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六十年代,一部《冰山上的來客》的電影吸引了無數觀眾,它講述了五十年代初期戍邊的解放軍戰士保家衛國的犧牲精神與跌宕起伏的愛情故事,裡面的一首插曲《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更是膾炙人口,流傳至今。電影故事的發生地就在西域南疆帕米爾高原。
在祖國的最西部,世界屋脊——帕米爾高原上,居住著這樣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民族,他們擁有純正的歐羅巴血統,顏值逆天!他們是「高山之鷹」、「冰山上的來客」——塔吉克族。
或許正是這部電影、這首歌,讓我對這塊土地充滿了嚮往,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到帕米爾高原上,來看看這裡的的風光、風情,去認識一下塔吉克族的「古蘭丹姆」和「阿米爾」······
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簡稱塔縣,是中國唯一的塔吉克自治縣。於是,我們相約,將穿越新疆的遠點設在塔什庫爾幹,讓我們一起去看花兒為什麼那樣紅。
【遊】彩雲人家
離開金草灘,電瓶車將我們送到了一個叫「彩雲人家」的塔吉克族村落。
一下車就看到,「彩雲人家」屹立在雪山腳下,藍天白雲空氣清新,遠處的雪山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
居住在這裡的塔吉克人,他們是「上帝遺忘的子民」,他們生活在海拔三四千米的帕米爾高原上,《冰山上的來客》演繹的就是他們的生活。
千百年來,塔吉克人就生活在這山腳下,稱自己為雪山的子民,他們遵從塔吉克牧民的古老的生活方式,世世代代遊牧於塔什庫爾幹雪嶺冰峰之下連綿成片的草原中。
一片鮮嫩的油菜花,將這片土地妝點得分外妖嬈。
看到1號接待戶的牌子,我們欣然走進了院落。發現,現在塔吉克族的原住民仍然住一種叫「藍蓋裡」的平頂屋。傳統意義上的「藍蓋裡」四周沒有窗戶,如今他們已經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只增設了一部分窗戶。
在這裡,我們遇到了,它的主人迪裡亞爾。他在內地工作過一段時間,所以,普通話很好。望著煥然一新,極具民族特色的房屋,他告訴我們,房子剛剛翻修過,主體沒動,只進行了加固和粉刷。
增設的窗戶上架著一隻羊頭,窗臺上擺放著很多經過彩繪的鵝卵石
儘管他家的彩繪石刻,略顯稚嫩,但藍天、白雲、雪山等元素依然清晰可見。
窗下,我看到了一把極具民族特色的漂亮銅壺。你知道這是幹什麼用的嗎?
原來,塔吉克族飯前飯後都要洗手。洗手時,主人執銅壺給客人雙手澆水,客人自行搓洗,地上放一銅盆接水。
在院子裡,我們見到了迪裡亞爾的妹妹,一位漂亮的「古蘭丹姆」。她藍眼睛、高鼻子,頭戴平頂花帽,她不太會說普通話,我問她什麼,她只是甜甜地笑。
生活在這裡的塔吉克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唯一的純白種人。學術界一般認為「塔吉克」是波斯語「王冠」之意,塔吉克族屬歐羅巴人種的雅利安人,也被稱為東伊朗人。
在「古蘭丹姆」的邀請下,我們推門走進迪裡亞爾家的客廳。然而,剛一邁客廳,我就被驚呆了,這分明就是一個塔吉克民族藝術展廳呀!五彩繽紛,令人眼花繚亂。
望著滿床、滿牆的繡品,「古蘭丹姆」很驕傲地告訴我,這些都是她媽媽親手製作的。然而,這些日用品在我們看來,簡直就像一件件藝術品!
塔吉克婦女都善於刺繡,衣飾上繡織花卉紋樣,被巾蓋布、腰巾上也都繡有美麗的圖案。她們不僅手藝不凡,做工還特別精細。千姿百態的大自然賦予她們刺繡紋樣以無窮無盡的啟示,紋樣繡飾沒有任何做作痕跡,一件件繡品,如天生地設一般,充滿了富麗之美。
刺繡是塔吉克族服飾的主要裝飾手段之一,其品種繁多,繡技精美。繡品主要是在花帽、袷袢、連衣裙、坎肩、襯衣長褲、腰巾圍裙、頭巾、荷包、手帕等數十種服裝配飾上。
塔吉克族的服飾具有明顯的民族特色,顏色鮮豔,色彩十分豐富,與他們生活的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塔吉克婦女不僅美貌動人,而且有一雙靈巧的雙手,她們幾乎個個都能擅長編織、縫紉和刺繡,其中最出色的手藝是刺繡和自織彩色花紋的毛線襪,婦女頭戴的「庫勒塔」更體現了她們的纖心細手,帕米爾的土地雖然蒼涼,卻養育著謙和、善良,自強不息的塔吉克族。
來到裡間,我們發現,這裡依然保留著「藍蓋裡」的傳統,沒有隔間,門兩邊各有一道高度為1.5米左右的牆和幾根柱子,這幾根柱子是房間功能區域的劃分,頂部開天窗,通風採光,一般是一家三代或四代住在一起。
塔吉克族親朋好友比較多,所以,一般會在房子的區域內準備好食物,免得客人一下子同時來了沒地方坐,招呼不周到在塔吉克人眼裡是很失禮的。
我們決定在迪裡亞爾家,品嘗一下塔吉克美食。趁他們準備飯菜時,我們在村中隨便走走,發現這裡既有連綿成片的草原,也有可供稼穡的土地。
最吸引我的,則是村內的院牆,其手法獨特,採用高原大山上的原石和溪流中的卵石為素材,由匠心獨運的石匠們精心打造而成,將帕米爾高原的石頭文化發揮得淋漓盡致。
每家石砌牆都不一樣,它們賦予了高原山水畫的內涵,讓人耳目一新。
塔吉克族熱愛雄鷹,廣泛流傳著各種和鷹有關的傳說,鷹就是他們的圖騰。
回到迪裡亞爾家,飯菜已經備好,他們首先用銅盤端上了三杯茶。在這裡我要先科普一下,千萬不要把剩茶、剩飯倒在地上!
【禁忌】
1、塔吉克族人民嚴格遵守伊斯蘭教飲食禁忌;
2、由於尊奉伊斯瑪儀派的教規,塔吉克族不吃馬肉,不飲馬奶;
3、禁食自死動物及水產品;
4、忌把剩茶、剩飯倒在地上;
5、忌用腳踢羊和腳踏食鹽及其他食物;
6、到塔吉克人家作客,不能騎馬穿過羊群,或者接近主人的羊圈,更不能用腳踢主人的羊
,這樣做就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的不尊敬;
7、忌人去看羊產羔;
8、交談時忌脫帽。
高原特有的犛牛肉是這裡最好的綠色食品。清水煮犛牛肉,鮮嫩無比
塔吉克族人進餐時注重傳統的禮儀和習慣。進餐時很少說笑,以示對飯食的尊重。這一餐可以說是在帕米爾高原上最美味的一餐了。
吃完飯,與迪裡亞爾一家寒暄片刻後,我們告辭,來到門外的豐收廣場
不一會兒,歡快的塔吉克樂曲響起,身著鮮豔民族服裝的演員跳起了歡樂的舞蹈,我們興致勃勃地站在那裡觀看。
其中,最引人入勝的,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塔吉克族鷹舞由舞蹈和鷹笛的曲調兩部分組成,是塔吉克族的民間的傳統舞蹈,遇到節日和喜事,塔吉克人都要跳起鷹舞,以表達他們的歡樂的心情。
待到十點半,在這個中國最晚落日的地方,太陽才開始準備「下班」。伴著中國最後一縷夕陽,我們回到了塔什庫爾幹縣城,準備在這裡休整一晚,第二天則重走中巴友誼路,前往葉城。
【獨白】
這是一個美麗的高原小城,也是一個人人都想去的地方,風景優美,民族特色濃厚,我已經走過,希望你也能來。
無論是高原上璀璨的明星,高聳入雲的大雪山,還是那塔吉克姑娘那明媚動人的眼眸,都足以讓你沉淪!
離別的話語在心中縈繞了無數遍,卻依舊難掩失落之情,奈何緣分未至,只好就此作罷。別了,帕米爾高原!再見了,塔什庫爾幹!
回喀什雖然走的是回頭路,但由於時間、光線和行走方向的變化,沿途還是可以看到很多全新的壯美景色。
一首首經典的老歌《懷念戰友》、《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冰山上的雪蓮》.....在車內迴蕩。從而勾起了我對帕米爾高原、塔什庫爾幹、314國道(中巴友誼公路)......的回憶。
回憶起,我們曾經走過的路,路過的壯美風景,遇到的人和事......這一幕幕的畫面至今仍歷歷在目,記憶猶新!!!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穿越多彩新疆(第七站)葉城》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