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合併左心室肥厚(LVH)是誘發各種心血管疾病乃至猝死的獨立危險因素。8月12日,首部專門為亞洲高血壓合併左心室肥厚診治定製的專家共識——《亞洲高血壓合併左心室肥厚診治專家共識》正式發布。該《共識》由亞洲心臟病學會、中國高血壓聯盟、中國醫師協會高血壓專業委員會組織來自中國大陸、臺灣、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多位心血管領域權威專家聯合制定,並得到了默沙東中國支持。
左心室肥厚是一種心室壁增厚、心肌重量增加和心肌重塑的心肌變化現象,是誘發各種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充血性心衰、中風或暫時缺血性心臟病乃至猝死的獨立風險因素。據統計,我國高血壓患病人數約有 2.7億,而高血壓患者中,合併左心室肥厚比例高達42.8%。
亞洲心臟病學會主席、心血管健康研究院院長、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霍勇教授表示:高血壓合併左心室肥厚的患者面臨更大的心血管事件風險、心律失常風險、房顫風險、腦血管事件風險、全因死亡風險。此次《共識》的推出,將對亞洲範圍內高血壓合併左心室肥厚的規範化管理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並將更好地指導中國心血管醫生的臨床實踐。
《共識》主要參考了亞洲相關指南、以亞洲人群為基礎的臨床研究數據,並且納入了大量循證醫學證據,從診斷方法到藥物治療,對高血壓合併左心室肥厚的進行了闡述與推薦。
《共識》從高血壓合併左心室肥厚的流行病學、發生機制與危害、診斷方法和診斷流程、治療策略、臨床管理推薦及患者隨訪,六大方面逐一解析。明確了普通高血壓患者的左心室肥厚診斷路徑;指出了心電圖、ECHO以及心臟核磁共振成像(CMR)三種檢查方法在左心室肥厚診斷中的不同臨床意義;治療策略方面,《共識》結合多個國內外高血壓指南,指出高血壓合併左心室肥厚患者應接受降壓治療,並把血壓目標設為<140/90mmHg。
藥物治療方面,《共識》指出雖然目前常用的降壓藥物均可不同程度地改善左心室肥厚,但作用機制和效果不同,因此對於高血壓合併左心室肥厚的患者在有效控制血壓達標的同時,應針對高血壓引起左心室肥厚的發病機制,優選具有逆轉左心室肥厚並改善患者預後、循證醫學證據充分的藥物。目前RAAS阻斷劑的證據最多。
中國醫師協會高血壓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臟中心副主任孫寧玲教授表示:「左心室肥厚是可逆的,臨床獲益多。依據一項名為在氯沙坦幹預以減少終點事件的研究(LIFE研究),有效逆轉左心室肥厚顯著降低心血管終點事件的發生,臨床實踐中應注意篩查高血壓合併左心室肥厚患者並積極幹預。」
LIFE研究由《柳葉刀》權威發布,是全球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的一個在高血壓合併左心室肥厚人群中進行的前瞻性心血管終點研究。納入9193例心電圖診斷的LVH 的高血壓患者,隨機接受以氯沙坦或阿替洛爾為基礎的降壓治療。終點事件或隨訪結束時50%的患者使用氯沙坦100mg(平均劑量82mg),在不達標的情況下增加氫氯噻嗪,結果顯示在降壓水平相當的前提下,氯沙坦較阿替洛爾有更強的逆轉LVH 的效果,並進一步降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腦卒中及心血管病死亡的複合終點風險 13% 以及腦卒中風險25 %,同時顯著降低新發心房顫動風險33%和新發糖尿病風險25 %。
《共識》支持方默沙東中國表示:「此次支持《共識》的編撰及發布,不僅體現了默沙東對中國高血壓及慢性防治領域的持續支持,同時體現了我們『患者為先』、更好地幫助亞洲高血壓患者接受更加規範的治療,提高生命質量的決心。」(朱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