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李鴻章

2020-12-15 歷史問天下

李鴻章

李鴻章,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諡文忠。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曾經代表清政府籤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

李鴻章

道光三年,李鴻章出生於合肥肥東縣東鄉磨店鄉。李鴻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後來也官至總督;三弟李鶴章、四弟李蘊章、五弟李鳳章、六弟李昭慶,後來也都非富即貴。其父李文安在科舉入仕前,長期在家鄉以課館為業。李鴻章六歲就進入家館棣華書屋學習。他少年聰慧,先後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為師,攻讀經史,打下紮實的學問功底。

道光二十三年,李鴻章在廬州府學被選為優貢。時任京官的父親望子成龍,函催鴻章入北京,準備來年順天府的鄉試。鴻章謹遵父命,毅然北上,並作《入都》詩10 首,以抒發胸懷。其一云:丈夫只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裡外欲封侯。定將捷足隨途驥,哪有閒情逐水鷗?遙指蘆溝橋畔月,幾人從此到瀛洲?

道光二十四年,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國藩宅邸受曾補習教導。

道光二十七年,二十四歲的李鴻章考中進士,選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同時,受業曾國藩門下,講求經世之學。三年後翰林院散館,獲留館任翰林院編修之職。

李鴻章

鹹豐八年冬,李鴻章入曾國藩幕府襄辦營務,負責起草文書。

鹹豐十年,李鴻章統帶淮揚水師。湘軍佔領安慶後,被曾國藩奏薦「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帶募勇。

同治二年至三年,李鴻章率淮軍攻陷蘇州、常州等地,和湘軍一起基本剿滅太平天國。接著李鴻章又鎮壓了捻軍,因功加封為協辦大學士,且保住了即將崩潰的清王朝,因此被譽為「中興名臣」。

同治十一年,李鴻章被任命為直隸總督,旋兼任北洋通商事務大臣。加授武英殿大學士。李鴻章軍功顯赫, 歷任江蘇巡撫、湖廣總督,終於在1870年繼曾國藩出任直隸總督,後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籌辦洋務,成為同治、光緒兩朝的地方重臣。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權,統領一方,有人甚至稱其「坐鎮北洋,遙執朝政」。 

1900年8月15日,大清國都城淪陷,政府和朝廷逃亡。1901年9月7日,李鴻章代表大清國與11國籤訂了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

李鴻章

1901年11月7日,這位大清重臣已處在油盡燈枯之際,帶著無盡的遺憾,離開了人世,享年78歲。

李鴻章一生共籤下30多個條約,大多為不平等條約。李鴻章一生背了個賣國賊的罵名。生前背黑鍋,死後被拖屍,大躍進時期李鴻章的墳被刨,李鴻章穿著黃馬褂的遺體本是保存完好,結果被群眾掛在拖拉機後面遊街,直到屍骨散盡。李鴻章有一首臨終詩:「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裡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另付一遺疏:

相關焦點

  • 大清腐敗宰相李鴻章:後代出了三個億萬富翁,圖4是最漂亮的小妾
    【壯年李鴻章】李鴻章,大清宰相,晚清名臣之一,洋務運動代表人物之一。李鴻章的一生充滿爭議,他自嘲為大清的「裱糊匠」,可他確實代表了清廷與列強籤下了一個個喪權辱國的條約。(這是一組反映李鴻章家族情況的老照片)【李鴻章側身照】李鴻章早年投到曾國藩的門下,對於這個後生,曾國藩給予很高的評價,「以詩文受知於曾夫子,因師事之,而朝夕過從,求義理經世之學。」歷史早已證明,曾國藩確實沒有看錯人,李鴻章最終成長為大清最耀眼的官員之一,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
  • 英國要求租借香港100年,為何李鴻章堅持99?如今才知道多明智
    李鴻章是清朝末年的著名外交家和政治家,帶領當時的清朝走向了洋務運動和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為了挽救大清的頹勢盡心盡力,鞠躬盡瘁。只可惜生不逢時,最終李鴻章還是沒能阻止清朝的滅亡,但如果沒有他,大清變回提前五十年滅走向滅亡。
  • 英國與美國對李鴻章曾有過著名的評價 眼光很獨到
    縱觀李鴻章的一生,他與曾國藩等人主導洋務運動是其進步的表現,再有,在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獨自前往談判,最終以義和團叛亂挾持清廷為外交藉口,不割地而平息事件,這一維護國家利益的壯舉是李鴻章外交史上可圈可點的一筆。
  • 名家學者齊聚安徽合肥 縱論「裱糊匠」李鴻章一生功過
    為期三個月的李鴻章文化節17日在李鴻章故裡——安徽合肥磨店社區開幕,數十名名家學者、李氏後人匯聚一堂,論「李鴻章文化」。  湯奇學介紹,文化在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發展中舉足輕重,研究李鴻章文化,要抓住李鴻章對現代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李鴻章創辦的新式學校,培養的就是「工匠精神」,對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李鴻章重視科技、教育,我們應該發揚。」
  • 李鴻章訪問美國,首次見到高樓大廈,說出一句讓國人心酸的話
    我無利於人,誰肯助我?——李鴻章 晚清到近代這一時期,對於中國來說是一段非常屈辱的歷史 ,清政府腐敗無能已瀕臨崩潰,國內政局和社會治安十分動蕩。而西方列強早已完成從政治到軍事的蛻變,急需以侵略的方式掠奪資源,鞏固和驗證蛻變的成果,因此閉關鎖國的清政府成為西方列強眼裡的待宰肥羊。
  • 李鴻章的異姓大哥,卸任美國總統之後,曾替大清向日本索要過琉球
    負責和洋人進行各種談判,一來二去就認識了很多外國政要,很多外國政要都極其佩服李鴻章的為人,就連日本當時的首相都稱其為「大清中唯一能和列強爭長短的人」,這些外國政要中,與李鴻章關係最好的就是第十八屆美國總統格蘭特。
  • 李鴻章的功過是非,梁啓超一句話點名要義「天下唯庸人無咎無譽」
    梁啓超曾說:「天下唯庸人無咎無譽,舉天下人而惡之,斯可謂非常之奸雄矣乎。舉天下人而譽之,斯可謂非常之豪傑矣乎。雖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論非常人,烏見其可?後世之人,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是「賣國賊」,有人說他是破落帝國的無奈重臣。年少時覺得,李鴻章是個壞人,簡直就是個賣國賊,都是他籤訂了一系列的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如果沒有他,中國就不會如此被欺負了。歲月變遷,孩童長大,正如那句話說:年少不知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
  • 李鴻章出訪日本,日方出一上聯羞辱,他對出絕妙下聯,讓日本臉紅
    它在中國的歷史非常的久遠,而日本人其實對中國的許多文化都比較感興趣。他們曾經在古代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十分多,不過在後期這個對聯卻用在了教會他們的人身上。李鴻章曾經出訪過日本,當時日方就出了一副上聯來羞辱李鴻章。不過這個東西本來就是中國人的,怎麼會難倒李鴻章呢?於是他很快就對出了下聯,並且送了一個外號給日本人,這個外號還流傳到了今天。
  • 李鴻章的後代如今現狀如何?個個人中龍鳳,子孫遍及海內外
    梁啓超在《李鴻章傳》中稱:「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 誠如梁啓超先生所所說的,在我國近代史上,李鴻章是舉足輕重的人物,是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
  • 李鴻章曾遭遇槍擊、被竊聽、乞求路費!《馬關條約》談判究竟有多...
    那麼,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稱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贊為「東方俾斯麥」,慈禧太后視之為「再造玄黃之人」,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的李鴻章,真的是賣國賊嗎?
  • 大清嘔心瀝血培養的護道者,為何成了帝國的掘墓人?
    大清嘔心瀝血培養的護道者,為何成了帝國的掘墓人? 十九世紀中期清朝便已經與西方的資本主義國家拉開了距離,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業國將要和已經實現工業革命的列強開始新的一輪世界霸主的競爭。
  • 英國要租香港100年,李鴻章卻只肯租99年,如今才知道他有多聰明
    而另外一段歷史是清朝,由於清朝「閉關鎖國」的政策,導致清朝和世界的距離開始逐漸拉大,當西方國家已經發明了蒸汽機以及火槍之時,而此時的清朝還處於冷兵器思維,靠著騎兵戰馬,最終的結果就是硬生生打臉。然而,要說李鴻章這個人很無能那也不見得,就連當時西方世界的人都稱其為「大清帝國之中唯一能與列強一爭長短之人」,而且李鴻章此人並不糊塗,比如當年籤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時規定了香港只許租借99年,不允許100年,當年的人不明白李鴻章籤這個協議目的是什麼,畢竟多一年少一年有區別嗎?如今的我們站在歷史的角度上才明白李鴻章當年這個決定多聰明。
  • 籤訂《馬關條約》,李鴻章究竟錯在哪裡?他的錯,只是少挨了2槍
    在全國上下罕見一致的指責聲中,慈禧太后下令罷免李鴻章一切職務,將「喪權辱國」的所有罪責,都推到了李鴻章的身上。可隨著相關史料的現世,後世諸多學者開始對李鴻章在《馬關條約》籤訂過程中,應負責任,應擔罪責,予以重新審視和更為客觀的評價。
  • 奧斯曼和大清相比,火器非常先進,可為什麼也被列強吊著打?
    大清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在近代經常被很多人拿來對比。的確,這兩個帝國在近代都曾是輝煌一時的大帝國,大清自詡天朝上國,是個大一統的王朝,周邊數十個藩屬國。而奧斯曼更是橫跨了亞歐非三大洲,昌盛一時。但是在近代,這兩個國家都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落伍了,也都被西方列強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