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的巴爾幹化

2020-12-12 搜狐網

  在2015年,伊斯蘭國的快速崛起成為攪動國際局勢的最大變量,中東地區也陷入了巴爾幹化的泥潭之中。

  當下的中東地區,局勢之複雜已經超出了既有的理論以及人們的想像力,是不同的歷史遺產的堆積,或者說是不同「歷史時間」的相遇,從伊斯蘭教興起並分裂的8世紀到17世紀的歐洲宗教大戰,以及19世紀的大國博弈,都可以成為當下中東的主要劇目。中東就在不同的歷史時空的穿越中不斷被撕扯著,而其釋放的能量又攪動了地區乃至全球秩序。一戰之前的巴爾幹半島也是異常紛繁,而這個半島經歷了一個多世紀才相對穩定下來,而已經巴爾幹化的中東,要經過多長時間才能完成自我救贖呢?

  無論巴爾幹半島還是中東地區都曾經是奧斯曼帝國的邊疆地區,在近代歷史上,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帶來一個難題就是如何處置這個老大帝國的領土和遺產,圍繞這一議題,歐洲國家進行了各種博弈,馬克思就將這一複雜問題定義為「土耳其怎麼辦」。

  進一步說,奧斯曼帝國的邊疆地區能否順利完成轉型,建立起比較穩定的國際秩序,最近一百年的歷史表明,從北非、巴爾幹半島到高加索和中東,要建立起地區秩序,還是非常困難的。巴爾幹半島最先開始轉型,第一次世界大戰從巴爾幹半島開始,巴爾幹化似乎成為奧斯曼帝國邊疆轉型的宿命。從語義上說,巴爾幹化其實是歐洲人對這個地區的「汙名化」,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人將責任推給了巴爾幹半島,認為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的槍聲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巴爾幹化也就成為不可治理的代名詞,大國的博弈加上地區內部的紛爭,持久穩定的秩序難以建立,也就是所謂的巴爾幹化了。

  自2010年以來,中東地區進入變革與震蕩的周期,但是直到今年,人們才真正認識到這場變革對於中東乃至世界的衝擊到底有多大。而伊斯蘭國快速崛起並引起了全球性的反恐聯盟的分化與組合,也讓人們意識到中東變局的悲觀前景:不斷巴爾幹化的中東將成為世界政治中的黑洞,在相當一段時間裡,中東將在這種無序中掙扎。

  巴爾幹半島最終被馴服,主要依靠歐盟這種新型的「帝國」,中東地區如此龐雜,又有哪個國家可以承擔起建立秩序的責任呢?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的失敗至少印證了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都沒有辦法重塑中東地區的秩序,歐巴馬不但從這一地區撤軍,還堅持了「不做蠢事」的原則,任內並沒有再次使用美國的地面部隊開闢新戰場。如此看來,中東地區只能依靠內在的均勢與妥協達致一種為各方可以接受的局面。

  美國和歐洲相對淡然的態度讓中東有機會「自由發揮」,美國從去年空襲伊斯蘭國組織以來,並沒有改變被動和消極的態度。一年多來的事實證明,僅僅依靠空襲並不能達到美國所確立的剿滅伊斯蘭國的目標,即便恐怖主義已經蔓延,甚至美國本土也疑似遭到恐怖襲擊,歐巴馬也沒有改變基本的原則和立場。而歐洲在巴黎恐怖襲擊之前也是消極應對,面對潮湧的難民,歐盟在默克爾的主導下張開雙臂擁抱了100萬難民,默克爾的寬厚舉動也受到了難民以及國際社會的讚譽,但是歐盟內部卻出現了東西分裂,作為應對難民問題的前沿,東歐國家表現出強烈的抵制。二戰以來,歐洲已經習慣了和平,通過吸納式的東擴,歐盟已經到了伊斯蘭世界的大門口。

  雖然法國試圖領銜一個反恐聯盟,但是法國以及歐盟的軍事實力和意願並不足以支撐這樣的地緣野心。反恐只是歐盟的一個議題,況且要領導一個28個國家的聯盟,談何容易?雖然現在「反恐」已經成為各大國,甚至聯合國的政治話語,但是,雷聲大,雨點小,因為中東的形勢太複雜了,根本沒有敵我的界線,歐盟和美國的觀望姿態,也因如此。從歷史上看,中東地區一直需要外力才能維持秩序,但是大國勢力的退卻,是中東秩序重建的關鍵因素。

  全球大國「淡定」,地區大國凸顯,土耳其、俄羅斯、沙特等國將中東地區當作「暗戰」的角鬥場,土俄之間已經鬥了幾個回合,未見有停息的跡象。埃爾多安和普京都有恢復昔日帝國榮光的夙願,而且兩個政治強人在幾乎同時上臺之後左右政壇十幾年,且二人都可能執政到2024年。為了獲得民意的支持,埃爾多安和普京一樣,非常善於調動和塑造民意。土耳其自2015年來,遭受數次恐怖襲擊,且與東南部的庫德武裝重新開戰,安全成為土耳其人必須考量的議題,越是受到威脅,越需要一個「父親式」的角色。埃爾多安是土耳其第一個民選總統,雖然土耳其還沒有修憲,在法律上依然是議會制,但是埃爾多安的權力早已超過總理達武特奧盧。

  土俄的博弈已經攪動了中東的格局,俄羅斯的背後是一個什葉派的聯盟,伊朗、敘利亞、黎巴嫩真主黨以及伊拉克都是俄羅斯的盟友,而土耳其和沙特則試圖扮演遜尼派的核心國家。伊斯蘭內部的千年裂痕再度被撕扯開,中東內部的教派紛爭和土俄地緣政治博弈讓「反恐」失去了焦點,伊斯蘭國從中獲利,表面很熱鬧的反恐遊戲,並沒有看到人們所期望的成果。

  伊斯蘭國代表了極端遜尼派,而土耳其、沙特已經被認為與伊斯蘭國暗通款曲,俄羅斯多次曝光土耳其參與走私伊斯蘭國石油的證據,而沙特也被認為在極端主義興起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值得關注的是,最近埃爾多安訪問沙特,兩國決定建立戰略合作委員會,以推進多個領域的合作,包括在敘利亞反恐等。此外,沙特此前還公布了一個包括34個國家的反恐聯盟,結果,自擺烏龍,有些國家看了新聞才知道自己「被聯盟」了。無論這個聯盟能不能發揮作用,至少表明沙特要更進一步填補中東地區出現的權力真空,扮演遜尼派盟主的角色。

  事實上,在沙特決定介入葉門內戰之後,它就改變了長久以來比較低調的做法。瓦哈比教派的意識形態與石油美元提供的巨大財力讓沙特似乎有了軍事幹涉的意願和底氣,但是,2014年以來石油價格已經暴跌至十年來的新低。沙特2015年也是在苦熬,財政赤字逼近1000億美元,為了渡過難關,政府宣布減少補貼,提高價格,並且對部分國有資產進行私有化。如果低油價持續5年,沙特積累的數千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就耗竭了。而軍事幹預也大大增加了沙特的財政負擔,2016年的軍費開支將達到520億美元,是財政支出的四分之一,從財政結構來說,沙特已經嚴重軍事化。低油價意味著此前的石油美元環流體系出現了問題,沙特等產油國本來是地區財富中心,通過勞務、援助等形式向周邊地區釋放美元。為了保持市場份額,沙特似乎除了苦撐之外,別無他法,一方面要限制頁巖油的開採,同時也要阻止解禁後的伊朗石油搶奪市場份額。低油價是約束沙特的野心,還是刺激沙特王室轉移國內矛盾而對外用兵?

  已經持續經年的敘利亞戰爭事實上成為代理人戰爭的戰場,巴沙爾政府準備與反對派進行談判,但是問題的關鍵是,誰是反對派呢?

  敘利亞的反對派事實上已經成為各種勢力的代理人,而伊斯蘭國曾經也是反對派之一。在一個沒有共識,也沒有國家權力框架的地位,談判並不是重建政治秩序的先決條件。敘利亞在聯合國擁有合法席位,但是這個國家已經名不副實,敘利亞的主權、領土已經不再完整,而未來敘利亞能不能重建還是未知數。沒有國家的權力框架,各種組織就會不斷分化與瓦解,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火併,這是個比霍布斯所說的「自然狀態」更可怕的狀態,因為霍布斯所說的那種狀態每個人都有自然權利,而敘利亞則分屬不同的陣營、派別,甚至缺少基本的底線與共識。

  從敘利亞到中東,幾乎看不到有哪種精神、理念或者力量將秩序帶回中東,中東的沙漠依然成為當下中東的一種隱喻,流沙無形,卻可以藉助風勢擁有摧枯拉朽的力量。

  作者系吉林大學公共外交學院學者

news.sohu.com false 中國經營報 http://news.cb.com.cn/html/money_10_29305_1.html report 3270 在2015年,伊斯蘭國的快速崛起成為攪動國際局勢的最大變量,中東地區也陷入了巴爾幹化的泥潭之中。當下的中東地區,局勢之複雜已經超出了既有的理論以及人們的想像力,

相關焦點

  • 巴爾幹國家籤證便利化措施迎中國遊客
    位於歐洲東南部的巴爾幹半島有長達2000多公裡的海岸線、雄壯秀麗的風光、鱗次櫛比的古城、神秘璀璨的文化和多姿多彩的風情,是一片豐富多彩、引人入勝的土地。阿爾巴尼亞、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籤證便利化政策促成這些國家旅遊井噴式發展,成為中國人歐洲遊的新選擇。
  • 國際貿易將「巴爾幹化」?
    2013-11-27 00:00:00   世界經理人網站 如果多哈回合談判失敗,而TPP等崛起,全球貿易將「巴爾幹化」。
  • 卡巴斯基實驗室:警告網際網路「巴爾幹化」的危險
    第四屆亞太區網絡安全峰會在柬埔寨暹粒市召開,卡巴斯基實驗室展示了網絡空間中的巴爾幹化——即網際網路的分隔化可能帶來的網絡安全風險。這次會議為期四天,主題為「巴爾幹化:安全不應被孤立」,會議將突出強調網際網路的去全球化可能帶來的風險,同時將介紹亞洲相關國家的網絡威脅整體趨勢。「正如我們的執行長尤金·卡巴斯基所警告的那樣,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無國界的數字地球村烏託邦即將結束。
  • 方濟各就英國脫歐發聲 警告歐盟面臨巴爾幹化憂慮
    方濟各警告稱,英國震驚各界的公投決定脫離歐盟之後,歐洲面臨「巴爾幹化」、即分裂的憂慮。方濟各敦促歐盟規劃新路線,通過賦予成員國更大自由,向前邁進。他還表示,歐盟是一個龐大、沉重的聯盟,有些事情沒有見效,但在丟掉不要的東西時,不要把重要的東西都一起扔掉了。
  • 馬國書:警惕南海爭端「巴爾幹」化
    香港《信報》7月14日文章,原題:如何避免南海「巴爾幹化」隨著美國宣告「重返亞洲」之後,南海爭端正向著複雜化、多邊化、國際化,甚至全球化的方向不斷升級。面對南海局勢愈來愈有可能轉變成全球地緣爭端的常態化中心,甚至成為亞洲的「巴爾幹」,中國的戰略界有必要未雨綢繆,在《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的原有框架基礎上,積極倡導「南海共贏新秩序」。美國軍費未來十年將縮減六千億美元,在這個大背景下,如果要繼續保持全球的軍事影響力,她必須找出可以借力補缺的槓桿戰略,這已清晰體現在「Smart Power」的戰略調整中。
  • 硝煙之外的巴爾幹半島
    巴爾幹半島一詞是19世紀魯米利亞(歐洲土耳其,Rumelia)的代名詞,指奧斯曼帝國在東南歐的幾個省。19世紀末,塞爾維亞使用這個術語鞏固其在南斯拉夫領土上的民族主義思潮。1991年6月南斯拉夫解散後,「巴爾幹」一詞具有消極的政治含義,代指戰爭衝突和領土分裂(巴爾幹化)。
  • 中東歐國家領導人強調維護巴爾幹半島穩定
    新華網索非亞10月8日電(記者 王欣然)在8日於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舉辦的一個論壇上,中東歐國家代表就歐洲難民危機、巴爾幹半島穩定及歐洲一體化等問題廣泛交換意見,尋求共識。  普列夫內利耶夫說,歐洲歷史警示人們,巴爾幹半島是歐洲最容易發生動蕩的地區,歐盟不應繼續把東南歐邊緣化,應把這個地區視為歐洲地緣政治的核心利益之一。  馬其頓總統伊萬諾夫在講話中說,目前的難民危機提醒歐盟,巴爾幹半島是歐洲連接中東和北非的關鍵走廊。難民危機不但影響難民來源國,而且衝擊中轉國和目的地國,歐盟及申根協定地區正面臨嚴峻考驗。
  • 謎一樣的巴爾幹——什麼是巴爾幹
    先放一張巴爾幹半島的地圖:(圖片來自於百度)提到巴爾幹,你會想到什麼呢?「巴爾幹」這個詞源於土耳其語,意思是多山的地方或有森林的山,半島上山脈主要屬於阿爾卑斯山的支脈。 讓我們對照地圖,來看看巴爾幹的歷史和周邊環境:
  • 賈開:全球網際網路會「巴爾幹化」嗎?
    在諸多圍繞中美關係的激烈討論之外,全球網際網路是否將因此而日益「巴爾幹化」的擔憂,同樣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網絡空間可以簡單地用三層模型來概括:物理層、協議層和應用層。在美國推出「淨網」計劃的當天,國際網際網路協會(ISOC)第一時間發表聲明表達深切的失望,指責美國政府的做法違背了網際網路的初衷,違背了網際網路全球互聯、開放、去中心化的本質,違背了技術架構的公平普適性。從歷史來看,作為國際網際網路的發源地,美國社會對於開放網際網路的理解事實上應該更為深刻,以政府管控的方式限制技術或業態的發展,最終也反過來會被後者所超越。
  • 民族與宗教,文明與戰爭.一文讀懂歐洲火藥桶巴爾幹的歷史(一)
    今天我們所說的巴爾幹地區主要是指的各個前南斯拉夫國家,近100年來這一地區先後爆發了俄土戰爭,兩次巴爾幹戰爭,同時以塞拉熱窩時間為導火索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後巴爾幹地區成立了南斯拉夫王國,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巴爾幹地區又被納粹德國佔領,二戰後,巴爾幹地區在偉人狄托元帥的統治下經歷了短暫平靜和發展,1980年狄托逝世後南斯拉夫又經歷了波赫戰爭和科索沃戰爭,再次陷入分裂。
  • 巴爾幹化升級:全球網際網路審查現狀
    巴爾幹化升級:全球網際網路審查現狀 有史以來最大規模(收集數據量)的公共網際網路審查數據調查表明,即使是世界上最標榜自由的國家,公民也無法免受(越來越嚴厲的)網際網路審查的影響。
  • 巴爾幹半島旅行見聞
    巴爾幹地區向來存在諸多矛盾,其中既有宗教矛盾,也有領土爭端。由於半島的地緣政治重要性,由此而來的列強幹涉致使這一地區的矛盾頻繁被放大為戰爭,因此又有歐洲火藥庫之稱。不過南斯拉夫內戰後至今巴爾幹半島已實現停火與和平,只是偶然間在領土主權上有些糾紛,例如科索沃主權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觸發點之一塞拉耶佛事件亦是發生在巴爾幹半島上。
  • 巴爾幹山脈的黑羊與灰鷹
    就在福山享受來自全世界的矚目與嘖嘖讚嘆時,與他年齡相近的另一位美國知識分子,供職於《大西洋月刊》的撰稿人羅伯特·卡普蘭出版了名為《巴爾幹幽靈:穿越歷史的旅行》。這部著作是卡普蘭在相繼出版有關中東與北非事務著作後的第三本著作,也是卡普蘭心目中認為最具有穿透力的一部歷史文化遊記著作。
  • 巴爾幹之殤:走向1914的地區問題
    最後,巴爾幹半島的諸多地區級問題經過奧匈俄國這樣列強的傳導變質,最終導致了世界性的問題,也就是1914的最終大戰。 本文節選自《柏林會議與東方問題巴爾幹化的起源_孫興傑》,為了文章的閱讀性略有刪改,感謝大家的閱讀。最後,請你們轉發,點讚、評論素質三連,愛你們!
  • 巴爾幹半島之塞爾維亞印象篇
    說塞爾維亞,或許你不熟悉,說這裡是前南斯拉夫加盟國,或許大家就多了幾分熟悉感~對於前輩來說,南斯拉夫是他們集體記憶的一部分,甚至多了一點親切感[玫瑰][咖啡]說來話長,這個面積只有88361平方公裡的小國家(相當於廣東省的一半),位於巴爾幹半島核心地區
  • 地圖看世界;盤點中東產生難民潮的原因
    #世界各國#2010年底中東爆發阿拉伯之春後,中東動蕩不安,一些國際評估結果顯示,基礎設施損失達到9000億美元,這些事件還造成超過140萬人死亡,1500多萬人淪為難民。難民經地中海及巴爾幹半島進入歐盟國家尋求居留而產生巨大的移民潮。絕大多數難民都來自敘利亞、阿富汗和索馬利亞等地,其中敘利亞一國的難民就有670萬。(2015年10月23日,希臘馬其頓邊境的中東難民。)
  • 巴爾幹半島四國免籤
    2018年的巴爾幹半島,真的給東歐旅遊爭氣!繼塞爾維亞、波赫對華全面免籤之後,今年四月以來,阿爾巴尼亞和馬其頓,也都宣布對中國遊客實施免籤政策。加上黑山等其他幾個國家也在申請加入歐洲申根國,辦理歐洲申根國多次往返有效的籤證就能前往了。這樣一來,一次逛完巴爾幹半島不再是夢!
  • 咬文嚼字說世界之「中東」
    中東地圖中東;又稱中東地區,是指地中海東部與南部區域,從地中海東部到波斯灣的大片地區在狹義上講中東包括阿富汗以外的所有中東國家和地區,即伊朗、土耳其、賽普勒斯、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巴勒斯坦、約旦、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葉門、民主葉門、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科威特、卡達、巴林,以及非洲的埃及,共17個國家與地區。
  • 火藥桶巴爾幹半島:巴爾幹半島究竟有什麼魅力,讓列強都想得到它
    巴爾幹半島是位於歐洲亞得裡亞海和黑海之間的陸地,在歷史上之所以鼎鼎大名主要在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巴爾幹半島在沙俄、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的包圍之下,同時由於與地中海聯結,這使得英國和法國也牽涉其中,列強都想控制巴爾幹半島以獲取利益。
  • 悲情波士尼亞:列強分贓下的巴爾幹,一戰爆發的潘多拉之盒
    而在歐洲,巴爾幹問題才是真正討論的重點。俄國和土耳其所籤訂的《聖斯特法諾和約》被廢止,取而代之的是列強在巴爾幹半島上的均勢:保加利亞的國土被極大的限縮,蘇丹馬其頓依然擁有巴爾幹山脈以南以及土耳其的自治省東魯美利亞,奧匈帝國保留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行政權,俄國獲得巴統、阿爾達漢、卡爾斯這三個戰略要地以及《聖斯特法諾和約》中保留的一些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