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天氣變暖,大批北遷的候鳥飛臨河北省秦皇島市的沿海溼地覓食。 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攝
內蒙古大興安嶺的林間溼地 新華社記者 李欣攝
防控「霧霾」,一方面要減少汙染源,削減大氣汙染物,另一方面應強化對水源、森林、溼地的保護,發揮大自然的「自淨」作用,尤其是長期被忽視、正在日益退化的溼地,更應得到重視。
北京的溼地只剩下「零頭」
你相信嗎?北京以前能種「水稻」!據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溼地研究所的數據:1573年北京的溼地面積5700多平方公裡,佔北京總面積的三分之一;而20世紀50年代「退化」到2568.23平方公裡;近50年來北京的溼地總面積減少2000多平方公裡,到2009年只剩下「零頭」526.38平方公裡,僅佔總面積的3.13%。
當前,北京空氣汙染極受關注,那麼溼地對減少汙染有何作用?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所所長高吉喜委員對此進行「科普」:溼地,被稱為「地球之腎」,是位於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性地帶,在土壤浸泡於水中的特定環境下,生長著很多溼地特徵植物。溼地內這些豐富的植物群落,能夠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並放出氧氣,一些植物還具有吸收空氣中有害氣體的功能,能有效調節大氣組分。
「雖然溼地對改善城市環境質量、調節空氣、保持生物多樣性有作用,對空氣淨化也很有好處,但不能誇大溼地對治理霧霾的作用。」高吉喜委員理性地分析道,現在北京嚴重的霧霾天氣還是和「排放」有關係,汙染排放的增加是最根本原因。高吉喜委員還特別強調,「霧」和「霾」不一樣,「霧」是由溼度決定的,而「霾」是空氣中懸浮著大量的煙、塵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濁現象。所以,從這個角度說,多留溼地能少中「霾伏」。改善自然系統的「自淨」功能,增加對溼地、河流、水庫、山塘、溪溝的保護,能起到「水清氣自淨」的作用。
溼地面積為什麼退縮?
被譽為「千湖」之省的湖北省,面積在100公頃以上的湖泊,消失了477個。據2003年「通江湖泊」調查,長江中下遊原有的100多個通江湖泊,只剩下洞庭湖、鄱陽湖2個。黑龍江三江平原的自然溼地,由解放初的500萬公頃減少到目前的91萬公頃,溼地喪失面積約78%。
溼地面積為什麼退縮?地球之腎為什麼衰竭?委員們從自己的調查分析中查找原因:
「天災人禍使溼地減少。」廈門市政協主席陳修茂委員認為,我國溼地面積減少、功能退化、生物多樣性衰退趨勢明顯,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既有氣候變化等自然因素,也有捕撈、狩獵、砍伐、採挖等人為因素,過量獲取溼地生物資源,造成了溼地生物多樣性逐漸喪失。
「溼地功能退化,造成土地荒漠化加劇,乾旱、洪澇災害頻發。」臺盟中央秘書長張寧委員指出,中國溼地歷經長時期開墾利用,遭到嚴重的破壞。大面積自然溼地的永久消失,溼地水資源汙染和不合理利用等,已經造成了溼地生態系統功能持續退化。更重要的是,溼地保護的體制機制不完善。
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何小平委員說,我國的溼地面積居全球第四、亞洲第一,近年來我國溼地保護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截至2012年,我國已有超過50%的自然溼地得到了有效保護,已建各類溼地自然保護區550多處,國際重要溼地41處,國家溼地公園近300處。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農村地區溼地復墾的增加,我國的溼地仍在不斷減少。距離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
溼地立法提上日程
國家林業局曾提出,將溼地保護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嚴防死守6億畝溼地,這是溼地保護的「紅線」。
「森林、海洋、溼地被公認為地球三大生態系統。在我國,前兩者都有相應的保護法律和法規,惟有溼地還沒有。溼地很容易被破壞、被汙染,可保護它、根治它的汙染卻很難。」陳修茂委員在《關於儘快制定溼地保護法的提案》中呼籲為溼地立法。「從2003年起,相關職能部門就提出了制定我國溼地保護法的建議,但至今也沒有制定出臺,造成溼地保護無法可依的尷尬局面。」
民進中央提交的《關於採取措施,加強國家層面溼地保護工作的提案》,對溼地保護的制度建設提出「一整套」建議:一是劃定溼地保護的「紅線」,擴大溼地保護空間。優先將國際重要溼地、國家重要溼地、國家溼地公園、省級重要溼地納入國家和省級主體功能區的禁止開發區,建立嚴格的保護管理制度,鞏固、擴大溼地保護空間。二是積極推進溼地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建設,並儘快啟動試點工作。三是把溼地總面積、溼地保護面積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對地方政府進行政績考核,落實地方政府溼地保護的責任。
「煙波浩渺的鄱陽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是亞洲最大的候鳥越冬地。如今鄱陽湖水清了、鳥多了,但湖區群眾卻仍未擺脫貧困,許多湖區群眾為了生計不得不另謀出路。這樣的尷尬局面說明溼地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重要性。」張寧委員認為,建立溼地補償的長效保護機制要抓「兩頭」,堅持「誰保護誰受益,誰破壞誰賠償」的原則,「一頭」是對溼地保護者給予多種形式的補償;「另一頭」就是要對佔用和破壞溼地資源的行為從法律上給予嚴厲懲罰,對佔用和使用溼地支付高額成本,對功能受到破壞的溼地實行高額賠償。
除了法律法規上的保障之外,還須在推進城鎮化的同時對城市功能區進行科學規劃,並依靠科技手段合理地布局和管理溼地。委員們向全社會呼籲:「保護溼地,其實就是保護生態,更是保護我們可持續發展的明天。」(本報記者 張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