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京6月20日電(記者姜帆)我國首批28個國家礦山公園之一的盱眙象山國家礦山公園20日正式揭碑開園,它記載了人類向自然索取的歷史,同時也反映了中國人保護環境、修復生態的決心。
位於江蘇省盱眙縣城西淮河岸邊的象山礦坑自清朝晚期即開始開山採石,到2002年關閉時,已經掘成一個120多米深、300多米長的巨大礦坑,寸草不生,巨石裸露,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地球傷疤」。
2004年,我國開始為首批國家礦山公園建設選址;次年,象山與湖北黃石、遼寧阜新、廣東韶關芙蓉山等28處廢棄礦山共同入選。
如今,盱眙象山國家礦山公園的入口集散中心、礦山地質博物館、地質遺蹟展示區、採礦史跡展示區、象山大峽谷景觀區、河濱親水花園區、礦山生態展示區等功能區域已經建設完備,向遊人開放。步入公園,只見綠樹成蔭、繁花似錦,原來的礦坑裡有了一片碧綠的潭水,飛瀑順著人工開鑿的近乎垂直的巖壁流入潭中。
上千名盱眙當地居民在公園開園後湧入參觀。在當地開餐飲生意的楊先生對記者說:「花這麼多錢把一個礦坑改造成公園,可見政府現在對環保有多重視。在這裡不但能遊玩,還可以學到很多地質知識,孩子放暑假後,我一定帶他來參觀。」
據了解,將廢棄礦山改造成公園已經成為世界潮流。最早的範例是加拿大的布查特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