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覺康」(藏語意為佛殿),位於拉薩老城區中心,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
是藏王松贊幹布建造,拉薩之所以有「聖地」之譽, 與這座佛像有關。
寺廟最初稱「惹薩」,後來惹薩又成為這座城市的名稱,並演化成當下的「拉薩」
大昭寺建成後,經過元、明、清歷朝屢加修改擴建,才形成了現今的規模。
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大昭寺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築,並且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市局規式。
環大昭寺內中心的釋迦牟尼佛殿一圈稱為「囊廓」,環大昭寺外牆一圈稱為「八廓」,大昭寺外輻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
以大昭寺為中心,將布達拉宮、藥王山、小昭寺包括進來的一大圈稱為「林廓」。
這從內到外的三個環型,便是藏民們行轉經儀式的路線。
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爾、印度的建築風格,成為藏式宗教建築的千古典範。
寺前終日香火繚繞,信徒們虔誠的叩拜在門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長頭的深深印痕。
萬盞酥油燈長明,留下了歲月和朝聖者的痕跡。
大昭寺金頂可以看到大昭寺廣場,右邊遠處山上是布達拉宮,近處的柳樹是「公主柳」,相傳是文成公主所栽。
繞大殿一周共有380個轉經筒,一個緊挨一個。邊走邊推動轉經筒是很多虔誠的信徒必做的功課。
寺院內的佛殿主要有釋迦牟尼殿、宗喀巴大師殿、松贊幹布殿、班旦拉姆殿(格魯派的護法神)、神羊熱姆傑姆殿、藏王殿等等。
主殿高四層,兩側列有配殿,布局結構上再現了佛教中曼陀羅壇城的宇宙理想模式。
寺內擁有各種木雕、壁畫。
從大昭寺正門而去是天井式院落是藏傳佛教中「格西」(藏傳佛教中的高級學位,相當於博士)的產生地。
酥油燈後是大昭寺主殿正門,大昭寺最早的建築都從正門開始;外院是後來修建、擴充的,而主殿是1400多年前的建築。
大殿通道入口處右側是關於大昭寺建寺故事的壁畫,主要內容是7世紀時的早期布達拉宮的樣子,以及當年填湖建大昭寺的情景。
在西牆與北牆拐角之處矗立了一座白塔,據說這座白塔是在修建大昭寺之前,從臥塘湖中所顯現出來的。
在藏民族的心目中,松贊幹布和文成公主是菩薩變成了國王和王后來教化藏族人的。
兩位公主體貌端莊,其中前面髮髻高挽、典型的大唐女子就是文成公主。
在南牆與東牆拐彎之處,有宗喀巴及其他教派的諸位宗師.東牆第一間佛殿是無量光佛。
轉過殿角是一副壁畫,內容是七世紀松贊幹布和公主組織的一個慶典活動,是為了大昭寺竣工的開光典禮,實際上是一個七世紀傳統運動會的情景。
大昭寺的布局方位與漢地佛教的寺院不同,其主殿是坐東面西的。
從庭院出來,到側門的售票處,有樓梯可以直通二樓和三樓的平臺。二樓只在早上開放。
繼續右繞,穿過兩邊的夜叉殿和龍王殿,數百盞點燃的酥油供燈的後面便是著名的「覺康」佛殿。它既是大昭寺的主體,也是大昭寺的精佛之所在。
在拉薩,藏族人也喜歡將以大昭寺為主的八角街一帶稱為「拉薩」,藏文意思是佛地,你還可以看到朝拜者在大昭寺門口磕長頭,場面感人,可見大昭寺在拉薩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還有更多的人每天圍繞著大昭寺轉經,很多僧人也在大昭寺附近擺開架勢,向過路的人唱經化緣。你心中的聖地在哪呢?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