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藥桶巴爾幹半島:巴爾幹半島究竟有什麼魅力,讓列強都想得到它

2020-12-11 人者仁義也

巴爾幹半島是位於歐洲亞得裡亞海和黑海之間的陸地,在歷史上之所以鼎鼎大名主要在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巴爾幹半島在沙俄、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的包圍之下,同時由於與地中海聯結,這使得英國和法國也牽涉其中,列強都想控制巴爾幹半島以獲取利益。大國的利益、教派的爭鬥、民族的矛盾糾纏在一起,這使得巴爾幹半島宛如一個火藥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直接原因正是英國、沙俄、奧匈帝國對於巴爾幹半島的爭奪。

奧匈帝國與巴爾幹半島

奧地利帝國自1866年在普奧戰爭被擊敗之後被迫退出德意志邦聯,從此對於德意志地區失去影響力,德意志地區的神聖羅馬帝國因素就此消失。普奧戰爭的失敗迫使奧地利帝國向普魯士的盟友義大利交出了威尼託,這使得奧地利帝國在義大利再無勢力範圍。普奧戰爭大幅度削弱了奧地利帝國的實力,奧地利帝國在中歐和西歐皆無力與新興強權較量,索性把目光投向了東南方向的巴爾幹半島,奧地利帝國想要在此重新建立帝國的貿易路線和威望,同時維持對於巴爾幹半島的影響也是為了防止奧匈帝國的解體。

奧地利帝國是奧匈帝國的前身,準確來說是奧地利帝國在普奧戰爭失敗的國家重組,這種重組也是奧地利帝國必定選擇的道路。奧地利帝國是歐洲第二領土大國(僅次于于沙俄),歐洲第三人口大國(次於沙俄和德國)。但5200萬奧地利人中只有1200萬人是德意志人,第二大族群是人口總數為1000萬人的匈牙利人,但奧地利帝國的最大族群卻是斯拉夫人,斯拉夫人包含有有850萬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550萬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500萬波蘭人、400萬烏克蘭人、130萬斯洛維尼亞人。這些斯拉夫人佔據了奧地利帝國人口的一半。

在奧地利帝國,因為帝國皇室哈布斯堡家族屬於德意志人,所以居於國家統治地位的民族是德意志人,但是德意志人的人口數量並不足以支撐其統治地位,這勢必會引起其他族群的不滿,尤其是和德意志人數量相差無幾的匈牙利人,1848年匈牙利人起義被殘酷鎮壓。在1866年奧地利帝國被普魯士打得一敗塗地之後,匈牙利人看到哈布斯堡王室的虛弱,再次有了獨立傾向,匈牙利人認為哈布斯堡家族身兼奧地利皇帝和匈牙利國王兩個頭銜,由此匈牙利王國可以獨立,在1867年奧地利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同意匈牙利以獨立的身份加入帝國,奧地利帝國由此重組為奧匈帝國。

奧匈帝國建立後,帝國一半由德意志人控制,另一半由匈牙利人控制。但是人口佔大多數的斯拉夫人並沒有得到解放,所以斯拉夫人要求獨立的浪潮席捲而來,這使得奧匈帝國的統治階級十分恐慌。此時的巴爾幹半島由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衰落,居住在巴爾幹半島的斯拉夫人不斷舉行起義意圖獨立,並且他們受到了同屬於斯拉夫人的沙俄支持,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等斯拉夫人建立的國家相繼獨立,這股浪潮也鼓舞了奧匈帝國境內的斯拉夫人。

奧匈帝國十分害怕這股獨立浪潮會使得帝國境內的斯拉夫人獨立進而摧毀帝國的根基,於是奧匈帝國極力想要維持奧斯曼土耳其對於巴爾幹半島的統治,這使得奧匈帝國和沙俄產生了矛盾,由於奧匈帝國無力和沙俄對抗,為此它需要得到另一個強國的支持,這個國家便是德國,1879年德國和奧匈帝國結盟對抗沙俄,但是俾斯麥並不想壓制沙俄,所以沙俄和奧匈帝國的矛盾一直處在,兩者勢必會在巴爾幹半島開戰,以戰爭的勝負決定奧匈帝國的存亡。

沙俄與巴爾幹半島

沙皇俄國一直有著「君士坦丁堡」情節,這個情節起源於1453年5月29日拜佔庭帝國被奧斯曼土耳其滅亡,拜佔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弟弟和自己的女兒索菲婭·帕列奧羅格流亡羅馬。1472年11月在羅馬教廷的安排下,莫斯科公國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索菲婭公主,索菲亞除了嫁給伊凡三世,還把拜佔庭的宮廷禮儀和大量書籍帶去了莫斯科公國。沙皇俄國留裡克王朝搖身一變成為拜佔庭帝國的繼承人,索菲婭的兒子瓦西裡三世、孫子伊凡四世相繼登基,伊凡四世以東羅馬帝國皇室的後裔自居,自稱沙皇,「沙皇」即羅馬皇帝的稱號「凱撒」。拜佔庭帝國的國徽「雙頭鷹」圖案也被沙皇俄國繼承,從此沙皇俄國自稱「第三羅馬」。

所以沙俄一直把光復東羅馬舊都君士坦丁堡為自身使命,於是巴爾幹半島成為俄羅斯南下攻打奧斯曼土耳其佔據的君士坦丁堡的必然道路。另外宗教因素也不斷促使沙俄南下,基督教在公元1054年分裂為天主教和東正教,拜佔庭帝國就是東正教的核心,在拜佔庭帝國北方的東斯拉夫人接受了東正教信仰,拜佔庭帝國在1453年亡國後,東正教最強大的國家轉化為沙皇俄國,於是東正教的中心也變為了沙皇俄國,並且歷代沙皇本人保護者自居,以此擴大沙皇俄國在中歐、東歐的東正教教徒心中的影響力,所以擊垮奧斯曼土耳其,佔領君士坦丁堡,成為沙皇俄國的「昭昭天命」,所以巴爾幹半島必須被沙俄佔領。

自彼得大帝改革之後,沙俄政權一直想要獲得出海口即不凍港,我們知道世界上的商業貿易主要是通過海洋進行運輸商品,沙俄領土面積雖然很大,但是被北冰洋所覆蓋,基本上沒有任何有價值的港口,即使是聖彼得堡也是半年不能通航、十分容易遭到攻擊的港口城市,唯一有價值的不凍港在黑海,沙俄的主要出口產品小麥就是通過黑海進行出口貿易,但是沙俄的黑海航線途經奧斯曼土耳其控制的黑海海峽,即由君士坦丁堡旁邊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以及兩個海峽夾雜的馬爾馬拉海組成。

達達尼爾海峽長64千米,寬1.7~7.5千米,博斯普魯斯海峽長31.5千米,東北部最寬處3.7千米,中部最窄處僅747米。這意味著奧斯曼土耳其只要在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架設數百門大炮就可以控制黑海海峽進而威脅沙俄的貿易生命線,所以沙俄不斷在巴爾幹半島和黑海發動戰爭,在沙俄發動對於奧斯曼土耳其的10次戰爭,土耳其只勝過兩次,其餘八次都是慘敗。在第10次俄土戰爭中,俄軍來到了距離君士坦丁堡12公裡的聖斯特凡諾。沙俄如此猛烈攻打巴爾幹半島引發了奧匈帝國和英國的恐慌,為了防止沙俄勢力的膨脹,奧匈帝國和英國一直和沙俄對抗,這也是沙俄巴爾幹半島問題的來源。

英國和巴爾幹半島

英國是一個殖民帝國,在19世紀末期世界上大部分有價值的地區基本都被英國佔領,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工業革命完成後的原料供給地和商品銷售地都是英國殖民地,可以說英國的殖民地如同奶牛一般源源不斷的給大英帝國提供牛奶,其中最為重要的殖民地是印度地區,英國殖民統治下的印度包括如今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緬甸、斯裡蘭卡等地區,也是英國最為重要的原材料供應地和工業品的銷售市場,以至於印度被稱作是「大英帝國皇冠上的明珠」。曾任印度總督的寇松勳爵就說過:「沒有印度就沒有大英帝國。」

英國人為什麼如此看中印度呢?我們可以看數據,印度是英國的原材料供應地,1870—1871年印度向英國出口了價值1980萬盧比的原麻用作英國紡織企業的加工原料,印度生產的棉花和油脂都是英國工業生產的必需品。此外由於英國完成工業化,農業生產的糧食不多,英國人吃的糧食主要靠海外進口,1877年印度就向英國出口了價值790萬英鎊的小麥和大米,要知道在英國統治下,印度時常鬧饑荒,都是餓著肚子給英國人送糧食。而印度進口英國紡織品總額在1900年達到3058萬英鎊,而且印度進口的各類機械製品總額在1901年則高達161萬英鎊。

沒有印度給英國輸血,就沒有大英帝國的建立立,而英國和印度貿易的生命線是埃及的蘇伊士運河,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從英國的倫敦港到印度的孟買港經蘇伊士運河比繞好望角可縮短全航程的43%,尤其是蒸汽機和螺旋槳的發明,讓海洋貿易的運輸成本大大降低,英國壓榨印度的利益越來越多,於是英國極其看中印度,所以埃及在1869年挖通的蘇伊士運河成為英國牢牢控制的生命線,但是這條生命線也會受到了威脅,那就是來自巴爾幹半島的威脅,因為巴爾幹半島直面東地中海。

一旦有國家控制住了巴爾幹半島,就可以在地中海上威脅通過蘇伊士運河的英國商船,進而威脅大英帝國的海上生命線,這是英國所不允許的,其實對於英國來說,最好的選擇是讓腐朽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控制巴爾幹半島,因為奧斯曼土耳其的弱小無力根本威脅英國的海上貿易,反而在俄國的擴張面前有求於英國幫助,所以英國在巴爾幹半島問題上不斷扶持奧斯曼土耳其對抗沙皇俄國,在沙俄衰落後,奧匈帝國開始擴張巴爾幹半島,而且此時英國正籌劃對付德國,於是奧匈帝國作為德國盟友,自然也被英國暗恨,英國不允許巴爾幹半島出現一個大國。

結語:炸裂的巴爾幹

巴爾幹半島在1914年之前就已經戰爭連綿不斷。1912年10月8日,巴爾幹聯盟成員國黑山向土耳其宣戰,10月13日巴爾幹同盟中的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和希臘向土耳其提交最後通牒,要求土耳其允許馬其頓和色雷斯進行自治,被土耳其拒絕。於是戰爭打響,土耳其慘敗。1913年塞爾維亞、希臘、土耳其聯合與保加利亞開戰,保加利亞大敗,而這背後全部是奧匈帝國、德國、英國、法國、沙俄的陰影,大國的矛盾並不能通過代理人戰爭磨平,那就只有大國親自上陣,真刀真槍的幹了。

相關焦點

  • 巴爾幹半島是如何成為歐洲火藥桶的?
    巴爾幹稱為歐洲的「火藥桶」,但這種說法只是近代才開始出現的,巴爾幹為什麼會成為歐洲的火藥桶呢?在喀爾巴阡山脈以南有一片介於地中海與黑海之間的半島,這便是巴爾幹半島。該半島呈現一個倒三角的形狀,其西側為亞得裡亞海,東側為黑海,南部的尖角深入地中海的部分就是希臘。與巴爾幹半島隔博斯普魯斯海峽相望的部分是土耳其的安納託利亞半島,故而巴爾幹半島深受伊斯蘭教影響。
  • 「歐洲火藥桶」巴爾幹半島是如何形成的?
    地理上,歐洲有四大著名半島:北歐有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南歐有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又稱義大利半島)、巴爾幹半島。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主要有挪威、瑞典、芬蘭三國,伊比利亞半島為西班牙、葡萄牙所據,亞平寧半島幾乎全部為義大利所有。
  • 悍勇斯拉夫人六:巴爾幹半島自古以來就是歐洲的火藥桶
    (巴爾幹半島國家發展史。)巴爾半島山地約佔總面積的70%,而且被眾多的山脈切割的非常破碎,形成眾多的谷地,交通幹線多沿谷地通過,多山間盆地,巴爾幹山以南有馬裡查河盆地、登薩河盆地。東北部為多瑙河下遊平原。海岸線異常曲折,長達9300公裡,多良港(海上入侵也極其便利)。
  • 一直被稱為歐洲火藥桶,巴爾幹半島這塊地的病根究竟在哪兒?
    縱觀全球,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乃至近似半島的南亞次大陸等地,雖然歷史上也有過許多爭端,但最終都歸於相對穩定的狀態。而巴爾幹半島則不然,塞爾維亞、希臘、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等等小國將本就並不廣闊的半島撕扯得四分五裂,並圍繞著許多「彈丸之地」展開了一場又一場的爭端。
  • 巴爾幹半島不僅是火藥桶,更是旅遊勝地!喜歡出遊的可以來這裡
    巴爾幹半島不僅是火藥桶,更是旅遊勝地!喜歡出遊的可以來這裡對於巴爾幹半島,大家的印象是什麼呢?會不會像我們當初所了解的那樣是一戰的火藥桶呢?其實並不是這樣,巴爾幹半島更是現在非常具有旅遊發展潛力的一個地方,而其中的主要國家保加利亞,更是有著吸引全世界各地的遊客,前去旅遊的潛力。快讓我們一起看看吧,提前鎖定保加利亞的美景,提前去體會一下未來的旅遊勝地。
  • 巴爾幹半島的往事與中國不滅的傷痛
    ②風景秀麗的「大火藥桶」傳聞中的巴爾幹半島位於歐洲的東南部——亞得裡亞海和黑海之間,同時半島的南部還是古希臘文明的發源地。作為葡萄的重要產地,巴爾幹地區有著最為悠久的釀酒史,不過其真正聞名世界的還是其「大火藥桶」的響亮綽號。
  • 自駕歐洲路上過年,我在巴爾幹半島遭遇風雪,寸步難行卻被美到
    時值冬季,萬物在嚴寒中沉睡,而我們不願睡,決定自駕遊巴爾幹半島上過年。一行人穿著厚重的衣裳,駕駛著租來的小汽車駛上巴爾幹半島。一路上,雪花遍地,道路難辨。路是人走出來的嗎?不,路是鏟雪車挖出來的。我們就這樣亦步亦趨跟在鏟雪車屁股後面,紛紛爭做欣賞東歐道路的第一人。
  • 淺談巴爾幹半島的前世今生
    巴爾幹半島,一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也許你聽過這個地方,「歐洲火藥桶」,但你說不出它在哪裡,甚至,你可能不清楚它是一個國家還是一片地區。如果問你南斯拉夫,你可能還有點印象,至少,它在1945年的時候與我們一樣,同處於社會主義陣營。
  • 阿拉伯半島是世界最大半島嗎,巴爾幹半島為何戰爭多?
    世界上有很多半島,面積較大的有亞洲的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小亞細亞半島、中南半島、堪察加半島,北美洲的拉布拉多半島,歐洲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伊比利亞半島、巴爾幹半島。有些半島為一國獨有或為大部為一國所有,比如俄羅斯獨自擁有堪察加半島,加拿大獨自擁有拉布拉多半島等。
  • 縱情巴爾幹半島,一場旅行滿足你對文藝的所有想像!
    這裡被譽為「歐洲火藥桶」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它成為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這裡遍地世界文化遺產
  • 歐洲南部三大半島: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和巴爾幹半島
    「半島」是指陸地一部分伸入海洋(當然也有一些半島是伸入較大的湖泊中),另一部分與較大陸地相連的地貌形態,半島的三面都被水包圍,僅有一面與陸地相連,一般來說海岸線越曲折漫長,就會形成越多的半島。歐洲總面積約為1016萬平方千米,半島數量眾多,其中主要的半島有四個,分別是位於歐洲北部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該半島呈東北西南走向,總面積約為75萬平方千米,是歐洲面積最大的半島,此外還有位於歐洲南部的三個半島,從西往東分別是「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和「巴爾幹半島」。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下歐洲南部的三大半島:
  • 義大利在巴爾幹半島的領土,為什麼丟掉了?
    義大利的失土作者|霈霖責編|Thomas巴爾幹半島一直被稱為「歐洲火藥桶」,因為這裡有好些個民族長期混居,邊境線很難將各民族完全分開,而各民族又分別得到不同大國的支持▲巴爾幹半島俄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是爭奪巴爾幹最積極的大國,英法等西歐國家也通過支持希臘來插手巴爾幹事務。相比之下,義大利是個晚來者,1871年才完成統一,但義大利對巴爾幹也是有領土要求的。
  • 巴爾幹半島,曾經的歐洲火藥桶,如今的歐洲免籤地
    說巴爾幹半島,很多人沒啥概念,而說南斯拉夫,很多人應該就有些印象了,不過這也是一道暴露年齡的題,記得美國轟炸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事件的人都已經人在中年了。巴爾幹半島(Balkan Peninsula)主要指歐洲東南隅位於亞得裡亞海和黑海之間的陸地,其具體範圍根據政治實體、地理區域或國家邊界有多個不同的劃分法。
  • 情迷東歐,全新攻略遇見絕美的巴爾幹半島!
    這裡被譽為「歐洲火藥桶」,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它成為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這裡遍地世界文化遺產,孕育出傳奇的古希臘文化,這裡擁有大自然的饋贈,壯麗的山水裝點著它的腰肢。巴爾幹半島巴爾幹半島是歐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眾多民族都為它進行過激烈的爭奪。曾經的巴爾幹,是「歐洲的火藥桶」,寄託著一代人魂牽夢繞的二戰情懷,如今的巴爾幹卻代表著和平的回歸,生機煥發,如歷劫重生的鳳凰,正向世人展示其背後多元的文化和獨特的魅力。
  • 為什麼巴爾幹半島被稱為「歐洲火藥庫」?三千年來戰爭就沒停過
    在我小時候的地理啟蒙讀物上,巴爾幹半島被稱為「歐洲火藥庫」。當時年幼的我並不明白,這個位於南歐的小半島上,為什麼會獲得這樣一個「雅號」。畢竟就算在中國,城市的名字都是一些真正的雅號,比如泉城濟南。一、巴爾幹半島在哪裡?
  • 巴爾幹半島旅行見聞
    巴爾幹地區向來存在諸多矛盾,其中既有宗教矛盾,也有領土爭端。由於半島的地緣政治重要性,由此而來的列強幹涉致使這一地區的矛盾頻繁被放大為戰爭,因此又有歐洲火藥庫之稱。不過南斯拉夫內戰後至今巴爾幹半島已實現停火與和平,只是偶然間在領土主權上有些糾紛,例如科索沃主權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觸發點之一塞拉耶佛事件亦是發生在巴爾幹半島上。
  • 一戰時塞爾維亞軍隊老照片:作為巴爾幹火藥桶,一切都從這裡開始
    【塞拉耶佛事件】在1914年6月28日巴爾幹半島的波士尼亞,發生了一起令世界震驚的刺殺事件,塞爾維亞愛國青年普林西普舉槍將奧匈帝國斐迪南王儲夫婦刺殺,於是沒過多久一場讓整個歐洲都捲入到戰火中的一戰正式爆發,這裡也成為了點燃一戰的火藥桶。
  • 硝煙之外的巴爾幹半島
    巴爾幹半島大部分地區都覆蓋著北西-東南向的山脈,主要是從保加利亞的黑海海岸延伸到塞爾維亞邊界的巴爾幹山脈(Balkan mountains)。位於保加利亞南部,希臘北部和北馬其頓東南部的裡洛-洛多佩地塊(Rilo-Rhodope massif)。
  • 巴爾幹何以成為火藥桶
    巴爾幹半島位居歐亞非三洲的交通要衝,它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十四至十九世紀,以土耳其人為主體的奧斯曼帝國統治巴爾幹半島達五百年。土耳其人被迫退出後,半島變成了沙皇俄國、英國和德國等強國爭奪的目標,被稱為「歐洲的火藥庫」。終於在1914年爆發了以奧地利皇太子斐迪南在塞拉耶佛被暗殺為導火線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巴爾幹又成為德意法西斯與英法之間的爭奪場所。
  • 巴爾幹半島曾經有多麼動蕩,如今就有多麼美麗!
    說起巴爾幹半島,除了半島南端延伸部的輝煌璀璨的古希臘文明外,其最出名的,就是「歐洲火藥桶」的綽號。近代以來,這塊土地頻繁發生戰亂,並且每一次戰爭,都對歐亞大陸的地緣政治格局產生重大的影響。相比西葡所在的伊比利亞半島,義大利的亞平寧半島,在歐洲東南角的巴爾幹半島(Balkans)則略顯神秘。作為歐洲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它也是歐羅巴土地上低調、神秘、誘人的部分。在這片土地上經歷的滄桑變化,以及背後的故事,足以讓每一位到訪的人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