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參觀過大昭寺的朋友都會發現,即便是在雨天,大昭寺外的藏民,也絲毫沒有躲雨的意思,依舊在那一絲不苟的磕著長頭,這樣的場景令人驚訝,甚至有人質疑他們是在作秀,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這些藏民非要在大昭寺前朝拜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一說。
為什麼去西藏旅行,一定要去大昭寺朝拜,看完或許就明白了
朝拜,也叫叩長頭,是在藏傳佛教盛行的地區一種最為常見的拜佛模式,虔誠的信徒們一邊念著佛經,一邊以他們固有的程序,向寺廟或者面對寺廟的方向朝拜,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的遵循著自己的信仰。哲學家薩特曾經說過:「世上有兩種東西,更古不變,一個是我們頭頂上的日月星辰,一個是每個人心底的高貴信仰」。對於藏族人民的信仰,這種對佛的虔誠,平常人是很難理解的。
街上隨處可見跪拜的藏民,寺廟前的廣場上的,甚至行走在路上,三步一磕的,有的是全家都出動,有的則是兄弟姐妹四個。有人在前面拖著板車或者開著三輪車,載著他們的行李,有帳篷,衣服,食物,鍋碗瓢盆一應俱全。朝拜的信徒們則在後面三步一叩的前行,他們穿著犛牛做的藏式衣服,手上抓著木板,匍匐在朝拜的路上,日曬雨淋,衣衫襤褸,累了停下來休息,餓了聚集在一起吃飯,晚了停下來扎帳篷休息,第二天繼續前行。
在西藏這樣惡劣的環境中,心中若沒有一種信仰作為精神支柱,人是很難在這裡生存的。佛對於藏族人民來說,是深入到靈魂最深處的依賴,也是藏族人民最信賴的支柱。據說一個信徒一輩子至少要朝拜十萬次,而十萬次則是一個輪迴。沿路遇上朝拜者,大多都是從四川甘孜地區入藏,花上1到3年的時間,一次次的匍匐叩拜,只為到達拉薩朝拜大昭寺裡面供奉的釋迦牟尼的十二歲等身像。
大昭寺是西藏保存最完好的土蕃王朝時期的建築,已有1300年的歷史,是西藏古老的寺廟之一,因此所有的朝拜者和觀光者來到拉薩後,首先是要去大昭寺的。大昭寺藏語全稱「拉丹祖拉康」,意為聖地的經堂、佛殿。又因寺內主殿供奉的主尊佛像為稀世文物珍品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而稱「覺康」,意為釋迦牟尼的殿堂,它是藏傳佛教徒心中最神聖的廟宇。
大昭寺裡面有根柱子裡供奉著那些死於朝拜路上的信徒的牙齒,稱為「牙柱」,由於路途遙遠和艱辛,很多信徒累死或病死在朝拜的路上,臨死前他們會敲下自己的牙齒,然後由他們一起的親人帶上他們的一顆牙齒,來到大昭寺,將它們嵌入牙柱裡,以完成自己的心願。按照信徒們的說法,如果死在磕長頭的路上,是最好的超度。
據說佛祖在世時,其弟子按其奶媽指點塑了8歲、12歲和25歲三尊金像並由佛祖親自開光,8歲金像已遭毀損,今存於小昭寺,25歲金像遠在印度,因此大昭寺內的12歲金像就變得十分珍貴。寺廟最初稱「惹薩」,後來惹薩又成為這座城市的名稱,並演化成當下的拉薩,因此在藏族生活中有「先有大昭寺,後有拉薩城之說」。本文圖片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