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藍的天空,澄澈的湖水,林立的高樓,還有那任意飛翔的白鷺,看到這樣的畫面你肯定會認為是歐洲的某個城市。但是,這裡是廈門,是廈門的篔簹湖。人們常用「岸邊花紅樹綠鳥語花香,湖面碧波蕩漾白鷺低飛」來形容這個廈門島上唯一的人工湖泊。篔簹湖就像一條透明的絲帶,橫貫著整個廈門島,而湖中的一座座小島則像一顆顆閃閃發光的明珠,鑲嵌在篔簹湖中。這裡是廈門重要的、具有跨地域影響的文化娛樂、旅遊休閒中心,是廈門的小資天堂。
2016年12月拍攝於廈門篔簹湖。
「篔簹」兩字念「 yúndāng」,現在好多的智慧型手機都無法打出這兩個字。篔簹的本意是:一種皮薄、節長而竿高的生長在水邊的大竹子。篔簹竹高應為7米以上,節間長(一節相距)是1.40米,按照現在的說法這絕對是巨竹。據傳這竹子還是當年為武則天運送荔枝的儲藏工具。
而「篔簹湖」的名字由來說法就更多了。古時,港北岸遍植名曰「篔簹」竹子,綿亙數裡,故港以竹名;而《海澄縣誌》的說法是:「港當汐時,中流一帶,宛轉纖長而未分岐,形如竹,故名『篔簹』」。
廈門是一個建在島嶼上的城市,最初的島民以漁民為主。後來,港口貿易就成為這個城市存在的主要理由。篔簹湖在舊時稱篔簹港,原與大海相通,用作母港碼頭。後圍海造田,築起浮嶼到東渡的西堤,從此,篔簹港成為內湖,水域面積減少到1.7平方公裡。飛舞著盈盈姿態的野生白鷺,逐漸遺落在湖的記憶裡。
我們的車子在白鷺洲公園停了下來,這是篔簹湖的一方寶地,是廈門的休閒、遊樂、購物為中心的城中公園。優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綠化景觀與休閒設施,使其成為廈門城的「磁心」和「綠肺」,更被廈門人親切地稱為「城市客廳」。
在白鷺洲公園有幾百隻從荷蘭引進的廣場鴿,成為了公園一道獨特的風景。你可以在這裡買上一包玉米,餵食鴿子,這時你就是它們最好的朋友。
也可以靜靜的坐在草坪上,曬著太陽,看著這些鮮活的精靈在空中自由翱翔。
古時的篔簹港盛產魚蝦、牡蠣、海帶和沙蠶(即土筍)等水產品。每當夜幕降臨,停泊在篔簹港灣內的漁船燈光閃閃,形成「篔簹漁火」的景致,為著名的廈門八大景之一。
傳說古時候,篔簹海灣內滿是白鷺聚集棲息。這個美得像世外仙境的小島廈門,也就是因為這樣,被稱為鷺島、鷺洲、鷺嶼、鷺城、鷺津、鷺門,而那島中之湖的湖中之島就被稱為白鷺洲。而今在篔簹湖畔還是隨處可見白鷺的身影。
在白鷺洲公園南的遊艇碼頭有一座白鷺女神鵰塑,她是鷺島的象徵,是廈門城市雕塑中的精品。白鷺女神身姿優美、嫻靜地跪坐在一塊巨巖上,梳理長發,肩上還停著一隻白鷺。
在白鷺洲公園南有一個遊艇碼頭,你可以在這裡坐上遊船,去尋找「篔簹漁火」如詩如畫的風景。
一壺茶,一碟小點,拌著悠揚的古琴聲,這一刻已沉醉於篔簹湖畔如畫般的美景。
茶需要人慢慢斟酌,才能品嘗其中的味道,篔簹湖的景需要人慢慢去賞,才能品味其中的韻味。
篔簹湖畔風光之美豔,看過一次,便永存心底了。但對於愛美的現代人來說,來一張美美的自拍照,存在相機或手機裡才算是真的永存。
如今的篔簹湖面積雖只有古時的十分之一大,卻依然佔據著整個廈門島最核心的位置,兩岸高樓密布人群聚集,而湖的空曠平靜才越發顯得珍貴。這裡得天獨厚的環境也造就了廈門房價最高的區域。
無論是從高聳入雲的寫字樓窗口,看見綿延的湖水連接大海而感覺神清氣爽,還是在下班時的公交車上,看著華燈初上的湖上城市夜景,篔簹湖總有意無意的給生活在廈門的人們一個喘口氣的機會。
篔簹湖,說它是湖,其實是海,也正好契合了「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廈門獨有的城市特證。很多人把廈門和杭州比:杭州城中有西湖,是城市包著水,而廈門四周是大海,是水包著城市。篔簹湖的存在,則讓這個說法有了更恰當的版本:杭州是城市包著水,廈門是水包城市,而城市又包著水。
交通信息:
公交乘坐14路、23路、43路、87路、88路、301路、304路至白鷺洲公園站下,步行5分鐘即可到達。
作者簡介:寒殘一葉,攝影師、旅行家、自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