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白娘子傳奇》、《包青天》、《雪山飛狐》等等臺灣電視劇是伴隨著70、80以及90這三代人長大的。以及後面相當多的臺灣配音的國語版的香港電影,尤其是周星馳、成龍等的電影給我們帶來了太多歡樂,小編我毫不保留的承認小時候是看著星爺、成龍的電影長大的。特別是星爺的御用國語配音石班瑜的魔性口音,更加傳神的讓許多聽不懂粵語的國人接觸了解港臺文化。
細心的人可能都覺察到,當初90年代的臺灣影視劇的說話口音雖然不像普通話那樣字正腔圓,聽起來帶有南方地區的柔和口音,但聽起來都還非常不錯。像老一輩的臺灣的藝人:鄧麗君、林青霞、王傑、李宗盛等等的口音雖然不是正宗的普通話,但是這種偏南方人的口音個人覺得非常正常。再到康熙來了,大小S和蔡永康的口音已經發生了變化,但是還能接受,還有不少來大陸發展的老輩藝人如金士傑、李立群等人就保留了原本的臺灣國語口音。看看現在的臺灣影視劇和臺灣的新聞,一個個的嗲聲嗲氣。女的這樣說我還能接受,男的完全就是GAY裡GAY氣,才短短一二十年的時間,這到底是發生了什麼?
其實全國各地的人我也接觸的蠻多,總體來說北方口音爽朗大氣;南方人口音偏婉約柔和。像江浙一帶口音的普通話就很溫柔,福建口音和廣東口音的普通話基本上都覺得挺正常的。就因為江浙一帶的口音溫柔,才有了「寧願聽蘇州人吵架,也不要聽溫州人說鬼話」這個梗(小編只是借用一下,還請溫州人多多見諒)。
小編在這裡不存在歧視的成分,中國這麼大,普通話不可能說的都標準,在許多大陸人心中,臺灣人的口音是柔軟輕細,且速度偏慢的。尤其是很多帶有臺灣口音的女生說話都嗲嗲的,在很多近年才播出的臺灣電視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有主人公那個腔調,比如:幹嘛醬紫~。總感覺臺灣的口音太過於矯揉造作了,有過於發嗲的成分。從女的口中說出來我就認了,從一個大老爺們口中出來。。我只能一陣惡寒。
因為臺灣的特殊情況,老早到時候臺灣標準意義上的國語其實是來源於北京地區的方言,這些外來的人很長一段時間內主導了臺灣社會,所以當初八九十年代我們看到的臺灣影視劇的口音大部分都覺得很正常。再到後面以閩南語為母語的臺灣本地人的崛起,融合了吳儂軟語,才造成現在的嗲嗲的臺灣口音。閩南語對語氣詞的使用遠遠多於大陸的普通話,這個在臺灣的綜藝節目中尤其能體現出來,「啦」、「喔」等語氣詞使用得很頻繁。
除去以上因素,其實造成臺灣口音最大的所在就是發音的區別。「發」這個字表示「頭髮」的時候,大陸讀音為fà,臺灣讀音為fǎ。還有國家的專名名字。例如法國和俄羅斯,「俄羅斯」的「俄」大陸讀音為é,臺灣讀音為è。「法國」的「法」大陸讀音為fǎ,臺灣讀音為fà。但是在法律、法官這些詞語中,法還是讀第三聲。大家可以試著念下臺灣版的,琺國~餓羅斯~ 是不是感覺嗲了很多?
臺灣話和東北話、四川話並稱三大魔音,而且很容易逗樂別人也容易帶偏別人的口音。回想起春晚那個大鵬的幾句臺灣腔,老太太說:好好說話,立馬東北腔來了有木有,臺灣口音現在往往只當做一個調侃的笑點,別無他意。現在年輕人的臺灣普通話口音其實是大眾媒體漸漸發展互相學習而成的。。摻了些上海、閩南、江浙等等各地的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