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歲一個人去了西藏(大昭寺與八角街)

2020-10-19 雁窩島69

      去拉薩大昭寺,還是去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合同寫明二者選一,由於導遊的安排(大概為了省幾個油錢),去日喀則時間來不及,所以下午回拉薩去大昭寺是唯一選擇。

   我對寺廟沒什麼特別興趣,去哪個廟都一樣,遺憾的是沒去日喀則,沒有領略韓紅歌裡的風光,「我的家鄉在日喀則那裡有條美麗的河,阿媽拉說牛羊滿山坡那是因為菩薩保佑的,藍藍的天上白雲朵朵美麗河水泛清波,雄鷹從這裡展翅飛過留下那段動人的歌」。

   去了大昭寺,才弄清楚達賴和班禪的各自勢力範圍,達賴的大本營是布達拉宮和大昭寺,屬於前藏,而班禪住的扎什倫布寺,屬於後藏。相比起來,前者是西藏政教合一的中心,而後者就屬於城鄉結合部了。

   據說佛祖釋迦牟尼有三座等身像,等身像就是他奶媽照他小時候樣子指導塑造的,特別珍貴。8歲模樣的起初放在大昭寺,是松贊幹布娶的尼泊爾尺尊公主帶來的,12歲的塑像當時放在小昭寺,是文成公主進藏時,她大哥唐太宗李世民送的,是印度送唐,唐轉送西藏的。最好的25歲等身像在印度老家,不送人,一般人看不到。後來大唐又嫁來一位金城公主,她將大小昭寺的佛像換了一下位置,從此12歲等身像就供在大昭寺了。

   大昭寺的前面是個廣場,廣場的盡頭是寺門,寺門的兩側各有一個路口,延伸進去的步行街繞大昭寺一圈,便是著名的八廓街,小名八角街。所有的人都是從左邊的路口進去,順時針行走,從右邊的路口出來,所謂中圈轉經。看見特別虔誠的轉經人,面向寺廟中心,橫挪一步,磕一個長頭,很佩服,等於是全身要按肩膀的寬度,無間隙地鋪滿八角街一圈,像蓋圖章一樣。內圈轉經在寺內,摩肩擦踵,能走就不錯,磕長頭是休想。至於外圈要繞著林廓路江蘇路拉薩河堤岸,那就不清楚了。

   導遊說了集合的時間,大家自由活動。邊走邊拍,漸漸被街景迷住,各類店鋪的裝飾,有點田子坊的韻味,也有些城隍廟的風情,但那獨一無二的高原氣勢,是江南上海無從尋覓的。八角街有1300年歷史,等同大昭寺,比拉薩城的歷史還長。

      我沿著中心軸勻速前進(標準的轉經速度),前後轉身,左右開弓,保持最佳的成像距離,在45分鐘內走完八角街,按指定時間到大昭寺門前集合取票。

   同車的一對母女,在清政府駐藏大臣衙門參觀,母親擔心時間,叫女兒快一點,讀大三的女兒拔腿一跑,前額撞柱子,仰面倒下,後腦再磕地,當場出現頭暈、嘔吐等症狀。ZH導陪著,立刻去醫院。雖然後來沒什麼大事,但是做了CT,旅館養病,大昭寺泡湯不說,第二天的納木錯也放棄。一快就出事,大意就出事,有點規律的。

   黑乎乎的大殿裡面,圍繞著佛祖12歲等身像,遊客摩肩接踵,人的密度達到極限,沒有窗,不通風,點燃的酥油燈散發著令人窒息的氣味,加上前後各團隊的導遊聲音此起彼伏,能堅持聽講解要有點毅力。按照預案,有興趣的聽導遊說,酥油過敏的自己出來,我是第三種,在人堆裡順時針穿插,到處找上樓的樓梯。

   大昭寺的美,美在二樓的圍廊,美在三樓的平臺,金燦燦的寺廟屋頂,在雲捲雲舒的碧藍天空下,讓人心醉!遠處的布達拉宮,巍峨屹立,與大昭寺成犄角之勢,互相呼應,構成拉薩城最美的視野直線。二樓一陣狂拍,三樓再一陣狂拍,感謝寺裡的青年喇嘛,非常熱心地幫我半身全身的橫拍豎拍,至今想起來還是很開心的。

   離開大昭寺,通過廣場朝出口走去,不經意間,陽光已經收斂,烏雲密布,片刻後傾盆大雨瓢潑而下。躲在商店門裡,裝作諾有所思地遠眺商品,心想唯一的不足是12歲佛祖的模樣沒記住,更別說其他各位菩薩了。


大昭寺的正門是朝西的,所以下午的陽光最適於拍照。



大昭寺的廣場,左右兩根經幡柱,有點講究的,沒記住。兩個大香爐(神龕),不燒紙,燒樹枝樹葉。



唐蕃和盟碑,公元821年,大唐與吐蕃在長安盟誓,第二年在拉薩再盟誓,第三年在大昭寺門口立碑。又叫長慶舅甥會盟碑。

八角街轉經的人們

八角街的建築與街景

清政府駐藏大臣衙門,有300多年歷史,該藏式傳統大院原名「衝賽康扎康」,駐藏大臣可以從大院南樓的窗戶近距離欣賞八廓街,這裡就被稱為「衝賽康」,意為「可以看到集市的房子」。

    這個土黃色小樓,是八角街最著名的景點,是當年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與情人瑪吉阿米幽會的密宮。六世達賴倉央嘉措不僅是西藏宗教精神領袖,還是一位浪漫主義詩人。他在此地寫下著名的《在那東方的山頂上》,「在那東方山頂,升起嬌潔月亮,瑪吉阿米的面容,漸漸浮現心上」。

    現在的瑪吉阿米(makye ame)是以尼泊爾、印度、西藏風味為主的餐廳,在北京和昆明有分店。客人以老外為多,價格較貴。

「拉讓寧巴」古大院,十七世紀,五世達賴喇嘛將此作為寢宮,之後在大昭寺頂樓新修寢宮搬出後,將原來的寢宮開始被稱為「拉讓寧巴」。(拉讓:活佛的寢宮,寧巴:舊)屬拉薩市最早的古建築之一。

八角街的店鋪,賣的特別貴,沒有把握最好別碰。綠松石、天珠、藏紅花,這些東西拉薩到處都是,連超市都有。


蜜蠟的水很深,一般人別碰。


經幡柱下面的經幡球


向著大昭寺的圓心磕長頭的轉經人,是位穿著很現代的年輕人。注意窨井蓋是特製的。



走進大昭寺的院子,前面入口進去後便不可拍照。



院子裡有個大銅缸,蓄水後消防救火,作用和故宮裡的一樣,許多遊客以為是個寶貝,往裡面扔錢。


三樓平臺處拍攝的,下午大昭寺的金色屋頂,太美了,天氣也真是幫忙!



二樓圍欄處拍攝的,掛著的黑色帘布是犛牛毛做的,防塵防水防蒼蠅,通風透氣。



富麗堂皇的二樓三樓平臺



大昭寺寺頂的裝飾



大昭寺前的廣場,遠處是布達拉宮。



大昭寺與布達拉宮遙相呼應



大昭寺與布達拉宮的直線,是拉薩最美的風景線。


側面的2張接片

廣場的3張接片

相關焦點

  • 邱承彬淺談西藏拉薩大昭寺奇觀
    作者:邱承彬(天珠學者、佛學者、傳統文化學者,天珠學創始人,旅遊專欄作家,藏名:扎西多吉,網名:神奇的天珠,號:六不居士,辦公地點:六不精舍)  魯網11月8日訊 拉薩大昭寺是我最熟悉的寺廟之一,每次去西藏必先去大招寺,一為朝聖,二為看望老友。
  • 格桑陪我去參觀拉薩的名勝布達拉宮、大昭寺和八角街
    【格桑陪我去參觀拉薩的名勝布達拉宮、大昭寺和八角街】導語:格桑是我參加商業部在北京舉辦的各省、市、自治區財貿幹部學習班認識的藏族學員,他體格高大,慈眉善目,講一口流利的漢話,人很誠實也許是天意,我正巧收到一筆轉來的輔導費,於是請格桑去全聚德品嘗烤鴨,去東來順吃涮羊肉,遊覽長城、故宮、頤和園。臨別,我特地去王府井副食商場買了些精緻糖果,請格桑帶給他的阿媽,格桑深情地表示後會有期。回藏後格桑辭職下海經商,歷經十多年磨鍊,事業有成,如今他已擁有自己的商行和車隊。
  • 62歲一個人去了西藏(枯燥乏味的火車)
          吃完晚飯動身,傍晚7:36在上海新客站發車,今天已經算在旅行社的西藏12日遊合同書裡面了,待在家裡一天,算是第一天西藏遊。      整理了一個拉杆箱,一個雙肩包,一個腰包。
  • 萬盞酥油燈長明的西藏大昭寺
    拉薩的第一看點是布達拉宮,因為他是西藏最高、最著名的建築,也是西藏政教合一政權的中心。但是西藏人確認為,真正的「西藏」是大昭寺和圍繞大昭寺建立起來的八廓街。只有到了大昭寺和八廓街才算是到了西藏。按行程我們應該4月13日去大昭寺和八廓街,可是正趕上這天大昭寺有佛學院學生考試不對外開放,我們只好改為4月14日上午返程這天去大昭寺。拉薩城不大,公交車和計程車都很方便。以布達拉宮、大昭寺為市中心,計程車大約15元左右基本都能到達。現在的拉薩很發達,很多經商、開計程車的都是內地司機,語言溝通非常方便。
  • 62歲一個人去了西藏(納木錯與那根拉山口)
          正寫此文時,8月9日西藏尼木縣境內318國道4740公裡處發生重大車禍,44名遊客遇難,這地方就在羊卓雍錯再過去一點,我們沒到。他們上午布達拉宮,下午大昭寺,然後去日喀則,16點25分出事。
  • 布達拉宮-大昭寺-八角街-林芝-巴松錯-巨柏公園5日遊
    拉薩城昔日曾是一片沼澤地,叫做倭塘湖,傳說在建大昭寺之前,文成公主運用陰陽,五行的方法觀察地形,認為西藏形似一仰臥的魔女,而倭塘湖乃是女魔的心臟,應填湖建寺才能消災驅魔。工程開始後,在施工中,成群的彭波白山羊往來馱土,因為藏語「山羊」叫「惹」,「土」為薩,所以寺廟被稱為「惹薩」。
  • 西藏探秘之「大昭寺」——世界上唯一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真身像之地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覺康」(藏語意為佛殿),位於拉薩老城區中心,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贊幹布建造,拉薩之所以有「聖地」之譽, 與這座佛像有關。寺廟最初稱「惹薩」,後來惹薩又成為這座城市的名稱,並演化成當下的「拉薩」大昭寺建成後,經過元、明、清歷朝屢加修改擴建,才形成了現今的規模。
  • 大昭寺在拉薩市具有中心地位,不僅是地理位置上的
    大殿正中供奉文成公主從長安帶來的釋迦牟尼12歲時等身鍍金銅像。兩側配殿供奉松贊幹布、文成公主、尼泊爾尺尊公主等塑像。大昭寺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西藏現存最古老的七木結構建築,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布局規式。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爾、印度的建築風格,成為藏式宗教建築的千古典範。
  • 西藏建築:大昭寺簡介
    大昭寺建於653年(唐高宗永徽四年),是吐番贊普松贊幹布迎娶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之後的建築,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松贊幹布建寺目的是為了鞏固其統治,並將佛教弘揚到全藏各地。傳說建寺前,文成公主運用陰陽五行的方法,試測出西藏的地形,認為西藏的地形酷似一位仰臥的魔女,而拉薩的倭塘湖似其心臟,只有填湖建廟。
  • 西藏之行(三)八廓街、大昭寺
    原來只是單一圍繞大昭寺的一條轉經道,被西藏人稱為「聖路」。後來由於各地商人和朝聖者的不斷往來,幾經修建和擴建使之不斷成了拉薩的繁華商業街。這條街上經商的人都是來自中國各地和尼泊爾、內蒙等地的人。大部分藏族人是不經商的,他們的房子租給了外地人經商,房租也是很高的。
  • 最適合宅男宅女旅遊地:拉薩大昭寺
    「發呆」玩法:很多人喜歡坐在大昭寺前乘蔭,靜靜看著每天來此跪拜的人。大昭寺門口有無數人前來跪拜,手依次經過頭胸然後及地,最後整個人都匍匐在地上。在這裡發呆不需要帶太多的東西,穿上舒服的衣服,坐在門前,靜思半天已經足夠了。
  • 那些年我去過的寺院(11)大昭寺
    大昭寺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覺康」(藏語意為佛殿),位於拉薩老城區中心大昭寺建成後,經過元、明、清歷朝屢加修改擴建,才形成了現今的規模。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築,並且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市局規式。環大昭寺內中心的釋迦牟尼佛殿一圈稱為「囊廓」,環大昭寺外牆一圈稱為「八廓」,大昭寺外輻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
  • 什麼是大昭寺?(上)
    大昭寺是藏王松贊幹布(約617—650)在公元647年為其五妃所建的五寺之一(大昭寺是為尼泊爾妃而建,其他四地為可是另一方面,西藏的山勢看似仰臥魔女,其心臟位置乃後來的拉薩中心,附近更有惡龍的宮殿。為了克服地理風水上的不祥,文成公主建議在魔女心臟所在點建大昭寺安置八歲等身像,又於龍宮所在建小昭寺供奉十二歲等身像,並於對應魔女肢節部位的各地點建昌珠寺等十二座寺院,以作鎮壓。史書記載:「為了使仰天躺在地上的女魔四肢受到控制,人們在她身上釘了12根釘子用以固定。」
  • 十年前,我的第一次西藏之行所見所攝(二)布達拉宮、八廓街
    我們於26日夜晚二點鐘(實際是27日凌晨了)到達拉薩,拉薩的朋友早就替我們聯繫好了賓館,剛到這裡,還不敢馬上洗頭、洗澡,怕不適應,引起感冒。來到高原,最怕的就是感冒,其後果就怕是引起肺水腫或腦水腫,所以,一定要小心,只能簡單的漱洗休息了。27日上午睡了個懶覺,三天來的辛苦疲乏解除了。
  • 西藏重大佛事活動中心的大昭寺,輝煌壯觀具有唐代建築風格
    大昭寺始建於公元647年,由西藏國王松贊幹布為紀念文成公主進藏而修建。後來經過歷代的修繕和增建,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建築群。寺廟建築面積25100多平方米。有20多個大廳。大殿高4層,屋頂為鍍金銅瓦。它雄偉壯麗,具有唐代的建築風格。它還吸收了尼泊爾和印度的建築藝術特點。
  • 一路向西(西藏之旅)
    不知道什麼時候有這樣的想法,要去西藏,或者一直在心裏面有種聲音,要去西藏。就這樣在年初便暗暗做出了高原行的決定。開始讀有關西藏的書,搜羅有關西藏的知識,遊覽西藏遊記,欣賞西藏的美景美圖,這一切都衝擊著我的內心。直到我看到那個如同三毛一般的女子的話之後,更加堅定了自己想法,我想西藏我會來的,風雨無阻。
  • 西藏探秘之「大昭寺」——世界上唯一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真身像之地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覺康」(藏語意為佛殿),位於拉薩老城區中心,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贊幹布建造,拉薩之所以有「聖地」之譽, 與這座佛像有關。寺廟最初稱「惹薩」,後來惹薩又成為這座城市的名稱,並演化成當下的「拉薩」大昭寺建成後,經過元、明、清歷朝屢加修改擴建,才形成了現今的規模。
  • 「走進西藏」——八廓街,又叫八角街,原來這裡就是步行街的鼻祖
    因此八廓街是圍繞大昭寺的一條拉薩最繁華的商業街,街道以大昭寺為中心。後來,人們以訛傳訛,望文生義,想當然地以為八角街就是那條環形街道的八個角了。八廓街是由八廓東街、八廓西街、八廓南街和八廓北街組成的多邊形街道環,周長約1000多米,街內岔道較多,有街巷35個。
  • 大昭寺,有多少人去西藏只知道布達拉宮,卻把它忘了
    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地方,是去西藏拉薩必去的地方。今天介紹的是大昭寺,小夥伴的第一個問題肯定是想大昭寺在什麼時候建的吧,小編告訴大家大昭寺是公元七世紀中期,是由當時的藏王松贊幹布親自主持修建的,這在當時,是一個聲勢浩大的大項目。
  • 大昭寺的建立頗有傳奇色彩,關於大昭寺的建立也有兩個傳說
    松贊幹布的一位愛妃想要建議建一個寺廟來供養他,從家鄉帶來的一位釋迦佛祖八歲等身像。可是不知為何,寺廟每每建立,到晚上總是傾塌。後來文成公主嫁了過去,她熟通陰陽八卦。他看出了西藏的地形,猶如一個魔女,而拉薩的位置正好是魔女的心臟所在。建立寺廟的旁邊是一個湖泊,叫做臥塘湖,也叫牛奶湖。魔女的心血匯成了這個湖泊,所以寺廟的建立才會頻頻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