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吃相,一個時代的吃喝講究

2021-01-18 還原社

民國是個美食絢爛的時代:八大菜系最終定型、區域之間的美食交流更加頻繁、菜品普遍大眾化。要說民國美食,則大多與那些鼎鼎大名的民國名流有關。他們好吃、能吃、愛琢磨吃,無論是政壇要人還是文人墨客,都為這舌上味道下足了功夫。

袁世凱

民國吃家第一人 姨太太個個會做菜

袁世凱算得上是民國吃家的第一人,好吃清宮菜,更愛吃家鄉河南的美食;袁氏娶了九房姨太太,其中還有三房朝鮮姨太太,其中多位都擅長做菜,包括蘇菜、天津菜、高麗菜等等,也是有口福。

袁世凱飯量很大,連餐具都是大一號的,大瓷盤,大瓷碗,吃起來夠痛快。快六十歲的時候,袁世凱還能吃下整隻雞和鴨。袁氏信奉「能吃才能幹」的信條,常把「要幹大事,沒有飯量可不行」掛在嘴邊。

更絕的是袁世凱愛吃人參、鹿茸之類的滋補品,但不像常人那樣用水煎服,而是大把大把的往嘴裡塞,嚼著吃,有時候吃得自己流鼻血。

佔了袁世凱光的厚德福飯莊:厚德福是北京一家經營正宗河南菜的飯莊,袁世凱稱帝後,厚德福飯莊借袁世凱為河南(項城)人這塊招牌,製造輿論。一時間,厚德福成為北京城達官顯貴聚集之處,生意越做越大,資金雄厚,名廚雲集,成為當時京城頗有名氣的飯莊之一。

魯迅

逛遍京城美味館子 最愛點心薩其馬

都說魯迅筆下功夫厲害,在「吃」上也不落空,在北京生活期間,到處尋摸好館子吃好吃的。魯迅愛喝酒,每頓飯必喝酒,雖然酒量不大,但經常喝得酩酊爛醉,因此,魯迅很喜歡當時北京廣和居的一道叫「三不粘」的菜,這道菜似糕非糕,似羹非羹,用湯匙舀食時,要一不粘匙,二不粘盤,三不粘牙,清爽利口,故名「三不粘」,而且還有解酒的功用。

雖然我們印象中的魯迅總是嚴肅的,但是你能想像魯迅其實超愛吃零食和點心嘛。魯迅最愛的點心是薩其馬,魯迅覺得吃甜點可以緩解工作中的緊張疲勞,嗯,很多女孩子也是這麼想的。

蔣介石

喝白水吃木瓜黃埔蛋

蔣介石飲食上講究很多,比如喝水,蔣介石喜歡喝30到40攝氏度之間的白開水,而且每隔20分鐘就喝一次。早餐也有固定搭配:一片木瓜,一個炒蛋和一份醬瓜。

有趣的是,蔣介石吃飯,常備的菜是一碗雞湯,一份鹽筍,還有醬瓜、黃埔蛋。宋美齡是講究西餐的,吃飯時,往往是蔣介石這邊鹹菜雞湯,而宋美齡則是蔬菜沙拉,中西分明。兩人有時候互相調侃。蔣介石說宋:「你真是前世羊胎,怎麼這麼愛吃草呢。」宋美齡則回敬蔣:「你把鹹筍,蘸上黑乎乎的芝麻醬,又有什麼好吃呢?」

張大千

廚藝更在丹青上,口重好麻辣醇香

張大千是四川內江人,四川的飲食文化對他的影響尤為深遠。他講究食材要鮮活,從不吃過夜蔬菜。在敦煌作畫的兩年七個月裡,即使受到了當地食材匱乏的影響,張大千也能在當地尋找食材自創美味。

20世紀30年代,張大千常去北京一家叫春華樓的福建館子,店東家白永吉很愛和文人墨客打交道,張大千來吃飯,總是免費招待。畫家白吃一頓還可以,第二頓就不好意思了,於是用畫作來抵飯錢,兩人也結下了很深的交情。

張大千很喜歡自己做菜,在臺灣、巴西、美國居住時都自己琢磨做美食。

于右任

美食草聖 不吝筆墨寫牌匾

于右任是陝西三原人,在民國吃家中,他是陝西菜的代表人物。于右任是書法家,這一生也不吝筆墨,揮毫給無數餐館飯店寫過牌匾。

在于右任的家鄉三原縣,有一家名叫「明德亭」的餐館,這裡的廚子張榮擅長做一樣拿手好菜——辣子煨魷魚。一次于右任回老家,聞得名聲,前去一品。雖然身著便裝卻被當地縣長認出,張榮見于右任親臨餐館,不敢怠慢,使出渾身解數燒制辣子煨魷魚,于右任嘗後讚不絕口,掏銀元買單,張榮不肯收。於是于右任叫人拿來紙墨,揮毫題下「明德亭」三個大字,並落款「三原于右任」,此事也是一段佳話。

張學良

一生漂泊 口味常變

張學良出生、生長在遼寧,開始時喜歡遼菜。後來結識張大千、張群等一批川人,受他們影響,一度垂青川菜。抗戰前後,他在貴州被幽禁九年,所以對貴州風味也一直念念不忘。居住臺灣時,也常吃海鮮。

在被幽禁湖南湘西的日子裡,因交通不便,地方又貧窮,吃肉很成問題。於是,張學良常常親自上山打獵,打回野味以後再由廚子做成他喜歡吃的菜。被囚貴州時,張學良愛好釣魚,常把釣來的魚讓廚師或趙四小姐紅燒或清燉。

梅蘭芳

口味南北兼通 以淮揚菜為主

梅蘭芳的口味南北兼通,既愛北京的傳統小吃,也愛吃川菜裡的宮保雞丁。但受家庭影響,加上唱戲保護嗓子的需要,梅蘭芳的飲食基本上還是以淮揚菜為主,如雞湯煮粥、蜜汁火腿、霸王別姬等都是他愛吃的菜式。

梅蘭芳每天必喝的是鴛鴦雞粥,為了保護肺和嗓子,且因喜歡清淡,梅蘭芳養成了「三不吃」的飲食習慣:不喝酒,不吃動物內臟,不吃紅燒肉之類的油膩東西。

胡適

走遍天下最愛徽州味道

胡適是安徽績溪人,徽州一品鍋是績溪名菜,也是胡家待客的拿手菜。

胡適好酒,酒量雖不大,但年輕時曾飲酒誤事,後又患有心臟病,所有後來飲酒很節制。一次胡適去青島,聞一多等教授設宴款待。席間,三十壇花雕酒轉眼喝完。胡適眼看酒力不支,於是從懷中掏出一枚戒指請大家傳看,只見戒指上刻著兩個字:戒酉。原來這兩個字是夫人江冬秀為勸丈夫戒酒親自刻上去的。只是由於江冬秀文化水平低,將「戒酒」誤刻成「戒酉」。大家看了,便不再為難胡適。

張愛玲

用菜形容女人

張愛玲在小說《心經》中有段描寫:「許太太對老媽子說,開飯吧,就我和小姐兩個人,桌子上的荷葉粉蒸肉用不著給老父留著了,我們先吃。」

張愛玲愛吃粉蒸肉已經到了哲學層面,她曾說,上海女人像粉蒸肉,廣東女人像糖醋排骨。

張愛玲愛吃的菜多是母親、姑姑親手做的。只有在和胡蘭成熱戀時,喜歡拉著他吃街頭小吃,一副小女人情態。她在《談吃與畫餅充飢》裡提到的一個小吃叫「大餅油條」。

鬱達夫

嗜酒愛吃,酷愛福建小吃大餐

鬱達夫生就一副好胃口,好吃,尤愛海鮮。這裡不得不提他和魯迅的交往,真是美食與美酒的碰撞,兩兄弟你來我往,喝酒吃菜、在酒桌上喝醉嘔吐了多少回恐怕很難說清。

1932年4月5日在聚豐園,鬱達夫請魯迅夫婦、柳亞子夫婦邊喝邊聊。魯迅晚年得子,對許廣平很愛。生完孩子的兩年中,魯迅花了很大心血照顧他們母子。鬱達夫飯桌上就打趣說,你這些年辛苦了吧。魯迅有些靦腆,當場回答:「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這是魯迅這口金句的真實出處,沒了一幅「革命」的派頭,卻多了濃濃的人情味兒。

王世襄

民國美食元老 會玩兒更會吃

王世襄被稱為當代京城著名的學者型烹壇聖手。他興趣廣泛,喜愛古詩詞,也曾專研於音樂、繪畫、家具、竹刻等各個領域。

王老喜好烹飪,會做菜,更會買菜。其中,他對採蘑菇格外上癮。只要一閒下來去永定河河源採蘑菇。王世襄在自己的著作裡也經常提到採蘑菇。他寫到,京城採蘑菇的高手多集中在右安門外和永定門一帶,他們每個人都有幾條採蘑菇的「秘密路線圖」,隔幾日就會巡迴採一次,生手很難發現這些蘑菇的生長之處。這種美食精神也是讓人佩服。

譚延闓

民國政壇不倒翁 開創現代湘菜新面貌

譚延闓自號祖庵,做過兩廣督軍、陸軍大元帥、行政院長。其開創的祖庵系列菜品促進了湖南菜和淮揚菜的發展。

譚延闓愛好美食,雖然位高權重,但對做菜下廚房也沒什麼架子。他的家廚叫曹敬臣,兩人經常一起合作,譚延闓是「設計師」,腦袋裡對烹飪食經條分縷析;曹敬臣是「工程師」,手上廚藝精湛,味道妙絕。

譚很好客,一開始在自家擺超級大的八仙桌,宴請賓客,後來乾脆和一個湖南同鄉何鍵共同投資開設了一家湘菜館,取名「曲園」,倒也頗受歡迎。

相關焦點

  • 【一個時代的吃相—民國吃家】
    【編者按】自古以來,美食很大一部分是靠名人、靠文人墨客、靠民間推動的,這一點在民國時代表現得更為突出。  其中的一些有影響力的吃家,由於對家鄉美食的熱愛,加上社會變革帶來的美食融和,紛紛在家鄉美食的創新提高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對各大菜系的最終定型也形成了推動。  民國吃家的第一人還要算袁世凱,因為他的人生和經歷,特別是在吃上太有代表性了:他是清廷高官,喜好清宮菜;他還是民國大總統,鍾愛家鄉河南的美食;他娶了九房姨太太,其中多位都擅做菜,包括蘇菜、天津菜、高麗菜。
  • 老上海吃貨:一個時代的吃相
    老上海也是個美食絢爛的時代:八大菜系最終定型、區域之間的美食交流更加頻繁、菜品普遍大眾化。要說老上海美食,則大多與那些鼎鼎大名的民國名流有關。他們好吃、能吃、愛琢磨吃,無論是政壇要人還是文人墨客,都為這舌上味道下足了功夫。
  • 民國是一個朝代還是一個時代
    我看了一些資料,好像從紀念辛亥革命100年的2011年,就有很多討論民國的話題,其中就有民國是不是一個朝代的話題。這是一個歷史政治話題的範疇,根據我的理解,我就談談我的看法吧。 我認為民國是一個朝代也是一個時代。
  • 有圖有真相:中國人吃相難看的國際名聲是咋來的
    2590億美元來豪購奢侈品,中國遊客卻並沒有因此贏得更多的尊敬,而是因為「吃喝拉撒睡」等相關的素養問題廣受詬病,這其中尤其是「吃相難看」的問題,惹得新華網都忍不住出文抨擊,最近題為《中國遊客乘郵輪拿光自助餐 外國夫婦投訴》的文章就是其中的一篇。
  • 日本人的吃相
    中華民族自古對吃相就很重視,所謂的「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食」都是古人對桌上用餐所形成的規矩。  想說說吃相,是因為在日本每天看多了介紹美食的電視節目和時不時來一次的「大胃王」比賽,因此,也就對日本人的吃相感了興趣。
  • 你的吃相,暴露你的家風
    孩子的吃相不好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媽媽還在不斷的縱容,甚至還不以為然。丟人而不自知,才是最可怕的。她爸媽說:「從一個人的吃相上,就能看出他爸媽是什麼樣的人,這樣的家庭你嫁過去也不會幸福。」一個只顧自己口味的人又怎麼會在乎別人的感受,一個不反思自己只將責任怪到別人身上的人又怎麼會有責任感?
  • 中國女生因吃相難看而被趕出門,日本人吃飯到底有多講究?
    近日有新聞報導說,有2名中國女生在日本吃烤肉時,因吃相太難看而被服務員趕出門....對此事件,網友評論眾說紛紜。有些人說不值得同情,也有網友表示店員有點太過分。那麼,日本人吃飯到底有多講究?還有如果你暫時不打算吃了,筷子不能放在碗上休息,應該將筷子放在筷架上,如果沒有筷架,可以自己用筷子的紙包裝摺一個。說完了餐具,就來說說食物,日本人對食物很講究。吃握壽司、生魚片等,絕不能把食物咬一半後再放回盤子裡。
  • 吃相
    一個對美食胃口很好的人,大抵對世界,對世事,也有很好的強健的胃口。一個病懨懨的,胃口不好,總是消化不良的人,很難想像他對這個世界,對世事有好的吞吐能力。對於走上餐桌的食物,尤其是天然食物,我是一直心懷敬畏的。我覺得那是濃縮了天地之精華,像「千人藥」一樣歷經了無數人的手和汗水的。所以,熱愛它們,吃掉它們,是我與這個世界聯結,感受這個世界的好與柔情蜜意的重要方式。
  • 時代少年團八站粉絲團發聯合聲明,李飛搞打歌舞臺購票機制吃相難看
    【首發】9月10號晚,時代少年團後援會發布馬嘉祺,丁程鑫,宋亞軒,劉耀文,張真源,嚴浩翔,賀峻霖等八站粉絲團聯合聲明,表示堅決抵制以競價拍賣為本質的購票形式,要求公司在今後的活動中通過正常、健康、合理的方式進行售票,從根本上引導粉絲群體樹立理性的消費觀,切斷不良風氣的惡性循環。
  • 此名可待成追憶,民國時代有哪些名字驚豔到了你?
    民國時代的人,起名都非常有講究,喜歡在詩經典籍裡面尋找靈感,因而起出來的名字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書卷氣息與文藝感,充滿著文化內涵。那些文藝的民國人名林徽因·梁思成提到最美民國風名字,就不得不說說林徽因和梁思成這對神仙眷侶。
  • 2020年錢幣推薦-民國三年袁大頭
    無論哪個朝代,假幣都是古幣最大的內傷,民國時期的袁大頭銀元也不例外。有些人買的時候不知道到底是真是假,最後花了冤枉錢。民國三年袁大頭假幣太多,普通人很難辨別真偽。為了收集古幣,我們必須學習更多不同年代古幣的識別方法。
  • 誠意推薦:@寶雞人,這兩條民國風情街,一個比一個美
    說起民國風,很多人都不僅喜歡,而且有著濃鬱的情結。那是一個迷人的時代,有古典的婉約,又有新時代的潮流,新舊碰撞產生出了浪漫的火花。民國風雖然迷人,但是寶雞人能不能看到呢?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這條民國街的修建背後,有一個故事。
  • 地球就像是一個大餐廳,請看眾多野生動物滑稽的吃相
    地球就像是一個大餐廳,請看眾多野生動物滑稽的吃相 2020-12-11 20:04
  • 100年前民國時代的中國人收入有多少? 民國時期有哪些絕色美女
    作為一個演員,她無疑是成功的。 00年前就是1916年,當時的中國正處於民國時代北洋時期,雖然軍閥戰爭不斷,但從這段時間一直到日本入侵前,在北京和沿海的大城市,生活水平還是相對穩定的,民國早期實行銀本位,市場上流通的主要貨幣是「大洋」銀元(大交易也用銀兩),我們今天喜歡叫百元鈔票為「毛爺爺」而民國初期銀元上印的是袁世凱,所以大家就叫一元銀元為
  • 曼諾比菲以電影《密戰》民國時代為主題的家宴
    兵荒馬亂的民國時代那些為革命、為新中國的和平做過無聲奉獻的人們值得我們致敬他們那種為信仰而戰的精神態度也永遠值得我們學習、敬畏 向文藝復興致敬向兵荒馬亂的民國時代致敬我們的美女同事們個個化身為身手矯捷的特工
  • 男友第一次上門吃飯後,女方父母就反對交往:吃相暴露人品
    原因是認為男人吃相不好,吃飯時候狼吞虎咽,還用筷子在菜裡面扒拉,不顧及別人。父母覺得在別人家這樣吃飯很沒禮貌,何況還是初次登門,一點都不注意分寸。吃飯時不管不顧其他人,怕以後兩個人在一起,男方只顧自己,而不考慮女方。小爽覺得父母有點小題大做,吃頓飯就否定一個人至於嗎?
  • 澗西最具民國風情的街區,帶你一秒穿越回民國時代!
    澗西最具民國風情的街區,帶你一秒穿越回民國時代!步行街內百貨商店、金店、服裝店、旗袍館、咖啡館、餐廳、電影院等,具有民國風情的店鋪鱗次櫛比。和好友、家人一起邊走邊逛,慢慢邂逅、慢慢體驗,度過一個愉快的閒暇時光。
  • 全域旅遊 | 五大道——天津的摩登時代
    五大道-摩登時代-天津記憶,百年光影(來源網絡)作為近代中國最早與西方文明接觸的城市之一,民國時期的天津在諸多領域引領風氣之先,吃喝穿戴、生活休閒樣樣講究的天津人在時尚界也有自己與眾不同的地位。△《北洋畫報》體現了民國時期天津的時尚風潮,一個摩登的天津躍然紙上
  • 吃相能反映出你的禮貌和修養,你知道自己的吃相嗎?
    吃相以及如何吃也同樣反映出一個人的禮貌,內涵甚至修養。2念書的時候,我的兩個室友,雲和晴。雲是那種誰的東西都想吃一點,始終覺得別人的東西最好的那種人。平日裡,室友誰買了吃的,她都會湊過來吃,還不是淺嘗輒止的那種,而是吃著好吃還要吃,不好吃就撇撇嘴,再附贈一句,真難吃,買的啥呀!
  • 從高檔餐廳到普通茶坊 上海人自助餐吃相定格
    眾人「吃相」如何,一看便知。  11時35分,某高檔自助餐廳,人均消費180元  片斷一:海鮮區,一中年顧客左手已經端了滿滿一盤膏蟹,右手仍忙不迭地找空盤子。就在他不遠處,另一顧客已經把十幾隻蝦在冰塊上翻來覆去排了好幾次隊,只為選出最大的那一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