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寺始建於七世紀吐蕃王朝的鼎盛時期,建造的目的據傳說是為了供奉一尊佛像。大昭寺共修建了三年有餘,因藏語中稱"山羊"為"惹",稱"土"為"薩",為了紀念白山羊的功績,佛殿最初名為"惹薩",後改稱"祖拉康"(經堂),又稱"覺康"(佛堂),全稱為"惹薩噶喜墀囊祖拉康",意即由山羊馱土而建的。"大昭"的名字據說與始於15世紀的"傳昭大法會"有關。
大昭"的名字據說與始於15世紀的"傳昭大法會"有關。 大昭寺是西藏現存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築,並且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市局規式。經歷代多次整修、增拓,遂形成了佔地25100餘平方米的規模。 值得一提的是,大昭寺內供奉的是文成公主從大唐長安帶去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關於大昭寺內的佛像,有金城公主調換佛像的傳說,但這是曲解了吐蕃資料裡部分吐蕃書的記載後得出的故事。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覺康」(藏語意為佛殿),位於拉薩老城區中心,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贊幹布建造,拉薩之所以有「聖地」之譽,與這座佛像有關。寺廟最初稱「惹薩」,後來惹薩又成為這座城市的名稱,並演化成當下的「拉薩」。大昭寺建成後,經過元、明、清歷朝屢加修改擴建,才形成了現今的規模
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築,並且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市局規式。環大昭寺內中心的釋迦牟尼佛殿一圈稱為「囊廓」,環大昭寺外牆一圈稱為「八廓」,大昭寺外輻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為中心,將布達拉宮、藥王山、小昭寺包括進來的一大圈稱為「林廓」。
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爾、印度的建築風格,成為藏式宗教建築的千古典範。 寺前終日香火繚繞,信徒們虔誠的叩拜在門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長頭的深深印痕。萬盞酥油燈長明,留下了歲月和朝聖者的痕跡。從大昭寺金頂可以看到大昭寺廣場,右邊遠處山上是布達拉宮,近處的柳樹是「公主柳」,相傳是文成公主所栽。
從大昭寺正門而去是天井式院落是藏傳佛教中「格西」(藏傳佛教中的高級學位,相當於博士)的產生地。公元1409年,黃教開山鼻祖宗喀巴在大昭寺創立傳昭大法會,並將之確立為藏傳佛教界最大的法事活動,從此黃教聲名鵲起.法會期間各大寺廟的僧人云集此院,觀看被寺廟推選出的傑出僧人進行激烈的答辯。院落東側有數排酥油燈,白天也總是長明不滅。由這裡各個家庭的人負責加酥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