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現存吐蕃時期建築,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築,大昭寺

2020-09-17 視覺秀旅遊

大昭寺,位於西藏拉薩市城關區八廓西街28號附近。始建於七世紀吐蕃王朝的鼎盛時期,建造的目的據傳說是為了供奉一尊佛像。大昭寺共修建了三年有餘,因藏語中稱&34;為&34;,稱&34;為&34;,為了紀念白山羊的功績,佛殿最初名為&34;,後改稱&34;(經堂),又稱&34;(佛堂),全稱為&34;,意即由山羊馱土而建的。&34;的名字據說與始於15世紀的&34;有關。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大昭寺作為布達拉宮的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大昭寺殿高4層,整個建築金頂、鬥拱為典型的漢族風格。碉樓、雕梁則是西藏樣式,主殿二、三層簷下排列成行的103個木雕伏獸和人面獅身,寺內有長近千米的藏式壁畫《文成公主進藏圖》和《大昭寺修建圖》。


佛殿的主尊是一尊小而精緻的彌勒佛像,過去每年傳召大法會期間都要抬著這尊佛像沿八廓街轉經遊行。一文殊菩薩像和觀音菩薩像分立於這尊佛像的左右兩倒,而這兩尊菩薩像旁又分別是一尊跏趺的度母像。此外,牆邊的四尊憤怒相的護法神是守護這座佛殿的。門的右邊是多聞天王(四大天之一),左邊是財神詹巴拉。祭壇上是一尊跏趺的傑瓦布姆喇嘛像,他曾在拉薩修建了堰壩,從而使拉薩免遭洪災的侵襲。進門時如果仔細看佛堂的左下角落,就會看到一隻小的石山羊。這就是傳說中的背土填臥塘湖的聖羊。


佛殿主尊是騎在一頭獅子上的小的觀音菩薩像(左邊第一尊)而非那尊大的無量光佛,其餘五尊菩薩像均為觀音菩薩的不同化身,在這座佛堂與通往樓上的樓梯之間的牆上是一截頂上有個洞的柱子。許多朝聖者把耳朵緊湊在這個嗣邊期望能聽到鴨子拍打翅膀的聲音。相傳,這隻鴨子存括在大昭寺的臥塘湖底。


佛殿主尊是藏王松贊幹布,左邊是藏王赤松德贊,右邊是藏王赤祖德贊。這三位藏王執政時期是吐蕃的鼎盛時期,在他們的大力扶持下,佛教才得以傳人吐蕃,並在此發展繁榮。他們是西藏歷史上的三位法王,傳統上將他們稱為&34;。

度母殿,佛堂供奉的是度母。殿正中的大佛像即是度母像,在她身後的玻璃櫃中是她的主要化身&34;像。佛龕的右側有六尊佛像,前三尊是被稱為&34;的一組佛像,即寂護堪布,蓮花生軌範師以及法王赤松德贊。另外三尊是&34;,即宗喀巴大師及其兩大弟子克主傑和賈曹傑。

進入大昭寺前面的小廣場,可以看到大昭寺的全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圍牆圍起的兩塊石碑。南邊一塊便是著名的唐蕃會盟碑,高3.42米,寬0.82米,厚0.35米,唐長慶三年(公元823年)用藏漢兩種文字刻寫。

公元九世紀,唐朝與吐蕃王朝達成和好,以求&34;、&34;和&34;之目的。當時的贊普赤德祖贊為表示兩國人民世代友好之誠心,立此碑於大昭寺前,碑文樸實無華,言辭懇切,現碑身已有風化,至今大多數碑文仍清晰可辨。碑的旁邊有一棵柳樹,據傳由文成公主親手種植,當地人稱為公主柳。

唐蕃會盟碑又稱甥舅會盟碑,因為吐蕃贊普赤德祖贊娶的是唐朝皇帝的公主,所以自然他的孩子自然就要管以後的唐朝皇帝叫舅舅了。

這間佛殿是為了紀念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的。佛殿中屋頂建築央的主尊是宗喀巴,其餘八尊是他的八大弟子,其中最著名的兩大弟子克主傑和賈曹傑分別位於宗喀巴像的左右兩側。宗喀巴年事漸高到偏遠的山洞隱修時,這八大弟子曾陪伴在左右服侍他。宗喀巴在世時,曾由他的弟子出資製作了幾尊他的塑像。據說,宗喀巴見到這尊像時,評價這尊像特別像自己。另一種說法是,這尊佛像是由護法神閻羅神奇地製成的。還有一種說法是,這尊佛像是由後來的一位蒙佔皇帝出資製作的。宗喀巴像後邊左側供奉著一排他的薩迦派老師的塑像。這座佛殿的樓梯下是通向下面的湖的一扇活板門。北京雍和宮法輪殿也供養著此大師。

7世紀時,松贊幹布將戒指拋向空中,以戒指落下的地方來確定大昭寺的寺址。這枚戒指落到臥塘湖裡,於是從湖裡升起了一座幻化的白塔,表明已找到了合適的寺址。在13世紀,薩迦班智達按照幻化的白塔的樣子建了一座白塔,後來這座塔被毀壞了,主座是為了代替薩迦班智達所建的白塔而重建的。

主座小殿中供奉的是被尊為藥神的八藥師。生病時或為了祈求身體安康時,信徒們認為朝拜這間佛殿能夠使他們祛病強身。

這座佛殿的入口處由兩尊憤怒相的護法神鎮守。左邊是藍色的金剛手菩薩,右邊是紅色的馬頭明王身相之一的措利麥瓦次嘎巴。在佛殿裡,主尊無量光佛兩側是兩尊小的憤怒相護法神,兩側的牆邊分別供有四尊跏趺的佛像。這座佛殿有時又被叫做&34;。由於這座佛殿緊挨著釋尊殿前,信徒們在這裡祈禱能夠排除他們 朝拜釋迦牟尼的障礙。

樓梯下的一個角落裡供奉的是兩尊蓮花生塑像,右邊是一尊藏王赤襁德贊像。在離開這間佛堂時,會見到左邊牆上有一幅用鐵柵欄圍著的釋迦牟尼像。據說,這裡是九太菩薩以明相顯現的地方。

班丹拉姆護法神殿,位於二三樓之間,神座上的班丹拉姆神像,是一尊藍黑色的威猛女神,這是大昭寺和整個拉薩城的護法女神。

相關焦點

  • 西藏開展大昭寺建築測繪與分析研究工作
    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工作人員在大昭寺開展木構件測量工作(1月21日手機拍攝)。新華社發(圖旦次朗 攝)  新華社拉薩4月3日電(記者春拉)記者從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2018年度業務工作公眾分享報告會上獲悉,由該所承擔的大昭寺建築測繪與分析研究工作自去年11月啟動以來,目前已完成主殿部分木門、廊道木柱、託木等木構件詳細勘測製圖及主體建築剖面圖測繪等工作。  大昭寺始建於公元七世紀,後經歷代重修增建形成了現今的規模。
  • 西藏建築:大昭寺簡介
    大昭寺建於653年(唐高宗永徽四年),是吐番贊普松贊幹布迎娶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之後的建築,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松贊幹布建寺目的是為了鞏固其統治,並將佛教弘揚到全藏各地。傳說建寺前,文成公主運用陰陽五行的方法,試測出西藏的地形,認為西藏的地形酷似一位仰臥的魔女,而拉薩的倭塘湖似其心臟,只有填湖建廟。
  • 大昭寺是西藏名氣最大的寺廟,在這裡可以聆聽虔誠的聲音
    大昭寺始建於七世紀吐蕃王朝的鼎盛時期,建造的目的據傳說是為了供奉一尊佛像。大昭寺共修建了三年有餘,因藏語中稱"山羊"為"惹",稱"土"為"薩",為了紀念白山羊的功績,佛殿最初名為"惹薩",後改稱"祖拉康"(經堂),又稱"覺康"(佛堂),全稱為"惹薩噶喜墀囊祖拉康",意即由山羊馱土而建的。"
  • 朝聖之旅——西藏大昭寺
    西藏大昭寺拉薩不得不打卡的著名寺廟更是朝聖之旅的重要坐標「先有大昭寺,後有拉薩城
  • 拉薩標誌性建築剪影
    拉薩別稱邏些、日光城,是西藏自治區首府,藏族特色就是拉薩旅遊的特色。地標建築剪影選了四個標誌性建築,拉薩市文化體育中心是唯一的現代建築。此外,白塔,布達拉宮和大昭寺都是遊客到拉薩必遊的景點。布達拉宮是西藏最龐大、最完整的古代宮堡建築群。
  • 西藏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築——大昭寺
    西藏,大昭寺。
  • 中國西藏那些好玩又好看的景點:大昭寺,納木錯,林芝,墨脫
    大昭寺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築,並且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市局規式。大昭寺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寺前終日香火繚繞,萬盞酥油燈長明。人們將在這裡虔誠叩拜,留下最真誠的願望。
  • 【人文紀實】津門網張梅林:西藏之行記錄——大昭寺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覺康"(藏語意為佛殿),位於拉薩老城區中心,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贊幹布建造,拉薩之所以有"聖地"之譽,與這座佛像有關。大昭寺建成後,經過元、明、清歷朝屢加修改擴建,才形成了現今的規模。 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築,並且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市局規式。環大昭寺內中心的釋迦牟尼佛殿一圈稱為"囊廓",環大昭寺外牆一圈稱為"八廓",大昭寺外輻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
  • 景致記錄:西藏大昭寺,朝拜者磨亮廟前地板
    大昭寺,位於拉薩市老城區中心,由吐蕃藏王松贊幹布建造,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4A級國家旅遊景區。大昭寺,始建於公元647年,距今已有1373年。大昭寺是西藏現存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築。
  • 西藏之行(三)八廓街、大昭寺
    原來只是單一圍繞大昭寺的一條轉經道,被西藏人稱為「聖路」。後來由於各地商人和朝聖者的不斷往來,幾經修建和擴建使之不斷成了拉薩的繁華商業街。這條街上經商的人都是來自中國各地和尼泊爾、內蒙等地的人。大部分藏族人是不經商的,他們的房子租給了外地人經商,房租也是很高的。
  • 邱承彬遊記:西藏拉薩大昭寺奇觀十六
    大昭寺建成後,經過元、明、清歷朝屢加修改擴建,才形成了現今的規模。   大昭寺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築,並且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格局。環大昭寺內中心的釋迦牟尼佛殿一圈稱為囊廓,環大昭寺外牆一圈稱為八廓,大昭寺外輻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
  • 西藏最值得去的旅遊景點,不去一定後悔,不是羅布林卡不是大昭寺
    西藏最值得去的旅遊景點,不去一定後悔,不是羅布林卡不是大昭寺西藏以其雄偉壯觀、神奇瑰麗的自然風光聞名。它地域遼闊,地貌壯觀、資源豐富。自古以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民族文化。西藏名勝古蹟眾多。
  • 觸摸藏傳佛教的靈魂大昭寺——自駕西藏之19
    大昭寺建成後,經過元、明、清歷朝屢加修改擴建,才形成了現今的規模。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築。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爾、印度的建築風格,成為藏式宗教建築的千古典範。大昭寺始建於七世紀吐蕃王朝的鼎盛時期,建造的目的據傳說是為了供奉一尊明久多吉佛像,即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該佛像是當時的吐蕃王松贊幹布迎娶的尼泊爾尺尊公主從加德滿都帶來的。
  • 世界文化遺產:拉薩布達拉宮和大昭寺[高清]
    中國網 胡迪攝中國網5月14日拉薩訊(記者胡迪) 2011年5月13日,「六十巨變 大美西藏」採風團一行終於走進了嚮往已久的達布達拉宮。就像許多北京人說的,不到紫禁城就不算到過北京,不走進布達拉宮,恐怕也不算到過西藏。在拉薩,還有一句話,叫「去拉薩而沒有到大昭寺就等於沒去過拉薩」。大昭寺著名喇嘛尼瑪次仁的這句話,在此行採風中,得到再一次的印證。
  • 拉薩大昭寺,文成公主帶的佛像你一定不能錯過
    大昭寺又名「覺康」(藏語意為佛殿),是西藏現存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築大昭寺位於拉薩老城區的中心,距今已有1350年的歷史。傳說大昭寺寺址最早是一片湖,松贊幹布曾在此湖邊向尺尊公主許諾,隨戒指所落之處修建佛殿,孰料戒指恰好落人湖內,湖面頓時遍布光網,光網之中顯現出一座九級白塔。於是,一場以千隻白山羊馱土建寺的浩蕩工程開始了。
  • 探訪河西走廊的吐蕃建築
    河西走廓地區的開元寺,大佛寺,其主殿和配殿的建築平面都是以矩形為主;而吐蕃時期的寺院殿堂,如大昭寺的覺康大殿平面,是印度的毗可羅式(亦稱支提那式)形式。即在殿堂內的三面牆體,分別修建有與大堂相連的洞室,形成殿堂主要建築空間與若干佛殿相連的平面。 河西走廓寺院殿堂及莫高石窟營造中,沒有這樣的殿堂平面。
  • 世界文化遺產之布達拉宮、大昭寺與羅布林卡
    優美而又獨具匠心的建築、華美絢麗的裝飾、與天然美景的和諧融洽,使布達拉宮在歷史和宗教特色之外平添幾分丰采。大昭寺是一組極具特色的佛教建築群。建築於公元18世紀的羅布林卡,是達賴喇嘛的夏宮,也是西藏藝術的傑作。這三處地點風景優美,建築創意新穎,加之它們在歷史和宗教上的重要性,構成一幅和諧融入了裝飾藝術之美的驚人勝景。」
  • 西藏拉薩有一座寺,面朝東方有1300多年歷史,許多遊客錯過了
    這座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歷史,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也是西藏現存最輝煌吐蕃時期建築,和西藏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築。歷史上小昭寺曾被多次焚毀,現存的建築大多是後來重修的,只有底層的神殿是最開始建的,如果仔細觀察,殿內的10根柱子上雕刻的蓮花、捲雲紋以及珠寶等,都有吐蕃遺風。
  • 大昭寺木柱裂縫裡為何會有白色石子狀的東西?據說是朝聖者的牙齒
    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爾、印度的建築風格,成為藏式宗教建築的千古典範。大昭寺裡的「牙柱」是主殿前的一根柱子,上面有很多縫隙,裡面塞了很多人的牙齒。倒斃在路上的朝聖者在臨死前會把自己的牙齒敲下來,後來的人看到會帶著試著的牙齒繼續前行,到了大昭寺嵌進古老的「牙柱」裡,表示死都要完成朝聖的願望。
  • 西藏探秘之「大昭寺」——世界上唯一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真身像之地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覺康」(藏語意為佛殿),位於拉薩老城區中心,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贊幹布建造,拉薩之所以有「聖地」之譽, 與這座佛像有關。寺廟最初稱「惹薩」,後來惹薩又成為這座城市的名稱,並演化成當下的「拉薩」大昭寺建成後,經過元、明、清歷朝屢加修改擴建,才形成了現今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