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湘西---湖南日報數字報刊

2020-12-25 湖南日報

    本報記者  彭業忠  張湘河 

    眼下正是武陵山區四季中最令人陶醉的時節,車行山中,群山疊翠、溪水飄彩。

    魅力獨特的武陵山,正見證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深刻變革。

    州委書記何澤中這樣總結自治州這幾年的工作:「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化失為得;妥善處置非法集資,化危為安;全面推進礦業整治,化亂為治;努力戰勝嚴重自然災害,化害為利。攻堅克難,負重致遠,在化危機中保穩定,在保穩定中謀發展,在謀發展中促轉型,贏得了新的進步,創造了新的業績」。

    資源開採轉型綠色發展

    大自然在給自治州設置險劣自然環境的同時,也慷慨埋下了豐富的礦產資源——錳礦資源儲量居全國第二,鉛鋅礦資源儲量居全國第三,釩礦資源更是有「釩海」之稱。

    得天獨厚的資源帶來了快速發展。自治州電解錳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35.3%,生產能力居全球第一;電解鋅更是業內一匹「黑馬」。錳鋅礦產稅收已佔全州工業地方稅收的80%。 

    對發展的認識,往往要在發展中廓清。幾番碰撞,自治州人心裡亮堂了——發展不能以犧牲青山綠水為代價。2009年4月16日,國家環境保護部在花垣召開會議,充分肯定「錳三角」治汙成效。以此為契機,自治州破釜沉舟,開展了將影響百年的錳鋅礦山及加工業的整治整合。

    最「輝煌」時期,僅花垣縣的錳礦洞數量有163個,鉛鋅礦洞則達1064個。堅決整治後,今天,花垣錳礦區已整合為5家企業、5個礦權證,其中4家企業已開始試產;鉛鋅礦區則整合為36家企業、36個礦權證,其中30家企業已開始試產。 

    錳鋅加工業的轉型升級,方能長久地確保整治整合的成果。

    今年4月29日,花垣縣與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共建花垣生態工業園的籤字儀式,在縣工業園舉行。 

    花垣縣原來的8家電解錳企業,於2010年7月9日,以「等量置換」的整合方式,按現代企業制度,重組成立了「湖南東方礦業有限責任公司」。 該公司採用的是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設備與工藝,可實現零汙染與零排放。其15萬噸電解錳生產線,總投資達12.6億元。項目建成後,年產值可達30多億元,年上繳稅費3.6億元。

    今年9月22日,「湘西國家錳深加工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授牌儀式在自治州舉行,國家首個錳深加工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正式落戶自治州。基地由湘西經濟開發區、花垣縣工業園區、瀘溪縣武溪工業園區、保靖鍾靈山工業園區組成,總面積達40平方公裡,目前已入駐企業152家。

    今年6月23日,「十二五」國家首批科技支撐計劃--「武陵山區特色資源高效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也在自治州正式啟動。

    與廣州合作共建湘西廣州工業園,與中鋼、中鐵、中冶、省建工等央企、省企開展戰略合作……

    自治州正式吹響了建設「五個百億產業」的號角,湘西的資源優勢,正轉型綠色百億錳產業、百億鋅產業、百億釩產業、百億食品醫藥產業、百億新能源產業。

       生態優勢轉型旅遊競爭力

    自治州是生態大州,森林覆蓋率6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全國平均水平46個百分點。全州已建成2個國家級自然生態保護區、6個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國家溼地公園。

    生態就是生產力,湘西有這個優勢。

    自治州是文化大州,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396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1處。非物質文化遺產有1056項,其中國家級24項,省級50項。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8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44人。

    為把「神秘湘西」旅遊產業打造成100億元主導產業,自治州提出了「舞活鳳凰旅遊龍頭,打造吉首旅遊集散中心,建設張家界——鳳凰、瀘溪——花垣——龍山兩條風景線,加快建設芙蓉鎮、乾州、裡耶三大景點圈。」「打造鳳凰古城、裡耶古城、老司城三塊金字招牌」。

    「八百裡綠色行動」啟動了。全州完成造林11.7萬畝,綠化以兩條風景線為主的公路900餘公裡,栽植各類綠化苗木1600餘萬株,工程涉及全州8縣市100餘個鄉鎮300多個行政村。 

    文化是旅遊人文之魂。濃鬱的土家族苗族民族風情和神秘的歷史文化,讓「神秘湘西」魅力倍增。

    2010年11月26日,「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授牌儀式,在吉首市乾州古城舉行。這是國家設立的第6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也是湖南的「第一個」。

    將生態優勢轉型為旅遊競爭力,將50多個國家級文化旅遊資源整合,自治州正在成為國際國內知名生態文化旅遊勝地。今年上半年,全州共接待國內外遊客681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37.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9.4%和20%,成為全國旅遊業的高增長地區。

      輸血扶貧轉型造血奔富

    10月的自治州大地,依然繁花花似錦。在土家苗寨,農民朋友們用他們極為樸素的語言,向我們講述著一個又一個脫貧致富的故事。

    自治州是湖南扶貧攻堅的主戰場。在長期的扶貧過程中,自治州實現了從輸血扶貧到造血奔富的轉換,他們實施百萬農民大培訓工程,實施500個村級農產品銷售窗口建設工程,推行農村低保與扶貧開發「兩項制度」銜接,選派機關幹部駐村扶貧,創建能工巧匠扶貧創業園,建設一批新農村示範村,16萬移民享受後扶政策,「十一五」期間減少低收入人口46萬人。

    自治州還創新出一種新的扶貧模式--「集中布局,連片開發,整村推進」。 

    集中布局,大力推進鳳凰臘爾山片區、保靖呂洞山片區、吉首古丈瀘溪紅土壤片區、永龍片區4個集中貧困片區,以及100個重點移民村的扶貧攻堅。

    臘爾山高寒山區地處鳳凰縣西北部,這裡5個鄉鎮大部分地區海拔在800米以上。連片進行區域性整體開發後,今年共投入資金4044萬元,啟動危房改造、村組道路建設、人畜飲水3大扶貧解困項目。截至8月底,臘爾山高寒山區已完成危房改造750戶,完成村組道路建設49公裡,7處飲水工程已全部完成測繪設計和相關圖文資料,其中臘爾山奪西村集中供水工程已鋪設管道13公裡。 

    近年來,自治州全面參與國家實施武陵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試點建設,大膽先行先試,闖出了一條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的新路子。

    自治州已登上了新的發展起點!

相關焦點

  • 錦繡瀟湘盡藏大美湘西---湖南日報數字報刊
    □ 田雄獅 楊仕凡    歌如天籟鼓如雷,激蕩湘西豪情;    車如流水馬如龍,薈萃錦繡瀟湘。    建州六十周年的湘西,收到了省旅發委與湖南日報送上的特殊禮物:2017中國湖南(第八屆)旅遊產業博覽會(以下簡稱湖南旅博會)。
  • 魅力湘西,多彩貴州- 梅州日報數字報
    去年秋季梅州日報讀者團獨家策劃的「魅力湘西,多彩貴州五星純玩5天遊」線路得到了讀者們的好評。連開兩期,人氣火爆,豐富的行程、多彩的景點,受到眾多參團讀者朋友的點讚。不少讀者在諮詢什麼時候會再走這個線路,為此,今年再次推出這條線路,出發時間:10月16日,趕快計劃起來,趁著好時節,一起去賞秋吧!「本次讀者團線路有幾個優勢。
  • 魅力湘西丨王鵬
    王鵬這是一方神秘的土地我無法描摹她誘人的魅力多少次,多少次走近她我卻不知該如何為她落筆,美不勝收美在黃永玉老頭兒那無需雕飾的畫風裡湘西太美,大美無言一步一景,百裡錦繡對湘西來說你來或不來她就那樣兀自地美著
  • 湖南少兒報刊積極進校園推廣閱讀
    湖南少兒報刊積極進校園推廣閱讀 華聲在線12月21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易禹琳)12月21日,記者從省新聞出版部門獲悉:今年以來,湖南省19種少兒報刊走進校園,貼近師生,廣泛開展閱讀推廣、主題徵文、主題競賽等各類活動,很好地起到了對廣大少年兒童的教育引導作用。
  • 湖南湘西美麗風景
    魅力湘西鳳凰,地靈人傑,民風淳樸,商賈雲集,一灣碧綠的沱江穿城而過的湘西魅力湘西鳳凰,地靈人傑,民風淳樸,商賈雲集,一灣碧綠的沱江穿城而過的湘西鳳凰縣,它素有「中國南方最美麗的小城魅力湘西鳳凰,地靈人傑,民風淳樸,商賈雲集,一灣碧綠的沱江穿城而過的湘西鳳凰縣,它素有「中國南方最美麗的小城
  • 三棒鼓,龍山打擂臺---湖南日報數字報刊
    肖老漢名叫肖澤貴,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湘西三棒鼓」傳承人。    三棒鼓是流行在湘鄂邊區龍山、來鳳一帶的一種古老地方曲藝。表演一般只有3人,1人打鼓,1人敲鑼,1人拋刀耍棍,亦有兩隊或三五個隊聯合演唱的。演唱內容大致可分為傳統鼓書、新編花鼓詞、即興創作3類。
  • 「張家界魅力湘西」魅力四射 上演20年,1650萬人次觀看
    華聲在線9月14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寧奎 通訊員 吳勇兵)9月14日,張家界魅力文旅發展有限公司發布消息,「張家界魅力湘西」開演20年來,接待觀演遊客超過1650萬人次,在全國旅遊演藝陣容中名列前茅。 20年前的今天,「張家界魅力湘西」正式上演。
  • 湖南日報新聞記者證年檢公示---湖南日報數字報刊
    根據《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於開展新聞記者證2017年度核驗工作的通知》(新廣出辦發〔2017〕82號)的有關規定,現將2017年度持湖南日報新聞記者證人員公示如下。舉報電話:0731-84801373。
  • 張家界再添「魅力湘西」中國馳名商標
    時刻新聞 —分享— 湖南日報
  • 500句英語推介湖南---湖南日報數字報刊
    湖南日報12月22日訊(記者 周帙恆)「『Cece Will Do』,原來是『策策就會了』的意思啊。」今天下午,湖南省委外事辦舉行「湖南省國際語言環境建設開幕式暨第一次培訓活動」,旨在以籌備2021年第二屆中非經貿博覽會為契機,倡導全民學外語,為湖南省開放崛起營造良好的國際語言環境。
  • 長沙72年老宅變身新潮書店---湖南日報數字報刊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月18日訊(記者 王文)有72年歷史的老宅被改造成書店,成為市民休閒讀書好去處。16日上午,由長房集團打造的24小時書店「長沙十二時辰」在長沙潮宗街歷史街區對外開放,成為長沙新的網紅打卡地。
  • 《魅力湘西》:文旅融合傳承非遺風採
    4月9日晚,湖南張家界魅力湘西藝術團演員在表演節目《空中飛人》。4月9日晚,湖南張家界魅力湘西藝術團演員在表演節目《火鼓》。 吳勇兵攝4月9日晚,湖南張家界魅力湘西藝術團演員在表演節目《邊城翠翠》。吳勇兵攝
  • 湖南之行,領略魅力湘西,品味歷史文化
    這次湖南之行,叩拜了偉人的故鄉,領略了三湘大地的山山水水和風土人情,實現了久有的嚮往。透過橘子洲頭朦朧的煙雨,透過橘子洲的煙雨,老一輩革命家的宏偉志向變得清晰;穿越十萬大山的:坎坷,更明白了中國共產黨的奮鬥歷程是多麼艱辛。韶山沖的田園使人敬仰,張家界的峰林使人震撼。
  • 湖南文旅基金助力全域旅遊---湖南日報數字報刊
    湖南日報1月10日訊(記者 張尚武 通訊員 尹志偉 周峰)資本助力,文旅產業騰飛。記者今天從省財政廳獲悉,湖南文旅基金又迎「豐收年」: 2020年湖南文旅基金逆勢投資3個項目,投資總額1.8億元;其中省內文旅項目佔2個,投資金額達1億元,助推湖南全域旅遊發展。
  • 【2016湖南國際旅遊節】魅力湘西 鳳凰古城的兩面人生
    紅網湘西9月17日訊(時刻新聞記者 戴科 實習生 熊穎)若有張逾百年歷史的地圖,你會在湘西一偏僻的角隅上,發現一個名為「鎮竿」的小點。而這個小點就是沈從文筆下的鳳凰,那座儺送和翠翠故事起源的小城。   鳳凰古城,坐落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區的西南部,土地總面積約10平方千米,是湖南的十大文化遺產之一,享有「北平遙,南鳳凰」的美譽。
  • 《天門狐仙》與《魅力湘西》哪個好看?
    演出周期:每年3月初-12初演出地點:湖南·張家界·天門山·天門狐仙峽谷大劇場魅力湘西馮小剛版《魅力湘西》正式亮相至今,好評如潮,更是掀起了「不看馮導大戲,張家界等於沒去」的看戲熱潮,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朋友都慕名前來觀看這臺民俗大戲,觀演現場人山人海。
  • 「紅軍樹」下祭先烈---湖南日報數字報刊
    湖南日報4月1日訊(記者 唐善理 通訊員 田如瑞)4月1日,江永縣2300名師生來到「紅軍樹」下,開展「緬懷革命先烈、弘揚優良傳統」清明祭先烈活動。    1934年11月,江西中央紅軍第八、九軍團陸續進入江永,掩護紅軍主力順利突破敵人封鎖線。
  • 張家界魅力湘西:200名導遊員排隊領「清涼」福利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8月13日訊(通訊員 鄧道理)關愛導遊員,盛夏送清涼。8月12日6時許,張家界市武陵源區魅力湘西文化廣場人聲鼎沸,200名導遊員排隊領取「清涼」福利。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武陵源區委書記、張管局黨委書記朱用文,武陵源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張管局副局長秦進廷,張家界市旅遊協會導遊分會、張家界魅力湘西大劇院、張家界百龍天梯負責人等現場當起了志願者,為帶團導遊員派發「清涼關愛包」。 「太感動了!一是領導這麼關心我們,二是福利非常實用。」
  • 《張家界·魅力湘西》正式恢復室內演出 每晚上演3場
    華聲在線5月13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田育才 通訊員 鄧道理)5月13日,大型民俗文化節目《張家界·魅力湘西》正式恢復室內演出。據了解,《張家界·魅力湘西》是我省首臺恢復室內演出的文旅大戲。張家界魅力湘西大劇院負責人介紹,在嚴格落實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為保證觀演遊客的體驗度及滿意度,室外篝火晚會原有部分經典節目將移至室內演出。從4月29日以來,張家界魅力湘西大劇院推出的室外篝火晚會受到各地遊客青睞,推動了當地旅遊業全面復甦,「五一」期間接待各地觀眾近1萬人次。千年神秘,一臺大戲。
  • 魅力湘西:一場精彩的舞臺表演,展示了最湘西的風俗文化
    湖南西部是一處充滿了神秘氣息的地方,那裡有上刀山下火海的傳說,很多人都認為上刀山其實是一種騙人的行為,那麼到底是不是真實的呢?如果是騙人的把戲,那為何還自古以來流傳至今從未斷絕過呢?我想這肯定是存在的,至少我個人相信上刀山下火山肯定是一種習俗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