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進廁所革命,改善農村如廁條件,瀋陽市於2016年到2020年間投入上億元財政資金。近日,新華社記者深入瀋陽農村調查發現,部分地方的改造廁所存在設計缺陷大、工程質量差、後續保障弱等多方面問題,近5年來,有一批改造廁所被村民用作堆放雜物等或徹底棄用,造成資源浪費。
這裡的「尬廁」真愁人:八旬村民在-20℃戶外用鐵桶如廁
「到晚上實在太冷,就只能在屋裡『方便』,再出來倒。」村民說。
寒冬的瀋陽,氣溫已跌至零下20攝氏度左右。記者在瀋陽市遼中區下萬子村一戶農家看到,西牆外放著一個墊著毛巾的鐵桶,居住在此的一對年逾八旬的村民就用這個鐵桶「方便」。
△廁所前堆滿了木板、秸稈等雜物,年逾八旬的村民用前面的鐵桶「方便」。(新華社記者於也童 攝)
而就在鐵桶後面,記者看到一座白牆皮、藍頂、約如電話亭大小的小房子,門口堆滿了木板、秸稈等雜物。村民告訴記者,這是2018年當地為他家改建的廁所,可根本就沒法用。「氣溫一低就結冰堵塞,咱也不能每次上廁所還都燒上熱水先衝一遍。」
記者在瀋陽市于洪區、遼中區走訪了多座村莊,發現改造廁所「沒法用」並非個案。
「你們看看誰家廁所這麼裝,把坐便器裝在灶臺正對面。」遼中區六間房鎮長崗子村一位大娘氣呼呼地拉著記者走進廚房,記者看到,馬桶正對灶臺,沒有進行任何遮擋。還有村民告訴記者:「改建廁所卻沒有上下水,完事我還得自己舀水衝,這不沒事找事嗎?」
△馬桶不但正對灶臺、沒有任何遮擋,還沒有上下水。(新華社記者於也童 攝)
還有村民反映,找專人來抽清集便塑料桶也是一筆開銷。「抽一次200元,要是用的勤,一年費用不少,沒人愛花這錢。」
「這就是勞民傷財,俺村幾乎沒人用,冬天放雜物,夏天接上水龍頭當淋浴。」在于洪區光輝街道三臺村,一位大娘向記者展示,她家的改建廁所裡堆滿了各類冬儲菜。
記者調查發現,除極少數村民家表示在夏天偶爾會用上改造廁所外,大部分村民都只將其用做儲藏室,還有人私自把廁所基坑內的塑料桶挖出來當廢品換錢。
這裡的「尬廁」真氣人:浪費很大還涉多種不正之風
記者發現,一批農村改造廁所被棄用,造成了可觀的財政資金等資源浪費問題,其背後則存在多類不正之風。
△早已被廢棄的房屋院內,嶄新的改建廁所特別顯眼。(新華社記者於也童 攝)
廁所改造建設中存在形式主義問題。記者在瀋陽市于洪區平羅街道三家子村發現,幾戶早已被廢棄的房屋院內,嶄新的改建廁所特別顯眼。一位村民告訴記者:「這戶人家已搬走10年了,當時按戶裝廁所,不管有沒有人住都得裝。」
還有些地方,部分村民既沒有拆除應該拆除的旱廁,又反覆參與改建,相關工作人員也並未核對情況,導致不少村民一家有三個廁所。
一些地方改建廁所方案嚴重脫離村民實際需要。記者了解到,2016年、2017年,有關部門將室內外農廁改建的補貼標準均定為2800元。於是,施工方便、造價較低的室外廁所成了基層改建的首選。但村民普遍反映,這些室外廁所沒有考慮北方冬季寒冷、管道冰凍堵塞的實際情況。2019年以後,廁改方案改為以室內廁所為主,但又缺乏提供定期清理糞汙等服務保障安排,造成村民生活不便。
部分廁改工程中存腐敗隱患。2019年至今,瀋陽農村廁改政府補貼標準為每座室內廁所4500元、室外廁所3500元。但不少村民反映,村裡通知室內廁改補貼僅為1500元且這錢也有人沒領到。「當時說是政府免費給挖坑,放個塑料桶,每家給補1500元用來買馬桶自己裝,但我們目前並沒收到錢。」瀋陽市于洪區平羅街道青堆子村一位村民說。
根治「尬廁」要靠科學決策、依法行政
廁所革命成效與鄉村振興進程息息相關。專家表示,瀋陽部分農村地區廁改進程中又見「尬廁」這一問題涉及科學決策、依法行政等多方面問題,不容忽視。
△改建廁所裡堆滿了各類雜物,成了村民的儲藏室。(新華社記者於也童 攝)
記者了解到,農村改造廁所棄用率高、存在腐敗隱患等問題,當地有關部門此前已有所察覺,並在2019年到2020年期間採取了一些措施並取得一定效果,但仍出現了「正對灶臺建馬桶」「補貼上下不統一」「支付慢」等新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李洪雷表示,瀋陽「尬廁」反映出中央關於規範重大行政決策的法規政策在當地並未得到有效落實。農村廁改作為一項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政策和措施,因未嚴格按照相關條例要求進行決策導致決策質量存在嚴重缺陷或者發生腐敗等違法違紀的情況,應依法追究有關部門和人員的法律責任。
「其實農村廁所改造是否實用,當地工作人員去農民家一目了然」,李洪雷認為,相關工作負責人應更重視入戶檢查,避免紙上談兵,切實增強農民獲得感。
參與廁改工作的部分工作人員建議:氣候寒冷、缺少上下水、糞便清理難是東北地區農村廁改的三大難點。因此,對居住條件允許的農民應以室內改造為主;缺水或用水不方便的地區推廣水衝式廁所,必須先考慮解決農戶的用水問題;應以村為單位統一提供抽掏服務,降低農民使用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