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高無上的大昭寺 西藏旅遊遊記
到西藏旅遊 導遊第一站在大昭寺 這裡可以了解很多知識!
如果讓我說實話,我會說,我到西藏旅遊,並不是為了大昭寺,主要是為瞻仰布達拉宮。但是我知道,大昭寺,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由藏王松贊幹布在1300多年前建造,連拉薩市的命名都與這座寺院有關,它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在拉薩,甚至在整個西藏,屬於吐蕃時期的建築,大概也只有大昭寺了吧,從這一點上講,我怎麼也不敢怠慢大昭寺。不僅我不敢怠慢大昭寺,當地的導遊也不敢,他把我們在西藏旅遊的第一站就安排在大昭寺,可見導遊對大昭寺的重視程度。
參觀完大昭寺,我得出如下印象:
一 大昭寺在藏民心目中比布達拉宮還重要,沒有大昭寺,就沒有拉薩。
二 大昭寺是藏王松贊幹布和大唐文成公主主持修建的,具有無上的權威。
三 大昭寺裡供奉著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這尊釋迦牟尼等身像原來由尼泊爾傳到大唐王朝,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時,由文成公主帶到拉薩,其文物價值和宗教價值,用一個「價值連城」很難形容!
四 大昭寺裡供奉著許多珍貴的佛像。
五 大昭寺是藏族人民的佛教中心,也是拉薩市的中心,每每天天,無數藏民圍繞大昭寺轉圈。我還了解到這樣的常識:環繞大昭寺內中心的釋迦牟尼佛殿一圈稱為「囊廓」,環繞大昭寺外牆一圈稱為「八廓」,大昭寺外輻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現在大多數人稱它「八角街」。以大昭寺為中心,將布達拉宮、藥王山、小昭寺包括進來的一大圈稱為「林廓」。這個從內到外的三個環形,組成藏民舉行轉經儀式的特定路線。
我了解大昭寺和八廓街是從八廓街的窨井蓋開始的,是不是有點不敬?當然沒有。
八廓街是拉薩市的老城區,很早以前,還沒有拉薩市的時候,就只有大昭寺和八廓街,我如果沒看見街道上的窨井蓋,就不知道,我們已經來到藏民心中的聖地——八廓街。
這個窨井蓋直徑不過七八十釐米,窨井蓋有三個圓圈,最外圍的那個圈是窨井的外圈,窨井蓋的外圈圈著一圈雲紋圖案,內圈才是「八廓古城」四個大字,這跟藏民們的「囊廓」、「八廓」和「林廓」是不是也有點相似?
一見到這樣的窨井蓋,我就知道,我們離大昭寺不遠了。
果不其然,向前行進沒多遠,我們首先望見一座廣場,然後才看見莊嚴肅穆的大昭寺那獨特的黑頂白牆。我不知道,鏡頭右角上那棵柳樹是不是公主柳,傳說文成公主到達西藏後,在大昭寺前種下一棵柳樹,這棵柳樹被圍欄圍起來,可見不是一般柳樹。
大昭寺前簡直稱得上人山人海,大門前的小廣場上,無數虔誠的信徒正在以自己的身體頂禮膜拜,我不知道,他們知不知道疲倦!除了信徒,更多的是我們這些從祖國四面八方來參觀大昭寺的遊客。為了給西藏的旅遊做宣傳,西藏自治區政府宣布,今年1月1日到4月30 日,所有景區門票全免,所以,到西藏來旅遊的外地遊客擠滿了西藏大大小小的景點,像大昭寺這樣的著名景點不人滿為患才怪呢!
你不得不承認,在八廓街,另一個現象很令人震撼,那就是沿著大昭寺外牆的八廓街順時針轉圈——不,我不應該說轉圈,而應該說轉經。每天一大早,就有許多藏民來到八廓街,他們手持轉經筒,沿著八廓街,邁著大步向前行走,不少人嘴裡還念念有詞,這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八廓」。大昭寺坐東朝西,信徒轉經時,陽光朗照著八廓街,八廓街街道上鑲嵌的長方形條石上灑滿金色的陽光,人的身影投射在大街上,印下淡淡的影子,身影隨著人的移動而移動,讓人覺得很有些神秘。轉經的人三三兩兩,給人的感覺是,滿街都是轉經的人流。
我很想加入到轉經的隊伍,可是,我們得排隊進大昭寺,只好先加入轉經的隊伍向前走一陣,然後站在排隊的隊伍裡,看信徒們轉經。這會兒,轉經的信徒轉到清政府駐藏大臣衙門口來了,我們的隊伍也排到駐藏大臣衙門口來了。我看見一個年輕人,推著一輛輪椅,慢悠悠地從大昭寺廣場方向走來,輪椅上坐著一位藏族阿瑪拉(大媽)。想來這位藏族大媽平時是經常轉經的,這次是不是因為生病,耽誤了轉經,才讓兒子用輪椅推著她來轉經呢?果真是這樣,那阿瑪拉的虔誠好感動人啊!
另一對藏族老人,老太太穿著傳統的藏族長筒裙,上身穿著一件馬甲,頭上戴一頂絨帽,正笑微微地看著自己的老伴;老伴下身也穿一條筒裙,上身卻穿一件羽絨服,頭上是一頂呢子禮帽,右手拄一根拐杖。拄著拐杖也要來轉經,足見老頭兒禮佛之心何等虔誠。
八廓街上,幾乎每一家店鋪門前都斜插著一面五星紅旗,這家沒插五星紅旗的店鋪專門賣夏帽,一看店名:嘎布夏帽尼泊爾店,看來是一位尼泊爾僑民開的。早上八九點,店鋪還沒開門呢,店主是不是回尼泊爾進貨去了?
我們終於進到大昭寺裡了,導遊帶著我們,環繞大昭寺內中心的釋迦牟尼佛殿轉了一圈,佛殿裡擠得水洩不通。人挨人,人擠人,遇到廊道裡面有佛堂,我們還得拐進去行個禮,或者施捨幾塊錢。我口袋裡的零錢很快施捨完了,前面的佛堂卻還多得很,我不想把紅板子百元大鈔捐出去,又不知道,佛龕裡面的零錢,遊客是可以自由兌換的,只好腆著臉,硬著頭皮,一一地闖過去。
釋迦牟尼佛殿外面的走廊只有一米多寬,每天這麼多人來禮佛,那地板怎麼不被擦得亮閃閃的!
我們登上大昭寺二樓平臺。從我們站著的地方看去,大昭寺二層三層金碧輝煌,正中的裝飾性門樓像是全用金子打造的,每一層的房簷下都掛著黑布簾,黑布簾上繡著白色的花紋圖案,布簾上方有白色的穗子,黑色和白色組合在一起,顯得十分莊嚴肅穆。
參觀大昭寺,如果走馬觀花似的看看,半個小時也夠了,你若想過細點看,看明白,我怕你一天也不一定看得完。
我們在這裡轉悠了半個多小時,如果不是回家後查電腦,我得到的印象就只是一些佛像。可是,我們總得了解有關大昭寺的傳說。比如第一個傳說——據說,大昭寺寺址最早是一片湖,松贊幹布曾在這座湖邊向尼泊爾嫁過來的尺尊公主許諾,把手裡的戒指拋向空中,戒指所落之處,松贊幹布就一定會為她修一座佛殿,沒想到,尺尊公主拋向空中的戒指恰好落入湖內,湖面頓時遍布光網,光網之中顯現出一座九級白塔。於是,一場以一千隻白山羊馱著泥土填湖建寺的浩蕩工程就開始了。藏語中稱「山羊」為「惹」,稱「土」為「薩」,為了紀念白山羊的功績,大昭寺的殿堂最初就名為「惹薩」,意即由山羊馱土而建的佛殿。到後來,「惹薩」念成拉薩,就成了西藏的首府。
傳說二,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各自都帶來一尊珍貴的釋迦牟尼佛像。作為最貴重的陪嫁,尼泊爾公主帶來的是釋迦牟尼八歲等身佛像;文成公主從內地長安請來的是另一尊十二歲釋迦牟尼等身佛像。藏民公認這兩尊佛像是最早進入雪域高原的佛像,後來為了供養神聖的佛像,松贊幹布就開始修建西藏佛教歷史上最早的佛教建築物。於是,拉薩便有了大昭寺和小昭寺。
傳說三,修建大昭寺時,寺址幾次遭水淹。據說文成公主能識天文地理,知曉鬼神,她看出整個青藏高原是一個仰臥的羅剎女。這個魔女呈人形,頭朝東,腿朝西仰臥著,大昭寺所在的湖泊原來正好是羅剎女的心臟,湖水就是羅剎女的血液。所以文成公主說大昭寺必須填湖建寺,首先把魔女的心臟給鎮住。然後,文成公主還同時建議將另外十二個小寺院建在邊遠地區,鎮住魔女的四肢和各個關節,於是,全西藏一共建了十三座寺院,由此,西藏才安穩了一千多年。
最後一個傳說,關於解脫之門。
據說,在公元九世紀,唐朝與吐蕃王朝達成和好,以求「彼此不為寇敵,不舉兵革」、「務令百姓安泰,所思如一」和「永崇甥舅之好」之目的。當時,贊普赤德祖贊為表示兩個民族世代友好的誠心,立了一塊碑在大昭寺前,碑文樸實無華,言辭懇切,解脫了兩個民族幾百年間的互相徵伐,後人又把這塊唐蕃會盟碑稱做「甥舅會盟碑」,因為吐蕃王松贊幹布娶了唐朝皇帝的公主,他的孩子自然要管以後的唐朝皇帝叫舅舅了。
「甥舅會盟碑」其實不能叫傳說,有文獻資料記載,它是漢藏和睦鐵的見證,直到現在,這塊碑還豎立在大昭寺門口,跟公主柳遙相呼應。我們剛來到大昭寺時,看見成群結隊的參觀者和膜拜者時,有欄杆護衛著的,就是「甥舅會盟碑」。
現在,我們又來到「甥舅會盟碑」前,小廣場上那麼多五體投地頂禮膜拜的藏族信徒,他們到底是拜的大昭寺,還是釋迦牟尼佛殿;到底是拜的「甥舅會盟碑」,還是公主柳?怕是也很難說得清楚的。有一點可以證明的是:「我們今天不遠萬裡來到大昭寺朝拜,不也是漢藏和睦的最好見證嗎?
文|昆德拉傳媒現代印象文化工作室 胡祖義
其他:部分圖片供模擬想像,不代表文字特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