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帝企鵝繁育過程 人工「剖蛋產」助「寶寶」降生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揭秘帝企鵝繁育過程 人工「剖蛋產」助「寶寶」降生 (3/9)

"← →"翻頁

破殼期:人工「剖蛋產」助帝企鵝寶寶成功降生

新婚夫婦產下的帝企鵝蛋開始有了試探性的啄殼,時間一天天過去,但是蜜月寶寶遲遲未能破殼。為了防止帝企鵝寶寶夭折,企鵝繁育中心的專家們召開了多次會議,最後決定對企鵝蛋實施「剖蛋產」手術。圖為為了防止帝企鵝寶寶夭折,企鵝繁育中心的專家們召開了多次會議,最後決定對企鵝蛋實施「剖蛋產」手術。楊毅/文 羅陽/圖

發布時間:2017-12-19 15:31:16 【編輯:翟璐】

揭秘帝企鵝繁育過程 人工「剖蛋產」助「寶寶」降生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廣西「誕生」首例人工有性繁育珊瑚寶寶!
    日前,隨著第一批浮浪幼蟲成功固著,廣西首例室內人工有性繁育的珊瑚「寶寶」,歷經近4年反覆實驗,終於在潿洲島成功「誕生」。承擔該項目的是廣西海洋研究院珊瑚礁研究團隊。珊瑚號稱海底「熱帶雨林」。2015年,廣西海洋研究院珊瑚礁研究團隊開始著手珊瑚室內擴繁關鍵技術研究、人工礁技術和人工礁生態重建研究,獲得了珊瑚修復半球礁和雙層培育基座專利2項。2019年,團隊利用海邊廢棄的珊瑚石和貝殼,成功製作出首批人工生態礁,使人工礁體在珊瑚修復過程中發揮了更大作用。要想有效修復潿洲島大部分海域的珊瑚礁生態系統,大體量的珊瑚來源是關鍵。
  • 三亞人工孵化企鵝寶寶亮相
    「快看這隻企鵝寶寶,好萌呀!」「它好像還有點怕陌生人。」10月19日下午,在三亞「大白鯨·三亞海洋探索世界」海洋主題樂園內,該樂園人工孵化的企鵝寶寶與市民遊客見面,受到眾多遊客尤其是小朋友的喜愛。這也是三亞首例人工孵化的斑嘴環企鵝。  今年8月19日晚,伴著艱難的破殼聲,斑嘴環企鵝寶寶在馴養師的幫助下從蛋殼中鑽出,三亞企鵝家族又增添一位新成員。
  • 企鵝寶寶降生
    11月3日在哈爾濱極地館拍攝的剛剛降生的南極企鵝寶寶。11月3日在哈爾濱極地館拍攝的剛剛降生的南極企鵝寶寶。11月3日在哈爾濱極地館拍攝的剛剛降生的南極企鵝寶寶。當日,一隻南極企鵝在黑龍江哈爾濱極地館破殼降生,目前已成功進食。這是哈爾濱極地館2020年孵化的首隻南極企鵝。
  • 人工繁育助秦嶺熊貓家族實現「四世同堂」
    2020年,陝西省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共繁育四隻大熊貓,其中三隻熊貓寶寶最近剛過百天,它們的出生也讓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實現了大熊貓家族的四世同堂。大熊貓永永是陝西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繁育成功年齡最小的大熊貓母親。永永幼崽的出生,標誌著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人工繁育種群迎來「子三代」時代。永永的母親是中心第一隻人工繁育成功的大熊貓樓生,今年17歲。樓生的母親雪雪,今年30多歲,目前均生活在研究中心。永永幼崽的出生,延續了雪雪、樓生、永永的母系家族脈絡,秦嶺大熊貓四世同堂的景象因為永永幼崽的出生得以實現。
  • 青海雪豹人工繁育技術全國領先——探訪全國唯一的雪豹繁育基地
    齊新章說,這6隻展出的雪豹裡除了有兩隻斷腿和缺牙,其餘都是從三江源等地救護的幼崽,在西寧由人工飼養大的。  西寧野生動物園是我國唯一的雪豹繁育基地,人工繁育處於全國領先地位,全國人工飼養展出的雪豹絕大多數在西寧。  齊新章說,隨著雪豹知名度的不斷增大,今年廣州、上海等地的眾多遊客專程前往西寧觀賞雪豹。另外,國家對我省保護雪豹給予資金上的大力支持。
  • 青海再次人工繁育兩隻高山兀鷲
    5月17日,西寧野生動物園對外發布:再次成功繁育兩隻高山兀鷲,這是國內人工繁育的第三隻、第四隻高山兀鷲。此前第一隻和第二隻均為西寧野生動物園繁育。目前兩隻新出生的高山兀鷲各項身體指標穩定。這兩隻高山兀鷲分別於3月22日和5月13日破殼而出,飼養員形象地將它們稱為「三毛球」和「四毛球」。這兩隻雛鳥是由兩對高山兀鷲夫婦繁育。
  • 突破人工繁育難題 珠海一舉成功繁育9隻帝企鵝
    珠海一舉成功繁育9隻帝企鵝(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據了解,帝企鵝人工繁育一直是業內難題,一隻雛鳥的成活要經歷多重的困難。100%的存活率標誌著企鵝飼養技術的成熟。企鵝對空氣、水質、食物要求非常高,因為它們在野外生活的環境本身就是非常乾淨的,因此要實現人工保育環境的繁育需要超高的硬體和技術水平。  據悉,長隆集團的保育團隊在企鵝孵化期間,堅持每天24小時的密切監測。如果幼雛發育良好,能成功孵化,而且親鳥可以餵養,保育員就不會過多幹預企鵝的繁育過程,予以企鵝更大的空間。
  • 海水觀賞魚的人工繁育之路
    此篇,爾海水族與您一起分享海水觀賞魚的人工繁育之路。目前人工繁育比較成功的海水觀賞魚主要集中在沉性卵的種類,對於一些浮性卵海水觀賞魚的人工繁育技術的探索也開始了有益的嘗試。但普遍存在著開口餌料難以供應、幼體存活率不高和觀賞性能退化等諸多問題。
  • 兔猻媽媽喜得五子,人工繁育大獲成功,動物園獲得獎勵
    2019年7月18日,位于波蘭西南部的弗羅茨瓦夫動物園公布了一項振奮人心的消息:該動物園兔猻的人工繁育工作大獲成功,一隻雌性兔猻生下了5隻兔猻寶寶,目前它們已經兩個多月大了,都非常健康活潑。這5隻兔猻寶寶的父母分別是雌性兔猻扎瑞娜和雄性兔猻納扎爾,它們現在都已經3歲大了,來自於俄羅斯新西伯利亞動物園。
  • 海南一養殖基地人工繁育珊瑚成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任明超)海南一養殖基地宣布近期成功在人工可控環境下繁育  該基地與中科院南海所合作開展人工繁育珊瑚及硨磲科研項目,海南省瓊海中遠藍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具體負責執行。
  • 中華鱘人工繁育技術成熟 可確保物種不會滅絕
    持續開展多年的人工增殖放流能否有效補充野生種群不足?對此,三峽集團回應稱,在充分的技術保障下,人工繁育種群已經可以確保中華鱘這個物種不會滅絕。白鱀豚是長江流域獨有的水生哺乳動物,在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滅絕。根據三峽集團提供的資料,白鱀豚具有數量稀少,繁殖率低,生長較慢等特點,而中華鱘的繁殖數量龐大,一次產卵量從幾十萬粒到一百多萬粒不等。
  • 天津人工繁育中華胭脂魚成功
    新華網天津5月7日電 記者近日從天津市水產局了解到,由天津市換新水產良種場承擔的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項目「中華胭脂魚、圓腹雅羅魚新品種引進繁育」項目於日前通過驗收。這標誌著國家二類保護動物中華胭脂魚在天津市人工繁育成功。
  • 人工繁育中華鱘 讓恐龍「小夥伴」物種延續
    7月31日,在地處湖北宜昌的中華鱘研究所養殖車間,記者見到一尾尾人工繁育的中華鱘在水中舒緩遊動。研究人員表示,作為瀕危物種的中華鱘已經可以依託人工繁育得以延續。  曾是恐龍「小夥伴」   中華鱘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動物,曾是恐龍的「小夥伴」。他們個體碩大,身長可以輕鬆達到兩米多,而且壽命很長,和人的正常壽命差不多。
  • 美洲紅䴉的人工飼養與繁育技術
    近年來,美洲紅䴉被廣泛引種到世界各地進行人工飼養繁育。成功的人工繁育既可減少對美洲紅䴉野生種群的捕獲和幹擾,又達到了保存種源的目的,對美洲紅䴉的可持續性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國內外關於美洲紅䴉人工飼養的研究報導極少,無法對養殖者提供適當而成熟的技術指導。
  • 秦嶺石蝴蝶人工繁育技術獲突破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李耘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孫海華)記者從陝西省林業局獲悉:近日召開的「秦嶺石蝴蝶人工繁育及生物學研究」二期驗收評審會上傳來消息——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秦嶺石蝴蝶」人工繁育技術在陝西省漢中市獲得突破。
  • 3萬隻人工繁育蜆子放流淮河
    2018年,市農業農村局、阜南縣政府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正式開展戰略合作並籤約,共同推進淮河阜陽段橄欖蟶蚌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和橄欖蟶蚌人工繁育、開發利用工作。「通過3年多的攻關研究,我們突破了蜆子人工繁養系列關鍵技術瓶頸,在全國範圍內首次進行人工增殖放流。」
  • 大連聖亞海洋世界小斑海豹降生 國際海豹日直播探秘「產房」
    近日,大連聖亞海洋世界陸續迎來小海豹的降生,恰逢 3 月 1 日國際斑海豹日,大連聖亞海洋世界聯合大連斑海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開啟了一場趣味的線上直播,帶領大家走進大連聖亞斑海豹繁育中心,探秘斑海豹"產房",近距離了解斑海豹的萌趣世界,引導大眾關注與保護可愛的斑海豹。
  • 鱖魚人工繁育技術
    2、親本運輸鱖魚易缺氧,身體有硬刺,運輸過程應十分慎重。鱖魚在冬季並池過程中應帶水進行運輸,運輸過程中應保持溶氧在5mg/L,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配備氧氣瓶在運輸過程中進行增氧,運輸過程中應儘量小心操作,防止擦傷魚體表面。
  • 黑龍江扎龍保護區回應圈養丹頂鶴,稱人工繁育未達野放標準
    就此,扎龍保護區管理局回應新京報記者稱,關在籠裡的丹頂鶴均系人工繁育,暫未達到野放標準。保護區建區以來,累計人工繁育丹頂鶴1000多隻,人工繁育丹頂鶴融入野生群體350隻。 來源: 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官方微博 保護區:均為人工繁育,未達野放標準 對於質疑,黑龍江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回應,網絡所言「扎龍人工繁育丹頂鶴不遷徙」「工作人員撿野外鶴卵、捕捉野生鶴」等言論並不屬實。
  • 南極企鵝成都首次降生!命名者可享海洋館年卡5折優惠
    12月25日聖誕節,成都浩海立方海洋館在同一天成功孵化出2隻巴布亞企鵝,這是南極企鵝第一次降生在中國西南內陸地區,可謂零的突破。 在世界範圍內,遠離南極的內陸地區繁殖巴布亞企鵝,都是世界公認的難題,浩海立方海洋館開業5年來一直致力於攻克巴布亞企鵝繁育的難題,先後到美國、日本、香港等地考察學習先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