鱖魚人工繁育技術

2020-12-18 金稻穀農技

一、繁殖場準備

1、環境條件

水源充足,進排水方便,交通便利。旱季不枯竭,雨季不淹沒,繁殖場位置要高出常年積水位0.5-1.0m。最好靠近河流、湖泊、水庫等取水方便的地區,水源要求無汙染。

2、主要設施

鱖魚人工繁殖需要的主要設施:親本培育池、餌料魚培育池、苗種培育池、孵化桶、環道或孵化槽等。親魚池一般以3-5畝為宜,水深控制在2.0m,底部少淤泥,增氧設施配套齊全。餌料魚培育池一般1.5-3畝為宜,水深控制在1.5m,方便捕撈。

孵化桶:孵化桶一般用白鐵皮或塑料製成,紗窗網用60目的紗窗製成,主要用於鱖魚人工孵化使用,適用於小規模或科研生產使用,一般以容水量250kg為宜,大小根據自身需求而定,方便拆卸。

孵化槽:一般是用水泥砌成的一種長方形水槽,大小根據生產需求而定,槽底裝3-5個噴頭噴水,在槽內形成上下水流,上面使用60目紗窗網過濾。適用於中等規模生產

孵化環道:孵化環道有單環、雙環和三環,採用底部噴水或槳葉攪動相結合的方式形成水流,環道一般0.7-0.8m,深1.0-1.2m,環道底部安裝鴨嘴噴頭,進水管各環自成體系,由閥門控制。孵化環道適合大規模生產。

其他設施:蓄水池、鼓風機,進排水管道及氣管等。

二、親魚的準備

1、親本來源

鱖魚品種繁多,本次主要講解適合開展人工養殖的翹嘴鱖的人工繁殖技術,鱖魚親本主要來源於野生捕撈或有資質的鱖魚原種場。人工繁殖親本選擇2-3齡體格健壯,無傷病的親本,通過越冬後強化培育可進行人工繁殖。

2、親本運輸

鱖魚易缺氧,身體有硬刺,運輸過程應十分慎重。鱖魚在冬季並池過程中應帶水進行運輸,運輸過程中應保持溶氧在5mg/L,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配備氧氣瓶在運輸過程中進行增氧,運輸過程中應儘量小心操作,防止擦傷魚體表面。

3、親本的培育

親本發育良好是提高繁殖催產率和授精率的關鍵。親本培育有兩種方式:一、單獨強化培育鱖魚親本,培育過程中要保持親本池溶氧充足,餌料豐富,發現餌料不足應及時補充活餌;二、套養於家魚親本池,降低養殖成本,並對家魚池塘的野雜魚進行清除。

4、親本雌雄鑑別

鱖魚雌雄鑑別主要從洩殖孔鑑別,雄魚洩殖孔有兩個孔,「生殖孔」(輸精、排尿共用)成圓形,雌魚洩殖孔有三個孔,生殖孔呈「一」字型,在肛門和尿孔之間(最常用),生殖季節擠壓雄性有乳白色精液流出。此外,雄魚下頜前端呈尖角,超過上頜很多,雌魚下頜前端弧形,且超過上頜不多。

5、成熟親本鑑別

雌魚腹部比較膨大,用手輕壓腹部,鬆軟而且有彈性,卵巢輪廓明顯,腹中線下凹,卵巢下墜後有移動形狀。雄魚生殖孔鬆弛,輕壓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且精液入水後散開。人工催產前,挑選適合生產的成熟親本放置於產卵池暫養,自然產卵,雌雄比例為1:1,人工授精,雌雄比例則為3-4:1.

三、親魚的催產

1、催產劑種類

一般的催產劑種類均適用鱖魚。鱖魚人工催產主要用的促產劑種類有: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LRH-A, LRH-A 2)、鯉魚腦垂體(PG)

2、人工催產時間

人工催產時間為每年5月上旬,水溫上升至23℃以上即可開展鱖魚人工催產。

3、催產劑使用參考劑量

鱖魚雌性親本注射劑量為:每kg雌魚注射3mg(PG)+5μg(LRH-A2)+800IU(HCG),雄魚劑量減半,雌魚採取兩次注射法,雄魚注射一次。兩次注射時間間隔6-8h,第一次注射只注射雌魚,雄魚不注射。

4、注射方法

採用體腔注射方法,在胸鰭基部無鰭條的凹陷部位注射,將針頭朝魚的頭部方向與體軸成45°角,刺入體腔,緩慢注射催產劑

5、效應時間

效應時間主要與水溫、親本成熟度、催產劑種類和環境條件相關,當水溫在23-25℃時,效應時間為18-21h,當水溫為26-30℃時,效應時間一般為10-12h。

四、產卵授精

1、發情與自然產卵

成熟親本在注射催產劑後,放置於產卵池中,保持流水刺激,當效應時間到達後,雄魚會追逐雌魚,並用身體摩擦雌魚腹部,刺激雌魚產卵,雄魚排出精液,體外受精。觀察到產卵池中親本不在追逐說明發情完畢,此時,可一邊排水,一邊不斷衝水,在排水口使用60目紗窗製成的卵袋或集卵箱收集受精卵,收集的受精卵經漂洗處理,去除雜物後放入孵化槽或孵化環道。

2、人工授精

人工授精適用於雄魚親本較少的情況,一般人工繁殖採用人工授精的方法,此方法可極大提高受精率。注射催產劑後,根據水溫及親魚成熟度估算效應時間,根據效應時間及時觀察親本在產卵池的情況,待親魚有發情現象及時打網觀察。

檢查時應先檢查雌魚,將雌魚腹部朝下,輕壓腹部有卵粒流出時,應立即捂住生殖孔,將親本體表擦拭乾,將卵粒擠入盛卵器(碗或者盆)中,然後選擇雄性親本,按照上述方法將精液擠入盛卵器中,使用鵝毛充分攪拌,保證精卵充分融合。充分攪拌後將受精卵放入孵化槽或者孵化環道中進行人工孵化。

五、人工孵化1、受精卵孵化密度

常用於生產中的孵化設施為孵化槽和孵化環道,一般孵化槽每立方米可放置70-80萬粒受精卵,孵化環道每立方米可放置60-70萬受精卵。

2、孵化用水及處理

人工孵化應設置位置較高的蓄水池,在用水12天前使用生石灰消毒,或5d前使用漂白粉消毒,孵化用水水質應符合無公害漁業用水水質標準,水溫控制在23-30℃,最適25-27℃。溶解氧≥5mg/L。

3、孵化管理

鱖魚受精卵卵膜較厚,微粘性,孵化期比家魚略長。孵化過程中受精卵容易感染水黴,預防水黴的方法:用0.3%的甲醛溶液浸洗10min或5%-7%的食鹽溶液浸洗5min。水流速度一般控制在20m/min。孵化過程中應勤洗篩網,除卵膜。大概經過3天便可脫膜。

六、苗種培育

1、苗種優劣鑑別

⑴苗種來源:苗種質量是鱖魚養殖的物質基礎,建議在正規的鱖魚苗種生產單位,購進體格健壯、品質純正的鱖魚苗種,最好是3-5釐米左右的本地標粗鱖魚苗

⑵ 規格:規格應整齊、均勻,體長、體重相差不大。

⑶體色、體表:體色鮮豔而富有光澤,體表被鱗完整,粘液正常,各鰭健全完整,特別注意觀察背鰭和腹鰭、是否完好、尾柄是否伸展,這些是評判致畸率的重要指標。

⑷活力:網箱或活水中密集時魚種頭朝下,僅看到魚尾彎曲在不斷扇動。而那些遊動遲緩,體直漫遊的鱖魚苗種,就屬於病弱苗種或問題苗種。

2、池塘準備

選擇進排水方便、水深(0.8 ~1.5)m、面積(100~1000)㎡的池塘培育魚種,水泥池為水深0.8m左右,面積為100-200m2。水質清新,溶氧≥6mg/L。水泥池需配備曝氣設備,保持活水;苗種培育池需配備一臺1.5kw增氧機1臺。

3、池塘消毒

魚苗放養前應清塘消毒。池塘選擇用乾池消毒的方法,可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進行全池消毒,消毒後加注新水應在進水口安裝60目網袋,防止帶入敵害生物,水泥池應提前2天清洗乾淨後,暴曬2天。

4、苗种放養

鱖魚魚苗開口餌料是活魚苗,一般在鱖魚孵化脫膜後,立即催產一批鯿魚或鯪魚作為鱖魚魚苗的開口餌料,鱖魚魚苗培育過程的放養量一般水泥池為(50-100)尾/m2,養殖池塘(15000-20000)尾/畝。

5、餌料魚投餵

由於鱖魚屬於兇猛肉食性魚類,餌料魚的量是鱖魚苗種培育最關鍵的因素,一般鱖魚苗種量:餌料魚量為1:(6-10)。每天觀察鱖魚生長、攝食及餌料魚情況,及時補充適口餌料魚,一般培育5-7天後,可適當投餵草魚、白鰱烏子作為餌料魚。

經過20-30天的培育,鱖魚夏花魚種規格可至(3-5)cm/尾。

6、疾病防控

鱖魚早期魚苗疾病較少,主要進行寄生蟲,特別是車輪蟲、斜管蟲預防,常見於水泥池培育鱖魚魚苗,養殖池塘較少出現。

防止方法:定期使用「輪斜管淨」消毒水體,或使用漁用甲醛溶液消毒(40ppm)。

七、鱖魚繁育注意事項

1、親魚培育時要投餵的餌料魚體長最好在鱖魚體長的50%以下,過大鱖魚則不適口。

2、親魚培育池塘,要經常巡塘,及時補充餌料魚,保證餌料魚充足。注意水質變化,勤開增氧機,鱖魚對於水體溶氧要求較高,溶氧過低會導致親魚性腺發育遲緩,過低甚至導致親魚死亡。

3、親魚培育和魚苗養殖過程中慎用殺蟲劑,鱖魚對敵百蟲等有機磷殺蟲氣劑敏感。養殖期間或苗種培育期間,可根據實際情況使用氯製劑(二氧化氯)或甲醛消毒

4、魚苗下池前,應調節水溫,將氧氣袋放置於放養水面浸泡10-20分鐘,保證水溫溫差低於2℃。選擇晴天上午在上風口放養魚苗。

5、鱖魚苗種培育應加強池塘日常管理,定期觀察餌料魚豐度、鱖魚規格,及時補充適口餌料魚。

#水產養殖#

相關焦點

  • 秦嶺石蝴蝶人工繁育技術獲突破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李耘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孫海華)記者從陝西省林業局獲悉:近日召開的「秦嶺石蝴蝶人工繁育及生物學研究」二期驗收評審會上傳來消息——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秦嶺石蝴蝶」人工繁育技術在陝西省漢中市獲得突破。
  • 中華鱘人工繁育技術成熟 可確保物種不會滅絕
    中華鱘放流現場(資料圖) 黎明 攝三峽集團:中華鱘人工繁育技術成熟可確保物種不會滅絕500尾「水中大熊貓」中華鱘14日放歸長江。中華鱘會不會步白鱀豚後塵?持續開展多年的人工增殖放流能否有效補充野生種群不足?對此,三峽集團回應稱,在充分的技術保障下,人工繁育種群已經可以確保中華鱘這個物種不會滅絕。白鱀豚是長江流域獨有的水生哺乳動物,在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滅絕。根據三峽集團提供的資料,白鱀豚具有數量稀少,繁殖率低,生長較慢等特點,而中華鱘的繁殖數量龐大,一次產卵量從幾十萬粒到一百多萬粒不等。
  • 美洲紅䴉的人工飼養與繁育技術
    美洲紅䴉的人工飼養與繁育技術王春豔等美洲紅䴉(Eudocimusruber)隸屬於鳥綱鸛形目䴉科䴉亞科美洲䴉屬,別稱紅䴉、朱紅鷺,主要分布於拉丁美洲的哥倫比亞至巴西的部分沿海地帶,日常以沙灘、鹹水湖、紅樹林和沼澤中的蟹類
  • 青海雪豹人工繁育技術全國領先——探訪全國唯一的雪豹繁育基地
    齊新章說,這6隻展出的雪豹裡除了有兩隻斷腿和缺牙,其餘都是從三江源等地救護的幼崽,在西寧由人工飼養大的。  西寧野生動物園是我國唯一的雪豹繁育基地,人工繁育處於全國領先地位,全國人工飼養展出的雪豹絕大多數在西寧。  齊新章說,隨著雪豹知名度的不斷增大,今年廣州、上海等地的眾多遊客專程前往西寧觀賞雪豹。另外,國家對我省保護雪豹給予資金上的大力支持。
  • 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秦嶺石蝴蝶人工繁育技術獲得突破
    中新網西安11月18日電 (記者 阿琳娜 通訊員 李耘)記者18日從陝西省林業局獲悉,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秦嶺石蝴蝶人工繁育技術在陝西省漢中市獲得突破。近年來,陝西林業主管部門在強化秦嶺石蝴蝶就地保護的同時,紮實開展了秦嶺石蝴蝶人工繁育技術研究工作,圍繞秦嶺石蝴蝶的野外生境調查、室內快速人工繁殖、野外馴化、越冬管理、病蟲害觀察和瀕危原因等方面進行了初步研究。從2017年開始,漢中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聯合陝西理工大學、略陽縣苗圃開展了秦嶺石蝴蝶人工繁育技術研究工作。
  • 鱖魚苗種有了「湘陰產」
    湘陰縣水產科學研究所繁育的首批本地鱖魚苗種成功出苗。湘陰縣水產科學研究所工作人員將鱖魚苗種從培育池中舀出,對其進行檢測和數量清點後,裝入氧氣袋中。紅網時刻嶽陽5月28日訊(通訊員 郭雨滴)5月28日,湘陰縣水產科學研究所繁育的首批約2萬尾本地鱖魚苗種成功出苗,打破了該縣鱖魚苗種只能從外地購進的困境,鱖魚苗種從此有了「湘陰產」。鱖魚,因其肉質鮮嫩、刺少肉多而廣受消費者喜愛。
  • 美豔珊瑚規模化人工繁育技術取得突破
    正在產卵的珊瑚 (受訪者供圖)正在產卵的珊瑚 (受訪者供圖)該基地與中科院南海所合作開展人工繁育珊瑚等科研項目。據介紹,這是國內首次完成A屬(Acropora)造礁珊瑚在與外界隔離的人工循環水環境下,經過2年多的無性繁殖,從珊瑚小斷枝上,培育成長為直徑20CM的母體,再到人工可控環境下排精排卵,進行有性繁殖的全過程。有性繁殖還可以通過雜交,定向選育出耐高溫、抗逆性強、抵抗寄生蟲、生長迅速、顏色豔麗的新品種,是非常有前景的產學研方向。
  • 池塘主養,鱖魚魚種的養殖,技術是關鍵
    選擇面積3畝以內,水深1.5~2.0m,注排水方便,經常規方法清整消毒,並要求水質清新,底層淤泥少,採用人工投餵餌料魚的方法養殖。(2)放養。放養密度一般為每畝放養1500~2500尾,依據池塘的水源和增氧設施條件,來調整放養量。注水方便,有增氧機的池塘放養量可適當加大。(3)餌料投喂。
  • 海水觀賞魚的人工繁育之路
    此篇,爾海水族與您一起分享海水觀賞魚的人工繁育之路。目前人工繁育比較成功的海水觀賞魚主要集中在沉性卵的種類,對於一些浮性卵海水觀賞魚的人工繁育技術的探索也開始了有益的嘗試。但普遍存在著開口餌料難以供應、幼體存活率不高和觀賞性能退化等諸多問題。
  • 「呼倫湖生態修復及紅鰭鮊、細鱗魚、高白鮭人工繁育增殖技術...
    「呼倫湖生態修復及紅鰭鮊、細鱗魚、高白鮭人工繁育增殖技術」項目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2013-01-06 10:54: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內蒙古水產技術推廣站        瀏覽量: 2144 次 我要評論 「呼倫湖生態修復及紅鰭鮊、細鱗魚、高白鮭人工繁育增殖技術」項目是「內蒙古大中水域生態修復對策及池塘健康養殖技術研究」項目的子項目,由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下達
  • 突破人工繁育難題 珠海一舉成功繁育9隻帝企鵝
    珠海一舉成功繁育9隻帝企鵝(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據了解,帝企鵝人工繁育一直是業內難題,一隻雛鳥的成活要經歷多重的困難。100%的存活率標誌著企鵝飼養技術的成熟。企鵝對空氣、水質、食物要求非常高,因為它們在野外生活的環境本身就是非常乾淨的,因此要實現人工保育環境的繁育需要超高的硬體和技術水平。  據悉,長隆集團的保育團隊在企鵝孵化期間,堅持每天24小時的密切監測。如果幼雛發育良好,能成功孵化,而且親鳥可以餵養,保育員就不會過多幹預企鵝的繁育過程,予以企鵝更大的空間。
  • 人工繁育中華鱘 讓恐龍「小夥伴」物種延續
    7月31日,在地處湖北宜昌的中華鱘研究所養殖車間,記者見到一尾尾人工繁育的中華鱘在水中舒緩遊動。研究人員表示,作為瀕危物種的中華鱘已經可以依託人工繁育得以延續。  曾是恐龍「小夥伴」   中華鱘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動物,曾是恐龍的「小夥伴」。他們個體碩大,身長可以輕鬆達到兩米多,而且壽命很長,和人的正常壽命差不多。
  •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 | 鱖魚產業發展報告 - 綜合資訊 中國...
    (2)養殖  我國鱖養殖產業經歷了三個發展歷程:第一階段,1950~1980年,野生鱖資源豐富,我國鱖產量以捕撈為主,同時部分地區開始進行小水體鱖養殖試驗;第二階段,1981~2000年,鱖人工繁育成功奠定了鱖人工規模養殖的基礎,天然活餌料魚的解決為鱖養殖發展提供了保障,鱖規模養殖得以快速發展;第三階段,21世紀開始,鱖人工養殖產業進入鼎盛發展時期
  • 3萬隻人工繁育蜆子放流淮河
    2018年,市農業農村局、阜南縣政府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正式開展戰略合作並籤約,共同推進淮河阜陽段橄欖蟶蚌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和橄欖蟶蚌人工繁育、開發利用工作。「通過3年多的攻關研究,我們突破了蜆子人工繁養系列關鍵技術瓶頸,在全國範圍內首次進行人工增殖放流。」
  • 青海再次人工繁育兩隻高山兀鷲
    5月17日,西寧野生動物園對外發布:再次成功繁育兩隻高山兀鷲,這是國內人工繁育的第三隻、第四隻高山兀鷲。此前第一隻和第二隻均為西寧野生動物園繁育。目前兩隻新出生的高山兀鷲各項身體指標穩定。這兩隻高山兀鷲分別於3月22日和5月13日破殼而出,飼養員形象地將它們稱為「三毛球」和「四毛球」。這兩隻雛鳥是由兩對高山兀鷲夫婦繁育。
  • 繁育集成技術促「羊丁興旺」
    11月4日,自治區畜牧研究所養羊研究室科技人員來到廣西鑫保利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馬山縣龍頭村基地,開展山羊B超早期孕檢技術服務。此舉旨在加快馬山黑山羊繁育進程,為農戶脫貧增收加油。據了解,我區肉羊產業發展相對滯後,養殖戶基本採用原始、單一的本交繁育手段,加上優質種源缺乏、飼養管理粗放,造成山羊生長慢、受胎率低、產羔間隔長等諸多問題,嚴重製約產業發展。今年7月,自治區畜牧研究所開始山羊繁育集成技術研究,助力「羊丁興旺」。
  • 廣西「誕生」首例人工有性繁育珊瑚寶寶!
    2015年,廣西海洋研究院珊瑚礁研究團隊開始著手珊瑚室內擴繁關鍵技術研究、人工礁技術和人工礁生態重建研究,獲得了珊瑚修復半球礁和雙層培育基座專利2項。2019年,團隊利用海邊廢棄的珊瑚石和貝殼,成功製作出首批人工生態礁,使人工礁體在珊瑚修復過程中發揮了更大作用。要想有效修復潿洲島大部分海域的珊瑚礁生態系統,大體量的珊瑚來源是關鍵。
  • 廣東清遠劉燦洪:鱖魚適宜「南繁北養」
    廣東清遠宇順農牧漁業科技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宇順漁業)總經理劉燦洪認為,造成這種困擾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鱖魚種質出現了問題。「鱖魚養殖了這麼多年,近親繁育十分嚴重和普遍,現在是時候需要更新改良了。」  劉燦洪經過調研走訪,提出了鱖魚「南繁北養」設想,並開始付諸行動。
  • 海南一養殖基地人工繁育珊瑚成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任明超)海南一養殖基地宣布近期成功在人工可控環境下繁育  該基地與中科院南海所合作開展人工繁育珊瑚及硨磲科研項目,海南省瓊海中遠藍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具體負責執行。
  • 日本繼續挑戰用冷凍精子技術人工繁育「南方跳巖企鵝」
    (圖片來源:日本《朝日新聞》網站) 人民網東京8月2日電 據日本《朝日新聞》網站報導,日本大阪市港區水族館將繼續挑戰通過冷凍精子對「南方跳巖企鵝」進行人工繁殖。由於冷凍的精子可以半永久保存,能夠大幅度提高物種繁衍的可能性。他們希望能夠防止這種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紅色名單中列為「易危(VU)」等級的企鵝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