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源頭創新的科學基礎設施
肅木丁認為,科技推進更友好城市文明的辦法,或者重塑城市與自然關係的手段,是基礎設施,所以一直嘗試利用技術去升級和改造基礎設施。
科學基礎設施,除了是支撐科學創新的基礎設施,它也是實實在在的城市基礎設施,是為未來城市文明發展所做的實驗,希望它能成為看未來的基石或者視點,這裡的未來不是科幻片裡描繪的,而是自然中的未來。
科學基礎設施的搭建
基於城市大系統的梳理,福田南路將會成為支撐科創園區最為重要的空間載體。一方面,大量城市系統在不足一公裡的有限空間裡高度集成,即服務口岸片區運轉,也支撐園區的科學基礎設施,在未來還用一條帶狀市民公園紀念曾經被圍合的深港科創合作區,它與港方的河套一起,構成深港科創合作區在太空可見的地景邊界。
六大系統的集成萬能插線板
科學園的與眾不同,除了它圍繞科學實驗展開的空間特性外,便是實驗室特殊的支撐系統。尤其是後者,它才是我們所要搭建科學基礎設施的基礎設施。
我們把這套系統,劃分成:交通、供應與排放、安全保障、汙染控制、結構和近未來六大類。如果它們可以被集成在一套路徑管廊中,形成像電路或插線板一樣的基座,那麼未來每種類型的實驗室和生活配套,便可以像家電一樣接入系統。這一設想便是科學基礎設施的雛形。
我們基於已與城市系統緊密銜接的地下環路,對6大系統進行布局和集成。特殊或者大型設備在管廊的空腔位置落位,垂直和水平錯疊,還植入近未來系統的實驗通路,並預留尚未實現的未來系統的接入空間,讓它成為擁有巨大拓展潛能的萬能插座,不錯過未來任何可能悄然改變世界的新系統。
科創環廊
六大系統通過地景與地面銜接,還能讓景觀、人和小動物自由穿越。基礎設施並不一定是冰冷的,它同樣可以充滿活力擁有溫度,綠意盎然也激情四射,我們稱之為景觀化的科學基礎設施——科創環廊。
科創環廊被嵌入場地成為基座,每棟實驗樓都通過一條垂直的管廊銜接大基座,它也是六大支撐系統的組成部分,各種管線通過它垂直轉換到實驗室的每一層,運送人、物、能源。廢棄物也通過它集中收集,統一無害化處理,再排放。
科創環廊可根據土地釋放的時序分段建設,通過一個與管廊十字交叉的「轉換器」,便可以讓管廊中的水平系統垂直轉換到實驗室內部了。而這個轉換器也同樣是實驗室的結構基座,它與垂直管廊一起,形成強壯穩定的結構主體。實驗室的平面基於基本實驗室模塊,管廊的適應性和無柱結構為基本模塊的自由組合提供了最大的自由度。
我們希望這裡的實驗室除了高效運轉,還是舒適、友好並充滿交互可能的,首先,它的花型平面和體量,讓更多的實驗室或者居住空間在外側享受更好的通風和日照。實驗室部分的外牆,也採用從花心向外圍漸變通透的做法,來適應不同類型實驗室對光照要求的差別。
我們還把朝向落馬洲和深圳灣美麗風景的端頭當作科研人員放鬆神經和智慧碰撞的地方,在這裡層的概念被打破,共享的圖書館、會議室、水吧和餐廳像鳥巢一樣懸掛,又掩映在綠植中,對科學家和研究者來說,這裡是它們放鬆和聚會的地方,但對在落馬洲和深圳灣溼地落腳的候鳥而言,這裡也同樣友好,鳥巢的表皮外構件選用對它們來說友好的木材與石材,玻璃深陷在木材和石材後面並做低反射高透光的處理,綠植的掩映在候鳥的眼中讓建築更像是可落腳的小山,一個科學家們與候鳥為伍的地方,也是科學基礎設施的迷人之處。
科學星芒
每個銜接科創環廊的轉換器能支撐一個實驗組團的運轉,每個實驗室單體的平面面積不一,提供更多元的平面組合的同時,也為將來實驗室運營的靈活拆分組合創造條件。方案還在每個組團的頂部用一個通透的中庭聚合在一起,這裡可以是共享的空中中庭,一個把深港美景收納的地方,我們稱之為「科學星芒」。它也為頂級科研機構或科學家團隊提供了更多有吸引力的空間模式。
回到底部,對空間、安全標準或配套設施有更多訴求的實驗室依附大環廊布局,報告廳、大型集會空間等對疏散要求苛刻的設施也布局於此。餐廳、酒吧、咖啡館、書吧,或懸掛在大環廊兩側,或被綠植坡面覆蓋,這裡也同樣是科研人員的立體生活圈。
這樣,依託大環廊的一個實驗室組團便建構完成,它既是一個可獨立運轉的實驗室系統,也可轉化為科研人員的河畔之家,或院士科研中心,拼合成整個園區,它還可以跳脫我們所提供的實驗室形態,歸納成一套更靈活多元的建設模式,以及城市設計的導控辦法,因為它的建構邏輯,本質上可以抽象成萬能插線板和多樣家用電器。
除了平面組合的可能性,在垂直關係上,實驗室組團也可根據實際需求進行定製化設計,為工作、生活在園區內的科研人員提供更多元的空間體驗。
02 「流域文明」向「科創流域」
無論如何,深港科創合作區的科學基礎設施還是深圳河流域生態的一部分,一河之隔落馬洲的地貌是農墾文明時代人類對土地改造的結果,它創造了人與自然共榮共棲的魚水文明,也是珠三角最古老科學智慧的結晶。深圳的城市劇變已經看不到過去的樣貌了。皇崗口岸片區重建給了我們一個重塑深圳河流域生態的契機。至少我們可以嘗試讓硬化的路面重新軟化讓基底透水,讓植被濾水,讓河流清澈、讓候鳥棲息,也讓科技創新在水草豐茂的地方發生。
就像千百年前,人類用智慧改造土地一樣。
所以在我們看來,它還是記錄大灣區從「流域文明」向「科創流域」邁進的地景紀念碑,也是「科創流域源頭創新的科學基礎設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們在這個項目中所嘗試探討和回答的是關於城市、自然和未來的話題。
城市文明發展到今天,它帶給人和社會物質的充沛、精神的享受、速度、效率。但同時也挑戰著自然承受力,擠壓其他物種的生存空間。毫無疑問,在自然面前,城市文明本身是個矛盾體,矛盾大到一定程度會打破平衡,帶來不可逆轉的毀滅和災難。但我們相信有一種東西可以讓矛盾變小,那就是科學技術。肅木丁認為,科技推進更友好城市文明的辦法,或者重塑城市與自然關係的手段,是基礎設施,所以我們一直嘗試利用技術去升級和改造基礎設施。
科學基礎設施,除了是支撐科學創新的基礎設施,它也是實實在在的城市基礎設施,是為未來城市文明發展所做的實驗,我們也希望它能成為看未來的基石或者視點,這裡的未來不是科幻片裡描繪的,而是自然中的未來。深圳是個年輕也敢於嘗試的城市,它也有資格站在人類城市文明的立場,去引領和歌頌一些東西。無論科創流域,還是科學基礎設施,也包括我們為未來深圳構想的,「科創花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