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繼續挑戰用冷凍精子技術人工繁育「南方跳巖企鵝」

2020-12-25 日本頻道

6月孵化的小企鵝。(圖片來源:日本《朝日新聞》網站)

人民網東京8月2日電 據日本《朝日新聞》網站報導,日本大阪市港區水族館將繼續挑戰通過冷凍精子對「南方跳巖企鵝」進行人工繁殖。由於冷凍的精子可以半永久保存,能夠大幅度提高物種繁衍的可能性。他們希望能夠防止這種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紅色名單中列為「易危(VU)」等級的企鵝滅絕。

「南方跳巖企鵝」的特徵為有像眉毛一樣的黃色裝飾性羽毛。因為會在會在巖石間跳躍移動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南大西洋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等地,目前由於種群數量減少有可能會滅絕。

6月孵化的小企鵝。(圖片來源:日本《朝日新聞》網站)

大阪水族館從1990年開始飼養這種企鵝,但因為只有特定的企鵝配對才能生出受精蛋,繁殖起來非常困難。水族館2011年開始決定進行人工繁育。2016年6月,東京葛西臨海水族園實現世界首例、成功從企鵝身上提取液態精子並進行人工繁殖的實驗。但是能夠液態精子的時間有限,只能在距離水族館或動物園很近的場所才能成功。但如果使用冷凍的精子的話不僅日本國內,海外地區的企鵝個體也可能藉此技術成功受精。

大阪水族館於2017年和葛西臨海水族園籤約進行聯合研究,挑戰使用冷凍精子進行人工受精。然而2017、2018年連續2年都沒能成功,今年4月下旬在葛西臨海水族園提取了一隻企鵝的精子並進行冷凍,對大阪水族館的一隻企鵝進行人工受精。並於5月順利產下2枚蛋,隨後在6月6日、7日孵出兩隻小企鵝。

小企鵝在稱重。(圖片來源:日本《朝日新聞》網站)

如果這些在大阪水族館孵化小企鵝的父親是葛西臨海水族園的企鵝,就證明通過冷凍精子進行人工繁殖的成功。不過DNA鑑定後這兩隻小企鵝的父親都是大阪水族館的一直雄性企鵝,屬於自然繁殖。

隨後雙方對精子的使用量等進行討論,計劃將在下一個季度再次進行實驗。大阪水族館的工作人員林成幸表示:「希望能夠成功通過冷凍精子實現人工繁殖,並將該技術用在可能滅絕的野生企鵝身上。」(編譯:許文金 審稿:許永新)

(責編:許文金、王曉霞)

相關焦點

  • 日本山口縣連續2年通過人工授精挽救瀕危企鵝物種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讀賣新聞》7月18日報導,日本山口縣下關市水族館「海響館」,以人工授精的方式連續2年成功孵化出瀕危的洪堡企鵝。4月孵化出的一隻企鵝幼崽,因為體重未能增加,由飼養員代替企鵝父母對幼崽進行人工哺育順利成長。預計將於7月下旬公開亮相。洪堡企鵝生活在智利等南美太平洋沿岸海域,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2類瀕危物種」。「海響館」有企鵝專門展區「企鵝村」,那裡飼養著包括70隻洪堡企鵝在內的5種約140隻企鵝。「海響館」從2012年開始著手對冷凍精子進行人工授精。
  • 除了冷凍精子,太空性行為能讓人類繁衍後代嗎?
    然而,要想將人類送入太空,除了面臨技術方面的挑戰外,長期生活在微重力環境下對人類身心健康的影響也受到關注,包括人類繁衍後代的能力。不過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最新研究發現人類精子在太空不同重力條件下仍能保持活性,這個消息有助於打消我們以往的疑慮。冷凍精子的微重力體驗之旅
  • 海洋生物 | 跳巖企鵝
    大家好,我是 rockhopper penguin 跳巖企鵝,也叫冠企鵝,生活在南極半島至亞南極群島,我們是長冠企鵝裡體型最小的。
  • 突破人工繁育難題 珠海一舉成功繁育9隻帝企鵝
    珠海一舉成功繁育9隻帝企鵝(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據了解,帝企鵝人工繁育一直是業內難題,一隻雛鳥的成活要經歷多重的困難。100%的存活率標誌著企鵝飼養技術的成熟。資料顯示,世界上現存企鵝共有18種,長隆引進了7種,已有5種成功取得繁殖,而且繁殖數量每一年都在遞增。企鵝對空氣、水質、食物要求非常高,因為它們在野外生活的環境本身就是非常乾淨的,因此要實現人工保育環境的繁育需要超高的硬體和技術水平。  據悉,長隆集團的保育團隊在企鵝孵化期間,堅持每天24小時的密切監測。
  • 日本京都大學真空冷凍珍稀動物精子 實驗獲成功
    小型懶猴照片由京都市動物園提供  中新網8月29日電 據《朝日新聞》中文網報導,日本京都大學27日宣布,為保護珍稀野生動物,目前已與京都市動物園合作,將動物精子進行真空冷凍乾燥處理後保存起來,保存精子的實驗已經在黑猩猩等動物身上獲得成功
  • 美豔珊瑚規模化人工繁育技術取得突破
    王祝華「珊瑚有性繁殖的技術難點主要在獲取健康受精卵這一環節,這對精子、卵子的質量,水質、水溫、水流都有很高的要求。經過培育,基地已經有大量珊瑚排卵,共獲取健康浮浪幼蟲40萬個左右。正在產卵的珊瑚 (受訪者供圖)正在產卵的珊瑚 (受訪者供圖)該基地與中科院南海所合作開展人工繁育珊瑚等科研項目。
  • 廣西「誕生」首例人工有性繁育珊瑚寶寶!
    2015年,廣西海洋研究院珊瑚礁研究團隊開始著手珊瑚室內擴繁關鍵技術研究、人工礁技術和人工礁生態重建研究,獲得了珊瑚修復半球礁和雙層培育基座專利2項。2019年,團隊利用海邊廢棄的珊瑚石和貝殼,成功製作出首批人工生態礁,使人工礁體在珊瑚修復過程中發揮了更大作用。要想有效修復潿洲島大部分海域的珊瑚礁生態系統,大體量的珊瑚來源是關鍵。
  • 美洲紅䴉的人工飼養與繁育技術
    美洲紅䴉的人工飼養與繁育技術王春豔等美洲紅䴉(Eudocimusruber)隸屬於鳥綱鸛形目䴉科䴉亞科美洲䴉屬,別稱紅䴉、朱紅鷺,主要分布於拉丁美洲的哥倫比亞至巴西的部分沿海地帶,日常以沙灘、鹹水湖、紅樹林和沼澤中的蟹類
  • 陶然亭公園冰雪嘉年華明日開幕 跳巖企鵝來京做客
    原標題:陶然亭公園冰雪嘉年華明日開幕 跳巖企鵝來京做客   2014年12月26日,陶然亭公園,八隻跳巖企鵝作客冰雪嘉年華。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2014年12月26日,陶然亭公園,八隻跳巖企鵝作客冰雪嘉年華。
  • 江蘇首批人工孵化的極地企鵝誕生 4隻企鵝找你起名字
    近日,4隻巴布亞極地企鵝寶寶在淮安龍宮大白鯨極地海洋館破殼而出,這是江蘇省首例人工成功孵化的巴布亞極地企鵝,這也標誌著我省極地企鵝人工繁育技術上有了重大突破。目前,海洋館正面向社會為企鵝寶寶們徵名。
  • 【萌物駕到】來盤一盤南極的企鵝們
    為了宣示主權,也為了愛,這位浪漫的探險家用妻子的名字命名了這座島和島上的企鵝——它們就是阿德利企鵝。阿德利企鵝是南極數量最多的企鵝,雖然被發現得晚,但知名度卻不低,qq經典的企鵝形象,就是以阿德利企鵝為原型的。因愛得名的阿德利企鵝卻一點兒也不「暖」,它們是圈兒裡出了名的刺兒頭:和其他企鵝以及海鳥打架,處心積慮偷鄰居家蓋房子的石子兒,把同伴一腳踹進海裡。
  • 揭秘帝企鵝繁育過程 人工「剖蛋產」助「寶寶」降生
    揭秘帝企鵝繁育過程 人工「剖蛋產」助「寶寶」降生 (3/9) "← →"翻頁
  • 海南一養殖基地人工繁育珊瑚成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任明超)海南一養殖基地宣布近期成功在人工可控環境下繁育  該基地與中科院南海所合作開展人工繁育珊瑚及硨磲科研項目,海南省瓊海中遠藍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具體負責執行。
  • 秦嶺石蝴蝶人工繁育技術獲突破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李耘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孫海華)記者從陝西省林業局獲悉:近日召開的「秦嶺石蝴蝶人工繁育及生物學研究」二期驗收評審會上傳來消息——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秦嶺石蝴蝶」人工繁育技術在陝西省漢中市獲得突破。
  • 陝西一女子花萬元美容 被用冷凍牛精子液氮祛斑
    華商報商洛訊(記者 曾春)為了祛斑,商洛的王女士找到一位「祛斑師」,並被帶到商州區畜牧中心,被原本用來冷凍牛精子的液氮抹臉祛斑。4個月過去了,王女士的臉上還有多處紅斑。對此,畜牧中心稱,有管理責任,將調查處理相關人員。
  • 你再不來,馬達加斯加的跳巖企鵝就要回家了
    2、來看最萌企鵝:陶然亭企鵝冰雪嘉年華推薦理由:2015年的陶然亭企鵝冰雪嘉年華又開始了,重量級嘉賓由去年的帝企鵝改成了8隻跳巖企鵝,看樣子真是萌萌噠~關於這種跳巖企鵝,還有一則小故事在英國愛丁堡動物園開始新生活的中國大熊貓「甜甜」和「陽光」住在了企鵝旁邊,企鵝每天都會饒有興趣地盯著熊貓館。但大熊貓的受寵卻招來了企鵝的嫉妒,這些善妒的跳巖企鵝竟然朝排隊觀看大熊貓的人群投 「糞彈」。另有2015隻仿真企鵝與遊客一起過大年,還有冰迷宮、冰滑梯、雪地摩託拖的香蕉船等遊樂設施。據說還會有兒童挖掘機呢,小夥伴們去鑑定下哪家產的?
  • 張海發:雜交石斑魚繁育技術促進石斑魚產業飛速發展
    隨著石斑魚產業的迅猛發展,石斑魚種苗的繁育技術也取得了突破。      據廣東海洋漁業試驗中心主任張海發介紹,近年來,相關研究機構先後建立了石斑魚繁育基礎群體,建立了石斑魚培育各個環節的技術體系,包括:幼苗孵化、開口餌料的開發、主要病害防控、大規模的工廠化育苗和池塘生態系育苗系列技術等,建立了石斑魚性別調控技術和石斑魚精子冷凍保存技術,特別是雜交石斑魚的繁育技術更是促進石斑魚產業的飛速發展。
  • 青海雪豹人工繁育技術全國領先——探訪全國唯一的雪豹繁育基地
    齊新章說,這6隻展出的雪豹裡除了有兩隻斷腿和缺牙,其餘都是從三江源等地救護的幼崽,在西寧由人工飼養大的。  西寧野生動物園是我國唯一的雪豹繁育基地,人工繁育處於全國領先地位,全國人工飼養展出的雪豹絕大多數在西寧。  齊新章說,隨著雪豹知名度的不斷增大,今年廣州、上海等地的眾多遊客專程前往西寧觀賞雪豹。另外,國家對我省保護雪豹給予資金上的大力支持。
  • 中華鱘人工繁育技術成熟 可確保物種不會滅絕
    中華鱘放流現場(資料圖) 黎明 攝三峽集團:中華鱘人工繁育技術成熟可確保物種不會滅絕500尾「水中大熊貓」中華鱘14日放歸長江。中華鱘會不會步白鱀豚後塵?持續開展多年的人工增殖放流能否有效補充野生種群不足?對此,三峽集團回應稱,在充分的技術保障下,人工繁育種群已經可以確保中華鱘這個物種不會滅絕。白鱀豚是長江流域獨有的水生哺乳動物,在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滅絕。根據三峽集團提供的資料,白鱀豚具有數量稀少,繁殖率低,生長較慢等特點,而中華鱘的繁殖數量龐大,一次產卵量從幾十萬粒到一百多萬粒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