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萬隻人工繁育蜆子放流淮河

2020-12-19 安徽網

增殖放流現場

10月27日,3萬隻人工繁育的蜆子(橄欖蟶蚌)被小心翼翼地運送至阜南縣王家壩保護區水域,放流至淮河中,用於修復河流生態。在現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黨委副書記萬一兵說,這是全國首次。

「為了更好地增殖放流,我們特製了『底播器』。」市水產管理局副局長丁圖強說,長度在10釐米以上的蜆子由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底播增殖放流,其他小苗則由人工播撒。此次共放流長度從2釐米到近20釐米不等的蜆子3萬隻,分別在王家壩閘和郎灣村保護區水域進行放流,均是最適宜蜆子生存的水域。

增殖放流時,技術人員身穿連體雨褲,手持「底播器」逐個放流。「底播器」長約1.5米,中空,尖尖的頭部可插入河床打洞,尾部用於放入蜆子。洞穴打好後,技術人員按動尾部把手,頭部自動打開,蜆子被放入洞穴內。「這是一個技術活,打的洞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淺,蜆子露肉的一頭要朝下,這樣才能正常地吸收水中的浮遊生物。」一名技術人員說。

蜆子是我國特有淡水經濟貝類,它的生態價值高,碳匯功能顯著,淨水能力突出,也是我國蟶蚌屬僅有的3個現生種之一。但近40年來,由於受到水質汙染、棲息地破壞、過度捕撈及寄主魚資源衰退等影響,蜆子自然資源急劇衰退,已處於受威脅或接近瀕危狀態。

「一隻成年蜆子(長約11-12釐米)每天淨化的水質可達40升,是河流生態鏈的重要一環。」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水產養殖研究室副主任聞海波說,蜆子廣泛分布在淮河水域,它的生存狀況是淮河生態好壞的一面鏡子。

由於該物種頻危程度加劇,保護開發利用迫在眉睫。2016年底,淮河阜陽段橄欖蟶蚌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獲批。隨後,蜆子的捕撈被納入政府管理,個人不得擅自捕撈。2018年,市農業農村局、阜南縣政府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正式開展戰略合作並籤約,共同推進淮河阜陽段橄欖蟶蚌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和橄欖蟶蚌人工繁育、開發利用工作。

「通過3年多的攻關研究,我們突破了蜆子人工繁養系列關鍵技術瓶頸,在全國範圍內首次進行人工增殖放流。」萬一兵說,此次增殖放流,實現了蜆子這一珍稀特色水生生物資源的繁育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有利於恢復蜆子種群,也為以後推廣人工養殖奠定了基楚

連結

淮河阜陽段橄欖蟶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發展脈絡

2016年5月

我市正式批覆同意建立淮河阜陽段橄欖蟶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該保護區位於阜南、潁上縣境內淮河中遊河段,西起阜南縣王家壩上遊洪河入淮口,東至潁上縣潤河鎮王集村,全長88千米,總面積約1110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為630公頃,試驗區面積480公頃。主要保護對象以橄欖蟶蚌為主,其他保護物種包括河蜆、背瘤麗蚌、三角帆蚌、黃顙魚、鯰等水生生物資源。

2016年11月30日

原農業部發布第2474號公告,批准設立淮河阜陽段橄欖蟶蚌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這是阜陽第一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橄欖蟶蚌的捕撈也被納入政府管理。保護區涉及阜南潁上兩縣沿淮8個鄉鎮,其中阜南縣5個鄉鎮(洪河橋鎮、王家壩鎮、老觀鄉、曹集鎮、郜臺鄉),潁上縣3個(南照鎮、潤河鎮、關屯鄉)。保護區南岸由西向東依次與淮濱縣、固始縣和霍邱縣相鄰。

2019年12月27日

農業農村部發布《關於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範圍和時間的通告》,自 2020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流域332個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

2020年1月1日零時起

淮河阜陽段橄欖蟶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實行全面禁捕,也就是全年禁捕,禁捕期限為長期。

2020年9月4日

阜陽市農業農村局、六安市農業農村局、信陽市農業農村局及所轄潁上縣、阜南縣、霍邱縣、淮濱縣、固始縣在阜南縣召開三市五縣漁政聯合執法協商會。目前,三市五縣漁政聯合執法相互聯絡機制已經建立,保護區聯合執法頻度加大,通力協作的長效機制已初步形成。

人工繁育蜆子是這樣誕生的

2017年

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技術團隊聯合市水產管理局系統開展淮河阜陽段橄欖蟶蚌種質資源保護區生境調查,建立了親蚌馴養和培育關鍵技術,為人工繁育奠定了重要基礎。

2018年

在寄主魚不清楚的重大技術瓶頸制約下,項目組基於自主創建的鉤介幼蟲體外培養新技術,在國內率先突破橄欖蟶蚌人工繁育關鍵技術,同時開展池塘養殖技術和模式研究。

2019年

破解稚蚌培育關鍵技術,實現苗種規模化繁育,並通過設計幼蚌養殖專業網箱,養殖回捕率顯著提高,達到80%以上,為我國橄欖蟶蚌人工養殖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2020年

人工繁育的一代橄欖蟶蚌達到性成熟,成功繁育出二代苗種,這標誌著該項目已突破我國橄欖蟶蚌的全人工繁育關鍵技術。記者 汪樂意 方松高 通訊員 馬飛 文/攝

相關焦點

  • 人工繁育獲得成功 丹東人再不擔心黃蜆子會「飛」走了
    姜茂才說,這幾天,他每天批發的黃蜆子在1萬公斤左右。讓姜茂才高興的還有半個月前傳出的一個好消息——丹東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人工繁育的黃蜆子幼貝,經過80天的生長已經有指甲大小,這意味著丹東黃蜆子苗人工繁育與培育技術取得了階段性成功。
  • 5400萬黃蜆苗放流大海 遼寧丹東黃蜆子大規模人工養殖未來可期
    5400萬黃蜆苗放流大海 遼寧丹東黃蜆子大規模人工養殖未來可期2016-08-12 10:31: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遼寧日報        瀏覽量: 4749 次8月10日,剛剛從東港市育苗中心返回的丹東市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病防科科長袁甜向記者介紹說,幾天前,他們將新培育出的5400多萬粒中國蛤蜊幼貝成功放流至東港大鹿島海域。「開展人工繁育及中間培育技術研究,可為中國蛤蜊灘涂養殖、淺海底播增殖、增殖放流提供大規格苗種,有效提高資源量。」  中國蛤蜊俗稱「黃蜆子」。
  • 1320萬粒黃蜆子幼貝8月上旬放流黃海
    「驗收專家現場抽取了5個點計數,計算出今年繁育的中國蛤蜊苗總數量為1320萬粒,平均殼長5.07毫米。」7月28日,在位於東港市北井子鎮的育苗中心,中國蛤蜊人工繁育項目組負責人、丹東市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病防科科長袁甜向記者介紹說,該站今年5月27日進行的中國蛤蜊人工繁育及中間培育技術正式通過丹東海洋與漁業局組織的專家驗收。
  • 中華鱘人工繁育技術成熟 可確保物種不會滅絕
    中華鱘放流現場(資料圖) 黎明 攝三峽集團:中華鱘人工繁育技術成熟可確保物種不會滅絕500尾「水中大熊貓」中華鱘14日放歸長江。中華鱘會不會步白鱀豚後塵?持續開展多年的人工增殖放流能否有效補充野生種群不足?對此,三峽集團回應稱,在充分的技術保障下,人工繁育種群已經可以確保中華鱘這個物種不會滅絕。白鱀豚是長江流域獨有的水生哺乳動物,在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滅絕。根據三峽集團提供的資料,白鱀豚具有數量稀少,繁殖率低,生長較慢等特點,而中華鱘的繁殖數量龐大,一次產卵量從幾十萬粒到一百多萬粒不等。
  • 蘇州首次放流人工養殖中華鱘
    日前,常熟市長江生態修復水生生物增殖放流點首次投用就迎來了「貴客」,5尾中華鱘在此開啟回歸大江大海之旅。這是蘇州首次放流人工養殖中華鱘。這5尾中華鱘是人工繁育的「子二代」,來自湖北荊州的中華鱘保育與增殖放流中心,於去年4月運抵常熟馴養,現已3歲,剛來時平均體長0.5米,目前體長約1.2米,體重約18公斤。
  • 人工繁育中華鱘 讓恐龍「小夥伴」物種延續
    7月31日,在地處湖北宜昌的中華鱘研究所養殖車間,記者見到一尾尾人工繁育的中華鱘在水中舒緩遊動。研究人員表示,作為瀕危物種的中華鱘已經可以依託人工繁育得以延續。  曾是恐龍「小夥伴」   中華鱘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動物,曾是恐龍的「小夥伴」。他們個體碩大,身長可以輕鬆達到兩米多,而且壽命很長,和人的正常壽命差不多。
  • 黑龍江撫遠放流120萬尾大馬哈魚苗入黑龍江
    4月28日,黑龍江省撫遠市舉行了2020年大馬哈魚人工增殖放流活動,120萬尾大馬哈魚苗經過數月的人工繁育飼養後被投放到中俄界江黑龍江中,撫遠市已連續31年來向黑龍江流域進行大馬哈魚人工增殖放流活動。
  • 大湖股份放流15萬隻漢壽甲魚苗
    ,在風景秀麗的西洞庭湖溼地保護區目平湖正式啟動,共放流漢壽中華鱉苗15萬隻。啟動儀式全國人大代表、大湖股份黨委書記、集團董事局主席羅祖亮,在啟動儀式上發出倡議,號召各有關部門和廣大群眾以此活動為契機,共同維護好水生生物資源,希望各界人士關注生態補償,讓大自然中的水生生物和人工放流的甲魚在洞庭湖水域自然生長
  • 蘇州首次放流人工養殖中華鱘 5尾「水中大熊貓」回歸長江
    昨天,常熟市長江生態修復水生生物增殖放流點首次投用就迎來了「貴客」,5尾中華鱘在此開啟回歸大江大海之旅。這是蘇州首次放流人工養殖中華鱘。這5尾中華鱘是人工繁育的「子二代」,來自湖北荊州的中華鱘保育與增殖放流中心,於去年4月運抵常熟馴養,現已3歲,剛來時平均體長0.5米,目前體長約1.2米,體重約18公斤。中華鱘有「水中大熊貓」之稱。農業農村部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實驗室主任危起偉說,長江中華鱘資源量的最高紀錄出現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1萬多尾。
  • 「呼倫湖生態修復及紅鰭鮊、細鱗魚、高白鮭人工繁育增殖技術...
    「呼倫湖生態修復及紅鰭鮊、細鱗魚、高白鮭人工繁育增殖技術」項目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2013-01-06 10:54: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內蒙古水產技術推廣站        瀏覽量: 2144 次 我要評論 「呼倫湖生態修復及紅鰭鮊、細鱗魚、高白鮭人工繁育增殖技術」項目是「內蒙古大中水域生態修復對策及池塘健康養殖技術研究」項目的子項目,由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下達
  • 阜南曹集蜆子價格3年漲3倍 市民連呼吃不起
    每逢周末,曹集鎮幾家經營蜆子宴的飯店,甚至出現了「一桌難求」的場景。  網絡助力  3年來蜆子價格漲3倍  3月21日上午,阜陽市民朱和強專門開著私家車,來到阜南縣曹集鎮,買上幾斤蜆子。  僅以清蒸的「鮮」為例,朱和強諮詢了幾家飯店,每隻的價格均在20元到30元之間,「一份菜價格達200多元」。而菜市場內,生「鮮」的價格僅為20元一斤,每斤大約6到7隻,平均每隻的價格只有三四元。  「飯店裡吃頓蜆子宴動輒上千元,甚至幾千元,一般工薪階層很難消費得起。」網絡上,關於曹集蜆子價格猛增的議論逐漸發熱。生活中,曹集鎮的漁民和商販也感受到這一點。
  • 突破人工繁育難題 珠海一舉成功繁育9隻帝企鵝
    珠海一舉成功繁育9隻帝企鵝(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央廣網珠海11月9日消息(記者郭翔宇 通訊員鄧泳怡)近日,記者從珠海長隆海洋王國獲悉,該園區本年度成功繁殖首次突破兩位數。這是繼2017年海洋王國一舉成功孵化9隻小帝企鵝,出殼率100%後又一新記錄。
  • 海南西沙漁業增殖放流百餘只海龜近250萬尾魚苗
    駱雲飛 攝中新網三沙6月12日電 (記者 王子謙)海南省農業農村廳和三沙市海洋和漁業局12日上午聯合在三沙舉辦2020年西沙漁業增殖放流活動,共放流玳瑁及海龜145隻,各類經濟魚苗248萬尾。本次增殖放流是近年來海南在三沙海域放流規模較大的一次。
  • 安徽阜陽市阜南縣曹集蜆子價格3年漲3倍 市民連呼吃不起
    安徽阜陽市阜南縣曹集蜆子價格3年漲3倍 市民連呼吃不起2016-03-22 10:34:00  水產養殖網每逢周末,曹集鎮幾家經營蜆子宴的飯店,甚至出現了「一桌難求」的場景。  網絡助力  3年來蜆子價格漲3倍  3月21日上午,阜陽市民朱和強專門開著私家車,來到阜南縣曹集鎮,買上幾斤蜆子。
  • 四川教授人工繁育數千隻螢火蟲,探索「產業化破解保護難題」
    樂山師範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曹成全建立了資源昆蟲養殖基地,人工繁育出幾千隻螢火蟲。現場公園萬螢飛舞其中有幾百隻是人工養殖「螢火蟲,螢火蟲,慢慢飛……」3月24日19時許,夜幕降臨,樂山市嘉州綠心公園內一處步行道邊,傳出婉轉動聽的音樂聲,40多個孩子正在享受「螢光之旅」,欣賞螢火蟲紛飛的美景,接受一場環保教育、生命教育。
  • 海峽兩岸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啟動 372萬尾魚苗投向臺灣海峽流域
    ,齊心共護海洋生態」為主題的2013海峽兩岸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在福州海事局馬江處碼頭舉行,372萬尾魚苗在600多名群眾的協助和見證下分別在馬江碼頭和閩江口川石島立樁礁附近海域放流。本次活動增殖放流活動旨在通過活動恢復漁業資源,改善水域生態環境,養護兩岸漁業資源,保護兩岸的生態環境。本次放流的372萬尾魚苗種中,投放海水魚類品種為大黃魚50萬尾、真鯛15萬尾、海蜇200萬尾、中國鱟2萬隻、東風螺55萬個;淡水魚類品種為鰱魚15萬尾、鱅魚10萬尾、鱸魚10萬尾、毛蟹15萬隻。
  • 12萬尾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華鱘「寶寶」出生
    據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網站11月7日消息,0月31日,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在宜昌黃柏河基地成功對一組子一代中華鱘實施了人工催產繁殖,獲得受精卵27萬餘粒,這是繼10月13日取得2019年子二代繁殖成功後的再一次突破。
  • 廣東省鰻鱺人工增殖放流...
    廣東省鰻鱺人工增殖放流活動在順德舉行 2020-10-17 11: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黑龍江撫遠開展最大規模大馬哈魚放流行動
    新華社哈爾濱5月5日電(記者張玥、劉宇軒)黑龍江省撫遠市5日開展國內最大規模大馬哈魚放流行動,200萬尾大馬哈魚苗迫不及待地踏上通往海洋的徵途,開始新一輪生命輪迴。大馬哈魚是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廣泛分布的一種洄遊性珍貴魚種。
  • 6.47萬隻大閘蟹放流長江口
    光明生物圈【6.47萬隻大閘蟹放流長江口】2020年12月11日,6.47萬隻中華絨螯蟹在上海長江口被拋進江中放流。中華絨螯蟹,又名大閘蟹、河蟹。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專家介紹,中華絨螯蟹雖在淡水裡生長,但卻要在鹹淡水生境中繁殖後代,長江口區域所在的九段沙水域為其主要產卵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