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6 13:58
你還記得小時候野炊的樣子嗎?
從70後的「牛糞烤番薯」,80後的「帶上鍋碗瓢盆」,到現在90後已經慢慢模糊的記憶裡,野炊也許只剩下了「一包又一包零食」……
曾經的少年已經長大,「野炊」——這份屬於童年的獨特味道,很多人至今都難以忘懷。
70後的快樂「用幹牛糞烘烤的美味」
老朱是名司機,生於上世紀70年代初,土生土長的江山人。他說,小時候家裡過得清苦,和不少人家一樣,有時還會斷炊。好在,幾個小夥伴時不時就出去野炊,田裡的番薯可以充飢,野炊的記憶難以忘記。
「烤番薯是小時候在山上砍柴時的事。老家那有一大片石頭山,石頭長得很不規則,也許你無法想像那形狀,有的上大下小,正好可以搭個灶臺。我們先拾些幹牛糞,用幹茅草助燃。最下面鋪一層幹牛糞,中間放上番薯,上面再放一層幹牛糞……做完這些工作後再去砍柴,砍完柴就可以享受香噴噴的美味了,雖然常常被番薯燙得跳起來,但我們還是拼命地往嘴裡塞,最後每個人嘴上都吃得黑乎乎的。」
老朱說,現在日子越過越好了,有時候下班後,他還會約上幾個童年老友喝酒擼串。但是,怎麼也找不到童年的快樂。
80後的回憶「走,帶上鍋碗瓢盆」
「小時候,學校裡常常組織野炊,誰帶鍋,誰帶碗,誰帶油鹽醬醋,這些老師都會事先安排好。那會兒誰都不想帶鍋,又重又大,提起來可費力!」
小鄧是80後,現在衢州西區一家單位上班,一提起小時候的野炊趣事,她仿佛有一肚子話要說。
「老師會先用磚頭和石頭壘好灶頭。煮的東西很簡單,印象中有肉丸、蔬菜、麵條。鍋裡煮得香噴噴,再配上周圍的野花香、草木香,聽著腳邊潺潺的小溪流水,恐怕這才叫真正的色香味俱全。幾個班幹部幫著老師一起張羅,其他人都在草地上聊天、做遊戲,等到中午,大家覺得餓了,就一窩蜂來搶著吃——實際上很多人都吃不飽,老師也吃得很少。」
小鄧還記得,有一次自己還因為沒吃上飯哭了鼻子。「誰能想得到,就是採一束野花的工夫,吃的一丁點都沒剩下。」
90後的狼狽「只有一包又一包零食」
「小零食必不可少,咪咪蝦條、鄉巴佬雞腿、上好佳薯片、火腿腸、麵包、健力寶……一包又一包的零食,仿佛永遠都吃不完。記憶裡還有男孩子起鬨,女孩子氣得直跳。」
關於野炊,90後小胡想起的都是些零散的片段。唯一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野炊在小學六年級,學校組織大家到衢江邊。小胡和同學們帶來了各種工具和食物,有蘑菇、蔬菜、肉、魚……還有同學甚至拿來一個燃氣灶。可惜由於缺乏經驗,那次野炊最後狼狽收場。小胡笑著說,當時大家都不大會做飯,菜也只是用江水隨便洗了洗。做出的飯菜,賣相和味道都不太好,大家都吃不下。後來,老師乾脆帶著幾個同學到附近村子閒逛去了。
00後的羨慕「聽老爸講那過去的事情」
鄭先生的兒子是個標準的00後,在他的講述裡,兒子所在的小學,雖然也會組織野炊活動,但明顯失去了許多趣味,「兒子對於野炊的回憶都是單一的,其中做飯環節,往往都是老師家長代勞,壓根沒他們什麼事;倒是那些戶外小遊戲,一個個玩得蠻開心。不過和我們當年的野炊相比,還是缺點什麼。」「老爸曾經講他讀中學時的野炊,那時的場地比現在簡陋,菜餚也不如現在豐富,但我仍能從他的語氣裡感受到愉悅的心情,好像他品味到的是人間的至美滋味。」小鄭同學深感羨慕。
也許就像拍電影,翻拍的永遠比不上經典。在兒子羨慕的眼神中,鄭先生說,二十多年過去了,只有那味道至今難以忘懷,令人魂牽夢縈。
(據衢州日報,原標題《那些年,我們一起有過的野炊》,作者 呂涵 、鄭志平。編輯梅玲玲)
147659750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