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王家巷之後,
武漢又一輪渡航線晴川—黃鶴樓停運。
作為地道的漢陽伢,
我們冒雨前來,做最後的告別。
黃鶴樓碼頭,似乎難以找到過往人頭攢動的痕跡。
據了解,這裡原來的航線是漢陽門至晴川碼頭,從晴川碼頭至集家嘴,一個循環。
後來漢陽門至晴川碼頭、集家嘴的航線停了,就改成了黃鶴樓至晴川的航線,於是成為漢陽唯一的輪渡航線。
晴川假日酒店後花園一處櫻花專屬地,每逢櫻花盛開時,滿樹爛漫,如雲似霞。這裡的櫻花和古香古色的晴川閣古蹟相互輝映,別有一番情趣。從輪渡上上遠遠望去,一片花的海洋。
有許多乘客都是從武昌坐輪渡到晴川假日酒店看櫻花,甚至有遊客把這條航線稱為「櫻花渡」。賞了櫻花,還可遊覽大禹神話園,觀長江兩岸風光。
當然,在更多歲月裡,這條航線是周邊企業職工上下班的交通要道。當時最紅火的是晴川碼頭附近的武漢國棉一廠,廠裡有5000多職工,上下班高峰時,輪渡站滿了人。
隨著武漢交通格局的變化,坐輪渡的人也在逐年遞減,每天能坐100多人就算不錯了,賞櫻期間是一年的高峰期,人數會增至大幾百。
回頭再看一眼黃鶴樓碼頭,破舊的臺階和正在拆除改建的閘口,沿江的小商鋪紛紛被圍擋......
工作人員告訴我們,修葺只是暫時的,武昌江灘作為武漢旅遊的一大名片,將在這裡修建新的觀景臺,還市民和遊客一個更加嶄新、乾淨、有序的地標。
王家巷,沿江大道江灘8號,是第一個停運的碼頭。大門口白底藍字的「武漢輪渡王家巷碼頭」幾個大字,還赫然在上,售票處的窗口緊閉。
順著寬敞乾淨的棧橋走向候船室,只有兩名船員在做最後的清理工作。其中一位年紀較長的老師傅告訴我們,再過不久,船隻、甲板都要被拖走了。
這位老師傅再過半年就要退休了,從16歲不到就進了武漢輪渡公司,如今已經在長江邊工作了38年。
「聽說王家巷碼頭要拆,我們幾個聽了流淚啊。我一生都在這裡,有感情,到老了想回來看看,都沒個念想了。不過陳舊的老碼頭減少之後,江面會更寬闊乾淨」,說罷,老師傅望向江面,留念之情溢於言表。
據史料記載,1900年,張之洞的親信愛將,廣東南海人馮啟鈞在漢口創辦利記輪船公司,這是武漢輪渡的開始。
利記公司開通的武漢第一條輪渡航線,是從武昌漢陽門到漢口漢江口,也就是王家巷碼頭。
從王家巷出發的輪渡,可以到達長江對岸的曾家巷和月亮灣。輪渡下水航行不到10分鐘停靠曾家巷(萬達廣場、藍灣俊園),再繼續下水開往月亮灣(徐家棚、楊園),耗時大約10分鐘。
最後,由月亮灣上水航行20分鐘返回王家巷碼頭,便完成了一個來回。後來,還開通了去往石榴紅村的航線,方便旅遊觀光。
「那時候家住徐家棚,騎個電瓶車到漢正街打貨的人不曉得幾多」,船員李師傅告訴我們:「在地鐵和過江隧道開通之前,大多數武漢伢,尤其是住在江邊的,往返漢口漢陽,都會首選輪渡。」
準備離開的時候,一位提著菜走進碼頭的胡師傅,吸引了我們的注意。胡師傅就住在碼頭對面的民權路王家巷社區,優哉遊哉地去碼頭搭輪渡,是他再熟悉不過的場景。
「小時候,家長給幾毛錢過早,我們就花6分錢坐船。幾個小伢,坐到江對面,走去水果湖遊泳,幾大的幹勁喲!」
「再到後來上班、外出,幾乎天天都坐船,又方便又準時。天氣熱了,跳進江裡遊個泳,從龍王廟到濱江公園,住在長江邊的人真的蠻幸運……」說著說著,胡師傅幾度哽咽,眼眶也微微泛紅。
封航的前一天,胡師傅還帶著家人最後體驗了一番。隨著拆除期限的臨近,現在胡師傅只能每天來看看這位「老朋友」。
當有關王家巷碼頭的一切逐步拆除、消失,一代人的歷史也將劃上句點,只剩滾滾長江奔騰不止……
位於武昌漢陽門的中華路碼頭,是目前尚保存的過江碼頭之一。
不趕時間,不坐快順觀光航線的話,一塊五就能帶你「飛渡長江」,刷武漢通更是只要一塊三,有種物價還停留在上世紀90年代的錯覺。
隨著王家巷碼頭的拆除,中華路-武漢關是目前唯一能過自行車和電動車的碼頭。直到現在,不少跑工地的民工、裝修師傅,經常坐這條輪渡往返兩地。
地鐵開通以後,已經不記得上次坐過江輪渡是什麼時候了,對於95後、00後而言,輪渡似乎更是古董玩意兒。
幾十年過去,中華路碼頭沒怎麼變,候船室裡的小賣鋪也還在,只是人擠人衝刺搶座位的場景再難見到了。
隨著一聲悠揚的汽笛聲,輪渡緩緩起航。年過六旬的林師傅將電動車停在一樓,和我們攀談起來。
林師傅從小在王家巷長大,青春時期,和女朋友在輪渡上談戀愛是最浪漫的事。站在甲板上吹著江風,不自覺地鑽進愛人的懷裡,再硬核的武漢姑娘吖,也變得溫柔起來。
「那天我騎電動車送我外甥上學,才發現居然停航了,太突然了……」說起碼頭,老人家打開了話匣子:
「20年代民族資本家在武昌創辦的第一紗廠,就在曾家巷碼頭的對門。後來武昌新河街又新開了裕華、震寰紗廠,工人步行到曾家巷也只要幾分鐘。建國後,這些廠成了國棉六、四、五廠,曾家巷碼頭的顧客,大多數仍是家住漢口的國棉職工……」
由中華路碼頭前行300米就是漢陽門碼頭了,聽說不久後這裡也與中華門碼頭合併,但航線和時間仍不變。
漢陽門碼頭可至漢正街,白馬商城,集家嘴和龍王廟,很久以前來往武昌漢口兩地的生意人都會選擇這條輪渡。
「以前輪渡是主要交通工具,如今地鐵方便了,大橋二橋也通了,武漢市人過江選擇多了,現在一般是外地人過來旅遊才會坐。」在漢陽門碼頭售票處工作了20多年的馬女士,從小在漢口江邊長大,對於長江有著濃厚的情感。
很多年以前,漢正街還在老位置,馬女士經常看到過江的漢正街老闆,日子久了幾乎都認識,「現在漢正街搬遷,很多老闆也不來了,熟悉的面孔越來越少。」
從漢正街打貨到武昌的李女士,在武昌烽勝路經營著自己的夜市小攤,這一做就是8年,風雨無阻,現在交通工具的選擇很多,但偶爾她還是會選擇輪渡出行,過個江也就幾分鐘的時間,比較方便。
樓上的「望江魚樓」已關閉好久,曾經坐坐輪渡,品品江魚,是帶外地朋友第一次來武漢最好的招待方式。如今只能望著招牌守著回憶,思緒隨風,飄向江面。
密集居住於長江、漢水兩岸的老武漢對輪渡的依賴,不亞於盛夏的竹床,隆冬的藕湯。
而那些遠離長江大橋的地段,武昌的徐家棚、月亮灣、紅鋼城的居民……在那個沒有長江二橋三橋白沙洲大橋以及長江隧道的年代,唯一的過江方式就是輪渡。
輪渡汽笛迴響,長江濤聲依舊,碼頭關閉輪渡停,武漢人的記憶卻永遠無法抹去……
via 得意生活