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是隨著人類社會發展,隨著商品交易而誕生的一種評估物品價值的東西,一開始的貨幣都是一些比較小,但具有價值的東西,比如說貝殼;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貝殼的作用逐漸降低,銅幣開始成為主流。
但銅幣太重,不易攜帶,一旦要發生大宗貿易,銅幣會大大影響交易,因此有了紙幣的出現。近現代社會在各個國家所流行的紙幣其實是一種信用貨幣,它不與任何實物掛鈎,倚靠國家的信用作為它的價值憑證。
自從1976年美元宣布與黃金脫鉤以來,如今咱們世界上的各個國家都已經全面進入到了信用貨幣時代,對於政權穩定,信用良好的大國來說,他們所發行的貨幣就值得信賴。但如果一個政府他不講信用,瘋狂印錢來賺錢會引發什麼樣的後果呢?下面這個國家的遭遇值得咱們所有人警惕。
辛巴威是一個地處非洲東部的內陸小國,他們國家在歷史上長期被英美列強殖民,老百姓們長期過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貧苦生活。二戰結束後,全世界掀起了一股子獨立建國和反殖民的浪潮,辛巴威的前身南羅德西亞也趁機驅逐了英國派來殖民的總督,走上了民族獨立自強的發展道路。
不過南羅德西亞一開始並沒有獲得其他國家承認,因為英國還不願意放棄這片肥沃的土地,並糾集自己的盟友們聯合對該國進行封殺。經過數十年的艱苦鬥爭,南羅德西亞直到1979年才徹底擺脫英國控制取並得法理獨立的地位,然後才更名為如今的辛巴威。
然而打江山和坐江山所用到的並不是同一種知識體系,辛巴威的領導人或許在反抗殖民者方面頗有心得,但是在趕走殖民者後,如何建設好他們國家的經濟,如何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他們心裡卻沒有一套明確的方案計劃。
辛巴威在2000的時候搞了一套改革,將當地白人的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沒收充公,還給貧苦的老百姓們。本來這一政策的出發點是好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許多國家進行過類似的"土改",也普遍收穫了比較顯著的成效。
但這一改革卻給英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留下了口實,他們打著"私有財產神聖不可輕犯"、"不講人道"等理由抨擊辛巴威,並再次對辛巴威進行經濟制裁。而辛巴威本身沒有工業能力,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肥料、種子等都嚴重依賴進口,這一制裁直接讓他們的生活水平倒退回了殖民地時代。
為了給經濟續命,辛巴威的經濟部門想出了一個"鬼點子",那就是印錢。但咱們現如今的貨幣,國家有信用,那就是錢,國家要是沒信用,那這玩意兒就沒有任何意義。辛巴威開始瘋狂印錢之後,整個國家的通貨膨脹率急速飆升,貨幣飛速貶值。
而國家看到錢不值錢了,給出的解決辦法居然是繼續加大印鈔機的印錢力度,趕緊印出更多的錢。經過幾輪騷操作之後,如今的辛巴威的貨幣已經是全世界最不值錢的貨幣。
那麼辛巴威通貨膨脹最嚴重的時候,老百姓的生活大概是什麼樣的呢?坐一次公交車的車費是三萬億,買一個雞蛋需要花幾十億,一疊可以買半斤豬肉的錢,下周就只連一小撮米都買不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個國家的確「窮的只剩下錢」了。
到了後來他們買東西的時候壓根不看鈔票上的面值,而是直接用稱來論斤數。可以說他們人人都是是超級"富裕"的億萬富翁,人均幾千萬億的身價。但每個人都窮得節衣縮食,吃飯喝水都要一省再省。
辛巴威的人民到了後來根本不認本國貨幣,而是自發的開始流行美元、人民幣、歐元等價值較為穩定的貨幣。而他們官方後來也乾脆宣布廢除辛巴威幣,同時正式引進了一批美元、人民幣等外幣在他們國家流通,總算是穩住了瘋狂膨脹國內經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