了山西,又被解放軍趕出了中國大陸。從一手遮天、炙手可熱的晉王、山西王,到有職無權、老邁幽居的閒散人員,跨度實在是太大了。回首過往,中原大戰的時候,他輸過;抗日戰爭的時候,他輸過,但都沒有像解放戰爭中輸的那麼徹底。三萬六千平方公裡的臺灣島,見證了閻錫山晚年的失落與無奈。
永別山西
1949年3月28日,總統李宗仁給閻錫山發了一封電報,內容是:"和平使節定於月末抵平,黨國大事,待諸我公前來商決,敬請迅速命駕,如需飛機,請即電示,以便迎迓。"表面上看,國共兩黨即將開展談判,李宗仁邀請閻錫山前往南京共商國是。可實際上,這是為了給閻錫山離開太原提供理由。次日中午,太原城內召開緊急會議,高級幹部悉數參加,閻錫山看起來很平靜,一點都不慌張,秘書長首先宣讀代總統的電文,對於是否前往南京,他徵求在座意見。大家思來想去,斷斷續續地表示同意,就這樣定了!由梁化之等五人組成小組,負責山西的政務、軍事,閻錫山前往南京面見代總統,至於什麼時候回來,他說:"也許三天五天,也許十天八天,一俟和談有了結果,我就回來。"沒想到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幾個月前,他還信誓旦旦地對美聯社記者說:自己準備了五百瓶自殺藥水,必要時,會和高級幹部一起自殺,絕不做俘虜,要效仿田橫五百壯士,成仁取義。從結果看,這些話都是說給炮灰聽的,鼓勵下面的人犧牲,自己反倒安安穩穩。
告別了文武官員,閻錫山匆匆前往臨時機場,永遠地離開了山西。城外的解放軍將太原圍的像鐵桶一般。守軍的後勤供應主要依靠空投,武宿機場被毀後,他們又修建了好幾座臨時機場。形勢危急,如果閻錫山還不逃命,再過一段時間,恐怕連臨時機場都要被解放軍佔領了。抵達南京後,閻錫山通過電報遙控太原,拒絕接受類似北平那樣的和平解放,4月24日,解放軍對太原城發動總攻,僅用四個半小時就結束了戰鬥。5月1日,孤立無援的大同城也宣布投誠,至此,閻錫山苦心經營幾十年的基業算是徹底結束了。
太原城破之後,梁化之與閻錫山堂妹閻慧卿一起服毒自殺。自抗戰以來,閻慧卿負責照顧閻錫山的起居,可此番逃跑,卻並沒有帶上堂妹。有觀點認為,閻錫山故意這樣做的,他把堂妹留在太原,是為了迷惑守軍,保存士氣,讓人們誤以為他沒有打算逃跑,只是暫時離開,否則怎麼沒有把堂妹帶走呢?還有觀點認為,閻錫山的確相信自己會回來,可形勢發展的太快,沒有實現。如果前面那個觀點是真的,那真是太殘酷了。
苦撐危局
軍閥之所以是軍閥,是因為他有軍隊、有地盤,實力越強,說話越有份量。閻錫山部隊沒了,山西也丟了,一無所有,等待他的將是什麼呢?萬萬沒想到,竟然是升官發財。6月13日,閻錫山在廣州勵志社行政院禮堂正式上任,他的職務非常高:行政院院長兼國防部長。怎麼就把如此顯赫的官職交給閻錫山呢?因為當時的中國並非只有國共兩軍在戰鬥,國民黨內的各派系也在戰鬥,要提拔一個人,必須獲得主要派系的認可,只有一個派系同意,那是不行的。李宗仁最初想讓居正做行政院長,可是在立法院表決時,沒有得到通過,因為這只是李宗仁的一廂情願。失敗後,居正感覺臉面無光,憤怒之下去了香港。國防部長原本想讓白崇禧當,小諸葛是桂系的,蔣介石怎麼可能允許。在平衡、妥協之下,最後同意由閻錫山出任這兩個關鍵職務,因為他是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對象。
自太原失守以來,閻錫山多次扮演"中間人"的角色,跟個"和事佬"一樣,來往於蔣介石、李宗仁的公館,調和雙方矛盾。南京解放後,解放軍繼續南下,勢如破竹,接連擊敗國民黨軍,李宗仁深感局勢不妙,加上蔣介石在背後處處掣肘,工作極難開展。一氣之下,宣布急流勇退、以謝國人,飛到桂林,撂挑子不幹了。閻錫山在蔣介石的要求下,兩次前往桂林,傳達蔣願意讓步的意願。說蔣介石同意把權力交出來,五年之內不過問政事。得到承諾後,李宗仁才和閻錫山一起前往廣州辦公。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閻錫山得到蔣介石與李宗仁的認可,出任行政院長、國防部長。廣州有一座海珠橋,閻錫山經過後,有感而發,題詩一首:"鋼骨水泥兮,合則兼牢;勞燕分飛兮,孤鳴瞅瞅;大川利涉兮,賴此宏橋。"鋼筋、水泥,聯合在一起,才能成為堅固的橋梁,供行人、車輛通過,強調了黨內團結的重要性。閻錫山認為自已有助於國民黨的團結,彌補各方的矛盾,共同抵禦人民解放軍的進攻。
當上了領導,閻老西的工作開展的順利嗎?想想都不可能。經濟已經崩潰了,金銀財寶被蔣介石運往臺灣了,部隊也大多不聽從調遣,就算有力挽狂瀾的能力,也沒有相應的資源。閻錫山的前任是何應欽,蔣介石曾向他許諾:李宗仁政府如果有要求,他一定積極配合。後來何應欽深感財政困難,想從臺灣運一批黃金、白銀救急,被蔣介石以若干理由拒絕了。夾在蔣、李之間,一籌莫展,何應欽遞交了辭呈,由閻錫山出任行政院長。
對於自己的處境,以及高升的原因,閻錫山再清楚不過了,正因為他丟掉了山西,手上沒有一兵一卒,李宗仁、蔣介石才放心地讓他做行政院長,如果有權有勢,肯定不會讓閻老西組閣的,那不是增加一個競爭對手嗎?閻錫山還說自己就像個醫生,給病入膏肓的國民政府開藥,至於病人願不願意服藥,那是病人自己的事。儘自己的能力,開對藥、開好藥就是他的職責。開了什麼藥呢?主要有《扭轉時局方案》、《臺灣保衛案》、《海南島保衛案》、《保衛華南西北案》,可國民政府大勢已去,這些方案沒有幾個能實現的;為了穩定物價,他又搞幣制改革,發行銀元劵,最終曇花一現,與金圓券一樣走向失敗;後來他又發現西北的青海兵團、寧夏兵團、胡宗南部指揮上不統一,想設立一個國防部長西北邊區指揮所,這樣不就把問題解決了嗎?結果指揮所剛成立沒多久,西北各省就被解放了。
10月15日,閻錫山從臺灣起飛,準備回廣州工作,沒想到廣州已經被解放軍佔領了,他不得不改變行程,向重慶飛去,這是國民政府第二個臨時首都了。10月18日,重慶舉辦了"陪都各界歡迎政府遷渝大會",你別說,心態真是好!行政院長閻錫山發表了重要講話,號召大家相信"人定勝天"、挽救危亡,他還願意在七日之內,聽取各界意見,作為施政的依據。11月,李宗仁再度撂挑子不幹,先去了廣西,又去了香港,最後前往美國。閻錫山一邊請求蔣介石復出;一邊主持工作,勉強維持國民政府這塊牌子不倒。重慶很快也被解放軍拿下,國民政府又遷到了成都,閻錫山下令縮減人員編制,組建戰鬥內閣,隨軍行動,做好長期流亡的打算。12月8日,大勢已去的閻錫山搭乘飛機,永遠離開了祖國大陸。
落寞晚年
剛剛到臺灣沒多久,就是1950年的元旦,閻錫山忙的不亦樂乎,又是搞團拜,又是發獻詞,還要求手下研究中國怎樣參加第三次世界大戰;勝利之後,應該怎樣長久地保持和平。這還沒打呢,就開始考慮勝利之後的事情了,真是有意思。1月底,政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國民黨中央非常會議作出決定:閻錫山不再擔任國防部長,由參謀長顧祝同兼任;閻錫山手下的交通部長、中央銀行總裁都被免去了職務;不滿閻錫山施政的人也多了起來,用各種理由質疑他。種種跡象表明,有人想要搞垮閻錫山,想讓他從行政院長的寶座上下來,這個人會是誰呢?毫無疑問,只有蔣介石。臺灣這麼小,完全處於老蔣的掌控之中,李宗仁去美國做了寓公,蔣介石應該復出了。閻錫山之所以能上臺,是因為他可以調和李蔣雙方的矛盾,現在李宗仁和閻錫山一樣,軍隊、地盤都沒了,已經沒有和蔣介石較量的實力。所以閻錫山沒有必要再擔任這個職務,應該交給蔣介石最信任的人來幹。
明白自身的處境,閻錫山主動提出辭職,爭取獲得優待。3月,蔣介石宣布復職,同意閻錫山內閣總辭,提名陳誠擔任行政院長。下臺後,閻錫山怎麼安排呢?蔣介石給了他兩個職務:總統府資政、中央委員會評議委員,都是些有名無權的虛職,比較符合閻錫山此時的身份與地位。退居二線後,閻錫山過著怎樣的生活呢?他決定隱居起來,把住所從臺北的繁華地段搬到了陽明山上的菁山草廬,那裡原本是日本人建造的一處農場,沒有完工,像電燈、電話、自來水等現代文明的東西,通通沒有,距離最近的公路都要步行30分鐘,說難聽點,是與世隔絕了;說好聽點,搬進了世外桃源。山西有許多人住在窯洞裡,閻錫山把窯洞"搬"到了臺灣,取名為"種能洞",他還向礦務局租地,在周邊搞起了農場。像極了古代歸園田居的讀書人。
賦閒之後,閻錫山的生活十分規律,每天七點起床,午飯過後,休息兩個小時,晚上再外出散步十分鐘,每天十點睡覺,入睡前,還會看看床頭木板上寫的《易經》。他主要幹些什麼呢?第一是參加國民黨的各種會議,畢竟還是總統府資政、評議委員,不能什麼政治活動都不參加;第二是發表各類演講,許多單位、學校會邀請閻錫山去他們那演講,聽聽陸軍一級上將的人生感悟,最忙的時候,一天要講五六回甚至更多,簡直是大腕;第三是著書立說,五十年代,閻錫山筆耕不輟,至少撰寫了幾十本書籍,比如《世界大同》、《三百年的中國》、《孔子是個什麼家》等等,有時一天要寫十二小時,強度非常高,加劇了他的衰老。
1960年,閻錫山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七歲。臺灣當局在褒揚令中寫道:"(民國)三十八年出任行政院院長兼國防部部長,受命於危難之際,馳驅蜀粵,載徙臺員,遺大投艱,勳勤被著",肯定了他在1949年"開藥方"時的努力。閻錫山的長眠之地就在菁山草廬右側,而非心心念念的山西,這也是一種人生的遺憾。
END
圖片來自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作者高成,一個熱愛歷史的孤寡「老人」,喜歡創新,擅長搞怪。今日頭條ID:麥園居士
本文系網易新聞 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時拾史事】原創內容,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明朝小公務員猝死之謎:家人說是病故,神秘人指控妻子偷情謀殺,真相到底如何?
張學良的後半生(大結局)難回大陸,客死異國他鄉
為了保命,王戎把身體和名聲一併搞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