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10多年中,「海景房」是一個被頻繁炒作的概念,海濱城市也是房價躥升最快、泡沫最為嚴重的區域。號稱「天下第一灘」的威海乳山銀灘,威海海景房正在為如何消化巨量空置的海景房而發愁。
威海海景房變「鬼城」威海銀灘海景房崩盤50萬買十幾萬賣
沒人住的海景房
夕陽西下,山東威海乳山縣海邊的人多了起來。
冒著煙的燒烤攤,叫賣小海鮮的人力三輪車,賣泳衣和飾品的小攤,這片亂糟糟、髒兮兮的海灘,與其聲名在外的「銀灘」難以匹配。21.3公里海岸線上行人稀少,卻密密麻麻分布著200多個小區,這些沒有燈光的房子影影綽綽,路邊幾個已經廢棄的酒店還能看出過往的繁華。
「現在已經是最旺的季節了,很多人帶著孩子來過暑假。到了冬天根本看不到人,那才叫荒涼呢。」計程車司機說。
整個銀灘的中心地帶,是管委會辦公所在的銀灘大酒店,它正面向海,側面是銀灘唯一的餐飲街,有10多家在營業的餐廳,夏日喝啤酒、吃海鮮的人群帶來了熱鬧的氣氛。餐廳老闆基本都是本地人,他們說就指望夏季這一季的生意。位於餐飲街上的幾個小區,也沒有比遠處的樓房更有人氣,基本上十室九空,有些房子的窗戶已經破損,看上去凋敝不堪。零星有幾個住戶,每棟房子都能看到好幾處「出售」、「急售」之類的廣告。
「房子現在非常難賣,」銀灘旅遊地產5S店裡的小吳說,從2010年以來這裡房價滯漲了5年,而買房人越來越少。「很多二手房是2008年前後花了50萬買的,現在掛出來就是20多萬,如果運氣好,買家要現金十幾萬就賣了。」有些樓盤開盤多年,房子至今還沒有賣完,有些項目打出了「首付1萬元,在海邊安個家」的廣告。即便使出了渾身解數,情況還是越來越糟,記者了解到的爛尾樓至少有4處,2013年一位浙江籍開發商資金鍊斷裂跑路。
蓋房子之前,銀灘60多平方公裡的土地上長著茂密的松樹,現在只剩下了這些沒有人住的房子。由於當地房管局並不公布相關信息,很難查證銀灘海景房的確切開發量,以每個小區10萬平米計算,200個小區的住宅供應量就是2000萬平米。如果按照人均40平米計算,這裡至少能容納50萬人口,但現在它幾乎就是一座空城。雖然號稱「銀灘旅遊度假區」,這裡既無度假設施,也無度假風情,商業配套很少,生活很不便利——它就是硬生生造出來的、沒有任何生活內容的一座城。
40多家房企轉型
2013年4月18日,乳山市舉行濱海新區揭牌儀式,將傳統的銀灘度假區劃歸其中,濱海新區規劃控制區總面積348.94平方公裡,共規劃有7個功能區。
「原來銀灘是按旅遊度假區進行規劃定位,現在則按城區來規劃建設。」乳山濱海新區管委會副主任王祥芹介紹說。
經歷近二十年的野蠻發展後,銀灘難以消化的巨量海景房,漸漸從財富變成包袱。從近年開始,當地政府開始推出各項措施,力促房產企業轉型。特別是在劃歸濱海新區後,改變「放眼看去全是房子」的境況更加迫切。
據介紹,為改變房企單一的「建房賣房、一賣了之」的經營模式,不僅從規劃上叫停了單純商品房開發建設,而且通過政策支持、資金扶持等方式,鼓勵房地產企業由投資型向民生型轉變,如今已有40多家房地產企業向新興工業產業、服務業基礎產業轉型。
更為重要的是,地方政府開始引入專業的養老機構,通過返租空置房的辦法,慢慢消化巨量空置海景房,進行統一改造,與專業酒店、健康管理公
司、物業公司合作,打造新型度假養老經營模式。
以銀灘「愛之源」養老公寓為例,就是當地碧海華庭小區的一次探索:開發商把尚未出售的樓房經過簡單裝修,增設老年人無障礙設施,改建成小戶型養老公寓;對於已出售的樓房則推出住宅返租方案,不常年居住業主可將住宅返租給開發商,一年可自住30至60天,其餘時間由開發商對外出租,租金扣除服務成本後,剩餘部分雙方均分。「養生」和「養老」,甚至成為未來銀灘新開發項目的標準配置。
乳山市委副書記、市長隋建波曾公開表示,「正在建設中的樓盤要抓緊更改和調整規劃設計方案,儘快融入養生養老元素,完善社區會所、醫療中心、配餐中心、護理機構等相關養老服務設施,建設養生養老社區和康復養老醫療機構。今後,新的開發項目若無養生養老配套設施,將一律不予批准。」
「我們的目的就是要讓傳統意義上的『海景房』退出乳山的歷史舞臺。」隋建波說。
在隋建波看來,由傳統地產邁向養生養老(地產),是開發方式的轉變、發展思路的創新,也是銀灘房產的「重生」.
但這一模式,能否改變銀灘的空城現象,現在還不得而知。即使按照半數的空置率計算,這些年來,銀灘的空置房數量,也在千萬平方米左右。有多少老人可以過來消化這些存量,還是未知數。
來源:齊魯網
產業黑洞
如果海岸線上的房子都有人住,那就不會有什麼大的問題。這些入住率極低的海景房,造成了雙重的浪費——既破壞了自然生態,又浪費了大量的財力。在賣地時,地方政府對房地產通常寄予拉動經濟的期望,但事實證明,這些沒有人住的海景房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非常有限。
乳山銀灘離乳山市有十幾公裡的路程,在銀灘年景最好的2008、2009年,外來的買房人把乳山市的酒店搶訂一空,消費也一片興旺。但銀灘上除了房地產,沒有任何成氣候的產業,這兩年買房客們撤退之後,銀灘變成了一座空城。乳山市看上去也不景氣,在由市區通往銀灘的路上,有好幾處被遺棄的工廠。
產業黑洞不是銀灘獨有,這是狂熱投機驅使下海岸線開發的通病。2007年,營口規劃了沿海產業基地,在土地財政的驅動下,大量的土地被迅速出讓,但產業升級速度卻趕不上房地產開發的速度。由於產業無法及時導入,沿海產業基本陷入蕭條,樓市也幾近崩盤。巽寮灣、三亞很多海灣開發的主題是度假,但度假只是一個泛概念,並沒有落實到相關產業鏈的可持續運轉,也沒有真正形成支撐。
「國外那些開發得很成功的海岸線,基本都有一個主題產業做支撐。如果沒有的話,都很難生存下去。」孫洪波說,比如澳洲的黃金海岸是衝浪基地,大堡礁是潛水基地,泰國普吉島是國際商務會議中心,摩洛哥有賭場和F1賽車,坎城有電影產業,墨西哥的坎昆、美國的舊金山更是有金融、商務、文化體育等很多產業。這些成功開發的海岸線都是生活、工作、休假三位一體,除了旅遊之外,本來就有很多現實生活的內容,因此它的配套也會非常完善。而中國的海岸線開發都很單調,除了蓋房子,沒有其它產業。因此,中國的海岸線旅遊也很單調,除了洗海水澡、搞些水上運動,就再也沒有其它的東西了。因為入住率低,中國很多旅遊地產根本沒有配套,導致生活不方便,這又拉低了入住率,最後變成惡性循環。
「中國的這種開發模式會越來越走不下去,因為沒有新內容的注入,無法升級。」孫洪波說,產業其實就是要給海岸線注入更多的持續吸引人的內容,比如摩洛哥的F1賽車、坎城電影節,每
年都會有新主題,不斷地吸引眼球。「而你蓋個酒店5年裝修一次,除了這個還有什麼吸引別人的?」
乳山銀灘一直打著「養老」的旗號,提出過做養老產業,但在急功近利的發展思路下,房子蓋得很快,養老產業卻沒有形成哪怕一個有吸引力、影響力的項目。「比如說乳山每年能辦一個權威的養老論壇,加上養老設施、設備的展示交易會,逐步吸引全國做養老產業的人來交流、交易,再加上開發的養老房,很多人也會來體驗度假,銀灘可能就活了。」孫洪波說。和做房地產、賺快錢相比,養老、服務都是浮雲。
在中國的海岸線上,青島是經濟發展得最好的城市之一,但是它的海岸線開發也有諸多遺憾。
2012年以來,青島市政府同時啟動了西海岸黃島和北海岸紅島的開發。「我認為青島現在的經濟實力不能支持三島聯動,這是典型的小馬拉大車,嚴重透支青島的未來。」青島的一位資深地產人士說,青島主城區的嶗山區、李滄區,都還有大量的土地,是青島未來發展的重心所在。「主城區尚且吃不飽,西海岸要好就不容易。黃島都好不了,那你紅島怎麼能好?」
1984年,國務院劃分了14個沿海經濟開發區,青島的西海岸就是其中之一(當時還沒有黃島的稱呼),以來料加工為主。但至今實體經濟也沒有發展起來,學校、醫院、商業等生活配套等都很不完善,生活不便利。黃島的支柱產業也是房地產,整條海岸線上已經蓋得滿滿當當,均價在每平米9000元左右,看上去沒什麼人氣。「現在西海岸都拉不起來,你硬要把北海岸拉起來,這不是白日做夢嗎?」上述人士說。
和黃島一樣,紅島沒有實體經濟,唯一的支柱產業也是房地產。由於交通不便、幾乎沒有配套,紅島的房價每平米只有五六千元,依然賣不動。「在紅島沒人賺錢,企業投多少虧多少,政府的投資也是虧的,唯一盈利的就是政府的土地帳面溢價。」
經過了這一輪瘋狂投機之後,這些海岸線會重蹈海南1990年代泡沫破滅的覆轍嗎?
根據海南統計局的數字,2014年上半年海南的房產銷售同比下降了40%。海南是中國唯一的一個熱帶海島,這種唯一性讓它死去的可能性變小。但是像營口、乳山等地,海景房的泡沫會不會破裂很難說。但無論如何,一攬子賣海景房的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巨大的供應,以及2014年以來樓市的萎靡,這類旅遊概念的房產銷售越來越困難。
原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