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過年一直是我們每個中國人心中最重要的部分。
那麼你記憶中的年味是怎樣的?是大掃除,是貼春聯?是放鞭炮,是收壓歲錢?是穿新衣服,是團圓飯?但如今,我們許多人都感嘆,年味好像淡了很多……其實,年味沒有淡,人情味在,年味就在。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過年的方式好像越來越單調了,對春節的盼望也沒那麼強了,對很多人來說,過年也就是一個小長假。回想以前,離過年還有半個月,就開始掰著指頭倒計時了;那些充滿年味的經歷,你還記得多少?
小時候,年味就是殺年豬,小的時候,家裡面很窮昂,一年難得吃幾回肉,只有到過年的時候才會殺豬宰羊,不僅是為了慶祝新年,還用來招待親朋好友。
小時候年味就是炸好吃的,小的時候,每次過年,俺媽總是會炸些東西,像炸丸子,炸雞肉,炸豬肉,炸魚肉什麼的都特別好吃。我喜歡吃我媽炸的丸子,特別是剛炸出來的熱騰騰的,別提有多好吃了,而且我也是特別喜歡喝丸子湯。
小時候年味就是穿新衣,小的時候最盼望的就是過年這一天,因為可以穿上新衣服,心裡美滋滋,雖然衣服都提前買好了,但老媽一定要等到初一,那天早上才讓穿,趁大人們不注意的時候,我總會翻出來偷偷試穿。
小時候,年味就是大掃除,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每次到了快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來個徹底的大掃除,寓意趕走黴運,迎新納福。
小時候,年味就是辦年貨,過年的前幾天,人們會帶著孩子趕集,買各種年貨人山人海,那場面可真熱鬧了。媽我想吃糖葫蘆,烤香腸,炸雞,晚會買,先陪媽媽把年畫買了。
小時候年味就是貼春聯,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貼春聯,貼門神,有的人家還會自己寫春聯,過年的時候,為什麼一定要貼春聯呢?古代的時候,人們用桃符驅鬼闢邪,再到後來就演變成了春聯,以此來表達闢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這是一個幾乎全家出動的時刻!吃罷早飯,家家戶戶拿著精心挑選的寓意十足的春聯和工具就開始行動啦,「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如"出門見喜",或"迎喜接福"之類,貼在門口或迎壁牆上。庭樹上貼有"滿院春色"石磨上貼有"白虎大吉",車上貼"日行千裡",牲口槽目貼"六畜興旺",糧食屯上貼"米麥滿倉",床頭上貼"身體平安"等等。很多人家都有幾間房屋,貼完這裡到那裡,有的幾乎整個村子要走一圈,卻忙得不亦樂乎!
小時候年味就是吃年夜飯,吃年夜飯這天,大人們從早到晚忙裡忙外,拔雞毛,殺魚,剁肉切菜,只為做一頓豐盛的團圓飯。紅燒肉,糖醋魚,油燜大蝦,紅燒排骨,炸雞翅。每逢佳節胖三斤,我媽做的紅燒肉是我減肥路上最大的剋星。
小時候年味就是看春晚,吃完年夜飯一大家子就會圍坐在電視機前,磕著瓜子、嘮著家常,等著來看春節聯歡晚會。記得小時候,最喜歡看的節目就是趙本山的小品,現在依然喜歡看小品,只是少了當初些許的年味。
小時候年味就是放鞭炮,大年初一的那天,天還沒亮,大人們都早早地起來了,快點起床了,這就下餃子,下餃子之前,家家戶戶還會放鞭炮,來迎接新的一年,放完鞭炮,就可以吃我最愛的餃子了。年味就是記憶中那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除夕夜零點,就算已經入睡,家家戶戶都會起來放一串大鞭炮,有條件的還會放一陣煙花,在一陣陣噼裡啪啦的聲響中迎接新的一年!而初一還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但相比於大人放炮仗,點「呲花」可就是小朋友的最愛了。往往一掛炮仗放完之後會有個別沒有炸響,小夥伴們就會一起撿來玩呲花,玩法就是把瞎炮仗掰開(不掰斷)讓它露出黑色的火藥來,然後用燃著的香頭直接湊上去點,那被點著的藥就「哧」地呲了花,有時那被掰開點燃的瞎炮仗還跟火箭一樣,噴著火轉圈。
小的時候,年味就是拜大年,新年的初一,人們都要早早起來,因為俗語說:「起得早,過得好」。所以大家都要趁天未亮時就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吃罷餃子後,晚輩先給家中長輩磕頭,然後由長輩帶領,一群人浩浩蕩蕩結夥去別家磕頭拜年,一路上說說笑笑、打打鬧鬧不亦樂乎。
為了壓勝驅邪,幫助小孩平安過年、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春節的時候長輩一般都會給小孩壓歲錢。那個時候的小孩不像現在的小朋友每個月都有零花錢,所以特別盼望過年時的那筆壓歲錢。家長一般都會在除夕晚上孩子睡著之後,將壓歲錢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面或塞在新衣服的口袋裡,初一早上醒來,既有新衣服穿又有壓歲錢拿,那種幸福感是不言而喻的。而到鄰家拜年、走親訪友時,遇到熟悉的長輩,說聲「恭喜發財」,一個大大的壓歲錢紅包就又「到手」啦!每多一個壓歲紅包,就會加上原來的再重新數上一遍,那種數錢的快樂並不在於得到錢的多少,而是覺得只要有壓歲錢花就是無比幸福的事。
中國還有許多地方,仍有著最鮮明最濃鬱的年味兒。它們由光影、色彩、氣息、味道……組成。說到廟會,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國內,大部分的城市每年都會舉辦規模或大或小的廟會。廟會期間,各種特色小吃、遊樂項目、民俗表演等讓人慾罷不能,還能進香祈福,可以說是熱鬧非凡。在我的老家當然少不了。
小時候年味就是大年初一去芒碭山,看絢麗奪目的打鐵花表演,感受點點星火漫天飛舞,勾勒出巨幅花樣的極致震撼;看聲勢浩大的秦漢戰鼓表演,聆聽鑼鼓聲聲撼動人心,演奏出傳統軍樂得盪氣迴腸;看驚險刺激的馬戰表演,品讀段段歷史回味悠長,重現出三國鼎立的風起雲湧。
還有非遺展演,民俗鑑賞、特色美食、新春祈福等超多活動!
打鐵花是中國漢族民間習俗、民間藝術中富有文化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看師傅們將鐵熔化成的鐵水迅速舀起,用長板敲擊,迅速運動的鐵水像花一樣四散開來,讓無數觀眾為之驚嘆。鐵花閃現在茫茫黑色中,像許多閃爍的小星星,隨後灑落在地面上,又像散落的小珍珠,起起落落又歸於泯滅,給人一種歡快的感覺。機器上的鐵花旋轉四濺,像風火輪一樣,怒放在夜空下更是壯觀驚豔,好像本不屬於這天地之間。打鐵花一定是慶賀佳節的最好方式了,也是保護傳統民俗的最有效的手段。
.馬戰情景劇
馬戰對於古代戰爭的影響是巨大的。中國在戰國時期開始推廣馬戰,到漢朝馬戰則徹底地取代了車戰。在此之前,人類主要是步兵編制,無論是行動能力還是作戰能力都相當小,遠徵只能是天方夜譚。由於人類自身駕馭能力低下,因此當時的國家都是小國。馬戰,在人類戰爭史上引發了革命性的改變,感受到精彩馬戰帶來的千古豪氣!
秦漢戰鼓
年代久遠,流傳甚廣,廣大群眾喜歡者甚多。作為一種古老的地方民間音樂。秦漢戰鼓起源於秦漢時期。相傳,因秦皇掃六合,統一中國;漢高祖劉邦東徵西戰,建立大漢基業都用過此鼓調,故而得名。秦漢戰鼓流傳承至今,大約有兩千年的時間。該鼓陣容少則三五十人,多則數百人,著古代將士服,主鼓後有"秦"或"漢"字大旗,旁有數面副鼓助敲,百面鐃鑼緊隨鼓調起伏。該鼓調通過"出徵、交戰、凱旋"三部曲調及八卦陣,三星鎮、五星鎮、七星陣等陣法和指揮作戰的"追星棰、攬月棰、沖天棰、撼地棰"等棰法,完整再現了中國秦漢戰樂的恢弘氣勢。
.舞龍舞獅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重大節慶活動期間,都會以獅舞前來助興。過年當然要把咱們的傳統文化拿出來秀一秀,看看這千年流傳下來,至今依舊流行的民俗活動永恆的魅力,也讓更多年輕人能夠喜歡民族文化,繼續把優秀文化傳承下去。
這片漢興之地,孕育著古老的年,芒碭山古廟會」起源於唐而興於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豫魯蘇皖四省結合部數百公裡內最大的千年古廟會,素有「中原廟會第一鄉」的美譽,集商貿、旅遊、文化、宗教、美食於一體,是充滿濃厚地方特色的中國民俗文化盛會。今年雖然活動取消,但濃濃的年味不散,期待下一年新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