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拉覺空,康區的「大昭寺」,因為這裡也供奉有佛陀十二歲等身像
圖文/舒放
呷拉覺空漢語意思是呷拉釋迦佛殿。位於甘孜縣穿城而過的雅礱江南岸,距離縣城很近,三公裡左右。從這一名稱可以獲悉,佛殿主供的是佛陀釋迦牟尼。當地的朋友介紹說,不僅如此,呷拉覺空就是我們康區的「大昭寺」,因為裡面供奉的是和大昭寺完全一樣的覺沃佛,也就是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
關於呷拉覺空的由來,朋友伉儷還起了爭執,因為兩人講述的版本不一致。多吉說呷拉覺空所供奉的覺沃佛像是當年文成公主進藏途經甘孜縣時,運載覺沃佛像的車子在現在呷拉覺空所在地突然就變得異常沉重,走不動了。後來經過高僧打卦,說此地是羅剎女的左膝蓋(西藏的地形在藏族傳說裡,是一個仰躺的羅剎女形象),要在這地方修建一座佛殿供奉覺沃佛像才能鎮住羅剎女。由於覺沃佛像只有這樣一尊,自然不能留在此地。於是文成公主就命隨行的能工巧匠依照覺沃佛的樣子,塑造了另一尊完全一模一樣的佛像,留在了甘孜縣,也就是如今呷拉覺空所供奉的佛像。
妻子央金不同意多吉的說法,她說文成公主進藏之後,才塑造的覺沃佛像,然後用剩下的材料塑造了呷拉覺空的這尊佛像,再從拉薩運了過來。造這尊佛像的目的,倒是和多吉說的一樣,為了鎮住羅剎女。
央金的說法存在明顯的錯誤。但我們都沒有去「糾正」。對於虔誠的人而言,史實和傳說之間原本就沒有界限。更何況,這裡面還有心的力量。正如那則在藏地流傳很廣的「狗牙舍利」故事:兒子去印度朝聖,忘記了阿媽的囑託,在回來的路上順手撿了一顆狗牙,哄騙老阿媽說是佛牙。老阿媽從未懷疑,將狗牙虔誠供養,結果不久,這顆狗牙居然生出了很多舍利子。
文成公主進藏所攜帶的佛陀十二歲等身像,是現存於世的三尊佛陀等身像之一。這三尊等身像之所以殊勝至極,是因為這是佛陀駐世期間親自加持過的佛像,等同於佛陀本身。所以不會是文成公主進藏之後才塑造完成。
是不是有一種可能,呷拉覺空最初所用的材料,有一部分的確來自修建大昭寺剩餘的材料?不過這裡面同樣有一個問題,文成公主所攜帶的十二歲等身佛像,最早是供奉在小昭寺的——就讓傳說一直成為傳說本身,謎底是什麼並不重要。
我在去年朝聖呷拉覺空返回成都後不久,寫過一篇記錄行程的文字。但對於呷拉覺空的緣起一直有一探究竟的願望。這一年多的時間,在查閱《青史》《紅史》《智者喜宴》等相關書籍資料後,梳理了不同版本之間的異同,呷拉覺空的由來逐漸變得清晰起來。多吉和央金的版本都有部分史實。
呷拉覺空確然和文成公主有關,殿裡供奉的佛像也確然是參照了大昭寺覺沃佛像。
法王松贊幹布為了避免羅剎女興風作浪給吐蕃帶來戰爭,同時為了預防災害和疾病,就下令在羅剎女的手肘和膝蓋處分別修建四座神廟佛殿,用來鎮壓住羅剎女。文成公主在松贊幹布的支持下,主持修建了這四座神廟佛殿,分別位於羅剎女的左右手肘和左右膝蓋處。呷拉覺空正是四座神廟之一,位於羅剎女的左膝處。由於羅剎女仰面躺時左膝彎曲,高於身體其它部分,所以必須要用和覺沃佛相同法力的佛像才能徹底鎮壓,文成公主就讓工匠仿製了一尊一模一樣的佛像,用來放置於羅剎女的左膝處。
法力相同的佛像,對於信眾而言,功德自然也完全一樣。這樣一來,暫時由於各種原因不能前往拉薩大昭寺朝聖的康區藏族同胞,怎麼著也要朝拜呷拉覺空。
不過,呷拉覺空最初並無佛殿,而且仿製的覺沃佛像也是埋於地下的。據史料記載,公元760年,大譯師白若扎納在卓達珍寶洞閉關修行時,無意間觀望到折雪呷拉坪壩從地下發出一條金光。白若扎納隨後在發出金光的地面之下挖掘出了一尊松贊幹布時代的佛像,和大昭寺的覺沃佛像完全一致,這就是文成公主主持塑造的那尊佛像。由於只是為了鎮壓羅剎女的左膝,所以埋在了地下。白若扎納作為有緣人得以讓佛像示現於世。隨後,白若扎納對佛像進行了無量的裝藏,然後修建了佛殿供奉,這就是呷拉覺空最初的由來。
大譯師白若扎納原名毗茹札那,藏傳佛教史上最早正式出家的「七覺士」之一,也是赤松德贊時期25名密宗大成就者之一,整個吐蕃時代108位大翻譯家之首。
毗茹札那早年在桑耶寺師從寂護和蓮花生兩位大師學習佛法和梵文。年紀稍長時,就已經夠能擔任兩位大師和贊普赤松德贊之間的翻譯,所以深受三位長者的喜愛。後來毗茹札那正式受戒,由於受了密宗灌頂,取密宗法名為白若扎納。
後來白若扎納被贊普派往印度留學,由於極具語言天賦,是一位難得的人才,加上他對佛教的虔誠,印度的同修(在並不知道他的密宗法名的情況下)給他起了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名字——白若扎納,含有「大光明」之意。這一名字與他的密宗法名不謀而合。
也許,「大光明」這一法名也正是由他觀望到埋在地下的佛像,並由此肇始了呷拉覺空佛殿修建的內在緣起。
#佛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