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殖放流現場
10月27日,3萬隻人工繁育的蜆子(橄欖蟶蚌)被小心翼翼地運送至阜南縣王家壩保護區水域,放流至淮河中,用於修復河流生態。在現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黨委副書記萬一兵說,這是全國首次。
「為了更好地增殖放流,我們特製了『底播器』。」市水產管理局副局長丁圖強說,長度在10釐米以上的蜆子由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底播增殖放流,其他小苗則由人工播撒。此次共放流長度從2釐米到近20釐米不等的蜆子3萬隻,分別在王家壩閘和郎灣村保護區水域進行放流,均是最適宜蜆子生存的水域。
增殖放流時,技術人員身穿連體雨褲,手持「底播器」逐個放流。「底播器」長約1.5米,中空,尖尖的頭部可插入河床打洞,尾部用於放入蜆子。洞穴打好後,技術人員按動尾部把手,頭部自動打開,蜆子被放入洞穴內。「這是一個技術活,打的洞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淺,蜆子露肉的一頭要朝下,這樣才能正常地吸收水中的浮遊生物。」一名技術人員說。
蜆子是我國特有淡水經濟貝類,它的生態價值高,碳匯功能顯著,淨水能力突出,也是我國蟶蚌屬僅有的3個現生種之一。但近40年來,由於受到水質汙染、棲息地破壞、過度捕撈及寄主魚資源衰退等影響,蜆子自然資源急劇衰退,已處於受威脅或接近瀕危狀態。
「一隻成年蜆子(長約11-12釐米)每天淨化的水質可達40升,是河流生態鏈的重要一環。」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水產養殖研究室副主任聞海波說,蜆子廣泛分布在淮河水域,它的生存狀況是淮河生態好壞的一面鏡子。
由於該物種頻危程度加劇,保護開發利用迫在眉睫。2016年底,淮河阜陽段橄欖蟶蚌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獲批。隨後,蜆子的捕撈被納入政府管理,個人不得擅自捕撈。2018年,市農業農村局、阜南縣政府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正式開展戰略合作並籤約,共同推進淮河阜陽段橄欖蟶蚌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和橄欖蟶蚌人工繁育、開發利用工作。
「通過3年多的攻關研究,我們突破了蜆子人工繁養系列關鍵技術瓶頸,在全國範圍內首次進行人工增殖放流。」萬一兵說,此次增殖放流,實現了蜆子這一珍稀特色水生生物資源的繁育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有利於恢復蜆子種群,也為以後推廣人工養殖奠定了基楚
連結
淮河阜陽段橄欖蟶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發展脈絡
2016年5月
我市正式批覆同意建立淮河阜陽段橄欖蟶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該保護區位於阜南、潁上縣境內淮河中遊河段,西起阜南縣王家壩上遊洪河入淮口,東至潁上縣潤河鎮王集村,全長88千米,總面積約1110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為630公頃,試驗區面積480公頃。主要保護對象以橄欖蟶蚌為主,其他保護物種包括河蜆、背瘤麗蚌、三角帆蚌、黃顙魚、鯰等水生生物資源。
2016年11月30日
原農業部發布第2474號公告,批准設立淮河阜陽段橄欖蟶蚌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這是阜陽第一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橄欖蟶蚌的捕撈也被納入政府管理。保護區涉及阜南潁上兩縣沿淮8個鄉鎮,其中阜南縣5個鄉鎮(洪河橋鎮、王家壩鎮、老觀鄉、曹集鎮、郜臺鄉),潁上縣3個(南照鎮、潤河鎮、關屯鄉)。保護區南岸由西向東依次與淮濱縣、固始縣和霍邱縣相鄰。
2019年12月27日
農業農村部發布《關於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範圍和時間的通告》,自 2020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流域332個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
2020年1月1日零時起
淮河阜陽段橄欖蟶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實行全面禁捕,也就是全年禁捕,禁捕期限為長期。
2020年9月4日
阜陽市農業農村局、六安市農業農村局、信陽市農業農村局及所轄潁上縣、阜南縣、霍邱縣、淮濱縣、固始縣在阜南縣召開三市五縣漁政聯合執法協商會。目前,三市五縣漁政聯合執法相互聯絡機制已經建立,保護區聯合執法頻度加大,通力協作的長效機制已初步形成。
人工繁育蜆子是這樣誕生的
2017年
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技術團隊聯合市水產管理局系統開展淮河阜陽段橄欖蟶蚌種質資源保護區生境調查,建立了親蚌馴養和培育關鍵技術,為人工繁育奠定了重要基礎。
2018年
在寄主魚不清楚的重大技術瓶頸制約下,項目組基於自主創建的鉤介幼蟲體外培養新技術,在國內率先突破橄欖蟶蚌人工繁育關鍵技術,同時開展池塘養殖技術和模式研究。
2019年
破解稚蚌培育關鍵技術,實現苗種規模化繁育,並通過設計幼蚌養殖專業網箱,養殖回捕率顯著提高,達到80%以上,為我國橄欖蟶蚌人工養殖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2020年
人工繁育的一代橄欖蟶蚌達到性成熟,成功繁育出二代苗種,這標誌著該項目已突破我國橄欖蟶蚌的全人工繁育關鍵技術。記者 汪樂意 方松高 通訊員 馬飛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