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建築:大昭寺簡介

2020-12-24 東方網

  大昭寺建於653年(唐高宗永徽四年),是吐番贊普松贊幹布迎娶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之後的建築,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松贊幹布建寺目的是為了鞏固其統治,並將佛教弘揚到全藏各地。傳說建寺前,文成公主運用陰陽五行的方法,試測出西藏的地形,認為西藏的地形酷似一位仰臥的魔女,而拉薩的倭塘湖似其心臟,只有填湖建廟。在填湖的過程中,用白山羊運土,為了使後人記住羊群運土的勞績,在寺門口的木柵欄內塑有兩隻白羊,並稱為該寺為「惹剎」(意為山羊馱土)。據藏文史料稱,寺內原供奉尺尊公主帶來吐番的不動金剛佛像(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唐朝金城公主嫁到吐番後,將這尊佛像搬到小昭寺,而把文成公主帶到吐番的臥覺佛像(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迎來大昭寺供奉,遂稱該寺為「覺康」。搬進大昭寺的銅佛,由後人鎦金,故稱「鎦金銅座佛」。

  大昭寺佔地16700平方米,共建有20多個殿堂,總建築面積為25100多平方米。

  據史料記載,唐代文成公主修建大昭寺時,曾從長安招來許多木工、畫匠,如今在該寺的牆壁上還繪有當年各民族工匠在沼澤地上排水填石、架木壘牆的勞動情景。從主殿看,甘梁架鬥拱都是漢族古典建築中老式造型,柱頭、zhan部的裝飾受到印度和尼泊爾文化的影響。因此人們稱大昭寺的建築以藏式為主,融合了唐代和尼(泊爾)印(度)的某些建築風格和特色,是多民族文化藝術的結晶。

  大昭寺不僅僅是一座供奉眾多佛像、聖物以使信徒們膜拜的殿堂,它還是佛教中關於宇宙的理想模式-壇城(曼陀羅)這一密宗義理立體而真實的再現。在大昭寺的正門入口處前面,有三根石柱。一根石柱上用漢藏兩種文字刻著公元823年籤訂的唐蕃會盟書。

  大昭寺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築,並且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布局規式。經歷代多次整修、增拓,遂形成了如今佔地25100餘平方米的宏偉規模。

  大昭寺殿高4層,整個建築金頂、鬥拱為典型的漢族風格。碉樓、雕梁則是西藏樣式,主殿二、三層簷下排列成行的103個木雕伏獸和人面獅身,又呈現尼泊爾和印度的風格特點。寺內有長近千米的藏式壁畫《文成公主進藏圖》和《大昭寺修建圖》,還有兩幅明代刺繡的護法神唐卡,這是藏傳佛教格魯派供奉的密宗之佛中的兩尊,為難得的藝術珍品。

  藏族人也喜歡將以大昭寺為主的八角街一帶稱為「拉薩」,藏文意思是佛地,你還可以看到虔誠的朝拜者在大昭寺門口磕長頭,場面非常感人,由此可見大昭寺在西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文成公主入藏和對拉薩建設的重大貢獻

  唐蕃友好,唐王允婚,於是文成公主作為漢藏人民友好的使者,帶著少量的侍女和衛士,在江夏王李道宗的護送下,於公元641年從長安出發,不畏艱險,涉水翻山,向西藏進發。松贊幹布也派褸東贊為專使,進入唐朝迎親。並決定於公主途徑路上,建築城寨,以作紀念。公主經過藏族地區,一路播下漢藏兩族人民的友誼種子。也指導藏族地區人民耕翻土地、種植糧食、安裝石磨等。公主進藏途中的功績,廣泛流傳於青藏高原各地。

  經過兩年多的長途跋涉,公主終於在643年安全到達吉雪臥塘。此時吐蕃人民聞訊歡騰雀躍,歡歌郊宴,隆重慶祝。

  公主到達時,這個吐蕃王都城,是一片芳草萋萋,沼澤沙灘的蕭條之地。臥塘中央有一湖泊,名曰臥措。那時,在原修有一巖洞的瑪波日上(紅山)上,又修了一間宮室(森康嘎布),赤尊公主入藏後又建起一些房子。拉薩建設,惟是而已。拉薩的真正發展和建設,是文成公主抵達以後的事。據史書記載,公主信奉佛教,進藏時還挽運一尊釋迦牟尼塑像。到達拉薩以後,佛像先是用帷幔圍於沙地樹叢之中,可見當時拉薩是多麼荒涼。

  公主入藏以後,應松贊幹布及赤尊公主之請求,籌劃在臥措之上,為赤尊公主建一寺,這就是後來的大昭寺;後公主又在臥措西北面沙灘上建了一座純粹漢式的寺廟,即今天的小昭寺;這兩座寺廟的建設過程,都顯示了公主的博學多才,她從設計到施工,都出了許多主意;同時公主又召來唐朝的不少工匠,參加這兩項宏偉的建築工程。據史書記載,在大昭寺建設過程中,赤尊公主從尼婆羅召來不少工匠,參加建設。可見拉薩的建設,一開始便凝結著漢藏人民的友誼,也凝結著中尼人民的友好情誼。

  從建設大昭寺這一工程,我們可以看到文成公主的聰明才智。她懂得天文地理,運用星象學和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說,觀察天象地氣,認為拉薩地形若母夜叉仰臥之心臟,凶相畢露,不利於創基立國,應建寺廟以鎮之。她認為臥措乃母夜叉之心臟,湖水是女妖的血液,應建廟以鎮其心臟。公主又根據五行相承相剋的理論,獻策於松贊幹布,認為廟宇工程,宜用白山羊背土填湖,松贊幹布對公主意見,言聽計從。於是在公元646年,大昭寺的工程便破土動工。這一填土建寺的工程,是拉薩歷史上第一大建築工程。經過包括填湖在內兩年的施工,臥措上終於矗立一座宏偉的廟宇,這就是至今香火不絕的大昭寺。據很多史書的記載,在建築大昭寺的同時,在臥措西北沙地上由從長安召來的工匠為公主帶來的佛尊建造一座完全仿造唐朝格式的廟宇――小昭寺。人們把山羊背土的行動,用其藏語之音――山羊為「惹」,土為「薩」――命名這座規模宏大的大昭寺;又因為當時臥塘上矗立了如此巨大的建築物,成為這個王都的突出標誌和象徵,故人們又把「惹薩」賜給這座都城,當時漢文把「惹薩」音譯為「邏些」,故史書稱拉薩的前身為「邏些」。

  公元648年,宏偉的大昭寺和小昭寺均建成,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所帶來的佛像分別請進寺中。

  據《賢者喜宴》書載:公主進藏時隨身帶有騾、馬、駱駝等百十馱載嫁妝,馱有許多文史資料、醫學、歷算書籍,還有大量佛經等。同時帶來了蔬菜、穀類等種子,又帶來了建築、釀米酒等先進技藝和唐代音樂舞蹈等技術。這些先進科學、文化的傳播,對促進吐蕃的經濟文化發展,加強漢藏人民的友好關係,起著積極的作用。因此,文成公主一直被銘記在西藏人民心中。松贊幹布650年死後,文成公主一直待在西藏。那時,吐蕃和唐朝一度失和,公主仍然和吐蕃人民友好相處。680年,公主去世。當時唐朝與吐蕃戰火未滅,吐蕃仍為公主舉行隆重的葬禮,並和松贊幹布合葬於窮結的藏王墓中。

  文成公主受藏族人民尊敬之至。從古到今,文成公主的功績都不斷被民歌、藏戲等文學作品所描寫,廣泛流傳於民間。文成公主是藏漢人民友誼的使者,對西藏的經濟、文化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所以藏族人民也給予她無限崇高的榮譽。關於公主的故事傳說,遍及萬裡高原,證明了她真正活在藏族人民的心中。

相關焦點

  • 西藏開展大昭寺建築測繪與分析研究工作
    新華社拉薩4月3日電(記者 春拉)記者從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2018年度業務工作公眾分享報告會上獲悉,由該所承擔的大昭寺建築測繪與分析研究工作自去年11月啟動以來,目前已完成主殿部分木門、廊道木柱、託木等木構件詳細勘測製圖及主體建築剖面圖測繪等工作。
  • 西藏旅遊景點簡介:布達拉宮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宏偉建築
    西藏旅遊景點簡介:布達拉宮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宏偉建築布達拉宮布達拉宮始建於7世紀,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相傳,藏族吐蕃王松贊幹布好善信佛,遷都拉薩後,經常在拉薩近旁的山上誦經祈禱,並給這座山取名為「布達拉」。
  • 西藏開展大昭寺建築測繪與分析研究工作
    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工作人員在大昭寺開展木構件測量工作(1月21日手機拍攝)。新華社發(圖旦次朗 攝)  新華社拉薩4月3日電(記者春拉)記者從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2018年度業務工作公眾分享報告會上獲悉,由該所承擔的大昭寺建築測繪與分析研究工作自去年11月啟動以來,目前已完成主殿部分木門、廊道木柱、託木等木構件詳細勘測製圖及主體建築剖面圖測繪等工作。  大昭寺始建於公元七世紀,後經歷代重修增建形成了現今的規模。
  • 邱承彬淺談西藏拉薩大昭寺奇觀
    多年的西藏經歷,有著許多西藏朋友,與大昭寺的僧俗老友相聚,已經成了每次去大昭寺的定式。  西藏拉薩大昭寺位於拉薩市老城區中心,與小昭寺、布達拉宮都相距不遠,拉薩多路公交車都在大昭寺附近設有站點,交通十分便利。
  • 至高無上的大昭寺 西藏旅遊遊記
    至高無上的大昭寺 西藏旅遊遊記到西藏旅遊 導遊第一站在大昭寺 這裡可以了解很多知識!如果讓我說實話,我會說,我到西藏旅遊,並不是為了大昭寺,主要是為瞻仰布達拉宮。但是我知道,大昭寺,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由藏王松贊幹布在1300多年前建造,連拉薩市的命名都與這座寺院有關,它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在拉薩,甚至在整個西藏,屬於吐蕃時期的建築,大概也只有大昭寺了吧,從這一點上講,我怎麼也不敢怠慢大昭寺。不僅我不敢怠慢大昭寺,當地的導遊也不敢,他把我們在西藏旅遊的第一站就安排在大昭寺,可見導遊對大昭寺的重視程度。
  • 西藏最重要的寺廟之一,大昭寺恢復開放!
    大昭寺是西藏藏傳佛教最早建造的宗教建築之一,也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200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大昭寺作為布達拉宮的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 西藏遊記:大昭寺
    大昭寺(Jokhang Temple)是西藏人的精神家園,所有藏人都有一個共同 的心願: 一生之中,一定要 到大昭寺去拜佛,在八廓街上轉經。據說,這裡原本是一處窪地,藏人以山羊馱土填平湖泊,修建了西藏的第一座佛教寺廟,隨後松贊幹布才圍繞大昭寺,開始了拉薩的造城運動。
  • 邱承彬遊記:西藏拉薩大昭寺奇觀八
    大昭寺建成後,經過元、明、清歷朝屢加修改擴建,才形成了現今的規模。   大昭寺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築,並且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格局。
  • 西藏大昭寺最珍貴佛像圖,拉薩大昭寺怎麼開光?
    西藏大昭寺最珍貴佛像圖  西藏大昭寺又被稱為祖拉康和覺康,在藏語中是佛殿的意思,大昭寺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而這座寺院和文成公主有很大的關係,據說大昭寺是松贊幹布為了迎娶文成公主而修建的,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廣為流傳,現在西藏大昭寺內最珍貴的佛像,就是文成公主帶去的
  • 西藏現存吐蕃時期建築,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築,大昭寺
    大昭寺,位於西藏拉薩市城關區八廓西街28號附近。始建於七世紀吐蕃王朝的鼎盛時期,建造的目的據傳說是為了供奉一尊佛像。大昭寺殿高4層,整個建築金頂、鬥拱為典型的漢族風格。碉樓、雕梁則是西藏樣式,主殿二、三層簷下排列成行的103個木雕伏獸和人面獅身,寺內有長近千米的藏式壁畫《文成公主進藏圖》和《大昭寺修建圖》。
  • 邱承彬遊記:西藏拉薩大昭寺奇觀九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覺康(藏語意為佛殿),位於拉薩老城區中心,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贊幹布建造,拉薩之所以有聖地之譽,與大昭寺奉祀的12歲等身佛像有關。大昭寺建成後,經過元、明、清歷朝屢加修改擴建,才形成了現今的規模。   大昭寺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築,並且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格局。
  • 大昭寺是西藏名氣最大的寺廟,在這裡可以聆聽虔誠的聲音
    大昭寺始建於七世紀吐蕃王朝的鼎盛時期,建造的目的據傳說是為了供奉一尊佛像。大昭寺共修建了三年有餘,因藏語中稱"山羊"為"惹",稱"土"為"薩",為了紀念白山羊的功績,佛殿最初名為"惹薩",後改稱"祖拉康"(經堂),又稱"覺康"(佛堂),全稱為"惹薩噶喜墀囊祖拉康",意即由山羊馱土而建的。"
  • 國家投資3000多萬元對西藏大昭寺小昭寺進行修繕
    新華社拉薩7月26日電(記者塗洪長)26日,作為西藏「十一五」重點文物保護工程之一的大昭寺、小昭寺維修工程舉行了開工儀式。根據有關安排,國家將投入3000多萬元對這兩處重要文物古蹟進行維修。    據西藏文物局局長喻達瓦介紹,由於年代久遠和自然侵蝕,大昭寺、小昭寺這兩大文物古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險情和損壞。
  • 朝聖之旅——西藏大昭寺
    西藏大昭寺拉薩不得不打卡的著名寺廟更是朝聖之旅的重要坐標「先有大昭寺,後有拉薩城
  • 邱承彬遊記:西藏拉薩大昭寺奇觀十二
    大昭寺建成後,經過元、明、清歷朝屢加修改擴建,才形成了現今的規模。   大昭寺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築,並且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格局。
  • 西藏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築——大昭寺
    西藏,大昭寺。
  • 西藏重大佛事活動中心的大昭寺,輝煌壯觀具有唐代建築風格
    大昭寺始建於公元647年,由西藏國王松贊幹布為紀念文成公主進藏而修建。後來經過歷代的修繕和增建,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建築群。寺廟建築面積25100多平方米。有20多個大廳。大殿高4層,屋頂為鍍金銅瓦。它雄偉壯麗,具有唐代的建築風格。它還吸收了尼泊爾和印度的建築藝術特點。
  • 邱承彬遊記:西藏拉薩大昭寺奇觀十三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覺康(藏語意為佛殿),位於拉薩老城區中心,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贊幹布建造,拉薩之所以有聖地之譽,與大昭寺奉祀的12歲等身佛像有關。大昭寺建成後,經過元、明、清歷朝屢加修改擴建,才形成了現今的規模。   大昭寺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築,並且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格局。環大昭寺內中心的釋迦牟尼佛殿一圈稱為囊廓,環大昭寺外牆一圈稱為八廓,大昭寺外輻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
  • 西藏迎旅遊高峰 布達拉宮、大昭寺實行預約參觀
    西藏迎旅遊高峰 布達拉宮、大昭寺實行預約參觀 2019-07-21江飛波 攝   中新網拉薩7月21日電 (江飛波 曾嘉)目前正值進藏旅遊旺季,西藏自治區布達拉宮管理處及拉薩市大昭寺管委會發布公告稱,7月21日起開始實行門票提前一天預約制。  位於拉薩的布達拉宮系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景區;大昭寺歷史悠久,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大昭寺,有多少人去西藏只知道布達拉宮,卻把它忘了
    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地方,是去西藏拉薩必去的地方。今天介紹的是大昭寺,小夥伴的第一個問題肯定是想大昭寺在什麼時候建的吧,小編告訴大家大昭寺是公元七世紀中期,是由當時的藏王松贊幹布親自主持修建的,這在當時,是一個聲勢浩大的大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