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彭業忠 張湘河
眼下正是武陵山區四季中最令人陶醉的時節,車行山中,群山疊翠、溪水飄彩。
魅力獨特的武陵山,正見證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深刻變革。
州委書記何澤中這樣總結自治州這幾年的工作:「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化失為得;妥善處置非法集資,化危為安;全面推進礦業整治,化亂為治;努力戰勝嚴重自然災害,化害為利。攻堅克難,負重致遠,在化危機中保穩定,在保穩定中謀發展,在謀發展中促轉型,贏得了新的進步,創造了新的業績」。
資源開採轉型綠色發展
大自然在給自治州設置險劣自然環境的同時,也慷慨埋下了豐富的礦產資源——錳礦資源儲量居全國第二,鉛鋅礦資源儲量居全國第三,釩礦資源更是有「釩海」之稱。
得天獨厚的資源帶來了快速發展。自治州電解錳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35.3%,生產能力居全球第一;電解鋅更是業內一匹「黑馬」。錳鋅礦產稅收已佔全州工業地方稅收的80%。
對發展的認識,往往要在發展中廓清。幾番碰撞,自治州人心裡亮堂了——發展不能以犧牲青山綠水為代價。2009年4月16日,國家環境保護部在花垣召開會議,充分肯定「錳三角」治汙成效。以此為契機,自治州破釜沉舟,開展了將影響百年的錳鋅礦山及加工業的整治整合。
最「輝煌」時期,僅花垣縣的錳礦洞數量有163個,鉛鋅礦洞則達1064個。堅決整治後,今天,花垣錳礦區已整合為5家企業、5個礦權證,其中4家企業已開始試產;鉛鋅礦區則整合為36家企業、36個礦權證,其中30家企業已開始試產。
錳鋅加工業的轉型升級,方能長久地確保整治整合的成果。
今年4月29日,花垣縣與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共建花垣生態工業園的籤字儀式,在縣工業園舉行。
花垣縣原來的8家電解錳企業,於2010年7月9日,以「等量置換」的整合方式,按現代企業制度,重組成立了「湖南東方礦業有限責任公司」。 該公司採用的是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設備與工藝,可實現零汙染與零排放。其15萬噸電解錳生產線,總投資達12.6億元。項目建成後,年產值可達30多億元,年上繳稅費3.6億元。
今年9月22日,「湘西國家錳深加工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授牌儀式在自治州舉行,國家首個錳深加工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正式落戶自治州。基地由湘西經濟開發區、花垣縣工業園區、瀘溪縣武溪工業園區、保靖鍾靈山工業園區組成,總面積達40平方公裡,目前已入駐企業152家。
今年6月23日,「十二五」國家首批科技支撐計劃--「武陵山區特色資源高效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也在自治州正式啟動。
與廣州合作共建湘西廣州工業園,與中鋼、中鐵、中冶、省建工等央企、省企開展戰略合作……
自治州正式吹響了建設「五個百億產業」的號角,湘西的資源優勢,正轉型綠色百億錳產業、百億鋅產業、百億釩產業、百億食品醫藥產業、百億新能源產業。
生態優勢轉型旅遊競爭力
自治州是生態大州,森林覆蓋率6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全國平均水平46個百分點。全州已建成2個國家級自然生態保護區、6個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國家溼地公園。
生態就是生產力,湘西有這個優勢。
自治州是文化大州,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396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1處。非物質文化遺產有1056項,其中國家級24項,省級50項。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8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44人。
為把「神秘湘西」旅遊產業打造成100億元主導產業,自治州提出了「舞活鳳凰旅遊龍頭,打造吉首旅遊集散中心,建設張家界——鳳凰、瀘溪——花垣——龍山兩條風景線,加快建設芙蓉鎮、乾州、裡耶三大景點圈。」「打造鳳凰古城、裡耶古城、老司城三塊金字招牌」。
「八百裡綠色行動」啟動了。全州完成造林11.7萬畝,綠化以兩條風景線為主的公路900餘公裡,栽植各類綠化苗木1600餘萬株,工程涉及全州8縣市100餘個鄉鎮300多個行政村。
文化是旅遊人文之魂。濃鬱的土家族苗族民族風情和神秘的歷史文化,讓「神秘湘西」魅力倍增。
2010年11月26日,「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授牌儀式,在吉首市乾州古城舉行。這是國家設立的第6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也是湖南的「第一個」。
將生態優勢轉型為旅遊競爭力,將50多個國家級文化旅遊資源整合,自治州正在成為國際國內知名生態文化旅遊勝地。今年上半年,全州共接待國內外遊客681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37.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9.4%和20%,成為全國旅遊業的高增長地區。
輸血扶貧轉型造血奔富
10月的自治州大地,依然繁花花似錦。在土家苗寨,農民朋友們用他們極為樸素的語言,向我們講述著一個又一個脫貧致富的故事。
自治州是湖南扶貧攻堅的主戰場。在長期的扶貧過程中,自治州實現了從輸血扶貧到造血奔富的轉換,他們實施百萬農民大培訓工程,實施500個村級農產品銷售窗口建設工程,推行農村低保與扶貧開發「兩項制度」銜接,選派機關幹部駐村扶貧,創建能工巧匠扶貧創業園,建設一批新農村示範村,16萬移民享受後扶政策,「十一五」期間減少低收入人口46萬人。
自治州還創新出一種新的扶貧模式--「集中布局,連片開發,整村推進」。
集中布局,大力推進鳳凰臘爾山片區、保靖呂洞山片區、吉首古丈瀘溪紅土壤片區、永龍片區4個集中貧困片區,以及100個重點移民村的扶貧攻堅。
臘爾山高寒山區地處鳳凰縣西北部,這裡5個鄉鎮大部分地區海拔在800米以上。連片進行區域性整體開發後,今年共投入資金4044萬元,啟動危房改造、村組道路建設、人畜飲水3大扶貧解困項目。截至8月底,臘爾山高寒山區已完成危房改造750戶,完成村組道路建設49公裡,7處飲水工程已全部完成測繪設計和相關圖文資料,其中臘爾山奪西村集中供水工程已鋪設管道13公裡。
近年來,自治州全面參與國家實施武陵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試點建設,大膽先行先試,闖出了一條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的新路子。
自治州已登上了新的發展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