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工作人員在大昭寺開展木構件測量工作(1月21日手機拍攝)。 新華社發(圖旦次朗 攝)
新華社拉薩4月3日電(記者春拉)記者從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2018年度業務工作公眾分享報告會上獲悉,由該所承擔的大昭寺建築測繪與分析研究工作自去年11月啟動以來,目前已完成主殿部分木門、廊道木柱、託木等木構件詳細勘測製圖及主體建築剖面圖測繪等工作。
大昭寺始建於公元七世紀,後經歷代重修增建形成了現今的規模。這座集漢、藏、尼泊爾、印度建築風格於一體的古建築群,是藏式寺院平川式布局的典範,也是目前西藏現存吐蕃時期經典古建築群和西藏最早土木結構建築群之一。2000年,大昭寺作為布達拉宮擴展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這是迄今為止針對大昭寺建築開展的最全面、最系統、最深入的一次測繪與分析研究工作,項目計劃於2025年完成。」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文物保護研究室主任邊頓說。
項目成員扎西曲珍告訴記者,過去的四個月裡,項目組走訪了中國國家圖書館、西藏自治區檔案館、西藏自治區圖書館,查閱了大量有關大昭寺歷史的文獻檔案資料;與寺院僧人訪談,為深入開展相關分析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史料基礎。
「接下來我們將著手開展對大昭寺主殿早期代表性木構件隱蔽處木屑(粉)等的採樣工作,並計劃通過碳—14年代測定法對早期殿堂具體修建和維修時間進行科學分析測定。」扎西曲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